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國呂氏32君主簡介(16):鮑叔牙舌戰群儒,齊桓公順利即位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呂小白,齊國第16位國君,史稱齊桓公,春秋五霸的首霸,在位43年,前685年-前643年。

上文說到諸大夫按照常規思維,欲立小白的哥哥糾做國君,但是,重量級權臣高傒和小白平時關係很好,想立小白,又不便於明說。

明面上,齊國派使臣到魯國通報情況,迎回公子糾即位國君;暗地裡,高傒派人通知小白回來爭搶國君位置。

花開兩朵,各表一枝。

齊國使臣到魯國通報情況後,魯莊公想立即發兵幫助呂糾回齊國做國君,被明白人施伯納諫阻止,齊莊公猶豫不決。

當時文姜因為哥哥齊襄公被殺之後,繼續住在邊境祝邱賓館也沒啥意思就回到魯國了,整天要求魯莊公出兵討伐齊國為哥哥報仇,魯莊公也是整天不勝其煩,疲於應付,明明知道打不過齊國的。

齊國使臣到魯國通報情況,文姜喜不自勝,催促魯莊公立即點兵啟程,護送公子糾回國即位。

魯莊公真的頂不住,媽媽太任性,潑婦太可怕,遂不聽施伯的建議,親自率領兵車三百乘,曹劌為大將,秦子、梁子為副將,浩浩蕩蕩向齊國進發。

這個曹劌,又叫曹沫,曹昧等等,傑作有兩個,一是曹劌論戰,二是劫持齊桓公要回失地,為魯國立下了汗馬功勞。

他的鼠目寸光的理念讓魯國永遠不能稱霸。

很多人問,曹劌論戰,為什麼齊軍要衝鋒三次,遇到什麼情況了?其實,什麼情況也沒遇到,遇到的唯一情況是魯軍按兵不動。

曹劌是規則破壞者,在他眼裡不存在什麼應該遵守的規則,只有可以利用的規則,典型的功利主義者、亡命徒。

曹劌論戰的故事接下來會講到,這裡釋疑「夫戰,勇氣也。

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的背景。

在西周建國之初只到春秋時代,禮樂道德是軍事戰場上普遍遵循的規則。

比如「不鼓不戰」「不列不戰」「不傷二毛」「不填溝渠」。

各諸侯國都是親戚關係,講究的是點到為止而不是下死手趕盡殺絕。

不能砍殺對方的傷兵,不能到對方國家毆打老人小孩,不能刨人家的祖墳,不能填人家的溝渠。

兩軍對壘,這邊說準備好了嗎?那邊說準備好了,就擂鼓開戰。

不能私自或擅自單方面開戰,亦不能發起突然襲擊。

在遙遠的周朝戰場,冷血和刀劍下,就是這麼遵守道德底線,就是這麼擁有貴族精神,就是這麼具有君子風範。

齊軍問準備好了嗎?魯軍說準備好了,齊軍擂鼓開戰,魯軍不擂鼓也不開戰,齊軍疑惑,就退回來重新整隊,如此多次。

所以,齊軍士氣既衰又竭。

在此情況下,魯軍突然襲擊,齊軍失敗。

可以說,魯國取得這次短暫的勝利付出的代價亦是大得驚人。

魯國的信譽從此毀於一旦,「文化之宗」「禮樂之邦」的國際地位付之東流。

隨之而來的是為達目的不擇手段,爾虞我詐的功利性現實主義占據主導地位。

貴族精神漸漸暗淡。

輔助公子糾的管仲對魯莊公說:「公子小白在莒國,離齊國距離莒國比魯國近,如果小白先進入齊國就先入為主了。

你借給我三十套人馬,我去阻止小白。

卻說公子小白接到高傒的情報後,和鮑叔牙商議,借莒國兵馬一百乘趕回齊國爭搶君位。

管仲帶著三十套兵馬快馬加鞭,日夜兼程,趕到即墨的時候,一打聽,公子小白的兵馬剛過去,就馬不停蹄,順著道一路追過去。

追了三十里,總算追上了,發現莒國兵正停車造飯。

公子小白端坐在車中,面向齊國方向,和鮑叔牙在討論什麼問題。

管仲上前鞠躬問好:「公子別來無恙,往哪去啊?」小白說:「回齊國奔喪!」語氣明顯不耐煩。

管仲說:「公子糾是你哥哥,理所應當以他為主。

你就留這看風景觀花草,別去爭搶了,爭搶也是白費勁沒結果。

」鮑叔牙上前說:「管仲你且退下,各為其主,不必多言。

」然後給管仲使個眼色,管仲一看公子小白的衛隊,個個怒目而視,拿刀仗矛,只要一個命令,就準備把管仲用刀砍死,用矛搗死。

管仲自付命懸一線又寡不敵眾,佯諾而退。

這個管仲和鮑叔牙以前是好朋友,現在仍然是好朋友,否則,不會使眼色提醒管仲危險。

以前他們一起到齊國打工,雙雙都成功應聘給國君兒子當老師的工作。

兩人商量:「從面相上看,公子糾和公子小白雖然都是庶生,但是都有可能成為未來的君主。

我和你各輔助一人,不管是誰輔助的即位後都要相互舉薦,好朋友有酒一起喝有肉一塊吃。

這叫雞蛋不要放到一個籃子裡。

」齊襄公在位期間,先醉魯桓公再殺之,然後占有魯桓公的夫人,欺騙大臣等等,管仲和鮑叔牙商量:躲躲吧,這個齊襄公恐怕不得善終,別被他連累死了為好。

所以,糾、管仲、召忽是一路,躲到糾的姥姥家魯國;小白、鮑叔牙是一路,躲到小白的姥姥家莒國。

有人認為,公子糾、公子小白是齊襄公的兒子不是齊襄公的弟弟。

也有人認為,小白的姥姥家是衛國。

年代太久遠,各有各的理。

且說這個管仲怕寡不敵眾,佯諾而退,假裝告辭,忽然彎弓搭箭,一轉身瞄準小白,颼的射來。

搭弓、轉身、瞄準、射箭,行雲流水,一眨眼的功夫,來不及反應。

小白大喊一聲,口吐鮮血,栽倒車上。

鮑叔牙急忙來救。

那些衛兵,有的大喊,驚慌失措;有的大叫,無所適從;有的痛哭,開國首功就這樣化為泡影。

就是沒一個想到斬殺管仲阻止管仲逃跑。

管仲看到這場景,哪還敢停留,帶著那三十套人馬絕塵而去。

匯合魯莊公,報告完成工作乾淨、徹底、利落。

並給公子糾擺酒宴慶祝。

然後,一路歌聲一路笑,不慌不忙回齊國。

三天的行程竟然拖延了六天。

等管仲跑遠了,小白也坐起來了。

原來,命不該絕,射中帶鉤,小白知道管仲百步穿楊的本領怕補射,便急中生智,咬破舌頭,噴血栽倒,這個演技一百分,連鮑叔牙都相信是真的了。

鮑叔牙說:「管仲雖然走了,怕他去而復返,我們要儘快趕路。

」公子小白換上平民衣服,帶領少量精銳衛隊,和鮑叔牙抄小路日夜兼程。

將近臨淄,鮑叔牙單人入城打前站做工作。

首先見到了高傒,進行了實戰演練,模擬了舌戰群儒的各種可能。

然後再對那些掌握實權,有能力左右局勢的大夫逐個拜見,各個擊破。

果不其然,有的大夫問:「公子糾是小白的哥哥,馬上就到了,怎麼辦?」鮑叔牙說:「齊國連續兩個君主被殺,收拾爛攤子不是英明的君主辦不到,況且,本來迎回的是公子糾,但是公子小白先到了,這是天意啊。

」鮑叔牙繼續堅定大夫的思想:「魯國接納公子糾管吃管喝,還派軍隊護送回國,費用投入這麼多,希望得到的回報一定大的驚人。

衛國的例子就在眼前,宋國接納衛公子突,管吃管喝,還派軍隊護送回國,突即位後,宋國索要的賄賂讓衛國傾其國力都無法滿足,結果宋衛兩國由友邦變成敵人,打仗打了很多年。

我們齊國正在多難多災時期,能頂住魯國不厭索取賄賂,不給賄賂就征伐嗎?」大夫們都知道這個事情,就順著魯國一定會索賄,一定會征伐齊國這個鮑叔牙假定的前提繼續討論下去,問:「如何給魯國君主一個交代?」鮑叔牙說:「他看我們已經有君主了,就知難而退了。

」看到沒人再提出疑問了,大夫隰朋,東郭牙按照高傒提前安排部署的,齊聲高呼:「鮑叔牙說的對!」有人帶頭,眾人附和。

小白入城,當即即位,史稱齊桓公。

這一年是公元前685年。

因為呂無知在位一個月多點就被匕首捅死,所以,大家無視呂無知的存在,把呂無知在位那一年稱為桓公元年。

於是,史記上有個奇怪的記載:「桓公元年春,齊君無知游於雍林。

」桓公元年,不應該是齊君小白嗎?怎麼是齊君無知呢?原因是無知在位時間短,又沒什麼作為,可以選擇無視。

鮑叔牙說:「魯兵還沒到,應該提前制止他們繼續前進。

」齊桓公派齊僖公的二孫子呂湫前去告訴魯莊公齊國已經有君主了,你們可以回去了。

這個湫是個老實人,沒興風作浪,不知道是誰的兒子,但是,他是齊僖公的二孫子確定無疑。

魯莊公得知小白非但沒死,還即位做了君主,自己的如意算盤落空,一切美好計劃成為泡影,所有的投資不能回本,咬碎鋼牙,說:「誰是哥哥誰當國君,小白這個小屁孩怎麼能即位呢?我率領的軍隊是吃素的嗎!」

呂湫回齊國報告情況。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中國古代戰爭之勇氣之戰——長勺之戰

「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這句話大家基本都知道,《曹劌論戰》這篇課文大家也都學過,而此次戰役就是圍繞中國春秋時代齊國與魯國之間的一場戰役,發生於周莊王十四年(公元前684年)的長勺(今山東省萊蕪)。

臨淄區齊文化成語故事

一箭之仇、管鮑之交據《管子》和《史記》等文獻記載,管仲是鮑叔牙小時候的夥伴,相交很深,成為莫逆。管仲家貧,有老母,鮑叔牙時有接濟資助,甚至一起賺錢,管仲也是多得多分,而鮑叔牙絕無怨悔,史稱「管鮑...

齊桓公差點命喪管仲箭下這就是所謂各為其主吧

春秋時期,齊襄公有福養了兩個聰明過人的兒子,長子叫公子糾,次子叫而且還分別為兩個兒子請了當時最有名的管夷吾和公子小白,鮑叔牙為師。管夷吾就是後人極為推崇的管仲,他與鮑叔牙皆是飽學多「管鮑之交」...

齊桓公與管仲——一場隱忍多年的無間道

周朝初期,周武王分封天下,將齊地封給了功臣姜尚(姜子牙)。自此以後,姜姓以封地為國,開始經營這一方土地,逐漸成為大國,最鼎盛時期疆域東到海,西到黃河,南到泰山,北到無棣水。至春秋末期,齊國軍權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