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心目中的第一謀士 可惜天妒英才 無緣實現與諸葛亮的夢幻對決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郭嘉,字奉孝,潁川人,為曹操初期能夠稱霸北方出謀劃策的主要謀士。

說起郭嘉,我第一個聯想到的不是荀彧、荀攸、賈詡,反而是劉備陣營的諸葛亮。

說書人以為,郭嘉與諸葛亮看似為兩種不同類型的天才,但他們卻有非常相像的地方,從他們出道前的描述就可以看得出來。

《三國志‧諸葛亮傳》身長八尺,每自比於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

《三國志‧郭嘉傳》弱冠匿名跡,密交結英雋,不與俗接,故時人多莫知。

初,北見袁紹,謂紹謀臣辛評、郭圖曰:「夫智者審於量主,故百舉百全而功名可立也,袁公徒欲效周公之下士,而未知用人之機,多端寡要,好謀無決,欲與共濟天下大難,定霸王之業,難矣!」於是遂去之。

與其說驕傲自負、孤芳自賞,我看到的是滿滿的「渴求明主」之心。

乍看與我們的印象大不相同,這兩個絕世天才怎麼可能如此世俗呢?但諸葛亮自比作管仲、樂毅這點已經說明了他的野心,至於郭嘉,其實他的第一任老闆不是曹操而是袁紹,而且,還是郭嘉自己主動上門求職的。

對照《三國志》與《資治通鑑》記載,袁紹對郭嘉敬愛有禮,但郭嘉這個新人只待了數十日,試用期還沒滿就從袁總的公司開溜了,辛評、郭圖好言相勸,說袁紹正是當今最強王者,而袁公如此重視人才,何苦離去呢?

郭嘉回答說,袁公雖然想要效法周公禮賢下士,但他不懂得用人之道,謀略雖多卻不能做出決斷,並不是能夠成就霸業之人,於是離開了袁紹。

雖然三國志僅用短短几句交代了這件事,但我們可以從中看到兩個重點,第一是郭嘉尋主之心,第二是郭嘉決斷之快。

陳某在《火鳳燎原》中,封郭嘉為「決策之王」,這四字用得再貼切不過。

郭嘉可沒有讀過《三國志》、《三國演義》或《火鳳燎原》。

我們現在都知道袁紹後面日子長不了,但如果是你,僅僅二十歲年紀,通過筆試、面試進入當代最大的企業,而老闆對你青眼有加,人也和藹可親,硬要抱怨有什麼缺點的話,就是你提出了幾個深具自信的企劃案,老闆總是微笑點頭,說道:

這個方案很好,非常好,只是風險評估還是需要再注意一下!下個案子再多加油!

恐怕包括我在內的大部分人都會選擇留在強大的袁紹陣營,看不到其背後潛藏的失敗危機吧。

人生本來就是經過一連串抉擇而得到的結果,袁紹在歷史中是個輸家,史書或多或少加重了他無能的描寫,未必全部皆為事實,不過有一件事是可以確定的,就是袁紹個性優柔寡斷,他在迎皇帝、伐曹操失利的關鍵都是因為拿不定主意,處處慢了一步,最後終於將一手好牌玩到如此結局。

荀彧、郭嘉都曾經待過袁紹陣營,而他們選擇了離開。

辛評、郭圖選擇留下來(當然郭圖就是袁紹走到倒霉結局的重大元兇)。

各位三國迷都清楚這些故事,而說書人不厭其煩地描述袁紹背景,是因為在歷史長流中,我們可以發現每件事的因果關係幾乎都是有跡可循的,只是絕大多數的人看不出來。

而郭嘉和諸葛亮看得出來。

三國這些謀主、智將,與其說是感覺敏銳的天才,他們更像是理性的人類觀察家,看別人一步就能夠推理出接下來兩步、三步、甚至十步的大預言家。

前言到此結束,郭嘉一生做出了許多神預言,讓我們翻開史書,看看他到底有多神:

·一、潁川戲志才,籌劃士也,太祖甚器之,早卒。

首先,在郭嘉之前,曹操有個謀士叫戲志才,正史中幾乎沒有關於他的記載,只知道他年輕早逝,而曹操非常器重他。

·二、太祖與荀彧書。

彧薦嘉。

曹操寫信跟荀彧說,自從志才過世後,自己空虛寂寞冷,沒人能幫自己,於是荀彧推薦了郭嘉。

·三、太祖曰:「使孤成大業者,必此人也。

曹操一見面就將郭嘉捧上天,不過先別急著下定論說果然郭嘉是曹操第一謀士—大家都知道,曹操這傢伙是很浮誇的,見到人才都這麼說。

曹操曾對荀彧說:「吾之子房也。

」張良,字子房,後世尊稱為「謀聖」。

曹操曾對荀攸說:「公達, 非常人也,吾得與之計事,天下當何憂哉!」

曹操曾執賈詡手曰:「使我信重於天下者,子也。

君不見曹操一下對荀彧、荀攸摸摸頭,一下對賈詡摸摸小手,可見他不只對人妻沒有抵抗力,對人才更是來者不拒,見一個愛一個。

·四、嘉出,亦喜曰:「真吾主也。

郭嘉這年28歲,我們不清楚他在這之前有哪些作為,但想必練就了一雙火眼金睛,看破了不能成就大業的袁紹,這次他終於見到了心目中的明主。

·五、「嘉竊料之,紹有十敗,公有十勝,雖兵強,無能為也。

官渡之戰前,袁紹雄霸河北、兵強馬壯,曹操曾問荀彧:「今將討不義,而力不敵,何如?」荀彧回答曹操有四勝,度勝、謀勝、武勝、德勝,而郭嘉更猛,說曹操有十勝,硬是比前輩荀彧多六勝。

難怪曹操喜愛浮誇的郭嘉大於正直的荀彧。

·六、道勝、義勝、治勝、度勝、謀勝、德勝、仁勝、明勝、文勝、武勝。

郭嘉所說的十勝,用現代話大概就是袁紹是廢物,曹公你好棒。

只看重點,荀、郭兩人都指出曹操「唯才所宜」、袁紹「任人而疑」,曹操「能斷大事」,袁紹「失在後機」,我們現今讀歷史,綜合各家說法大概也能得出這個結論,但一流的謀士早在大戰之前就看得清清楚楚。

·七、程昱、郭嘉聞公遣備,言於公曰:「劉備不可縱。

曹軍與袁紹交戰前還有個小插曲,當時劉備依附曹操,雖然曹操千方百計對劉備示好,封他左將軍、豫州牧,「出則同輿,坐則同席」,但劉備仍辜負曹操滿腔情意,藉口說要打袁術,領兵叛逃。

程昱、郭嘉都說千萬不能縱虎歸山,劉備是絕世英雄。

曹操這才後悔莫及。

·八、公曰:「袁紹雖有大志,而見事遲,必不動也。

」郭嘉亦勸公。

劉備逃走後,如果你是曹操,接下來應該主攻袁紹,還是追打叛徒?諸將認為就算劉備是人傑,根本未成氣候,袁紹才是眼下大敵,何況若打劉備時袁紹大軍來襲,豈不糟糕?然而曹操這是已經看穿劉備的心肝脾肺腎,非要打劉備不可,郭嘉也獨排眾議贊成伐劉,親身經歷告訴他,就算有人向袁紹提意見,袁老闆只會回答:「這個偷襲企劃案不錯,很不錯,那我們之後再討論看看。

·九、孫策轉鬥千里,盡有江東,聞太祖與袁紹相持於官渡,將渡江北襲許。

曹操聽從郭嘉所言,破劉備,還撿到一個SS級神將關羽,但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正當專心與袁紹開戰,聽聞江東孫策將渡江來襲,這頭猛虎比劉備恐怖多了,對曹操來說,是否應該退兵回許都更為明智呢?

·十、眾聞皆懼,嘉料之曰:「以吾觀之,必死於匹夫之手。

郭嘉一生最神的預言來了,眾人都害怕孫策,但郭嘉半臥在榻上懶洋洋地說,不用擔心,孫策就快死了。

沒多久,真的傳來了孫策尚未渡江便死於刺客手中的消息。

·十一、策新並江東,所誅皆英豪雄傑,能得人死力者也。

然策輕而無備。

郭嘉從前待過袁紹陣營,也在許都見過劉備,所以他能看透這兩個人,但他預料孫策之死未免也太扯了吧?其實不然,依郭嘉原文分析,孫策憑著真本事一步一步打下江東,不過那些諸侯英傑也不是吃素的,縱然敗亡,底下必有一票死忠之士想報仇,而孫策憑其武勇常常輕騎而出、疏於防備,最後果然死於江東許貢的刺客手中。

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信了。

·十二、從破袁紹,紹死,又從討譚、尚於黎陽,連戰數克。

官渡大戰,曹操擊敗袁紹,而後討伐袁譚。

一路看下來,我們發現曹操自身固然多謀善戰,但他同樣倚靠並聽從他的智囊團,對比袁紹,曹操多半能採納謀士之言並且當機立斷做出選擇,這種能聽取好的建議又有決斷的老闆確實不多見。

·十三、嘉曰:「袁紹愛此二子,莫適立也。

有郭圖、逢紀為之謀臣,必交斗其間。

郭嘉這時候又調皮了,眼見袁家敗亡,曹軍一路打勝仗,郭嘉卻對曹操說不打了、不打了,我們回家吧。

這話聽起來匪夷所思,但郭嘉知道袁譚、袁尚不合,底下謀臣各為其主,今天出兵打他們,兩人反而團結抗敵,若假裝南下打劉表,靜觀其變,兩方肯定會再次鬧翻,不如等他們自相殘殺再來撿這個便宜。

後來果然完全如郭嘉所言。

今人多半知道這個「隔山觀虎鬥」的妙計,然而此事細思極恐,郭嘉只在袁老闆家待了幾天,竟然就把他的家底看穿,所言無不命中,不可謂不變態。

·十四、太祖將征袁尚及三郡烏丸,諸下多懼劉表使劉備襲許。

後來袁譚、袁尚勢弱,曹操想北上收拾殘局,多數部下認為應該從長計議,怕背後的劉表派劉備北上抄曹操後路,這時候郭嘉已經身染重病,他又躺在榻上開口說話了。

·十五、「表,坐談客耳,自知才不足以御備。

」惟郭嘉策表必不能任備。

郭嘉說,劉表這人只會出一張嘴,官渡之戰袁紹曾遣使想聯合劉表打曹操,但劉表終究沒有出兵,可見他只是一個守戶之犬罷了,更何況,劉備比劉表強多了,劉表壓不住他,絕不會讓劉備出征。

眾人當中惟有郭嘉認為不需要擔心,自可揮軍平定北方。

·十六、先主說表襲許,表不能用。

事實上,劉備確實建議劉表偷襲許都,但劉表不聽從,他當然也害怕劉備趁機奪權起事。

郭嘉身為頂尖謀士,將劉表與劉備微妙的心理狀態看得一清二楚。

·十七、嘉言曰:「兵貴神速。

今千里襲人,輕兵兼道以出,掩其不意。

兵貴神速四字道盡了曹操強大的秘密,但這次北上遠征三郡烏丸實在冒險,郭嘉又出奇策,認為大軍輜重會影響行軍速度以及隱蔽性,於是曹操用最少的糧草裝備輕兵出擊,這個決定兇險無比,曹軍翻山越嶺奇襲,先鋒張遼斬殺單于蹋頓;曹操回頭再追擊袁譚、袁尚,最後二袁死於遼東公孫康手中,至此,曹操終於從一方諸侯正式成為北方霸主。

·十八、郭嘉遺計定遼東。

《三國志》記載,遼東太守公孫康恃遠不服從曹操,當袁譚、袁尚帶兵投奔公孫康時,眾人皆擔憂,曹操卻說不打了、不打了,先回家吧,公孫康自己會把這兩顆人頭送過來的。

有沒有種熟悉的感覺?

與上次袁家兄弟鬩牆相同,公孫康跟二袁不合,曹軍退兵,反而促使他們相殘,此時曹操一統北方,正是最強盛的時候,公孫康獻上人頭示好也不意外。

史書中沒有明確記載,但此計確實很像郭嘉的手筆,所以《三國演義》把這個功勞頒給了郭嘉。

為什麼說是遺計,因為這年是207年,曹操成功平定北方,郭嘉過世的一年。

郭嘉自28歲起跟隨曹操,讓我們再次看看他這短暫的一生有多麼輝煌。

僅僅用了十年時間,助曹操擒呂布、破劉備,用兵於官渡,並預言孫策、劉表、劉備的動向,殲滅戰力數倍之眾的袁紹,接下來征服袁紹盟友烏丸,計除二袁,終於盡占北方之地。

其中依郭嘉所言做出的每個決策,幾乎是無往不利。

當然,曹操崛起之路不可能只依靠一個人,只是這個時期的曹操簡直無人能敵,然而,曹軍於208年赤壁大敗,之後潼關之戰與馬超交戰不利,漢中之戰親率大軍打劉備未果,當那個無敵星星的光環消失後,不得不讓人嘆息想像:「如果決策之王郭嘉還在,不知道會怎麼樣?」

尤其208年,郭嘉才剛逝世一年,也難怪曹操赤壁之戰後會說出這句名言:「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

不過說書人以為,這句話聽聽就好,其實賈詡、程昱都曾提醒過曹操,尤其是賈詡多次建議他休養生息,只是他自己不聽罷了。

此處又可以探討一個有趣的問題,即使是曹操這樣英明的老闆,偶爾也不肯聽勸,但他為什麼對郭嘉說的言聽計從?

曹操曾說過:「唯奉孝能為知孤意。

因為郭嘉看人一向準確,總是能夠了解曹操的心意,而更重要的是,郭嘉與曹操根本就是同類──膽識過人,滿腹奇謀,任性自然,不拘小節。

《三國志‧郭嘉傳》初,陳群非嘉不治行檢,數廷訴嘉,嘉意自若。

太祖愈益重之,然以群能持正,亦悅焉。

陳群(就是後來制定九品官人法的那位)常常告狀說郭嘉行為不檢,三國志沒有明確記載他做了哪些壞事,曹操少時也是個叛逆的傢伙,不但不怪罪,反而更愛率性的郭嘉,但他同時也嘉勉了直言檢舉的陳群。

依我猜測,郭嘉每次見到陳群,可能都會嘲諷他的古板吧。

郭嘉既然是荀彧推薦的人選,品德恐怕也不致於差到哪裡去,他可能只是喜歡偷偷喝酒,喜歡帶著淡淡的微笑斜眼看人,喜歡躺在榻上若無其事地說出賭上全軍性命的妙計⋯⋯

正因為是個不完美的天才,更突顯了郭嘉的魅力。

曹操心目中的第一謀士是誰,其實有言為證,曹操曾當著許多謀臣面前真情流露道:

諸君年皆孤輩也,唯奉孝最少。

天下事竟,欲以後事屬之,而中年夭折,命也夫!

大家是否發現,開頭將諸葛亮與郭嘉相提並論是有道理的。

為何劉備得諸葛亮大悅,為何曹操獨厚郭嘉,還有一個不可忽略的重大原因,正是年紀。

劉備與曹操的身邊重臣都是一起打天下的老夥伴,當他們死後,總是要將事業交棒給下一代,身為君主,目光必須看得長遠,我相信劉備與曹操很早就開始物色年輕的接班人了。

曹操有意讓郭嘉輔佐自己的孩子,所以當郭嘉早逝,他痛哭並不是什麼虛情假意,確實是:「哀哉奉孝!痛哉奉孝!惜哉奉孝!」

郭嘉過世時,諸葛亮才剛加入劉備陣營,無法實現這兩人夢幻的頂尖對決,我們也無從得知,如果郭嘉活到諸葛亮的年紀,歷史將會如何改寫。

不過,反過來說,如果諸葛亮跟郭嘉一樣只能活到38歲,結果倒是可以肯定的。

那麼三國就會少了一國,讓這故事少了無數樂趣。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郭嘉若不英年早逝,也許三國鼎立局面不會出現

敵我雙方從來是此消彼長的趨勢,郭嘉去世時年僅27歲,而諸葛亮正好出山。曹操陣營少了一位重量級謀士,而劉備陣營終於迎來了能夠力挽狂瀾空手套白狼的軍師。曹操曾經評價郭嘉:當機立斷、神機妙算、出奇制勝...

如果郭嘉不死,天下是否三分

郭嘉(170年-207年),字奉孝,潁川陽翟(今河南禹州)人。東漢末年曹操帳下著名謀士。郭嘉原為袁紹部下,後轉投曹操,為曹操統一中國北方立下了功勳,官至軍師祭酒,封洧陽亭侯。在曹操征伐烏丸時病逝...

三國,要是此人在的話,諸葛亮就算一根蔥!

郭嘉(170-207),字奉孝,潁川陽翟(今河南禹州)人。東漢末人物。原為袁紹部下,後轉投曹操,為曹操統一中國北方立下了功勳,官至軍師祭酒,封洧陽亭侯。於曹操征伐烏丸時病逝,年僅三十八歲。諡曰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