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王攘夷——齊桓公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上次我們講到莊公箭射王肩小霸春秋,天子威嚴掃地,諸侯列國不再朝貢。

至公元前681年春秋時期又一位霸主齊桓公在歷史的進程中留下了絢麗的一筆,與莊公不同的是,前者挑戰天子權威開啟亂世之端,小霸春秋,而桓公尊王攘夷得其名,稱霸諸侯 。

譽為五霸之首

周朝的禮樂制度不僅僅是等級制度更是一種社會規範,子承父業長輩有序,嫡長子繼承···甚至對夫妻何時行房也有著明確的時間規定,或許你會覺得這不就是孔子所宣揚的儒家思想,中國當代的傳統文化嗎?其實孔子一生追求的就是恢復禮制,這禮便是周禮。

天地君親師,公侯伯子男。

禮崩樂壞所帶來的不僅是社會動盪,孟子是如此描述這一時代「臣弒君之有之,子弒其父有之」司馬遷形容為「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

可見當時這種君臣父子綱常的破壞直接引起了天地制度的崩塌。

齊桓公春秋五霸之首,齊國第十五位國君,姜太公呂尚第十二代孫,姜姓,呂氏,名小白。

公元前686年齊襄公十二年,公孫無知殺齊襄公自立為君,管仲保護公子糾逃至魯國,鮑叔牙保護公子小白逃至莒國。

次年雍林人殺無知,並討論重立君主。

國、高兩大家族事先通知遠在莒國的小白回國,魯國聽說以後也發兵送糾回國,管仲則抄小路繞至小白必經之路刺殺小白。

幸虧小白胸前玉鉤擋住要害,隨即咬破舌頭流出鮮血,管仲誤以為暗殺成功耽誤了行程。

待公子糾回至齊國小白已繼國君位。

桓公即位後便發兵討伐魯國,逼死公子糾,管仲也被囚禁回國。

桓公欲殺管仲報一箭之仇。

鮑叔牙勸說:君上若只想治理齊國,叔牙即可,若想稱霸諸侯非管仲不可,管仲到哪個國家,那個國家就會強盛。

君上不可以失去他」次日桓公不計前嫌接見管仲,與其談論霸王之術,大喜過望,拜其為大夫,委以政事。

齊桓公不計射勾之恨拜管仲為相,君臣同心,勵精圖治。

對內整頓朝政,例行改革。

對外尊王攘夷,存亡續絕。

桓公曾逃亡至譚國時因譚國對桓公不好,即位後二年即公元前684年滅譚國,公元前681年舉行北杏會盟,北杏會盟是春秋以來第一次由諸侯主持的會盟,雖然來的國家不多卻開了歷史的先河,此後會盟與征伐一起成為春秋時代諸侯爭霸的顯著特徵,但是這種帶有強制性的盟誓往往歃血未乾就被各懷異志的諸侯隨手棄置了。

會盟前曾邀遂國國君入盟,遭到拒絕。

「北杏會盟」結束後,齊桓公吞滅遂國。

齊桓公六年(前680),鄄地會盟齊桓公的霸主地位開始確立。

齊桓公八年(前678)幽地會盟承認了齊桓公的霸主地位。

齊桓公三十五年(前651),葵丘會盟
標誌著齊桓公霸業達致顛峰。

齊桓公在賢臣良相的輔佐下經過幾十年奮鬥以無可比擬的文治武功一步步走到了霸業的頂端,然而月滿則虧,水滿則溢再往前就是下坡路了。

被譽為「五霸之首「的齊桓公在位四十三年,當政期間他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成為諸侯霸主,其霸者風範堪稱後世楷模,其諸多治國方略,成為華夏政治文化的首善之舉。

但晚年昏庸腐化,寵信小人,不聽忠言造成國家內亂,終害人害己,使自己餓死深宮六十七天無人收驗,屍體腐爛臭氣熏天。

其悲慘結局也為後世君王留下了前車之鑑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猥瑣發育別浪?——齊桓公的路

齊桓公即位之後,霸業究竟是如何展開?是安心種田,扮豬吃虎?還是遠交近攻,合縱連橫?亦或是知人善用,帶著一群小弟打天下?emmmm……看完之後,小編也覺得,或許……這就是王「霸」(ba)之氣吧。管...

你知道誰是春秋時期的「五霸之首」嗎

齊桓公,姜姓,名小白,春秋時齊國國君,春秋五霸之首。於公元前685—643年在位。在位期間,任管仲為相,推行改革,實行軍政合一、兵民合一的制度,齊國逐漸強盛。春秋五霸是指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

《古鄴滄桑》連載二

第二章春秋·戰國篇齊桓公築鄴謀霸鄴城,為春秋時期的第一個霸主齊桓公所築,最早文字記載是在《管子》一書中有這麼一句:「築五鹿、中牟、鄴、蓋與牧丘,以衛諸夏之地,所以示勸中國也。」關於齊桓公築鄴城的記載

春秋第一任霸主-齊桓公

齊桓公(前716年-前643年10月7日),春秋五霸之首,春秋時齊國第十五位國君,姜姓,呂氏,名「小白」。是歷史上第一個代替周天子充當盟主的諸侯。當時中原華夏諸侯苦於戎狄等遊牧部落的攻擊,於是齊...

關於春秋五霸兩種說法

關於春秋五霸,從古至今,通常有兩種說法比較受到認可。這兩種說法如下: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宋襄公——《史記索隱》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荀子·王霸》顯示大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