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常被忽略的一場大戰,沒有它,司馬懿不一定能奪得江山!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在三國的歷史當中,世人都知道有三場大戰——「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和「夷陵之戰」,這三場大戰,之所以有名,是因為它們都對歷史的進程,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不過,有一場大戰,也對歷史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尤其是對司馬懿一族,如果沒有它,司馬懿等人想要奪得天下,恐怕難度要上升好幾個等級,但這場大戰,卻被很多人忽略了!

它就是發生在諸葛亮第一次北伐之後的「石亭之戰」。

交戰的雙方,不是我們常見的蜀漢和曹魏,而是東吳和曹魏。

先說下這場戰爭的起始經過。

公元228年,孫權使計,讓鄱陽太守周魴寫信給曹魏的大司馬曹休,以詐降之名讓曹休派兵接應自己,並進軍鄱陽、皖城等地。

曹休一看機會來了,便信以為真,上報給魏明帝曹叡,於是,曹叡贊同曹休的做法,並另外派司馬懿向江陵方向、賈逵向東關方向,一共三路大軍,同時進發!

而東吳這邊,由於是孫權等人早都策劃好的,準備工作也都早已做好。

他命陸遜為大都督,又命朱桓、全琮分別擔任左、右督,各領三萬人迎擊曹休。

有人也許會說,曹休曾經率兵打敗過許多次東吳,這麼簡單的計謀他看不出來嗎?事實上,在大軍動身之時,他就看出來了,不過他卻覺得自己這麼多人,無懼孫權,仍然貿然進軍。

也許就是因為這個高傲的態度,像當年的關羽一樣,最終曹休大敗,被俘者高達一萬多人,糧草軍械幾乎全部被東吳繳獲,若不是賈逵及時出兵相救,曹休恐怕這戰就要戰死了。

但即使如此,曹休還是沒躲過死神的追殺。

他回去後,越想越對這場大戰的失敗而悔恨不已,於是導致背部毒瘡發作,不久就去世了。

起因很簡單,過程也不複雜,但是這場戰爭的結果,卻令三國的形勢發生了巨變。

首先,東吳這邊,孫權自信心大漲,開始稱帝,而此時的東吳,軍事、政治,都達到了巔峰時期;蜀漢這邊,諸葛亮看到曹休大敗,認為時機已到,馬上組織兵力開始第二次北伐。

重點說下曹魏這邊。

在曹休死後,軍隊的重擔,就落在了曹真肩上。

至此,曹丕留下的三大軍事將領,曹休、曹真、夏侯尚,只剩下了曹真自己。

這並不是說曹魏沒有能擔當大任的人了,而是曹休等人,先不論軍事水平如何,最起碼,政治上靠得住啊!

更為雪上加霜的是,在曹真死後的第三年,曹真也因病去世了。

至此,曹魏宗室中的人才,嚴重的出現了斷層,再無能力高強之人,可以擔當大任。

沒辦法,為了抵禦諸葛亮的北伐,魏明帝曹叡只好依仗外族的司馬懿,這一來,曹魏的大權,等於就向司馬家敞開了大門,為後來的司馬懿奪權,做好了鋪墊。

雖然說,後來也有把曹真的長子曹爽,推上過大司馬的位置,但曹爽此人,明顯的不如他父親那般英明善斷,根本不是司馬懿的對手。

如果說,著名的三國三大戰,在大局上影響了當時的局勢以及歷史的發展進度,那麼這個「石亭之戰」,從根本上來講簡直是影響了曹魏的權利格局,沒有這場戰爭,曹休不死,司馬懿的奪權之路,不知要困難多少!

要知道,雖然司馬懿謀略非凡,可曹休、曹真他倆人,也不是善茬!有他倆在,司馬懿絕不可能會擁有軍事大權,假以時日,曹氏宗室的人才沒有斷層了,司馬懿還會那麼順利嗎?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他是曹操的心腹謀士,為什麼幫助司馬懿兵變?

在三國時期,要論文臣武將數量的話,孫權和劉備加一起都難以和曹操相抗衡。在曹操手下的謀士中,郭嘉、荀攸、賈詡等人都具有較高的知名度。不過,對於曹操的心腹名士——蔣濟,雖然在名氣不如前幾個人,但是其...

被忽視的三國戰爭:石亭之戰和它改變的六個人

談到三國的戰爭,大多數人脫口而出的是「三大戰爭」——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夷陵之戰。《三國演義》將這三場戰爭渲染地太精彩了,尤其是赤壁之戰,前後用了十多回的章節,「草船借箭」「群英會」「連環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