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戰群儒:諸葛亮說服孫權聯合抗曹?
文章推薦指數: 80 %
赤壁之戰被稱為是三國三大戰役之一,對於曹操來說,這是一場統一全國的戰爭,而對於孫權和劉備來說,則是一場生死存亡的戰爭。
大戰之前,曹操平定了北方,六月剛剛當上了丞相,七月就發兵南征劉表。
八月,劉表死了,他的兒子劉琮不戰而降,劉備也敗走夏口,時間是在建安十三年(公元208)。
本來曹操的兵力就占有很大的優勢,劉琮投降,曹操又得到了荊州的水軍,可以說是聲勢更加浩大,順風順水的曹操,要想他不趁機攻打東吳都難。
網絡配圖
面對這種局面,孫權的東吳政權必須做出一個決斷:是迎戰還是投降?對於孫權來說,要想做出這樣一個決斷也是兩難的。
投降,父兄的基業就毀在了自己手上;迎戰,力量懸殊,勝算極小。
何況,曹操還在安撫荊州各地,追打劉備這個殘敵,迎戰等於是引火燒身,失敗就是加速滅亡。
而此時的東吳,籠罩在一片投降陰霾之中,認為曹操不可戰勝。
可是最終,孫權還是做出了迎戰的決定,並派出周瑜、程普等水軍數萬,與劉備并力,和曹操「戰於赤壁,大破之,焚其舟船」。
再加上瘟疫曹操主動撤回到北方,終孫權一生,東吳再也沒有遇到過這樣大的危機。
孫權從猶豫不決到決心抗曹,是誰說服他做出這樣的決斷呢?
在《三國演義》中,是諸葛亮跨江東行,到吳國「舌戰群儒」,用激將法刺激周瑜,最終說服孫權聯劉抗曹,實際情況真是這樣的嗎?《三國志·孫權傳》記載:「是時曹公新得表眾,形勢甚盛,諸議者皆望風畏懼,多勸權迎之。
惟瑜、肅執拒之議,意與權同。
」就是說,主張抗拒曹操的是周瑜和魯肅。
那麼,這兩個人是誰先說服孫權的呢?
《三國志·魯肅傳》記載:孫權得到曹操準備渡江東侵的消息,與諸位將領商談,將領們都勸孫權迎降曹操,只有魯肅一言不發。
孫權起身入廁,魯肅追到屋檐下,孫權知道他想單獨交談的用意,就拉著魯肅的手說:「你想說什麼?」魯肅回答說:「剛才分析大家的意見,他們只想害將軍,不值得與他們共商國家大事。
現在像我魯肅這樣的人可以迎降曹操,至於將軍您卻萬萬不可。
為什麼這樣說呢?如果我迎降曹操,他會將我送還鄉里,評定一個名位,還可以做一個閒散官署中的辦事官員,乘坐牛車,攜帶隨從,交遊於名師薈萃的名城京師,多年之後經過逐級升遷,我肯定還會做到州郡一級的長官。
如果將軍迎接曹操,還有什麼安身立命的處所?希望您早定迎戰大計,不要採納大家的意見。
孫權嘆息說:「剛才那些人所持觀點,使我大失所望,現在你闡明了國家大計,正與我的想法相同,這是上天把你賜給我啊!」
當時周瑜接受孫權的指令前往鄱陽縣,魯肅勸孫權派人追上周瑜,招他返回。
周瑜是怎麼說的呢?《三國志·周瑜傳》記載:孫權召集部下詢問計策,與會者多數認為,曹操新得到荊州水軍,東吳用來抗拒曹操的長江天險已經不再獨有,雙方實力懸殊,無法抗拒曹操。
因此,最好早日投降。
周瑜說:「……請讓我為您分析一下:現在假如北方已經完全穩定,曹操沒有後顧之憂,能夠曠日持久地和我們爭奪地盤,但是否能夠和我們在水面上一決勝負呢?現在北方並沒有平定,加上馬騰、韓遂還在潼關以西,實際上是曹操的後患。
而且捨去騎兵,依靠舟船,和我們吳越人較量,本來就不是中原人的長處。
現在又趕上天氣奇冷,馬無草料,驅使中原的士兵遠遠跋涉到江南之地,不服水土,必然生病。
所列舉的這四點,都是用兵者所應該擔心的,而曹操卻冒險行動,將軍要活捉曹操,應該是在今天,我請求帶領精兵三萬人,進駐夏口,保證為將軍打敗曹操。
」孫權說:「……你說應當抗擊,和我的想法非常一致,這是上天把你送給我呀。
」
很顯然,是魯肅說服了孫權抗拒曹操,同時又說服孫權追回周瑜。
提出讓孫權抗曹的還有一人——諸葛亮。
《三國志·諸葛亮傳》記載:劉備來到夏口,諸葛亮對劉備說「事情已經非常緊急了,請您允許我去向孫將軍求救。
」這時候,孫權在柴桑,觀望曹、劉戰局的勝敗。
諸葛亮遊說孫權說:「……請將軍權衡自己的實力以應對當前的局勢:如能憑藉吳越的軍隊與中原的曹軍對抗,不如早一點與曹操斷絕關係;假如無力抗衡,為什麼不放下兵器捆束鎧甲,乾脆向曹操投降稱臣!如今將軍表面上說是順從並遵從曹操,內心深處卻遲疑不決,情勢危急卻不能當機立斷,大禍沒幾天就臨頭了啊!」
孫權說:」假如真像你所說的那樣,劉豫州(劉備)為什麼不投降曹操呢?「諸葛亮說:田橫只不過是齊國的一個壯士,尚且能夠堅守道義不肯辱沒自己,何況劉豫州身為漢朝皇室後裔,英才蓋世,人心歸附,如同江河流歸大海那樣,如果功業不能成就,這就只能說是天意了,又怎能再做他曹操的臣下!」孫權非常憤怒,臉上變了顏色說:「我不能拿整個東吳疆土,以十萬大軍,而接受別人的控制。
我的決心已經下定了!似乎除了劉豫州就沒有人能與曹操分庭抗禮了。
可是,劉豫州新近才吃了敗仗,他又怎能抗擊強大的對手呢?」諸葛亮說:「劉豫州的兵馬雖在長坂戰敗,但現在失散歸來的士卒加上關羽的水軍,也還有上萬精兵,劉琦整合的江夏士兵也不下一萬人。
曹操的軍隊,遠道而來本來就疲憊困頓,聽說他們追趕劉豫州的時候,使用輕騎兵一日一夜追趕了三百多里,這就是所謂『強弩之末勢不能穿魯縞』的道理。
因此兵法上忌諱這種做法,說『必定會損失上將』。
並且曹操的士兵多為北方人,不擅長水戰;荊州百姓之所以歸附曹操,不過是受到兵威的逼迫罷了,並不是心悅誠服。
現在將軍確實能命猛將統帥幾萬兵馬,和劉豫州同心協力,就必然能夠擊敗曹操。
……」孫權聽罷大喜,當即派出周瑜等人率領水軍三萬人,隨諸葛亮去見劉備,合力抗擊曹操。
這裡面有一個關鍵點,說孫權在柴桑(今江西九江市境內)觀望曹、劉戰局成敗。
暗示著這時候的孫權還沒有拿定主意,是諸葛亮的到來,才說服了孫權下定決心抗擊曹操。
實際上,這段記載有很大的疑問,一國興兵,而且是決定生死存亡的決戰,自己內部沒有一個意見,就憑一個使者的一番話,一國之君可能就會做出決定嗎?諸葛亮的話有三部分:孫權你戰還是投降?劉備還有沒有能力戰?要戰我方的優勢是什麼?這第二點是一個聯合問題;第三點是雙方聯合後勝算問題。
這一點,周瑜把自家的優勢都擺明了,孫權是一個政治家,不可能僅僅依靠別人的力量來抗曹。
否則,那就成了諸葛亮一樣的使命,到了危險的時候去求救別人。
當然了,知道劉備還有兵能戰,這也是孫權要聯合作戰而不是獨立抗曹的關鍵。
現在要說的是第一點,孫權是不是聽了諸葛亮的話才決定抗曹的。
事情起源於劉表死,魯肅提出來應該前去弔喪,順便說服劉備,應該好好安撫劉表的部眾使荊州人一心一意,共同抵抗曹操。
孫權同意後,就派遣魯肅前往。
魯肅來到夏口,聽說曹操已經到了荊州,因此晝夜兼程,等到了南郡,劉表的兒子劉琮已經投降了曹操。
魯肅只好向著戰場的方向走,到了長坂坡,和劉備相會,勸劉備「與權并力」。
劉備很高興,到了夏口,「派遣諸葛亮出使東吳,魯肅也返回去復命。
」裴松之注《三國志》說到這事也是有疑問的,孫、劉聯合抗曹,本來是魯肅的「本謀」,怎麼會變成開始於諸葛亮呢?很明顯,這是作者為了抬高諸葛亮而有意為之。
可以想像得到,即便是諸葛亮和魯肅一起到達柴桑,孫權可能不聽取使者的匯報而先接見一個前來出使的人嗎?而這個使者,是前來「求救」而不是來增援的。
真實的情況應該是,東吳已經做出了決定抗曹,孫權這才決定見諸葛亮,否則,孫權肯定連諸葛亮的面也不會見。
而諸葛亮的功勞,就在於成功說服了孫權聯合劉備一起作戰。
因為無論是魯肅還是周瑜,他們勸孫權拒敵曹操,都沒有涉及聯合作戰問題。
回頭再說魯肅,他所說的是孫權有沒有歸屬的問題,也就是生死問題,所以孫權說魯肅是「闡明了國家大計(廓開大計)」,和我的想法相同,而對周瑜,則只是說「和我的想法相同。
」對諸葛亮的說法孫權又是怎樣的反映呢?孫權只是「大喜」。
從事後孫權對魯肅的態度也可以看出,的確是魯肅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還是《三國志·魯肅傳》記載:曹操戰敗撤離,魯肅從前線先行返回,孫權鄭重其事地請將領們去迎接魯肅。
魯肅將要入殿拜見孫權,孫權起身向他表示尊敬之意。
總起來說,是魯肅最先說服了孫權抗拒曹操。
因為魯肅的話是生死問題,是國家大計。
而周瑜的話是勝負問題,是軍事大計。
至於諸葛亮的話,則是聯合問題,是外交大計。
可見,說服孫權的並非是諸葛亮,而是《三國演義》中描寫平庸的魯肅。
並且諸葛亮也沒有「舌戰群儒」。
這只是小說的一貫描寫手法罷了。
單刀赴會,其實是關二爺的最大污點
在《三國演義》中魯肅是個「風箱裡的老鼠------兩頭受氣」的角色,諸葛亮欺他、劉備騙他、關羽嚇他、孫權責他、周瑜罵他、呂蒙瞧不起他,可謂是「豬八戒照鏡子------里外不是人」。
東吳謀略家魯肅為什麼勸孫權全力奪荊州
魯肅是孫權最器重的謀略家。在孫權謀略不當時,常常規勸他。魯肅是安徽人,當地豪族,他曾慷慨地借周瑜自己幾乎一半的存糧。後者把他推薦給了孫權。在酒席上經過交談,孫仲謀對魯肅的見識十分讚賞,單獨留下了他。
諸葛亮說服孫權——洞察心理,把話說到心坎上
建安十三年(208),曹操親率大軍南征。八月,荊州牧劉表病死,九月,劉表最喜愛的小兒子劉琮在繼承了荊州牧官職後遣使奉送降表,迎曹操入荊州。曹操占據荊州後,屯於樊城的劉備急忙率軍撤退。曹操聞知劉...
對於曹操的威脅,孫權的態度是什麼,諸葛亮之語究竟有多大作用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於《三國志·諸葛亮傳》,時間是在獻帝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主人公是諸葛亮。原文如下:
赤壁之戰時,孫權才是高手,諸葛亮被玩弄股掌之中而不覺
三國演義裡面講到過諸葛亮舌戰群儒,這是出山又一大功,第一功火燒博望,我已經分析過,那把火是劉備燒的,那麼現在來講一下諸葛亮出山這一功:舌戰群儒。其實上一文分析過了。諸葛亮通過自己良好的口才把江東...
諸葛亮舌戰群儒是孫權高超智慧的結晶!
舌戰群儒是《三國演義》中最著名的章節之一。諸葛亮為說服孫權共同抗擊曹軍,在孫權大殿之上,先後回擊了張昭、虞翻、步騭、薛綜、陸績、嚴酸、程秉等人人身攻擊,進而批駁了張昭等人懦弱和不負責任的主和思想...
東吳諸將,魯肅為首,夢三國老好人魯肅
說起東吳諸將,大家想起最多的無出江東四英。其中,周瑜「長壯有姿貌」。其人「雄烈,且膽略兼人」。助孫策奪取江東,破曹操與赤壁,攜威猛之師下南郡等地。呂蒙,「有謀斷,識軍計。譎郝普,禽關羽。」陸遜...
為什麼說荊州是東吳借給劉備的?(上)夢三國英雄說
坐斷「東南」戰未休——說說《赤壁之戰》的隱情與誤載 東漢末年的赤壁之戰,曹操敗,孫劉聯軍勝,三家鼎立的局勢由此逐漸形成,赤壁之戰是當時影響最大的一次戰役。在《三國演義》中,圍繞赤壁之戰的渲染與細...
赤壁之戰前諸葛亮舌戰群儒?他哪兒敢啊
歷史上的赤壁之戰,和三國演義記載的大不一樣。諸葛亮的加入,並沒有給劉備增加「火燒新野」之類軍事奇蹟。劉備在曹操面前照樣一敗塗地,龜縮江夏。但與以往不同的是,諸葛亮的加入,給劉備集團帶來了更明確的...
赤壁之戰:歷史是如何被演義的
撰文、攝影/立山公元208年冬天,率領大軍南征的東漢丞相曹操在赤壁遭遇了一生中最恥辱的一敗。勝敗本屬兵家常事,但這一次失敗影響重大,它不僅使曹操廓清四海、重整河山的夢想破滅,更把中國帶入一段長期...
赤壁之戰在三國志魏書吳書中的記載也有相當的差別
曹操在荊州的一帆風順,當然驚動了一江之隔的孫權。劉表去世的時候,魯肅就建議孫權:「荊州是我們的鄰居,沃野萬里國險民富。如果能夠據為己有,則是建立帝王霸業的根本。如今劉表去世,他的兩個兒子不和,...
如果沒有諸葛亮的舌戰群儒,與劉備的聯盟,孫權會不會投降曹操?
在《三國演義》中,羅貫中描述,孫權之所以發動赤壁大戰,全因為諸葛亮的舌戰群儒與劉備的聯盟。那麼在真實的歷史中,是否真是這樣呢?我們先從孫權對付曹操的策略講起。當劉表在世時,孫權針對曹操的策略是名...
赤壁之戰中到底是誰說服孫權決心抵抗曹操的
赤壁之戰被稱為是三國三大戰鬥之一,對付曹操來講,這是一場同一天下的戰鬥,而對付孫權和劉備來講,則是一場存亡存亡的戰鬥。大戰以前,曹操平定了南方,六月方才當上了丞相,七月就興師南征劉表。八月,劉...
赤壁之戰背後的隱秘:是誰首先說服了孫權抗曹?
赤壁之戰被稱為是三國三大戰役之一,對於曹操來說,這是一場統一全國的戰爭,而對於孫權和劉備來說,則是一場生死存亡的戰爭。大戰之前,曹操平定了北方,六月剛剛當上了丞相,七月就發兵南征劉表。八月,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