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郭嘉活著,曹操早就統一天下?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歷史上,除了春秋戰國時代,謀士輩出的時代當數三國時期。

西漢時漢武帝太強,文韜武略集於一身,手下多出將才,如衛青、霍去病等,而沒有人稱得上絕頂謀略家;東漢皇帝劉秀雖有中興漢室之大功,得力手下鄧禹也頗有謀略之名,但仍不能算得上全面的謀者。

然而到了三國時期,群雄並起,天下格局發生巨變,為謀略家縱橫馳騁提供了廣闊的舞台。

郭嘉就是其中非常耀眼的一顆智謀之星。

雖然,郭嘉因病英年早逝,但他短暫的一生,幫助曹操平定了中原及北方,使曹魏率先得以立足。

曹操在兵敗赤壁後曾痛哭失聲,對身邊的智囊團和猛將們說:如果郭奉孝(郭嘉字)還在的話,哪會有今日之敗?當時的曹操,手下有荀彧、賈詡、荀攸、程昱等天下第一流的謀士,但卻不能幫曹操避免赤壁之敗,不得不說在謀略上郭嘉更勝一籌。

雖然歷史沒有假設,但如果郭嘉當時仍然健在且跟隨曹操出征,很可能天下的局勢會發生新的變化。

郭嘉出生在穎川陽翟(今河南禹縣),青少年時代便顯露出非凡的智慧,交往也很廣,與同鄉荀彧、郭圖、辛評等很要好,經常喝酒到深夜談論天下局勢。

有長者勸他到朝中求職,郭嘉搖搖頭說,當今綱崩壞,外戚和宦官交替專權,民間的力量風起雲湧,朝廷已經是一個空殼。

他認為天下割據的狀況在所難免,英雄當有用武之地。

郭嘉二十一歲那年,各路豪強起兵征討董卓,公推袁紹為「盟主」。

袁家是當時最強大的世家望族,門生故吏遍布天下,在朝野中有極高的支持率。

袁紹由於是世家出身,對謀士很看重,不惜用重金聘請天下有志之士為自己效力。

郭嘉在好友郭圖、辛評的引薦下,投奔到袁紹帳下。

袁紹接見了郭嘉,見此人身材瘦削,說話時聲音很低,而且不時咳嗽,心想這樣一個瘦弱的病夫,哪會有什麼才能?就問他祖上是否做過官?師承何人?讀過哪些書?這顯然是世家子弟對人才的偏見,一要看出身,二要看師承,三要看長相,四要看學問。

郭嘉回答說,在下布衣,自行修習,喜歡讀一些春秋戰國時代的謀略之書。

袁紹認為周室之禮、孔孟之書才是正道,斷定這樣的無名小卒沒啥用處,就在心底對這次面試打個了比較低的分數。

但他畢竟是「盟主」,就微笑著說:請先生先去歇息,我有需要時再請教先生。

本來,郭嘉在面見袁紹之前就想好了進策之言。

在他看來,征討董卓是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只要袁紹能夠咬定董卓,調動天下兵馬勤王,在消滅董卓後仍然打著匡扶漢室的旗號,就可以號令諸侯,安定天下。

事實上,後來的曹操和劉備都在打這個旗號,就連東吳孫氏也從來不敢說反漢而是反曹。

但袁紹目光短淺,進軍東都洛陽後並沒有繼續殺往西安,曹操、公孫瓚、劉表、劉璋、袁術、孫策等牛人一看「盟主」只想撈私利而沒有公心,先前的敬仰之情立即煙消雲散了,於是都各自帶領人馬閃了。

袁紹當然仍然是各路兵馬中最強大的,奪取了冀州後再圖擴大自己的地盤。

郭嘉自面試後再沒見過袁紹。

通過觀察分析,郭嘉認為袁紹的性格難成大器,但當時的曹操尚未顯露出稱霸天下之志,其餘那些地方割據勢力,郭嘉都認為不怎麼樣,於是產生了隱退之心。

郭圖、辛評兩位老鄉知道後,勸他說:兄弟不要那麼著急,袁公家族四世三公,他是個大人物,哪能輕易就聽你的意見呢?現在袁公推行德治,以周公為榜樣,是有雄心壯志的。

兄弟只要跟著袁公,將來袁公稱霸天下,你還愁沒有官職嗎?

郭嘉搖搖頭說,袁公想學周公,也得看時機對不對啊。

周公推行德政時,已經經歷了文王、武王兩代,根子已經很深了,而且有姜尚那樣的能人相助,才平定了天下。

況且周公待人,握髮吐哺,害怕失去了天下的人才。

而袁公呢,用人看出身、相貌,表面上看寬於待人,實際上內心充滿猜忌,遇事好謀但又不能決斷,把大好的機會喪失掉。

這樣的人斷非明主,我寧可終老在草廬也不會為他效力。

於是毅然辭別老友,週遊天下,潛心學問。

郭嘉在社會上一晃蕩就是六年。

這六年,他從一個紙上談兵的三好學生變成了腳踏實地的苦行僧,用腳和心體察了民間疾苦,也對山川形勢、英雄人物有了深入的了解。

這時,他接到好友荀彧的來信,說曹公孟德請他出山襄助。

因為一本《三國演義》,民間對曹操這一人物形象有些曲解,主要是作者有情感偏向,認為劉備才是漢室的繼承者,外姓曹操是圖謀不軌。

然而實際上,東漢末年要是沒有曹操,天下不知要亂成什麼樣子。

別的說不,曹操在用人上可與周公比肩,從他對待郭嘉、許攸、關雲長、張遼等文臣武將的態度上來說,稱得上是一位偉大的老闆。

曹操起家時,根基淺,能人少,所以他把人才隊伍建設放在首要的位置上,只要聽說是人才,無論是敵是友,都千方百計招下,而且非常尊重手下人的意見,所以他的帳下,謀士成群,武將成林,而且經常開會研究戰略部署。

他開會,是真開,不是走過場,為智謀之士提供了非常寬鬆的環境,大家都可以暢所欲言,堅決不搞一言堂。

所以曹氏集團的強大,核心不是地域,而是人才。

縱觀整個三國時期,曹操將敵人一個個消滅,統一了中原及北方,曹氏集團中的人才極少流失,都是其他諸侯的文臣武將投到他的帳下,而他手下主動跳槽而成就功名的人幾乎為零(像劉備這種假投降的人當然不算)。

公元196年(建安元年),曹操擁立漢獻帝後,手下一位叫戲志才的謀士因病早逝。

戲志才也是穎川人,當年由荀彧推薦給曹操,曹操採納了戲志才不少謀劃,其中之一就是一定要奉漢室根苗為帝,就如同當年春秋五霸都奉周王室一樣,才有號令天下的藉口。

曹操當時還有初創階段,十分痛惜戲志才早死,就在軍中寫信給荀彧說,先生將戲志才推薦給我,果然有才,現在戲先生病故,你還有才能與他相當的人推薦給我嗎?荀彧回信說,有,此人也是我們同鄉好友,名叫郭嘉,其才當在我和戲志才之上。

曹操大喜,讓荀彧以重金聘請郭嘉前來赴任。

經過幾年的觀察走訪,郭嘉對曹操有了較為深入的認識和了解,認為天下的割據勢力中,江東孫氏用人比較封閉,而且江東人也很團結,很難施展抱負;曹操為人雖然多疑,但他是疑外不疑內,能夠做到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而且膽子大、心胸闊,是可以成大事的。

於是就直奔曹營而來。

曹操聽說郭嘉來了,騎馬到十里外相迎,與當年齊桓公迎接管仲的規格差不多。

郭嘉大為感謝,因為他當時是一介布衣,啥也不是,曹操僅僅是聽荀彧的介紹就如此重視,足見是位尊重人才的老闆。

於是到了帳中。

曹操馬上斟酒,讓左右退下,迫不及待地與郭嘉私聊。

從這一點上看,曹操在用人上比劉備強,從不看人的長相。

劉備在接見龐統時見他長得丑,很不喜歡,礙於情面才讓他去當縣令。

而曹操待人推心置腹,先拉起了家常。

在了解郭嘉比自己小十五歲時,他嘆息道:奉孝正值青春好年華,而我多年奔波,還未成事就已顯露老態,此生宏願恐怕難以達成了。

郭嘉見曹操一點兒也不裝,心頭佩服,就說,明公自刺殺董賊開始,就已經顯露出了天下英雄的豪氣,加上明公善於用人,依在下淺見,天下必歸明公之手。

曹老闆被郭嘉誇獎,心頭舒坦,但他頭腦清醒,隨即嘆息道:當今天下群雄並起,各霸一方,我雖擁立新皇,但兵微將寡,處處受制,日夜處於憂慮之中,還望先生給我指條明路。

郭嘉分析說,現在天下的割據勢力看似兵強馬壯,實際上是一盤散沙,都只顧自己爭地盤,沒有長遠的規劃,所以明公您立了幼帝就是名正言順的,其他的勢力雖然有的很強,不過從長遠來看他們師出無名,早晚必敗。

但是,如果我們不以武力征服他們,只是在道義上要求他們歸服朝廷,是不可能實現的。

曹操當即贊同,問道:那我們如何面對強敵環伺?如果打不過他們,他們也可以把幼帝搶過來呀。

郭嘉說:秦始皇能翦滅六國,正是由於六國不齊心,所以採取了各個擊破的策略。

當前各路人馬之中,袁紹人馬最多,呂布最能戰,江東孫氏最團結,如果我們採取分兵出擊的辦法,就會被肢解,恐怕難以生存下去。

當前,明公宜養精蓄銳,等各路兵馬互相殘殺,再乘機一一分化、制衡,滅掉對我軍威脅最大的,拉攏那些對我們暫時還沒有威脅的,才是上策。

譬如,呂布反覆無常,對我軍直接威脅最大,他又以勇猛無敵威震天下,明公宜集中兵力把呂布解決掉,讓天下人對您產生敬畏,整個局面就打開了。

曹操聽了,很是興奮,又問他戰爭中關鍵的謀略是什麼?上古的兵法適用嗎?郭嘉說,上古的兵法是綱,是規則,但具體的事情需要根據不同的情況加以變化應用,關鍵是了解敵我統帥和將領的性格特徵,才能臨機制變,想出對應之法。

曹操對郭嘉頗有相見恨晚之意。

他對荀彧說:感謝你為我推薦了一位智能之士。

我看,能幫我成大業的人就是他了!

荀彧非常高興,並沒有像後世那些嫉賢妒能的人那樣發酸,所以荀彧後來他能當侍中、尚書令(相當於後世的副宰相)。

人的才能有長有短,但承認他人的才能可稱才德。

曹操之所以器重郭嘉,是因為二人皆有識人之能,說白了,就是看人有一套。

無論是戰場還是商場,對敵我雙方人才的識別才是關鍵,因為規模再大的戰爭實際上是雙方頂尖人物心性和智謀的對決,脫離這個根本只論兵馬的多少、財力的厚薄是有失偏頗的。

曹操與袁紹決戰官渡時的兵馬懸殊很大,後來的赤壁之戰曹軍與東吳軍相比也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

因而勝敗關鍵仍是心戰,是少數幾個人心智的對決。

郭嘉到曹老闆那裡上班時,呂布被曹操打敗後到徐州劉備那裡躲避,順便占了劉備的窩,把劉備趕了出來。

劉備無奈,只得來投曹操。

這位隔了好幾丈遠的「皇叔」在沒遇到諸葛亮之前可謂幹什麼什麼不順,有心革命又屢吃敗仗,白撿了一個徐州也守不住。

曹操當然知道劉玄德這人靠講感情起家,遇到事情就哭哭啼啼,裝成弱勢群體,但實際上心眼很多,就找荀彧來問:老劉這次來投,你看是不是真心呢?荀彧搖搖頭說,真心個屁!他是沒地兒可去了,先在明公這裡躲一陣子,伺機再出去招兵買馬,我看不如把他宰了,免得將來是個禍害。

曹操猶豫不決,單獨把郭嘉找來說,荀彧勸我殺劉備,你意下如何?郭嘉說,明公不能殺劉備,至少現在不是時候。

現在明公正在招攬天下人才,興的是仁兵,打的是義仗,如果殺了劉備這樣在老百姓心中頗有名聲的人,就會喪失民心,那些本來想投奔明公的人就不敢來了。

但劉備這個人工於心計,不殺他也不可放他,不如解除他的羽翼,給他皇親的待遇,使他不能施展抱負就是了。

曹操大喜,就熱情招待劉備,又上表請漢獻帝封劉備為豫州牧,以攏其心。

應該說,當時的劉備就是一光杆司令,根本無法與曹操抗衡。

而曹操當時只擁有兗、豫二州,處在四面受敵的危險境況中。

北面,有袁紹、公孫瓚;南面,有袁術、劉表、孫策、劉璋、張魯;西面,有極善騎兵戰的馬騰、韓遂、張揚;東面,有萬夫不當的呂布。

曹操決定採取郭嘉的意見先打呂布,但曹軍內部有不同意見,多數人認為劉表、張繡在後方,如果去打呂布,後方空虛,恐怕有危險。

郭嘉堅持自己的意見,認為當時袁紹正與公孫瓚交戰,沒有精力攻許都;劉表、張銹等人是守成之輩,不懂智謀,不會來犯;呂布雖無大智謀,但他很有名氣,又有袁術的幫助,如果任由他招兵買馬,也會有一些豪傑會依附他,不能任由他的勢力擴張,再樹一個勁敵。

關鍵是,如果總是瞻前顧後,局面打不開,就無法衝出重圍,建立足以制衡天下的革命根據地。

但曹操與呂布的戰爭並不像想像的那麼順利。

曹操攻下徐州後,呂布退守下邳。

由於呂布勇猛,小小的下邳竟然攻了兩個月也沒有攻下,曹操見將士疲憊且都害怕呂布之勇,想班師回許都,不少謀士都贊成,只有荀攸(荀彧之侄)和郭嘉堅持繼續攻打。

郭嘉說:呂布再厲害有項羽厲害嗎?項羽大小七十餘戰都勝利了,但一朝失勢於垓下,身死國亡,其原因就是他多勇而少謀。

曹操聽從了二人的意見,私下問計於郭嘉。

郭嘉親自察看了下邳城的形勢,向曹操獻計挖開泗水、沂水灌淹下邳。

於是,勇猛的呂布坐視下邳城被大水淹沒,部下為了活命,趁呂布不防綁來向曹操請降。

曹操把不可一世的呂布斬於白門樓,由此控制了黃河以南的大片地區。

之後,曹操在陸續收拾了張繡、袁術、眭固等割據勢力,解除了後顧之憂。

這其間,郭嘉一直跟隨曹操出謀劃策。

曹操認為郭嘉可堪大用,上表封郭嘉為軍師祭酒(高級參謀官)。

接下來,曹操不可避免地要與袁紹爭雄。

後世認為曹操與袁紹的軍力相比大概是1:10,其實有吹噓之嫌,因為袁紹當時擁有青、並、幽、冀四州,手下全部兵力有幾十萬,但僅是官渡之戰來講,曹操至少有五六萬人,而袁紹的數十萬人並沒有全部集中起來。

總體來說,當時的確是曹弱袁強,無論兵力和後勤補給都是如此。

打還是不打?曹操召集手下的謀士開會。

荀彧叔侄是堅持打的,認為不滅袁紹無法打開局面,但更多的謀士提交了可行性研究報告,大致有以下幾個要點:

1.袁軍勢力比曹軍強,手下謀士、武將如雲,糧草充足,占據有利地勢,而且拉攏不少地方軍閥,真打起來不僅不能取勝,還可能陷入滅亡的危險。

2. 劉備逃脫後依附袁紹,雖然劉備本身沒有什麼戰鬥力,但他喜歡拿自己「皇叔」的身份說事兒,一些不明就裡的民間武裝力量會跟著他一起鬧事反抗曹軍,也是一個威脅。

3.劉表據有荊州,兵馬錢糧充足,如果曹軍與袁紹決戰,劉表若派兵來犯,沒有多餘的兵力可以抵擋。

4.孫策繼承了父親孫堅好鬥的基因,已經用武力平定了江東之富庶之地,一直有爭霸中原的志向,若在曹袁兩軍膠著時偷襲許都,根本無法求援。

5.西涼馬騰、韓遂驍勇善戰,隨時都有可能進軍中原。

這個會議開了很長時間,爭論很激烈。

曹操是一代梟雄,他的心腹細作早已查明,不少手下已經悄悄向袁紹遞送書信獻媚,想為自己留條後路。

三國時期,與春秋戰國時期有相似之處,就是有才能的人可以隨時跳槽,因為諸侯多、「國家」多,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不像後世較為統一的天下,只有一個國家,除非投奔外番,否則只能向一位老闆效力。

曹操心知肚皮,他想打袁紹,不僅是出於戰略上的考慮,更因為內部建設出現了危機,如果處理不好,隊伍就會從內部分崩離析。

那麼,曹操當時最需要的就是有人出來力挺他。

挺他,並不是言行上的恭敬順從,而是要統一全軍的思想,特別需要有說服力的觀點來整合高級管理層,讓他們看到勝利的希望,為曹軍樹立打敗袁紹的信心。

這個關鍵的當口,郭嘉站出來了。

他非常明白老闆的用意,以「十敗十勝」為題作了演說,將袁紹必敗和曹操必勝作了強烈的對比。

這篇演說稿,成為曹操攻伐袁紹的綱領性文件,產生的影響是巨大的,也使郭嘉在謀略行當的地位得以樹立。

其主要內容如下:

1.道勝:袁紹是世族軍閥,禮儀繁多而雜亂,為形式所羈;明公賞罰分明,因時因地因人而施展相應的策略,所以與時俱進,遵循了自然之道,非袁紹可比。

2.義勝:袁紹雖然兵多,但師出無名,所有的行動都是「逆天」而行;明公擁立天子,是漢室正統,率兵平定天下合乎道義,袁紹出兵就是犯上作亂。

3.治勝:先前宦官當道、董卓為亂,主要是政令太過寬鬆,而袁紹仍然任由世家望族欺壓百姓;明公著重打擊豪強,所到之地推行吏治,百姓十分擁戴。

4.度勝:袁紹外表寬厚而內心多猜忌,任人惟親戚子弟;明公以大海般的心胸廣納天下賢才,任人不惟親只惟賢,且量才任用,在氣度胸襟上遠勝袁紹。

5.謀勝:袁紹表面上親近謀士,但事到臨頭時卻優柔寡斷,不用謀者之言;明公有識人之能,聽得進意見,處理軍機非常果斷,善於隨機應變,袁紹望塵莫及。

6.德勝:袁紹沽名釣譽,喜歡受到吹捧,所以跟隨他的人沒有幾個有真本事的;明公以誠待士,尊敬賢才疏遠小人,嚴謹儉樸,特別務實,所以身邊都是能人。

7.仁勝:袁紹有婦人之仁,見到飢餓的人就表現出憐憫,但看不到的就不管了;明公則重視發展生產,安定百姓,讓治下之民都能得實惠,遠勝袁紹假仁假義。

8.明勝:袁紹喜歡聽小道消息,偏聽偏信,手下人都喜歡窩裡斗;明公則明辨是非,用法紀制約全軍,有意見說在明處,所以志能之士都願奉獻自己的力量。

9.文勝:袁紹不辨是非,馭軍沒有法紀,對部下沒有感情,願意為他賣命的不多;明公體恤士卒,將士們都遵守紀律,願意追隨明公平定天下解救百姓,不怕犧牲。

10.武勝:袁紹根本不懂用兵之道,喜歡虛張聲勢,以為人多就可以打贏;明公深通兵法,善用精兵而不用散兵,所以往往以少勝多,敵人無不聞風喪膽。

郭嘉不愧是一個心理學大師。

他從兩軍主帥的性格和做事方式出發,深入淺出地分析了袁、曹兩軍的狀況,巧妙回應了大家討論的焦點——兵力的問題。

曹操本來是想讓他出來給大伙兒打打氣,未料他竟然整出了「郭十條」,自己的信心也隨之增強了。

但他還是問:如果孫策、劉表、馬騰、劉備這些人趁機搗亂怎麼辦?郭嘉的回答很簡單:他們都在觀望二虎相鬥,只要全力戰勝袁紹,這些都不是問題。

再說,天下的局勢都在變化當中,要根據實際的情況才能作出相應的策略,而不是先用防守的方式等待別人的進攻。

秦始皇想用長城擋住匈奴人,結果也沒有作用。

在這種情勢下,曹操決心平滅袁紹。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兩軍在官渡對峙,一場生死之戰就要打響。

不出謀士們所料,勇猛的孫策在這個當口制定了偷襲許昌、把小皇帝搶過來號令天下的計劃。

情報傳到曹操帳中,老曹跳起來直罵娘。

現在袁紹逼得他毫無還手之力,孫策這一刀捅得他直翻白眼,一干謀士抓耳撓腮想不出辦法。

就在這個時刻,郭嘉站出來說:明公不要分心,我料孫策此舉只能半途而廢,根本構不成威脅。

此言一出,別說那些同僚覺得匪夷所思,就是曹操也不相信。

曹大老闆問郭嘉:奉孝怎麼如此肯定呢?郭嘉說:我是從孫策的為人和秉性得出的結論。

孫策這個人狂妄自大,下手狠毒,在引兵征服江東之地時,殺了很多英雄,這些英雄的親信們深恨孫策不行仁義、趕盡殺絕,念念不忘要為主人報仇。

如果孫策是個為人謹慎的人倒也罷了,偏偏他自認為天下無敵,經常帶幾個隨從就去山中打獵。

他這樣疏於防備,與一個人隻身獨行有什麼區別呢?我觀他必死於刺客之手。

曹操聽了,將信將疑。

但就在當年四月,孫策在出外狩獵時遭遇刺客圍擊,身中毒箭而亡。

曹操與眾謀士大為驚詫,深服郭嘉所論。

由於袁紹不聽謀士田豐之言,加上許攸投誠曹操當了「帶路的漢奸」,袁紹在官渡一敗塗地。

實際上,官渡之敗後袁氏還有很強的力量,但袁紹這人心胸狹窄,輸不起,不久就吐血死了。

袁紹的小兒子袁尚繼承了父親的基業,長子袁譚、次子袁熙仍然控制著黃河以北的大部分地區。

曹操得勝,想乘勝追擊,郭嘉勸曹操先養精蓄銳。

曹操認為機不可失,何必要等?郭嘉說,我的好友郭圖、辛評等人在袁氏那頭任職,我非常清楚袁家兄弟面和心不和,特別是袁尚是小兒子卻繼承了基業,兄弟之間出現了裂痕。

如果現在我們去打他們,他們就會團結起來對付我們;如果我們不打,他們就會互相殘殺。

我們不如掉頭向南,假裝攻打劉表,騰出時間讓袁氏兄弟窩裡斗,等斗得差不多了再回頭收拾他們。

曹操採用了郭嘉的計謀。

袁氏兄弟見曹軍走了,果然開始火併,爭奪冀州,雙方兵馬都有大量損傷。

袁譚兵敗向曹操投降尋求保護,曹操大喜,先答應條件,再集中兵力攻打袁尚,袁尚兵敗只好投駐守幽州的次兄袁熙。

收拾了袁尚,曹操立刻翻臉,開始收拾袁譚並將其處死,盡收河北之地。

接下來,袁熙、袁尚兄弟在幽州也呆不住了,只得逃奔遼西烏桓(今遼寧錦州一帶)。

如果袁氏三兄弟團結協作,曹操縱使能拿下青、冀、幽、並四州,也會損兵折將,付出慘重的代價。

但曹操採用了郭嘉的計謀,讓袁氏兄弟相互消耗了戰力,故而分化瓦解其戰力,以最小的代價平定了北方大片土地, 一躍成為當時最強的割據勢力。

郭嘉因屢出奇謀,被封為洧陽亭侯。

對於潛逃關外的袁尚,曹操手下多數人認為沒必要再出關遠征,原因有二:一是當時烏桓首領蹋頓單于兵強馬壯,深入東北恐有不測;二是勞師遠征,又聚了不少兵馬的劉備極有可能聯合劉表襲擊許昌。

曹操拿不定主意,又向郭嘉問計。

郭嘉力排眾議,認為必須遠征烏桓,理由如下:

1.青、冀、幽、並四州雖然歸附,但只是迫於武力,明公並沒有給予他們什麼恩惠,如果現在掉頭南征,尚未穩定的四州必然會引袁尚聯合蹋頓單于來「收復失地」,袁家在四州根深葉茂,如不斬草除根,四州就會得而復失。

2.北方胡人一直不服中原,歷代以來都對中原形成巨大威脅,又與袁家交往深厚,如果不能壓服他們,北方就永遠不得安寧,那麼將來南征就有後顧之憂,必須趁現在兵鋒正盛時徹底解決北方胡人的問題。

3.劉備雖然又在招兵買馬,表面也與「同宗」劉表有聯絡,但劉表是個坐而論道、紙上談兵的空想家,膽子又小,自知才能不如劉備,最怕的是劉備搶他的地盤,哪裡還會與劉備聯合偷襲許都?明公完全不必擔心會出現這種情況。

曹操聽了大喜,堅定了平定北方以固根本的決心。

大軍行至易縣(今河北雄縣西北),郭嘉覺得曹軍行動過於遲緩,就對曹操進言道:當年王翦攻趙地,選出軍中精銳,一舉而下數城。

兵貴神速,如今我軍千里襲擊,軍隊輜重過多,不利長途奔襲,不如挑選精銳,乘敵人不備而長驅直入。

曹操當即採納,選出軍中能戰之士,組成騎兵部隊,馬不停蹄直奔蹋頓老巢,令大將張遼為先鋒,在白狼山與蹋頓單于交戰。

蹋頓單于不敵被斬,烏桓及漢人投降二十萬人。

袁尚、袁熙兄弟倉皇逃走,投奔遼東太守公孫康。

曹操正要起兵再追,突然接到郭嘉送來的書信,就勒兵不進。

原來,郭嘉在進軍烏桓的途中因水土不服,再加上多年來身體不好,竟一病不起。

他擔心曹操戰勝蹋頓單于後仍要進兵遼東,就來信對曹操說:公孫康的父親公孫度是一位忠於朝廷的太守,公孫康子承父業後仍忠於漢朝,但袁紹一直想吞併公孫康,所以公孫康是懷恨袁氏家族的。

如今二袁投公孫康,如果明公起兵強攻,公孫康必然奮起反抗,遼東地大物博,極難取勝,不如按兵不動,派使者封公孫康官職,一者可讓公孫康安心為明公守衛北邊之地,二來也讓二袁有去無回。

曹操按計行事。

果然,公孫康得到曹操的書信後,當即把袁尚、袁熙斬首,向曹操獻上人頭。

曹操不費一兵一卒,收服公孫康,平定遼東。

隨即上表封公孫康為康襄平侯,為他把守東北大門。

但就在這時,郭嘉終於未能扛過疾病,死在征途之中,終年三十八歲。

曹操聞聽,大放悲聲,對荀攸、張遼等人說:諸君年齡和我差不多,惟獨奉孝最小。

我本想等戰亂平定之後,把身後的事業託付給奉孝,不料他竟在中年夭折!他當即向漢獻帝上書,請給郭嘉追增封賞。

表文中說:已故軍師祭酒洧陽亭侯郭嘉,忠貞善良,智高德美,體通性達。

每逢討論大事,從說紛紜,他能一針見血,一語定音,處理恰當,動無遺策。

自在軍旅之間,隨臣一起東征西討十有一年,擒呂布,取眭固,斬袁譚,平定河北,越險塞,掃蕩烏桓,威震遼東,剷平袁尚,其功高蓋世……漢獻帝哪敢對曹操說半個不字?於是封給郭嘉後人食邑一千戶,追諡郭嘉為貞侯。

後來,郭嘉因與曹操知遇,其靈位伴隨曹操,在廟庭中同享人間香火。

在曹操諸多謀士中,惟獨郭嘉最了解曹操,二人關係親密,猶如朋友一般。

在千古梟雄曹操手下能獲得如何信任,在紛亂的東漢末年能每計必勝,實在令人敬佩。

說到底,是郭嘉對人性的體察到了精微的地步。

無論老闆還是敵人,都是他心中的棋子罷了。

文章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加微信weishuo2015,註明「微說」,我們拉您進「周海濱微說」交流群。

周海濱官方微信公號

周海濱微說

微信ID:zhouhaibinweishuo

請關注我們的小夥伴:

汽車有文化

ID:Autocul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他若不是早逝三國的歷史將會改寫

郭嘉(170年-207年),字奉孝,潁川陽翟(今河南禹州)人。東漢末年曹操帳下著名謀士。郭嘉原為袁紹部下,後轉投曹操,為曹操統一中國北方立下了功勳,官至軍師祭酒,封洧陽亭侯。在曹操征伐烏丸時病逝...

三國郭嘉是怎麼死的?歷史上郭嘉的死亡之謎

郭嘉,,字奉孝,東漢末潁川陽翟(今河南禹州)人,是三國時期曹魏的第一謀士。史書上稱他「才策謀略,世之奇士」。曹操稱讚他見識過人,是自己的「奇佐」。毛澤東曾評價郭嘉說郭嘉是歷史上一位傑出的智謀之士...

郭嘉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人?看完才知道

三國里群雄逐鹿,政權動盪,時勢造英雄,在這個紛亂的時代,出現了很多傑出人才,但有一位奇才,他「才策謀略,世之奇士」,可惜英年早逝。羅貫中的《三國演義》里曾這樣描述他:「天生郭奉孝,豪傑冠群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