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昭父子竟能悟出「隆中對」從而一統三國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我們現在看三國,知道「隆中對」對劉備的意義究竟有多重大,其一生,可以說都是以「隆中對」為攻略指南的。

可誰曾想,五十多年後,司馬昭和他的兒子司馬炎,居然也能夠悟出「隆中對」的思想,從而完成了天下一統的大業。


公元259年,司馬昭認為一統天下的時機已然成熟,便提出了「主動出擊,消滅吳、蜀」的戰略意圖。

可在先滅哪個的問題上,出現了分歧。

群臣說先滅東吳,司馬昭卻力排眾議,分析道:「如果先滅東吳,就必須要先打造戰船,還要疏通水道,大概需要數千乃至上萬人;而且南方多潮濕,大軍南下勢必會水土不服發生瘟疫。

如果先滅了西蜀,然後乘著地理優勢順江而下,定能輕而易舉拿下東吳。

這一戰略思想,跟「隆中對」完全就是不謀而合,只不過在方向上稍微改變了下而已。

諸葛亮在「隆中對」中曾分析:江東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

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

劉璋暗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司馬昭或許會知道劉備三顧茅廬的故事,但未必會知道劉備和諸葛亮的談話內容。

此時,歷史出現了驚人的相似,劉備沒有完成的「隆中對」,卻被司馬昭給繼承了過來,稍加做了改變,為和其子司馬炎一起,為天下一統做出了寶貴的實踐。

後來果然如司馬昭所料,也正如諸葛亮所言,益州主政之人十分暗弱,雖強盛但不知體恤下屬百姓,在鍾會和鄧艾的合擊之下,滅蜀易如反掌,就如當初劉備入蜀輕取劉璋一模一樣。

  

接著我們再來看,「隆中對」中,荊州是個戰略要地,失去了它,不管是往南還是往北發展,都將成為泡影。

為此,當年的魏、蜀、吳三國打得是不可開交。

司馬昭是如何對待此地的呢?他沒去爭奪,而是全力固守襄陽,先後啟用了羊牯和杜預兩位名將。

襄陽的戰略位置同樣重要,距離荊州的首府江陵十分接近,大軍可以沿著漢水直逼江陵。

也就是說,只要固守住了襄陽,那麼荊州就是他司馬昭的囊中之物,此時不過是讓東吳代保管罷了。

這一舉措看似要比「隆中對」高明一些,但本質上還是沒偏離的。

再後來司馬昭病逝,其子司馬炎取代曹魏建立了新的王朝,是為西晉。

司馬炎一上位就按照父親生前的戰略構想,開始了滅東吳的戰前準備。

可是等一切都準備妥當,準備開打時,歷史又一次重演了。

朝廷又分成了兩派,只有鎮守襄陽前線的杜預,以及中書令張華主張滅吳,剩下的絕大多數由於後方鮮卑做亂,依舊反對出兵。

此時司馬炎如同當年父親一樣,力排眾議,堅決出兵。

司馬炎之所以全力支持出兵,除了受其父親的影響外,更多的還是和「隆中對」提出的政權法統有聯繫。

司馬昭不一定知道「隆中對」,但司馬炎應該知道。

此時距離蜀漢滅亡已過去多年,陳壽早就隨著劉禪歸到了司馬炎麾下,《三國志》也正在撰寫,司馬炎知道劉備和諸葛亮的談話內容,也是有可能的。

「隆中對」提出的恢復大漢江山,可司馬炎篡位後並未恢復漢室,而是令立國號。

所以他一直擔心自己的政權沒有法統上的依據,天下人不信服。

如果說他能夠滅了東吳,就會結束國家數十年來的分裂格局,他就是英雄,他建立的西晉王朝自然也就成為了毋庸置疑的正統。

就連司馬炎滅東吳的軍事行動,都跟「隆中對」差別不大,除了方向上有所變化外。

公元279年,西晉的六路大軍分別進攻了建業的外圍六合、當塗,以及長江中游的重鎮武昌、夏口和江陵等地;王濬和唐彬則率領滅蜀後所得的水軍,由蜀地順流東下,橫掃長江。

這和「隆中對」中「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

」的戰略構想驚人相似。

 

僅一年後,東吳就被滅國了,司馬炎終於完成了天下一統的歷史重任。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如果龐士元不死,隆中對能成嗎

鳳雛不死,協助劉皇叔拿下益州,荊州有臥龍輔佐二爺鎮守。再加以數年修生養息,地盤穩固。再依「隆中對」的路線進行北伐,是否可以問鼎中原,匡扶漢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