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為何得到龐統、諸葛亮為何還不能安天下?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諸葛亮,是中國歷史上忠臣兼智慧的化身,被世人稱為臥龍。

劉備依附於劉表的時候,屯兵於新野,在徐庶的引薦下,先後三次去拜訪諸葛亮,第三次才見到諸葛亮,劉備見到諸葛亮後,立即讓周邊的人退下,立即就問,「現今漢室衰敗,奸臣假借皇命做事,皇上失去大權。

我沒有衡量自己的德行與能力,想以大義重振天下,但智慧、謀略短小、不夠,所以時常失敗,直至今日。

不過我志向仍未平抑,先生有沒有計謀可以幫助我?」。

隨後,諸葛亮分析了天下大勢,提出先取得荊州,再取益州,後圖謀天下的隆中對,此後,諸葛亮成為劉備的至關重要的謀臣。

他的隆中對深刻的改寫了三國歷史,成為蜀國的基本國策。

得到諸葛亮後,蜀國才得以在三國中立足。

得到諸葛亮後,劉備又得到了號稱鳳雛的龐統先生,龐統在隨劉備進取西川的時候,獻上了三個計策,也就是中,上,下之策,這個計策是非常高明的,後來劉備採用了中策,隨後,劉備順利利用中策,與劉璋決裂,順利奪取了西川基地。

不幸的是,劉備包圍雒城,龐統率眾攻城,被飛箭射中,死去。

時年三十六歲。

縱觀龐統的一身,在其投靠 劉備的前期並不被重用,也是有各種因素的,有其自身的孤傲,也有外界的因素。

二人稱為一「龍」一「鳳」。

司馬徽曾誇讚說:「伏龍、鳳雛,兩人得一,可安天下。

」那麼他倆的才志究竟有何差別呢?劉備一度龍鳳兼得,為何還是沒安天下呢?

這就是值得我們深思的問題,諸葛亮在沒有出山之前,其實就已經在觀察天下大勢了,其實在內心深處也做好了準備,碰到劉備邀請出山,還不著急去見劉備,吊足了胃口,才去見的劉備,這也顯示了諸葛亮的高明之處,一個英俊瀟洒的青年才俊出現在了劉備的面前,這讓劉皇叔頓時眼前一亮,同時準備好了自己的天下大勢的分析,先入為主的讓劉備敬佩三分。

劉備此時,沒有軍師,諸葛亮出山後,通過自己的努力,同時再加上自己的智慧,幫助劉備打了多個勝仗,一舉奠定了自己第一軍師的地位。

但是,龐統呢?一是沒有人主動去請他出山,二是龐統樣貌奇醜,給人的印象就不太好。

這樣就缺乏了表現的機會,這也是龐統剛開始出道的不利條件。

赤壁之戰雖然獻出了連環計,但是功勞卻被諸葛亮蓋過了。

後來投奔劉備,成為副軍師,對劉備自然是感恩戴德,五體投地,時刻想著要一展身手報知遇之恩,同時也好儘快得到別人的認可,實現自我價值。

但幹著幹著卻發現,劉備對諸葛亮總是言聽計從,自己反而成了隨聲附和的人物,心中滋味可想而知。

在去西川之前,一直不被重用,他的先天高明的計策一直不被重視。

個人性格的差異,諸葛亮是一個謹慎和有大局觀的人,且未雨綢繆,重視長遠發展。

無論是帶兵打仗,還是治理內政,從來都是謀求萬全之策,講究萬無一失。

龐統則恰恰相反,性格張揚,傲慢自負,且心胸偏狹。

更為嚴重的是意氣用事,尤喜爭一時之短長。

在周瑜的奔喪會上,龐統大鬧會場,就可見其心胸狹窄。

後來,奪取西川的路上,為了爭搶功勞,反而深陷重圍,最終不幸身亡,留下終身遺憾。

諸葛亮留下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千古佳話,而龐統卻默默無聞,消失在慢慢歷史長河中,兩個同樣高明的人,結局大不相同,真是讓人感慨啊!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小說《三國演義》中劉備為什麼沒能統一天下

《三國演義》中劉備一心匡扶漢氏,但最終也沒成功,就連自己辛辛苦苦建立的蜀國,也被攻破。是什麼原因導致劉備的最終失敗呢? 分析一個人的成敗,我們要從內在原因和外在原因,兩大方面來看。首先從外在原因...

鳳雛與臥龍的對比

龐統則最初是吳將,在周瑜手下做功曹,負責的就是人才這塊的事,是受重用的,周瑜謀西川這事他肯定有參與。後公瑾暴斃(孫權嫌疑非常大),龐統送喪回吳,居然不被啟用(孫權再次上嫌疑名單),只好投奔劉備...

龐統的水平,配不上他那麼大的名氣

年輕時期的龐統貌丑,又有點木訥,並不被人看好,只有他的叔叔龐德公看好他。漢末三國要出名必須有名人點評,於是龐統去拜訪潁川名士,人稱「水鏡先生」的司馬徽。 龐統來到的時候,司馬徽正挎個籃子在樹上採...

龐統真的死了嗎?龐統詐死落鳳坡是何原因

龐統和諸葛亮一樣是劉備的軍師,並且在奪取益州的過程中扮演了重要的作用,最後卻在圍攻雒城的時候被流箭射死。但是在《三國演義》中奪取益州的主要貢獻者是諸葛亮,那麼龐統和諸葛亮比究竟誰比較厲害,龐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