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四大軍師究竟誰最厲害?
文章推薦指數: 80 %
來源:搜狐網
|盤點|
三國四大軍師究竟誰最厲害?
▼
在中國歷史上,兩軍作戰,作為智囊團決策者軍師的作用非常重要。
諸葛亮的「隆中對」是天才的預見。
在劉備集團東奔西走,力量弱小,不成氣候的情況下,軍師諸葛亮能夠恰如其分地分析敵、我、友的實力對比,預見鼎足三分的可能性,並提出相應的戰略,這是多麼銳利深刻的戰略目光啊!我們不能不欽佩這位年僅二十七歲的戰略家。
後來劉備集團基本上執行了諸葛亮的既定方針,實現了「隆中對」預定的戰略目標,充分證明了諸葛亮的遠見卓識。
羽扇綸巾智多星——諸葛亮
諸葛亮其人,古今中外,聞名遐爾。
諸葛亮其名,簡直就是民族智慧的化身,鞠躬盡瘁的典範。
他是軍事戰略家,一生戎馬倥傯,卻運籌帷幄,出神入化,決勝千里。
他神機妙算,奇策泉涌,智謀縱橫,出神入化。
如隆中妙對,巧借東風,赤壁之戰,巧取四郡,奇襲荊州,六出祁山,七擒孟獲等膾炙人口的故事,無不閃耀其智慧的光芒。
計策有:聯孫抗曹三分天下(即隆中對),曹操當時已擊滅袁紹統一北方,孫權內部也有獻土歸降的主張,劉備仍不但兵敗無寸土地盤,曹操席捲江南統一天下幾成定局。
諸葛亮出使東吳使孫權認可劉備(光杆劉備有談判的資格)並堅定孫權抗曹決心(孫劉聯盟必勝,曹操必敗,孫權收益大于歸降;不聯合劉備很可能失敗),最終劉備在赤壁之戰後空手套白狼獲得荊州這塊地盤。
成為三國的雛形。
這裡再扯遠一點,可能有人說,劉備奪益州身邊的軍師是法正而不用諸葛亮,並以此來否定諸葛亮的首席軍師地位,我覺得這種看法是片面的。
我們應該知道劉備非荊州士族,諸葛亮是荊州的女婿,只有諸葛亮才能穩固荊州,保有該地,劉備身邊(主要是:關羽、張飛、諸葛亮、法正等)具有行政治理能力的人只有諸葛亮(法正在荊州不具備人脈優勢),所以劉備不可能將諸葛亮帶上。
其實諸葛亮的作用在劉備這裡只能即作張良又作蕭何來用。
諸葛亮,作為三國時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被譽為「千古良相」的典範。
父母早亡,由叔父玄撫養長大,後因徐州之亂,避亂荊州,潛心向學,淡泊明志。
後受劉備三顧之禮,提出著名的《隆中對》,策動孫、劉聯盟,於赤壁之戰中大破曹操,奠定三國鼎立的基礎。
蜀漢建立,拜為丞相。
劉備伐吳失敗,受託孤於永安,輔佐幼主,外聯東吳,內修政理,南征平叛,北抗強魏。
為完成統一中原,興復漢室的大業,先後五次進攻魏國,在治國、治軍等方面發揮了非凡的才能,是以民用其力,百姓不忿;又推演兵法,作「八陣圖」,造損益連弩、木牛流馬,與名將司馬懿、張郃等交鋒,屢操勝算,最後一次北伐時採取分兵屯田之策,與司馬懿大軍相持百餘日,但不幸因積勞成疾而逝世,享年五十四歲,諡曰忠武侯。
其「鞠躬盡力,死而後已」的高尚品格,千百年來一直為人們所敬仰和懷念。
得意之作:「三顧茅廬」,「隆中對」,"新官上任三把火"(火燒博望坡、火燒新野、火燒赤壁),「七擒孟獲」,「六出祁山」,「舌戰群儒」,「草船借箭」,「借東風」,「空城計」,「收姜維」,「死諸葛嚇退活司馬」敗筆之作:「失街亭」,「揮淚斬馬謖」,「出師表」(裡面對劉阿斗的勸戒後來全沒有被採納)其實,東吳、曹魏兩家也都有各自一流的軍師,也做出了他們自己的「隆中對」。
孫權「思為桓、文之事」,虛心向魯肅討教,魯肅說:「肅竊料漢室不可復興,曹操不可卒除。
為將軍計,唯有鼎足江東,以觀天下之釁。
今乘北方多務,剿除黃祖,進伐劉表,竟江東所極而據守之,然後建號帝王,以圖天下,此高祖之業也。
」魯肅所謂「漢室不可復興」,與孔明所謂「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其實並無矛盾。
「霸業」是劉備之「霸業」,「可興」的「漢室」也並非獻帝的「漢室」,而是劉備的「漢室」。
魯肅所謂「曹操不可卒除」,與孔明的「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以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如出一轍。
孔明為劉備制訂了先奪荊、襄,再圖西川的戰略計劃,魯肅則替孫權制訂了爭奪荊、襄,據江而守,伺機進取中原的戰略藍圖。
這不是又一出「隆中對」嗎?當然,魯肅未能預見到劉備能夠成為未來的第三種力量,是他比孔明的目光又要略遜一籌。
雖然魯肅也提到了「建號帝王,以圖天下」的可能性,但他的重心是「竟江東所極而據守之」。
這一點為東吳集團日後的實踐充分地證明。
由此可見,魯肅的戰略遠沒有孔明的「隆中對」那麼富有進取的精神。
但是,魯肅一貫主張聯合劉備、抵抗曹操的戰略,這一點比周瑜還要高明。
小說里的周瑜,還常常意氣用事。
從諸葛亮和魯肅的兩付「隆中對」的比較中我們也可以看到蜀漢和東吳在荊、襄地區將有激烈的衝突。
諸葛亮設想「待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兵,以向宛洛」,魯肅則設想「竟江東所極而據守之」,這就釀成了後來呂蒙白衣渡江,關羽兵敗麥城的一系列變化。
東吳崛起不可或缺的人物——魯肅
讀《三國演義》有一個憨厚仁義的人物躍然紙上,令我們感覺很像我們身邊的大哥哥一樣,又仿佛金庸小說里的郭靖一般,他就是魯肅魯子敬。
魯肅為人很善良,也很正直,都說好人有好報,但是魯肅活得歲數也不大,46歲就英年早逝了,兒子還未生出來,留個遺腹子在世上。
魯肅有當了東吳三軍大都督這個命,也就跟大都督這個職位上的其他人一樣容易「少亡」。
我們仔細算了一算,在東吳統領三軍的人都算上,前仆後繼有六位,孫堅、孫策當年親自帶兵也算吧,之後領軍的大都督有四位,周瑜、魯肅、呂蒙、陸遜。
在這個位子上的人好像都不怎麼長壽,像孫堅活到36歲,孫策26歲,魯肅46歲,呂蒙40歲,最後一個都督陸遜年齡最大62歲,然而也未盡天年,我們發現有些東西是有遺傳現象的,家族的遺傳不用說了,歷史地位傳承也難以切斷承接遺傳的規律。
甚至連一個東吳大都督的位子都有些驚人的規律,但中間也有德行深厚的仁者可以戒殺戮,止輪迴,比如魯肅和陸遜,魯肅活得稍長是宅心仁厚,陸遜壽命較大或許是勸孫權少用刀兵,多重農耕。
孫堅、孫策、周瑜、呂蒙都是勇武之輩,無仁慈之心,都是用各種手段只要達成目的就行的人物。
魯肅絕不是個狠角色,《三國演義》評價魯肅是忠厚仁者,魯肅的善良以及心胸寬廣在小說一出場就讓我們看出來了,周瑜在做巢湖縣領導時曾經向富裕的魯肅家族去借點糧食,魯肅有兩稛糧食,大約是兩個糧囤吧,一個有三千斛,兩囤六千斛,魯肅直接就給了周瑜一半,三千斛拿走,乖乖!魯肅先生好大的手筆,只此一手便交到了周瑜這個生死的弟兄,世間事從來都是財散人聚,財聚人散。
就像電視台採訪那個農村老大爺一樣,央視記者問:大爺如果你有一百萬讓您捐50萬您願意嗎?老大爺說:願意!如果您有兩頭牛讓您捐一頭您願意嗎?老大爺:不願意!記者問為什麼呀?老大爺說:我真有兩頭牛。
你看看,大度慷慨說說可以,真的做到不容易,我說魯肅心胸大度您同意嗎?魯肅不光大度,還淡定從容,幾乎沒有看到他著過急上過火,到了最緊急的時刻依然可以不動聲色,比如單刀赴會之時,費了老勁安排好了要殺關羽,結果被關公攜裹著來到江邊,只能目送關公離去,老魯同志還不忘禮數,躬身、作揖、還禮、道別,這真是淡定的老祖宗。
魯肅和他的東家孫權是一類性格特徵,兩個淡定從容的好漢聚在一起成了「基友」般的好朋友,魯肅像諸葛孔明一樣初出茅廬先定三分天下,說出了讓孫權占據江東,逐漸擴張、直至拿下長江以南地區、然後面南背北稱帝,也可以說從大戰略上奠定了三足鼎立的基礎,人家當年也提出了鼎足而立的看法。
魯肅先生和孫權都是九型人格的和平型性格,眼光長遠,心胸廣闊,注重和諧的關係,擅長維護人際關係,雖然不靈活,但是足夠穩固,是屬於有伯樂型的領導,不是這個性格的人很難做到容量氣度恢弘開闊,令人天然信服。
不過魯肅心中比孫權多一些理想主義的看法,孫權則更為務實一些,兩個人一個是九偏一的性格(魯肅),一個是九偏八的性格(孫權),魯肅倡議奠定的孫劉聯盟,在魯肅活著的時候一直維持,哪怕三次親自催要荊州,第一次是被劉琦擋回來,第二次是被諸葛亮難為回來,第三次是被劉備哭傷心了,心軟了自己跑回來的,還有鴻門宴請關公,自己悄悄放下殺心的。
歷次在與關羽犬牙交錯的邊防界線上魯肅都寬宏大量、隱忍退讓,從來不覺的是挨欺負的事兒。
可是魯肅一死,其他人受不了了,才有呂蒙的白衣渡江,拿下烽火台,斬了關公,導致夷陵之戰,火燒劉備聯營,死了張飛,傷了蜀國元氣,敗了吳國風水,也動了東吳根基,一旦孫劉聯盟失敗,孫劉兩家都是人為刀殂我為魚肉,任人宰殺了,你說魯肅的作用大不大?
魯肅三要荊州,當遇到拒絕時,說不出:「不」,好像忠厚的逆來順受的樣子,讓人心疼,每每遇到這種情況,魯肅都會變得很儀式主義,該幹嘛幹嘛,完成吃飯、行禮、告別等規定動作,其實裡面埋藏著很深的不滿,不過心好,這也是魯肅的「致命缺點」,當然也是「致命優點」了,面臨再三的推諉,有時候明知諸葛亮用計,故意把話說的很難聽,也沒見魯肅怒過一回,推推搡搡之下也就接受了諸葛亮的耍賴,可是回到孫權這裡還是沒法交代怎麼辦?
魯肅的辦法只有一個:拖!拖到你受不了,比如周瑜就是最受不了,幾次都是周瑜在孫權面前幫助魯肅,又是派諸葛瑾遊說孔明,又是把孫尚香許配給劉皇叔,都是不得已而為之。
也可以說是魯肅命好,其實長遠來看,還是人家魯肅看的明白,無論我膩歪也好、拖著也罷、支吾過去也行,說我軟弱也沒關係,我就是要維護孫劉聯盟,只有這樣,東吳基業長青才能做到。
孫權在魯肅追悼會上說,魯肅有兩個長處一個短處,就是這個借荊州打欠條,然後胡兒馬虎糊弄的短處,我看孫權也是未覽全局,而這才真是魯子敬最大的長處。
赤壁之戰擊敗曹操,魯肅第一個回來,孫權走到門外迎接,給魯肅牽馬墜蹬,旁邊的人都驚呆了,孫權對魯肅說:兄弟,我這算給你面子了吧?誰知魯肅卻說:NO,如果您當上皇帝,用您的紅旗檢閱車來迎接我,我才會感到心滿意足。
孫權哈哈大笑,但是張昭等人認為魯肅太年少張狂了,其實是魯肅天然的厚道,心裡沒有任何芥蒂,小人不識厚道仁者真面目,所以說小人懷惠,君子懷仁啊!魯肅同志是典型的九型人格的九號:和平型或者稱為和諧型。
和平型的性格有個稱號叫「信息中轉站」,各位如果看到諸葛亮三氣周瑜的時候,是誰在中間傳話來?魯肅啊,魯肅的傳話不像一些健康等級較差的二號一樣帶著自己的評判和情緒,九號在傳話過程中,也就是信息傳遞過程中極其中立,不生是非,但是這個中立態度也為三氣周瑜奠定了基礎,這是魯肅的無心之過,其實怨還是怨周瑜心胸太狹窄了。
魯肅推薦的諸葛瑾、呂蒙、陸遜等後來都成為了一代將星,最後總結一句話,魯肅真是個好人!
曹魏方面,有兩次關鍵的戰略抉擇。
一次是荀彧的進言,建議曹操迎獻帝,挾天子以令諸侯,「若不早圖,人將先我而為之矣」。
一次是官渡之戰前後郭嘉、荀彧進言。
兩人分析了雙方的長短,特別是分析了曹魏的優勢所在,堅定了曹操決戰決勝的信心。
官渡之戰的輝煌勝利為曹操統一中國的北方奠定了基礎。
荀彧、郭嘉的進言也就是曹魏方面的「隆中對」。
相比之下,也不及諸葛亮的目光的遠大和魄力的宏偉。
一代謀士——荀彧
荀彧是曹操謀士集團中頗具重要地位的謀士之一。
在追隨曹操二十多年的過程中,忠心耿耿、盡心盡力為其出謀劃策,幫助其統一北方,並最終將曹操推向一代梟雄的霸主地位。
但正當曹操欲晉爵國公、加封九錫時,荀或卻落得個"以憂薨"的悲劇命運。
荀彧被冠以「王佐之才」的稱號。
所謂王佐之才,就是「輔佐君主成就王業的人」。
這裡的「王」,恐怕不能簡單的理解為「君主」、「君王」,它的內涵更偏指「王道」,即依靠「聖王仁義教化」治理國家的方式。
當然,我個人認為純粹的「王道」是不可取的,亂世治世都不可以,尤其是在亂世。
實際上荀彧也不是那種固守「王道」的儒家衛道士,但至少忠君、仁義、德政的思想在荀彧的政治思想中占據主導地位。
基於這樣的思想結構,結合亂世務實的現實需要,荀彧必然會成為一個全能型,而且處事細緻的智囊。
他年輕時曾經預言,家鄉潁川由於處在版圖的中心地帶,早晚會遭到擄掠,應該儘早遷到外地。
這樣的論斷,綜合了他對地理、人情、時事的了解和推斷。
張邈與陳宮在兗州叛亂的時候,豫州刺史郭貢領兵來到荀彧鎮守的城下,說要求見荀彧。
夏侯惇勸阻荀彧,認為非常危險。
荀彧卻認為,郭貢和張邈關係一般,他倉促來到城下,顯然沒有成熟的打算。
這個時候前往說服他,即便不能為我所用,也可以讓他保持中立。
如果這個時候怠慢他,郭貢一定會怒而攻城。
結果荀彧輕身入敵營,郭貢見荀彧沒有懼意,認為城池一定難以攻打,於是引兵退走。
顯然,基於對人情、時事的精準掌握,荀彧再一次建功。
在之後輔佐曹操攻略呂布、袁紹、劉表,迎奉天子的過程中,荀彧每每進諫,往往會從大勢角度,擷取影響戰爭勝敗的諸多因素中最關鍵的那些部分,對曹操進行勸諫。
比如建議曹操先攻呂布,後取徐州的時候,荀彧就從人心、糧餉、戰略、戰術等多個方面進行了論述,再比如建議攻打袁紹時,荀彧引用楚漢相爭的故事,從用人氣度、決策、治軍、德行四個方面論述了戰勝的可能性。
對時局一貫全面客觀精準的論述,在其他謀士那裡是找不到的。
正是由於荀彧智能的全面和細緻,所以我們看到他不僅能提出正確的戰略戰術、給予曹操「奉天子以令不臣」的正確政治方針,還能分撥糧草、舉薦賢能,可謂樣樣皆通,樣樣皆精。
因此善於用人的曹操往往讓他做後方的總調度官,成為自己在外出征強大的後盾。
得意之作:「官渡之戰」,平滅呂布
敗筆之作:沒有能夠阻止曹操篡漢的野心,反為曹操所害
逐鹿中原的失敗者袁紹其實也有一付「隆中對」,可惜他不會用罷了。
據《三國志·袁紹傳》,沮授曾經向袁紹進言到:「將軍弱冠登朝,則播名海內;值廢立之際,則忠義奮發;單騎出奔,則董卓懷怖;濟河而北,則渤海稽首。
振一郡之卒,撮冀州之眾,威震河溯,名重天下。
雖黃巾滑亂,黑山跋扈,舉軍東向,則青州可定;還討黑山,則張燕可滅;回眾北首,則公孫必喪;震脅戎狄,則匈奴必從。
橫大河之北,合四州之地,收英雄之才,擁百萬之眾,迎大駕於西京,復宗廟於洛邑,號令天下,以討未復,以此爭鋒,誰能敵之?比及數年,此功不難。
」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終被劉邦得了天下。
袁紹有一沮授而不能用,終於敗在曹操手裡。
三國最悲劇的奇才——沮授
曹操是個愛才的人,他提倡唯才是舉,凡是有本領的人,曹操都希望為我所用。
正因為如此,曹操才很賞識那些忠貞之士。
比如關羽,曹操覺得此人忠義,便格外器重,儘管關雲長還是千里走單騎,可天下人對曹操的讚譽卻始終如一。
曹操手下好多謀士,都是從敵對勢力投誠過來的,比如徐晃、張遼,甚至得力謀士郭嘉、賈詡、許攸等,可見曹操的人格魅力。
不過對於堅決不投降的人,曹操如果認為他是個人才,便極力的邀請,實在不願意為我所用,曹操深感惋惜。
據史料記載,曹操最佩服的袁紹的謀士沮授。
作為謀士,沮授無疑是袁紹手下頗為高瞻遠矚的一位,曾經為袁紹提出了好多建設性的意見和建議,並且在袁紹軍潰敗的時候被曹軍捉住,寧死不屈。
其一,沮授是個好謀士,他多謀善斷。
當年袁紹占領冀州的時候,沮授歸袁紹,並進獻大計:占領冀、青、幽、並四州,集合英雄豪傑的才能和大批軍隊,並且迎接在長安的漢獻帝至洛陽,挾天子以令諸侯。
只需數年就能平定天下。
袁紹聽後大為歡喜,立刻表沮授為監軍、奮威將軍。
可見沮授為袁紹定下了長遠大計。
尤其是挾天子以令諸侯更是一條妙計,奈何近視的袁紹對漢獻帝心存疑慮,只想另立新君作罷。
其二,沮授有強烈的預感性,他看到袁紹不得人心,知道袁紹必敗。
當時袁紹軍隊多,曹操人少,大家都以為曹操必敗,可沮授卻說:「以曹兗州之明略,又挾天子以為資,我雖克公孫,觿實疲弊,而將驕主橫,軍之破敗,在此舉也。
揚雄有言,『六國蚩蚩,為嬴弱姬』,今之謂也。
」
大意說:曹操這個人處事公允,且聰明睿智,又挾持天子作為資本,我們雖然打敗了公孫瓚,可是主將驕橫,軍心浮動,這樣很難取勝。
楊雄說:六國雖然地盤很大,可最終被秦國滅掉,今天就是這個樣子。
於是集合宗族,大散其財並說:「袁紹在的時候我們的威風八面,如今袁紹快要滅掉,我們也就威風掃地,太可悲了!」
其三,沮授作堅決的鬥爭。
直到戰爭快要見輸贏的時候,沮授仍然向袁紹提意見,古人說「疾風知勁草,板蕩顯忠臣」,沮授就是這個樣子,雖然他知道自己肯定會失敗,可是仍然不鬆勁,不泄氣。
袁紹渡河後,駐屯延津南,遣劉備、文丑向曹軍挑戰,曹操領軍擊破,文丑更被曹軍擊殺,震撼袁紹軍。
後曹操回到官渡,沮授向袁紹說:「北兵數眾而果勁不南,南谷虛少而貨財不及北;南利在於急戰,北利在於緩搏。
直徐持久,曠以日月。
」建議以持久戰消耗曹軍,但袁紹又不聽從。
後袁紹攻曹操,初戰勝,起高樓射箭入曹營,但後為曹軍發石車擊破。
後來曹軍擊破袁紹運輸隊,袁紹於是命淳于瓊領軍帶領運輸車,據守烏巢。
沮授又建議派遣蔣奇護送,以防止曹軍攻擊,但袁紹又不從。
後烏巢被曹軍擊破,袁紹將領高覽及張郃又降曹,令袁軍大亂,潰不成軍,袁紹於是撤退。
其四,寧死不投降。
沮授和曹操早先就認識,可能還曾有過惺惺相惜的情結,但所謂各為其主,古人重視氣節與風骨,沮授選擇了從一而終的信念。
沮授被俘,被押見曹操,沮授堅決不降,曹操見沮授不肯加入他的陣營,感到可惜,嘆若早點認識沮授,那天下現在應該大定了。
沮授雖不降,但仍獲曹操厚待,可是,後來沮授密謀逃回袁紹陣營,事敗被殺。
處死沮授前,曹操感慨道:孤早相得,天下不足慮。
看來對沮授不只是可惜,更有一番相見甚晚的味道。
我們公司"點點電工"是幫助充電樁運營商降低運營成本,解決人力成本高、維修不及時、差旅費用高、利用率不高等問題的,有機會可以合作。
我們公司業務覆蓋整個充電樁行業: 包括設備巡檢、維修、安裝、調試、保養、託管、技改、抄表、建站勘察等。
想了解我們可以加公眾微信號「前海點點電工」
為什麼討還荊州那麼難,到底哪些地方算孫權借給劉備的?
劉備借荊州——有借無還,這個歇後語已經在中國流傳了一千八百年。每次孫權派人去要荊州都是弄得哭哭啼啼的,可就是要不回來。那我們就很奇怪,既然這麼難要,孫權當初為什麼要把荊州借給劉備呢?孫權絕頂聰明...
三分鐘了解東吳五十年戰略演變,孫權諸葛亮合謀瓜分曹魏帝國
文 | 江隱龍 如果說建安年間前期,諸侯間的主戰爭基本位於北方,那自赤壁之戰之後,長江以南也開始「誠多務也」。先是劉備得荊州四郡,再是魯肅為勸孫權將南郡借給劉備並組成孫劉聯盟,再後來劉備應劉璋之...
醉夢三國(三十四)魯肅為何為劉備借荊州作保?只因戰略策劃需要
赤壁之戰後,孫劉兩方因荊州問題逐漸產生摩擦,隨著時間的推移雙方的矛盾有著擴大化的趨勢。對於劉備來說,荊州是他立足的根本。取荊益二州以圖天下,也是諸葛亮"隆中對"戰略的核心所在。從孫權的觀點來看...
關羽攻樊城失敗的幕後陰謀
一、劉備命令關羽攻取樊城(一)劉備、諸葛亮的殺機214年,劉備取得西川;219年,劉備攻取漢中,進位為漢中王。探子來報,曹操聯結東吳,準備取荊州。諸葛亮的計策是把封關羽為五虎上將(關羽、張飛、趙...
若無此人促成和維護「孫劉聯盟」,曹操早已一統天下
在《三國演義》中,魯肅此人,給我們留下了忠厚老實,甚至有點膽小怕事的印象,尤其是在諸葛亮和周瑜兩位聰明人面前,他又顯得有點傻裡傻氣的,這對他未免有些不公平。那歷史上真實的魯肅是一個什麼樣的人,他...
害死關羽的,不是曹操,不是孫權和呂蒙,而是諸葛亮的《隆中對》
關羽是怎麼死的?是因為擅自發動襄樊之戰,結果打不下襄樊,反而被孫吳抄了後路,最後敗走麥城,將星隕落。那麼,為什麼他會死得這麼慘?是因為曹操太奸詐,策反了孫權?並不是。曹劉的立場一直都是對立的,孫...
"萬事俱備,只欠東風"婦孺皆知,其實後面還有一句,才是經典之最
公元208年,曹操一舉殲滅群雄,一統中國北方,自此天下英雄唯獨只剩劉備與孫權,此時曹操已經40多歲了,為了在有生之年完成大業,曹操於公元208年率領數十萬軍士直奔南方的孫權,而此時的宿敵劉備還未...
閒聊東吳四大都督周瑜 魯肅 呂蒙 陸遜
自古就說江東子弟多才俊 三國時期的東吳 在演義似乎是戲份最少的一國 (蜀國光壞太大 魏國曹操太顯眼)但江東的人才不少 文有張昭闞澤顧雍 武有甘寧凌統太史慈 當然 在江東首推的除了英年早逝的小霸王...
諸葛亮隆中對只因未記一人 導致無法中興漢室徒勞而終
諸葛亮早在當年劉備三顧茅廬時就提出了心繫天下的《隆中對》,然而,最終還是在第六次北伐出師未捷的情況下抱憾而逝了,他之所以如此,一來是因為彼時的政治軍事形勢已和隆中對誕生時大不相同,二來是因為《隆...
東吳四大都督排座次,應該沒人有意見
縱觀三國時期吳國歷史,有四位大都督最為人們所熟知,那就是火燒赤壁的周瑜,締結孫劉聯盟的魯肅,奪取荊州的呂蒙,大敗劉備的陸遜。那麼他們四位究竟誰的能力最強,誰對東吳的功績最大呢?下面我們逐一分析。...
東吳最強儒將,若不死可救關羽,孫權卻視其為「內奸」
熟讀三國歷史的朋友,都知道曹魏是勢力最強大的,蜀漢和東吳單方面向力抗曹魏是不可能戰勝的,甚至會很快滅亡。只有蜀漢和東吳結成聯盟,才有可能與曹魏抗衡,甚至等到中原突變,北伐中原,而竊取天下,改變三...
沒有重大戰功的魯肅,是靠什麼位列四大都督的?
三國東吳四大都督中,周瑜燒赤壁,呂蒙取荊州,陸遜敗劉備,卻獨獨魯肅沒戰績。這個奇特現象,恰應了一句《孫子兵法》里的話:善戰者,無赫赫之功。放在魯肅身上,這也足以評價他一生的卓越才華。
周瑜燒赤壁,呂蒙取荊州,陸遜敗劉備,那麼魯肅的戰績呢?
在三國這一歷史階段,曹魏擁有張遼等五子良將,蜀漢有關羽、張飛、趙雲、馬超、黃忠、魏延等大將,而對於東吳來說,周瑜、魯肅、呂蒙、陸遜這四位大都督同樣非常耀眼。就東吳四大都督來說,周瑜火燒赤壁,奠定...
盤點三國時期的6位大戰略家,諸葛亮和荀彧上榜,袁紹麾下有一人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德國為什麼失敗?光從戰爭的角度來說,有人總結說,德國是戰術上的勝利,但戰略上卻敗得徹底;所以在戰爭中,戰術應該是服務於戰略的,擁有大戰略思想的人,才稱得上是真正的軍事家,現在...
三國四大軍師究竟誰最厲害?
在中國歷史上,兩軍作戰,作為智囊團決策者軍師的作用非常重要。諸葛亮的「隆中對」是天才的預見。在劉備集團東奔西走,力量弱小,不成氣候的情況下,軍師諸葛亮能夠恰如其分地分析敵、我、友的實力對比,預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