蜀漢最後的大將軍,上演三國版四渡赤水出奇兵,也無法避免亡國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蜀漢最後的大將軍,姜維,一直是飽受爭議的名將,無論說他是「窮兵黷武」是蜀漢滅國的根本原因,還是曹魏的臥底,在漢中的防禦策略基本上放狼入室。

但是不能忽視的就是他的軍事才能。

姜維算不上歷史上傑出的名將,但他絕對算當時三國同時代最優秀的將領之一。

司馬昭,263年,將鍾會、鄧艾率軍攻蜀,發動滅蜀之戰。

這也是姜維一生中最後一次綻放光芒的戰役。

司馬昭決定先討蜀、後伐吳,命人造船以備滅蜀後快速攻吳,另派鍾會鎮守關中,準備南下。

姜維聞得魏國的舉動,把情況上報劉禪,並建議派兵防守陽平關和陰平之橋頭。

但劉禪聽信黃皓鬼巫之說,不理會姜維的建議,也不讓朝內群臣知道此事。

後來戰爭的走勢表明姜維是正確的,尤其是陰平,鄧艾從這裡像一把尖刀一樣插入了蜀國的心臟。

263年八月,十八萬魏軍分三路南下:西路軍由鄧艾所率的三萬人,出狄道向甘松、沓中直接進攻姜維;中路軍由諸葛緒率三萬多人馬,自祁山向武街、陰平之橋頭切斷姜維後路;而東路軍由鍾會率主力十餘萬人,再分三路分別從斜谷、駱谷、子午谷進軍漢中。

可以看出,鍾會是絕對的主力,後來姜維在劍閣直接面對的就是鍾會和諸葛緒的主力部隊,除了鄧艾那一路基本上都牽制住了,可以說如果沒有鄧艾神來一筆,此次伐蜀必然是失敗的。

因為漢中基本無人防守,中路軍長驅直入,漢中丟了,魏軍大舉入川,而主角姜維在從沓中趕往劍閣的路上,而且這個時候,諸葛緒在抄姜維的後路,局面可以說十分危急。

果姜維後路被抄那麼伐蜀之戰的首功就成了鍾會而不是鄧艾,劍閣一破那基本上遊戲就結束了,但後來的發展是沒有。

然後,姜維的能力施展出來了!

西路軍也同時展開攻勢,鄧艾命王頎、牽弘、楊欣分別從東、西、北三面進攻沓中,不過姜維因獲悉魏軍已進入漢中,擔心陽安關失守,劍閣孤危,便不作抵抗,且戰且退,希望儘快趕到劍閣援助。

但中路軍已從祁山進達陰平之橋頭,切斷了姜維的退路。

姜維為引開魏軍,便率軍從孔函谷繞到諸葛緒後方,詐稱攻擊雍州。

諸葛緒怕自己的後路反被切斷,慌忙後退三十里,姜維趁機立即回頭越過橋頭。

當諸葛緒察覺自己上當時,漢軍已遠遠離去,追趕不及。

姜維從橋頭至陰平,一路向南撤,途中與正在北上的廖化、張翼、董厥等蜀國援軍會合。

當時陽平關丟失,漢軍惟有退守劍閣,抵抗魏軍。

三國版四渡赤水出奇兵啊,巧妙地化解了被抄後路的危機,這時整個局面頓時逆轉,姜維成功退入劍閣,十幾萬伐蜀大軍被阻擋在了蜀中大門之外,局面頓時轉危為安。

只是可惜,姜維的對手不僅僅只是諸葛緒,鍾會,還有鄧艾這個傳奇名將,像一把尖刀從旁邊的陰平小道插入了蜀國的心臟,陰平橋防守不當,諸葛瞻戰死江油,最終無力回天。

蜀國滅亡,歸根結底是由於政治鬥爭複雜,從上到下都不能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共同抗敵。

如果當時劉禪聽從姜維的建議加強對陰平方向的防守,這種事情怎麼會發生呢?

天要亡蜀,非姜維一人可救也!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註定悲劇的人物——姜維

前三國比後三國刺激多了!後三國的看點,似乎就只剩下了姜維的九伐中原。其實在我看來,這九次北伐,才是三國中較為精彩的一段時間!畢竟這是一個來自魏國的人,最後到了蜀國,扛起了蜀國的一片天,去對抗魏國...

蜀漢為何在三個月內就滅亡?

諸葛亮七年內五次大舉伐魏,未竟其功,兵疲民困。諸葛亮死後,蔣琬和費禕基本停止大規模戰爭,休士養民。不過,姜維掌權後,又開始大舉北伐。

姜維沓中屯田、棄守漢中導致了蜀漢滅亡嗎?

作者:山色歸讀 侵權必究,授權轉載見文尾。因境內有世界珍禽朱䴉而被稱為「朱䴉之鄉」的陝西省漢中市,歷史上作為一座山水相依的「千年古城 」,曾是漢王朝的重要發祥地。它北依秦嶺山脈,南屏巴山淺麓,是...

魏滅蜀之戰:三國結束前的最後一場傾國大戰

魏滅蜀之戰,是一場強者消滅弱者的戰爭,這是弱肉強食的戰爭世界裡的必然發展,也是必然結果。魏滅蜀之戰原因,就是因為三國後期,魏蜀吳三國力量變化而導致崩潰。蜀國地位動搖,吳國實力削弱,而魏國則實力大...

三國疑案:領兵2000的鄧艾為何能滅亡蜀國

(約197年-264年),字士載,義陽棘陽(今河南新野)人。三國時期魏國傑出的軍事家、將領。其人文武全才,深諳兵法,對內政也頗有建樹。本名鄧范,後因與同鄉人同名而改名。鄧艾多年在曹魏西邊戰線防備...

揭秘三國後期魏滅蜀之戰爆發的原因是什麼

魏滅蜀之戰,是一場強者消滅弱者的戰爭,這是弱肉強食的戰爭世界裡的必然發展,也是必然結果。魏滅蜀之戰原因,就是因為三國後期,魏蜀吳三國力量變化而導致崩潰。蜀國地位動搖,吳國實力削弱,而魏國則實力大...

三國之蜀漢的滅亡,最後一場大戰

  魏滅蜀之戰,是一場強者消滅弱者的戰爭,這是形式發展必然結果。魏滅蜀之戰原因,就是因為三國後期,魏蜀吳三國力量變化。蜀國地位動搖,吳國實力削弱,而魏國則實力大大增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