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五千年——三國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三國(220年-280年)是中國東漢與西晉之間的一段歷史時期,主要有曹魏、蜀漢、東吳三個政權。

赤壁之戰中曹操被孫劉聯軍擊敗,形成三國鼎立的雛型。

220年,曹丕篡漢稱帝,國號「魏」,史稱曹魏,三國歷史正式開始。

次年劉備在成都接續漢朝,史稱蜀漢。

222年劉備在夷陵之戰失敗,孫權獲得荊州大部。

223年劉備去世,諸葛亮輔佐劉備之子劉禪與孫權重新聯盟、恢復國內生產。

229年孫權稱帝,國號「吳」,史稱東吳,至此三國正式鼎立。

此後的數十年內,蜀漢諸葛亮、姜維多次率軍北伐曹魏,但始終未能改變三足鼎立的格局。

曹魏後期的實權漸漸被司馬氏掌控。

263年,曹魏的司馬昭發動魏滅蜀之戰,蜀漢滅亡。

兩年後司馬昭病死,其子司馬炎廢魏元帝自立,國號「晉」,史稱西晉。

公元280年,西晉滅東吳,統一中國。

至此三國時期結束,進入晉朝。

208年,曹操統一北方後,乘劉表病死之機率大軍南下,其子劉琮向曹操投降,劉備離開新野,南下江陵,途中被曹軍追上擊敗,逃至夏口。

此時魯肅到備處探聽情況,劉備也派諸葛亮出使江東,雙方結盟,共抗曹軍。

孫、劉聯軍以少勝多,大敗曹軍於赤壁,迫使曹軍退回北方。

促使形成三國鼎立局面。

孫權、劉備雙方也開始各自爭奪荊州。

劉備成功逼降荊南四郡;而孫權部將周瑜也向荊州南郡發兵成功將西北一帶收為領地。

211年,劉備率部進入益州,逐步占據了原來劉璋的地盤。

219年,劉備從曹軍手中奪得漢中,關羽也向曹軍發起進攻,但是孫權遣軍襲殺關羽,占領荊州大部,隔三峽與漢軍相持。

222年,又因張飛被殺,劉備出兵與吳軍相持於夷陵,猇亭一戰,被吳將陸遜擊敗,退回益州,劉備不久便崩於白帝城。

之後不久, 蜀漢、東吳恢復結盟關係,共抗曹魏,至此,三國鼎立局面正式形成。

南北之間雖然還常有戰事發生,有時規模還比較大,但是總的說來,力量大體平衡,鼎足之勢維持了四十餘年之久。

263年,魏國丞相司馬昭派鍾會、鄧艾、諸葛緒分兵三路南平蜀漢,與蜀漢大將軍姜維發生拉鋸戰,鍾會被擋於劍閣前,鄧艾避開姜維大軍的鋒芒,抄陰平小路直取涪城,進逼成都,蜀漢後主劉禪投降,蜀漢被魏所滅。

265年司馬昭去世,其子司馬炎奪取曹魏政權,定都洛陽,建立晉朝,史稱西晉。

司馬炎稱帝後開始籌備伐吳,派王濬於益州大造船艦,以羊祜鎮守襄陽與鎮守江陵的吳將陸抗對峙。

在264年孫皓即位後,交州(約今廣西省及越南北部)向曹魏投降。

兩年後吳軍意圖奪回但被晉將毛炅擊敗。

269年孫皓以虞汜、陶璜及李勖等人分陸海兩路會師合浦,至271年方奪回交州。

279年,修允部屬郭馬於廣州(約今廣東省及廣西省)叛變,孫皓先後派滕循、陶浚、陶璜等多方圍剿方平定。

同年晉軍率大軍南征,吳國岌岌可危。

東吳重臣陸凱及陸抗相繼去世後,晉將羊祜提議伐吳,但遭賈充反對而作罷。

279年西北之亂始平,王濬、杜預上書司馬炎,認為是時候伐吳,賈充、荀勖等認為西北未定而反對。

最後司馬炎決定於該年十一月大舉進攻吳國,史稱晉滅吳之戰。

他以賈充為大都督,上游王濬唐彬軍、中游杜預胡奮王戎軍、下游王渾司馬伷軍多路並進。

280年一月孫皓急任丞相張悌率沈瑩、孫震渡江抵禦王渾軍,但皆戰敗而亡。

而王濬軍沿長江配合其他晉軍攻下西陵、江陵、武昌及尋陽等地,杜預也奪下荊州南部。

三月十五孫皓見晉軍已包圍建業,認為大勢已去而投降。

孫吳滅亡,西晉統一天下,至此三國時期結束。

隨著漢丞相曹操,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戰略家,對北方的統一和屯田制、租調製的施行,北方社會趨於穩定,生產逐漸恢復。

政府修整道路,興建水利,便利了交通和槽運。

恢復的冶鐵業中,水排得到推廣,絲織業也興盛起來。

商品交換漸有起色,魏明帝時重新頒用錢幣。

洛陽、鄴城都日趨繁華。

曹操進駐冀州後頒行租調製。

建安二十一年,曹操稱魏王,都鄴。

220年正月,曹操死;十月,曹丕稱帝,國號魏,都洛陽,建元黃初。

魏置司、豫、兗、青、徐、涼、雍、冀、幽、並、荊、揚等州。

其中涼州領戊己校尉護西域;幽州地境達於遼東;南部諸州大致依秦嶺、淮河分別與漢、吳相接,魏有戶六十六萬餘,人口四百四十餘萬。

魏建立後不久,大權旁落。

曹芳在位時發生了輔政的宗室曹爽和太尉司馬懿的權力之爭。

曹爽重用名士三狗及李勝、畢軌等人,改易朝典,排斥司馬懿。

司馬氏是東漢以來的世家大族,司馬懿本人又富於謀略,屢有軍功。

238年,他率軍平定公孫淵,使遼東歸入魏版圖。

249年,又乘曹爽奉曹芳出洛陽城謁高平陵的機會發動政變,處死曹爽及其黨羽,獨攬朝政,史稱高平陵事變。

後來,司馬懿及子司馬師、司馬昭陸續壓平了起自淮南的王淩(251年)、毌丘儉(255年)、諸葛誕(257年)的軍事叛亂和其他朝臣的反抗,鞏固了司馬氏的統治。

以竹林七賢為代表的一批玄學名士對司馬氏持消極反抗態度,其中的嵇康被司馬氏以非毀名教和欲助毌丘儉為亂之罪名殺害。

他們之中的大部分在魏和西晉初都陸續歸服於司馬氏。

當反抗力量都被消滅以後,司馬氏趁時立功,於263年出兵滅蜀漢。

兩年後,司馬炎以接受禪讓為名,代魏為晉。

188年漢宗室劉焉出任益州牧。

劉焉死,子劉璋繼任。

劉焉、劉璋相繼壓平了當地豪強的反抗。

207年劉備邀諸葛亮為輔佐,提出「隆中對」戰略思想。

211年劉璋邀請劉備入蜀,使擊保據漢中的張魯。

214年劉備占據益州。

219年進駐漢中,自稱漢中王。

是年,留守荊州的關羽被孫權軍襲殺。

221年,劉備在成都登基為大漢皇帝,國號漢,建元章武。

漢置益州,自秦嶺至於南中。

有戶二十八萬,人口九十四萬,吏四萬,兵十萬餘。

劉備為爭奪已失的荊州三郡,於次年東征孫權,在夷陵被東吳陸遜擊敗退入蜀,病死白帝。

劉禪繼立。

諸葛亮輔劉禪,處境困難:西南夷接連叛亂;益州郡豪強雍闓執太守,求附於吳牂柯太守朱褒、越嶲太守高定都響應雍闓,南中地區動亂擴大。

225年,諸葛亮南征,此時孟獲已代雍闓據郡。

當年秋天,諸葛亮敗孟獲,南中平定。

諸葛亮把夷人渠帥移置成都為官,把南中青羌編為軍隊。

228年,諸葛亮開始北伐曹魏。

以後三年,諸葛亮又屢次北伐,都由於軍糧不濟,沒有成果。

234年第五次北伐。

病死於五丈原,漢軍撤回,北伐停頓。

諸葛亮死後,蔣琬、費禕等人相繼為相,因循守成而已。

258年以後,宦官黃皓等人擅權,政治腐敗。

姜維北伐,因受到朝廷和宦官掣肘,致使勞而無功。

263年,魏攻蜀漢,劉禪投降,姜維假投降欲復興漢室,然而失敗被殺。

劉禪被封為安樂公,蜀漢亡。

蜀漢歷二帝,共四十三年。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三國歷史簡介

三國(220年-280年)是上承東漢下啟西晉的一段歷史時期,分為曹魏、蜀漢、東吳三個政權。赤壁之戰時,曹操被孫劉聯軍擊敗,奠定了三國鼎立的雛型。220年,曹丕篡漢稱帝,國號「魏」,史稱曹魏,三國...

看歷史:群雄逐鹿,天下三分—魏、蜀、吳

三國(220年-280年)是上承東漢下啟西晉的一段歷史時期,分為曹魏、蜀漢、東吳三個政權。赤壁之戰時,曹操被孫劉聯軍擊敗,奠定了三國鼎立的雛型。220年,曹丕篡漢稱帝,國號「魏」,史稱曹魏,三國...

滾滾長江東逝水,數不盡的三國演義!

東漢末年,烽火連天,百姓生靈塗炭,漢帝國起起伏伏最終走向衰亡,各地起義不斷,群雄割據,大軍閥曹操在混戰中,實力不斷增強,他挾天子以令諸侯,為曹魏的建立奠定了基礎。曹操憑藉雄厚的軍事實力逐漸統一北...

三國時期的歷史可謂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三國歷史東漢末年,外戚專權,宦官秉政,政治腐敗,天災不斷。漢靈帝中平元年(184年),黃巾起義爆發,從此開始了近一百年的戰亂時代。黃巾起義被鎮壓後,外戚、宦官在內鬥中失去權柄,永漢元年(189年...

三國蜀漢政權滅亡的十大原因!蜀國滅亡時間

蜀漢政權是在公元263年滅亡的,而東吳是在公元280年滅亡的。蜀漢相對東吳來說,地理條件更加險要和易守難攻,而且諸葛亮善於治國是歷史上所公認的,在三國之中蜀國也是相對治理得最有條理的。在複雜的對...

三國鼎立是指哪三國 三國的皇帝分別是誰

東漢末年以後的三國鼎立:魏國 蜀國 吳國220年,曹丕篡漢稱帝,國號「魏」,史稱曹魏,三國歷史正式開始。次年劉備在成都延續漢朝,史稱蜀漢。222年劉備在夷陵之戰失敗,孫權獲得荊州大部。223年劉...

三國里可以不知道諸葛亮,但你得認識這位!

在三國鼎立時期,蜀國有個謀士叫譙周,俗話說你可以不知道諸葛亮,但你不得不認識譙周。這話怎麼說呢?因為諸葛亮是蜀國建立的大功臣,在劉備託孤之後,對蜀國的大業也付出了很多,是忠臣的楷模,學習的榜樣。...

司馬炎建立西晉後,如何處置三國的亡國之君?

在中國古代歷史上,一個新王朝的誕生,意味著一個甚至多箇舊王朝和國家的覆滅。作為新王朝創建者的開國皇帝自然風光無限,而舊王朝最後的君主卻被冠以「亡國之君」的稱呼。一般情況下,新王朝對於前朝的「亡國...

TOP10蜀國滅亡的十大原因

  羅貫中「尊劉抑曹」的思想傾向,使蜀國的形象在演義中被無限放大,幾乎成為「仁、信、德、智、義」的完美化身和無堅不摧、戰無不勝的唯一代表,並且隨著演義在民間的普及,強蜀無敵、勢必復漢的觀念深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