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諸葛嚇走活仲達真相是這樣!
文章推薦指數: 80 %
三國是一個激盪的年代,在小時候我們都聽過或者看過三國的故事,比如桃園三結義,過五關斬六將,三顧茅廬,三氣周瑜,七擒孟獲之類的故事;在那個時代是一個英雄輩出的時代,其中有一個人我們至今提起來很是敬佩,這個人就是諸葛亮。
諸葛亮一生可以說是和八個字息息相關:「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這八個字可以說是諸葛亮一生的寫照。
在《三國演義》第一百零四回隕大星漢丞相歸天,見木像魏都督喪膽。
在這一回中,諸葛亮死去了,為了使蜀軍能安然撤回漢中,諸葛亮是用木像將追來的司馬懿嚇走,被人稱作「死諸葛嚇走活仲達」。
這段事情看起來很是傳奇,但是在歷史上卻是有記載的,在裴松之注三國志中有這麼一段話「漢晉春秋曰:楊儀等整軍而出,百姓奔告宣王,宣王追焉。
姜維令儀反旗鳴鼓,若將向宣王者,宣王乃退,不敢偪,於是儀結陳而去,入谷然後發喪。
宣王之退也,百姓為之諺曰:死諸葛走生仲達。
或以告宣王,宣王曰:吾能料生,不能料死也。
」大概意思就是說楊儀等人整軍退走,司馬懿聽百姓說諸葛亮死了,於是就去追趕,姜維等人立即轉向迎戰司馬懿,司馬懿大驚,就退走了。
其實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沒有看到關於諸葛亮木像的記錄,但是司馬懿看見姜維等人轉身迎敵,內心肯定在想如果諸葛亮不在的話,蜀軍肯定不敢這樣,那麼諸葛亮定然活著,這點從司馬懿後來的那句吾能料生,不能料死也可以看出。
總之,在這一事件上,羅貫中還是很忠於歷史的。
諸葛亮的智慧可是一絕,從這個事情中,我們也能看到諸葛亮識人的眼光,姜維是諸葛亮帶起來的,在諸葛亮死後,姜維能臨危不亂,堪稱大將風範。
三國時期司馬懿和諸葛亮到底誰更厲害?「死諸葛走生仲達」
熟讀《三國演義》,沒有人會對諸葛亮感到陌生,畢竟在演義中,他是一個智計超群,算無遺策的人物——未出山時,他料到了天下三分的大勢;出山之後,他火燒博望坡、聯孫抗曹火燒赤壁,助劉備先取荊州,後取東...
死諸葛嚇走生仲達,司馬懿和諸葛亮是一生的對手
諸葛亮與司馬懿,對於喜歡看歷史書的我來說,是最喜歡的一對對手。他們既是敵人,又是知音。諸葛亮活著的時候,司馬懿總是輸。都說是司馬懿根本不想贏諸葛亮,因為他知道諸葛亮沒了,他司馬懿也就活不了,拖著...
死諸葛嚇走活仲達,歷史上真有那麼神乎?
羅貫中小說《三國演義》第104回當中,講述了蜀漢丞相諸葛亮與司馬懿之間的最後一次交鋒。眾所周知,諸葛亮與司馬懿是老對手了,諸葛亮幾次北伐,負責「招呼」他的幾乎都是司馬懿。而司馬懿幾次在諸葛亮面前...
三國演義為何要選諸葛亮司馬懿相愛相殺,而不是其它人呢?
「春風吹遍古荊州,西蜀雄關壯兩眸。三國英雄茅屋裡,綸巾羽扇說千秋。」三國紛紛,豪傑無數,隨著前段兒《軍師聯盟》的熱映,三國中的軍師謀士們開始被炒熱了,一提起謀臣,有這麼四位最著名:伏龍、鳳雛、幼...
《三國演義》100位名將、名士、美女是怎麼死的
在談及三國英雄時,常會問一句他最後是怎麼死的。在此總結了《三國演義》中100位名人的十類死法。一些人在正史上的歸宿可能與演義有所不同,對此本文不做太多探討。一.戰死:華雄、孫堅、典韋、顏良、文丑...
為何現在人都開始黑諸葛亮的軍事才能
近年來感覺黑諸葛亮的人越來越多了,想我諸葛武侯,天才一般的存在,智慧的化身,雄才大略,喝劉關張一起坐鎮巴蜀,爭霸天下,成就了蜀漢的一番事業。三年春,亮率眾南征,【其秋悉平】。軍資所出,【國以富饒...
你知道,為什麼諸葛亮死後要口含七粒米嗎?
在演義里,諸葛亮死後口中含了七粒米,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不想讓司馬懿猜到諸葛亮死了。因為諸葛亮是有將星的人,諸葛亮死後,他的將星會變暗。司馬懿可能會通過星象,發現諸葛亮已經死了。然後發起攻擊,諸葛亮...
諸葛亮死後留下一寶物,司馬懿費盡心思得到後,竟然中毒而亡!
東漢末年群雄割據,英雄輩出,在中國歷史上三國時期,可謂是人才大爆發的時代,文人足智多謀,武將英勇無敵。其中有一對生死冤家,爭鬥不休,到死也沒分出勝負來。想必大傢伙,已經看出來了,今天小編要講的就...
細說中華歷史智慧典故三十六策之攻戰策第十四計:借屍還魂
借屍還魂,此語意指在遙遠的古代,人們認為偉大的人死後,靈魂可以附著自己的屍體而復活。多用以比喻曾經輝煌的事物,又假託一種名義和聲望,以另一種狀態新生和重現。在經典的軍事策略上,多是指利用曾經強大...
歷史上諸葛亮真的神機妙算?五丈原「死諸葛走生司馬」是真還是假?司馬懿笑著給出這樣的說法
司馬懿一生中遇到了兩個強有力的對手,他們分別是曹操和諸葛亮。如果說諸葛亮是對手這沒錯,曹操可是司馬懿的領導啊?為何成了對手呢? 司馬懿初出茅廬是曹操被他「鷹視狼顧」驚鴻一瞥所吸引,曹操據此斷定司...
三國謀士系列之四四:諸葛亮三句遺言,沒想到害了兩個人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在第一份奏章中,諸葛亮最後一次向劉禪表明了自己廉潔奉公的心志。諸葛亮在奏章中提到:「當年我侍奉先帝之時,依靠官府的供給,自己不治家業。目前我在成都只有桑樹八百顆,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