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注一擲 鄧艾僥倖的功名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曹魏景元四年(263年)八月,司馬昭兵伐蜀漢,他的軍事部署是,分三個方面同時並進。

第一,令鄧艾率兵三萬出狄道(今甘肅臨洮縣),絆住在沓中(今甘肅舟曲縣西)的姜維主力,鄧艾以王欣主攻姜維,第二,令諸葛緒率兵三萬出雍州(治所今陝西西安西北),占據陰平橋頭(今甘肅文縣東),堵住姜維的歸路,第三,令鍾會率兵十餘萬,分別從子午道、褒斜道、儻駱道三路並進,奪取漢中(治所今陝西漢中東)。

九月,鍾會率軍到達漢中,令李輔以一萬兵力圍攻樂城(今陝西城固縣),令荀愷以一萬兵力圍攻漢城(今陝西勉縣東),二誠尚未奪下,鍾會自率軍至陽安關口(今陝西勉縣西),令胡烈奪取關口,蜀將傅僉戰死,蔣舒投降,陽安關口首先失陷。

還是在這年早些時候,司馬昭伐蜀前夕,《三國志·姜維傳》記載,姜維似有所覺察,在上表後主時曾建議,「聞鍾會治兵關中,欲歸進取,宜並遣張翼、廖化督諸軍分護陽安關口、陰平橋頭以防未然。

」陽安關口、陰平橋頭這兩處關隘,是通往蜀中的咽喉,也是當時防守的薄弱環節,可是因為黃皓干政又迷信巫術,誘使劉禪沉迷其中,表章束之高閣,朝臣不知其里,失去了防禦的大好時機。

此刻,姜維得知漢中危急,率領全師自強川口(今甘肅臨潭縣西)擺脫王欣的追兵後,馳援東進,發現諸葛緒在陰平橋頭,姜維用調虎離山計從孔函谷(今甘肅宕昌縣南)北進,詐言欲取曹魏的雍州(治所在今陝西西安),諸葛緒恐後方有失,急回兵時,姜維乘虛迂迴,衝過陰平橋頭,遇廖化援軍。

行至半途得知關口已失,大軍進至白水關(今四川廣元縣北),遇見增援關口的張翼、董厥軍。

三軍會合後退守劍閣(今四川劍閣縣東北),姜維等眾以五萬兵力,與鍾會大軍對峙在劍門關下。

趣歷史官方微信號:qulilshi_v5

日久相持,鍾會軍中糧盡正待撤軍時,卻傳來鄧艾自陰平(治所今甘肅文縣西北)經江由關(今四川江油縣北),直取成都的消息。

鄧艾在蜀漢混亂之際,以偷襲的方式轟動了當時,也是三國史上重大事件之一。

鄧艾偷渡陰平,自認有成功希望,當時,他在主要依賴於兩個原因:

第一,鄧艾乘姜維與鍾會相持於劍閣的機會,他認為這是極好戰機。

《三國志·鄧艾傳》記載,鄧艾此時上書說,「今賊催折,宜隨乘之,從陰平由斜徑經漢德陽亭趣涪,出劍閣西百里,去成都三百餘里,奇兵沖其腹心。

劍閣之守必還赴涪,則會方軌而進,劍閣之軍不還,則應涪之兵寡矣。

」鄧艾是想東西呼應,使姜維首尾難顧,以「出其不意,攻其不備」的策略,從隱蔽的捷徑,奇襲成都。

第二,相信自己部隊的素質,鄧艾經年奮戰邊陲,身先士卒。

《三國志·鄧艾傳》對他的評價是,「艾修治備守,積穀強兵。

值歲凶旱,艾為區種,身被烏衣(黑衣),手執耒耜(翻土農具),以率將士。

上下相感,莫不盡力。

」鄧艾與部隊同甘共苦,將士對他也信賴有加,就是因為這層關係,鄧艾才敢以險求勝。

十月,鄧艾自陰平景谷道進軍,七百里路途,一路上崇山峻岭,人跡罕至。

沿途逢險鑿路,遇水壘橋,且又在糧食十分饋乏的條件下,可見其艱苦處境。

有的資料認為,鄧艾將兵力分為若干營,以一營開闢一程的方式,交替向前推進。

當前鋒到達摩天嶺懸崖,無法開鑿道路時,鄧艾身裹氈毯,帶頭滾下山崖,由於他以身作則,其他將士也奮勇攀緣而下,終於越過天險。

一路上鄧艾吃苦耐勞,無疑是最大的激勵,可見他在這次軍事行動中,作到了極至的發揮。

翻越摩天嶺,以後的道路對鄧艾說來,似乎是異常的順利,接憧而來的三次機遇,似乎在冥冥中有蒼天的眷顧。

第一,馬邈獻關,鄧艾首先兵至江由關,守關的馬邈不戰而降,鄧艾初臨敵國,有立足之地真是天賜良機。

至於說馬邈投降原因,不見於史載。

《三國演義》描述他當時心理活動是,看到蜀漢末落牢騷滿腹,才滋生降心。

馬邈投降,不外乎這幾個原因:一,對蜀漢腐朽失去信心。

二,守軍少不是鄧艾對手,求援來不及。

三,為鄧艾詭計所惑,有一個傳說是,說鄧艾在羊角綁上火把,夜間縱放羊群在山間亂跑,馬邈遠遠望去,以為點點燈火,是鄧艾的千軍萬馬。

四,馬邈膽卻貪生怕死,為個人利益賣國求榮。

從馬邈很快投降的跡象分析,恐怕第一、第四點因素較大。

這是蜀漢用人不當,不能在鄧艾預料之內。

本可以閉關據守的關隘,由於馬邈的投降,對蜀漢的威脅極大,這就等於敞開了蜀漢的大門。

鄧艾補充了給養,恢復了士氣,又有了嚮導,從此可以長驅直入,向綿竹(今四川綿竹縣東南)挺進。

第二,諸葛瞻的戰略錯誤,正待鄧艾進軍綿竹,諸葛瞻臨危受命,率軍約萬餘人抵禦魏軍,軍至涪縣(今四川綿陽東),因那裡地形複雜,前鋒受挫,守險防不勝防,所以諸葛瞻才「盤桓未進」,以至黃崇屢勸不果。

《三國志·黃權傳》記載,「崇屢勸瞻據險,無令敵得入平地,瞻猶於未納,崇至於流涕。

」諸葛瞻只好退至綿竹,準備與鄧艾決戰。

諸葛瞻的最大失誤,就在於決戰,魏軍涉險而來,給養有限,困在山區不能發揮其長,鄧艾久經沙場,恨不能有一場決戰!諸葛瞻未經戰陣,決戰肯定不是所長。

他或者分兵成掎角之援,構成防衛體系,或者誘敵設伏,總之既使失利,也不至全軍覆沒,當時主要目的,是應該拖住鄧艾,使其進退不得,才能贏得迴旋的時間。

可是諸葛瞻在平曠的綿竹,擺下了正面對決的戰場,企圖以硬拼方式與鄧艾分高低。

據《三國志·鄧艾傳》記載,「蜀衛將軍諸葛瞻,自涪還綿竹,列陳待艾。

艾遣子惠唐亭侯忠等出其右,司馬師纂等出其左。

忠、纂戰不利,並退還,曰:〝賊未可擊。

〞」也許這場小勝,使諸葛瞻堅定了信心,以為以逸待勞可制勝。

可能他低估對手,魏軍已深入腹地,面臨的是,置死地而後生,那可等閒視之!因此諸葛瞻以拚命寫就的忠誠,終於使他與蜀軍將士飲恨沙場,全軍覆沒。

諸葛瞻的失敗,使蜀漢失去了最後屏障。

鄧艾隨後進兵雒縣(今四川廣漢縣北),成都已近在咫尺。

第三,後主劉禪昏庸與懦弱,鄧艾兵臨城下,成都疏於防守,百姓人心惶惶逃向山野之際,才使這位皇帝慌了手腳,連忙召集群臣商討對策,會議上或說入南、或說奔吳莫衷一是,這時譙周以危言分析,認為投降是上策,而群臣中竟有人說,如果鄧艾不納降時怎麼辦,可見當時一些人的驚恐程度!其時成都至少有相當兵力,尚可依城自守,與鄧艾周旋。

可是沒有主見的劉禪,採納了譙周的投降說教,遣張紹與鄧良,帶著降書與玉璽,至雒城鄧艾軍中議降。

鄧艾見書大喜,他未曾料到,蜀漢如此不堪一擊,十二月,劉禪投降於鄧艾軍前,蜀漢至此滅亡。

鄧艾志在滅國,劉禪的匆忙投降,對他是求之不得!如果繼續鏖戰,鄧艾僅一萬兵力(其餘士兵仍徘徊山路中),且後援不濟,未知因素,還不知將他引向何方?

《三國志·鄧艾傳》中,有西晉的袁准評論,「方鄧艾以萬人入江由之危險,鍾會以二十萬眾留劍閣而不得進,三軍之士已飢,艾雖戰勝克將,使劉禪數日不降,則二將之軍難以反(返)矣。

」看來在當時,勝負之機也是瞬息變幻的。

綜上所述,還原那段歷史,鄧艾的成功,在已知五個因素中,屬於他有把握的只有二個,占百分之四十,而且在景谷道的艱險,也是他未曾料到的。

後三個條件十分重要,倘若有一個或更多原因,走向相反,都可能使他計劃受阻,甚至功虧一簣。

可見他事前並無多大勝算,成功的背後,帶有很大的偶然性!看來當時他所說「今掩其空虛,破之必矣。

」應是大膽設想。

所以,鄧艾偷渡陰平,仍屬於孤注一擲的冒險行動,他的成功,是在僥倖中的獲取。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三國名將鄧艾克蜀,魂歸綿竹大沙包

相傳,三國時綿竹就有一條茶馬古道通往藏羌地區,這是一條繁忙而又熱鬧的商貿通道。東通綿陽,南通德陽、廣漢,直達成都。西通什邡、彭州、都江堰,向北綿竹可通安縣睢水,阿壩茂縣、松潘,並達西藏。在通往...

蜀漢的最後120天(二)

上文說到姜維在劍閣關堅守月余,鍾會因後勤困難意欲退兵,這場戰爭似乎就要終止。而這時鄧艾劍走偏鋒,出奇策將戰局扭轉。曹魏伐蜀三路齊進,鄧艾擊敗了姜維,鍾會基本拿下了漢中,而中路負責堵截姜維去路的諸...

三國疑案:領兵2000的鄧艾為何能滅亡蜀國

(約197年-264年),字士載,義陽棘陽(今河南新野)人。三國時期魏國傑出的軍事家、將領。其人文武全才,深諳兵法,對內政也頗有建樹。本名鄧范,後因與同鄉人同名而改名。鄧艾多年在曹魏西邊戰線防備...

從放牛娃到太尉:鄧艾之死——三國第一冤案

景元五年(公元264年)剛過正月十五,在曹魏都城洛陽的刑場上,幾個男子被斬首示眾。被斬首者正是一月前因滅蜀漢有功而被任命為太尉的鄧艾的幾個兒子。鄧艾的家產被查沒,妻子和孫子被發配至西域。而主犯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