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領春秋格局的五霸之首——齊桓公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從公元前770年到前476年,歷史上稱為春秋時代。

在這二百九十多年間,社會激盪,可以說是烽煙四起,戰火連天。

周天子失去了往日的權威,反而要依附於強大的諸侯。

一些強大的諸侯國為了爭奪霸權,互相征戰,爭做霸主,先後稱霸的五個諸侯叫做「春秋五霸」。

春秋五霸是指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和楚莊王。

另一種說法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hélǚ)、越王勾踐。

自太公呂尚之後,十二傳至齊莊公。

其間,齊紀交惡,哀公被烹;胡獻構怨,內壁操戈。

內亂迭起,外患雜錯、民不聊生,國無寧日,莊僖繼立,方現轉機。

莊公在位64年,僖公當政33載,父子連續治齊近百年之久。

政局相對穩定,元氣漸復,國力日增。

征伐異國,主盟諸侯,史稱莊僖小霸。

然而曇花一現,好景不長。

襄公嗣位,前功盡棄。

襄公有莊僖稱霸的野心,卻無莊僖治國平天下的才能。

他藉助莊僖餘威,大動干戈。

征紀、伐鄭、滅部、平郚。

連綿戰爭既造難於鄰國,亦消耗了自己。

齊國呈現一幅憂淒的景象:成年男子當兵打仗去了,家中只剩下殘邁的老人、弱小的孩子、孤苦的婦女。

昔日盛產穀米的田地里,如今長滿了茂密的狗尾巴草。

襄公荒淫無恥,長期與其妹文姜(魯桓公夫人)私通,並謀殺魯桓公,導致齊魯兩國關係惡化。

襄公政令無常,朝布暮改,弄得吏僚們無所適從。

由上可知,襄公時期,朝綱失常,政局混亂,不得不靠濫殺穩定秩序了:襄公「殺誅數不當,淫於婦人,數欺大臣,群弟恐禍及,故次弟糾奔魯……次弟小白奔莒」(《史記·齊太公世家》)。

結果鬧得眾叛親離,襄公成了真正的孤家寡人。

值此良機,積有宿怨的公孫無知聯合連稱、管至父作亂,殺襄公而自立,此事發生在公元前686年。

次年春,無知又被渠丘大夫雍林所殺。

連鎖性政變導致齊國出現了無君的局面。

齊襄公時,國政混亂。

管仲預感齊國將發生大亂,小白的師傅鮑叔牙在好友管仲的提示下,就保護小白逃到莒國。

襄公十二年(前686年),公孫無知殺齊襄公,自立為君。

次年,雍林人殺無知。

一時間齊國無君,一片混亂。

通過眼線得知此情況的公子糾和小白,俱連夜回趕。

魯國發兵送小白的哥哥公子糾回國,派管仲帶兵堵截住莒國到齊國的路,管仲一箭射中小白帶鉤。

小白假裝倒地而死,管仲派人回魯國報捷。

魯國於是就慢慢地送公子糾回國,過了六天才到。

這時小白已兼程趕回齊國,高傒立他為國君。

是為桓公。

當時桓公被射中帶鉤,裝死迷惑管仲。

躲在帳篷車裡日夜兼程趕回齊國,又有齊國貴族國、高兩氏支持,成為國君。

桓公發兵迎擊魯國,在干時(今桓台)大戰,魯軍敗走。

鮑叔牙給魯侯寫了一封信,信中說:「公子糾是齊君的兄弟,不忍殺他,請魯國自己殺他。

公子糾的老師召忽、管仲是仇人,請魯國把他們送來,剁成肉泥。

如不從命,將要出兵討伐魯國。

」魯人害怕,殺公子糾,召忽自殺,管仲被囚禁。

桓公要殺管仲,鮑叔牙勸說:「臣幸運地跟從了君上,君上現在成為了國君。

如果君上只想治理齊國,那麼有叔牙和高傒就夠了。

如果君上想成就天下霸業,那麼非管仲不可。

管仲到哪個國家,哪個國家就能強盛,不可以失去他。

」桓公聽從他的建議,假裝要殺仇人,把管仲接到齊國。

桓公和管仲談論霸王之術,大喜過望,以其為大夫,委以政事。

齊桓公拜管仲為相,君臣同心,勵精圖治,對內整頓朝政、例行改革,對外尊王攘夷,存亡續絕。

這一時期,起用了一批各有所長、盡忠職守的出色人才。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桓管五傑」。

早在齊桓公不記一箭之仇,欲拜管仲為相時,管仲便提出:「建成大廈,決不能單憑一根木材;匯成大海也決不能僅靠幾條涓涓細流。

君欲成就大業必須任用五傑——舉動講規範、進退合禮節、言辭剛柔相濟,我不如隰朋,請任命他為大司行,負責外交;開荒建城、墾地蓄糧、增加人口,我不如寧戚,請任命為大司田,掌管農業生產;在廣闊的原野上使戰車不亂、兵士不退,擂鼓指揮著將士視死如歸,我不如王子城父,請任命他為大司馬,統帥三軍;能夠斷案合理公道,不殺無辜者,不誣無罪者,我不如賓胥無,請任命他為大司理,負責司法刑律;敢於犯顏直諫,不避死亡、不圖富貴,我不如東郭牙,請任命他為大諫之臣主管監察諫議。

想要富國強兵有這五位就足夠了,想要成就霸王之業,還要有我管仲在這裡。

」桓公聽從管仲建議,令五人各掌其事,並拜管仲為相,組成了強有力的領導集團。

後來的事實證明這個領導集團決策英明,深得人民擁護。

在政治方面,實行國野分治的方法,國都為國,其他地方為野。

國中設二十一鄉,其中工商六鄉,士十五鄉。

每五家為一軌,軌設軌長。

每十軌為一里,里設里司。

每四里為一連,連設連長。

每十連為一鄉,鄉設良人。

再為臣設三卿,工設三族,商設三鄉,澤設三虞,山設三衡,加強管理。

對於野,以三十家為一邑,邑設邑司。

十邑為一卒,卒設卒帥。

十卒為一鄉,鄉設鄉帥。

三鄉為一縣,縣設縣帥。

十縣為一屬,屬設大夫。

全國共有五屬,設五屬大夫分別治理。

並劃分各級官員的職權範圍,屬大夫管形獄,縣帥管劃分田界,鄉帥管一般政事,要求他們兢兢業業,不許荒廢政事,不然處以刑罰。

每年正月,五屬大夫要向桓公匯報述職,桓公根據政績來進行獎懲。

軍事方面,實行軍政合一、兵民合一的的制度。

規定士鄉的居民必須服兵役。

每家出一人為士卒,每軌為一伍,伍由軌長率領。

每里五十人為一小戎,小戎由里司率領。

每連二百人為卒,卒由連長率領。

每鄉兩千人為一旅,旅由良人率領。

五鄉一萬人為一軍,十五鄉共三軍,桓公、國子、高子各率一軍。

農閒時訓練,有戰事時出征。

這樣既提高了士兵戰鬥力,也不必支付養兵的費用。

另外,為解決武器不足的問題,規定犯罪可以用兵器贖罪。

犯重罪可以用甲和戟贖罪,犯輕罪的可以用盾和戟贖罪,犯小罪可以用金屬贖罪,銅用來鑄兵器,鐵用來鑄農具。

訴訟成功則要交一束箭。

從此,齊國的兵器也漸漸充足起來。

經濟方面,通過減少稅收,增加人口的生育水平。

從而提高齊國的總體人口數量。

對商業特別是鹽商加以重稅,以補足稅收的差異。

並實行了糧食,「准平」的政策,避免富人搶奪窮人的糧食,進一步限制貧富的差距。

也間接承認了農民自由買賣糧食的權利及自由私田的合法性,並且還保障了私田農的生產利潤。

這種經濟政策,亦為經濟層面的國君集權。

並在齊國各處設立「女閭」,將戰犯或罪犯的寡婦充於其間,並抽以稅收。

這樣的做法導致了許多秦人、晉人慕名而來到齊國,大大地充實了齊國的國庫。

齊桓公改革之後,齊國國力大為增強,齊桓公開始走上稱霸的道路。

他先是與鄰國修好,歸還給魯國以前侵占的棠、潛兩邑,讓魯國作為南邊的屏障;歸還衛國以前侵占的台、原、姑、漆里四邑,讓衛國成為西邊的屏障;歸還燕國以前侵占的柴夫、吠狗兩邑,讓燕國成為北部的屏障。

桓公五年春(前681年),在甄召集宋、陳、蔡、邾四國諸侯會盟,齊桓公是歷史上第一個充當盟主的諸侯。

後宋國違背盟約,齊桓公以周天子的名義,率幾國諸侯伐宋,迫使宋國求和。

另外,齊桓公還滅了郯、遂等小國。

桓公十四年(前672年),陳歷公子完,即田完,逃到齊國,桓公想任命他為卿,他不接受,桓公就任命他為工正。

桓公二十九年(前657年),桓公和蔡姬在水中遊玩,蔡姬晃船,桓公心怕,阻止蔡姬。

蔡姬不聽,晃個不停。

齊桓公出船,大發雷霆,把蔡姬送了回去。

蔡國也不高興,把蔡姬又嫁給別人。

桓公發怒,興兵討伐。

桓公三十年春(前656年),齊桓公帶領魯、宋、陳、衛、鄭、許、曹七國諸侯伐蔡,蔡國臣民反叛。

又討伐楚國,楚成王起兵迎戰,問:「為什麼來到我國?」管仲回答說:護城河,和你決戰。

你還能打贏嗎?」於是和屈完講和退兵。

桓公四十一年(前645年),管仲重病,桓公問他:「群臣中誰可以代你為相?」管仲說:「了解臣下沒有人比得上君主。

」桓公說:「易牙如何?」管仲回答:「殺掉孩子來討好君主,不合人情,不可以。

」 桓公說:「開方如何?」管仲回答:「背棄親人來討好君主,不合人情,難以親近。

」 桓公說:「豎刁如何?」管仲回答:「自己閹割來討好君主,不合人情,難以親愛。

」管仲死後,齊桓公不聽管仲的話,重用三人,三人專權。

桓公四十二年(前644年),戎攻打周朝,周告急於齊,齊令各國諸侯發兵救周。

桓公四十三年(前643年),齊桓公重病,五公子(公子無虧、公子昭、公子潘、公子元、公子商人)各率黨羽爭位。

冬十月七日,齊桓公病死。

五公子互相攻打對方,齊國一片混亂。

桓公屍體在床上放了六十七天,屍蟲都從窗子裡爬了出來。

十二月十四日,新立的齊君無虧才把桓公收斂。

齊桓公小白陵寢非常豪華、隨葬品極多。

他的陵寢被人掘開之後,發現裡面有殉葬者的骸骨,橫七豎八地躺在地宮裡。

小白死於宮廷政變,被豎刁、易牙、開方三個奸賊禁閉在寢殿里活活餓死,死後數十天,直到腐屍上的蛆爬出室外,才被人發現。

死得如此悲慘,仍要殺人殉葬,可見當時以活人殉葬,是必不可少的喪葬禮制之一。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尊王攘夷——齊桓公

上次我們講到莊公箭射王肩小霸春秋,天子威嚴掃地,諸侯列國不再朝貢。至公元前681年春秋時期又一位霸主齊桓公在歷史的進程中留下了絢麗的一筆,與莊公不同的是,前者挑戰天子權威開啟亂世之端,小霸春秋,...

爆笑鬼谷|君子不記仇

齊桓公姓姜,名叫小白,不是喝的那個酒江小白。話說齊襄公的時候,國家政局一片灰暗。小白的經紀人鮑叔牙掐腳一算,說齊國將要發生大亂,就帶著小白跑路到莒國去了。在襄公十二年的時候(公元686年)公孫無...

春秋|春秋五霸之首:齊桓公

齊桓公(-前643年10月7日),春秋五霸之首,公元前685-前643年在位,春秋時齊國第十五位國君,姜姓,呂氏,名「小白」。齊桓公是姜太公呂尚的第十二代孫,齊僖公第3子、齊襄公弟,其母為衛國人...

春秋第一位霸主——齊桓公

齊桓公,姜姓,呂氏,名「小白」,姜太公呂尚的第十二代孫,春秋五霸之首,先秦五霸之一。 齊襄公時,國政混亂,管仲、召忽保護公子糾逃到了魯國,鮑叔牙保護小白逃到莒國。襄公十二年,公孫無知殺齊襄公,自...

關於春秋五霸兩種說法

關於春秋五霸,從古至今,通常有兩種說法比較受到認可。這兩種說法如下: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宋襄公——《史記索隱》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荀子·王霸》顯示大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