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五霸之首——尊王攘夷的齊桓公!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齊桓公,春秋五霸之首,公元前685-前643年在位,春秋時齊國第十五位國君,姜姓,呂氏,名「小白」。

齊桓公任管仲為相,推行改革,實行軍政合一、兵民合一的制度,齊國逐漸強盛。

公元前681年,齊桓公在齊國北杏(今山東聊城東)召集宋、陳、蔡、邾等諸侯會盟,是歷史上第一個代替周天子充當盟主的諸侯。

當時中原華夏諸侯苦於戎狄等遊牧部落的攻擊,於是齊桓公打出「尊王攘夷」的旗號,九合諸侯,北擊山戎,南伐楚國,成為中原第一個霸主,受到周天子賞賜。

但是齊桓公晚年昏庸,管仲去世後,任用易牙、豎刁等小人,最終在內亂中餓死,可以說是一世英名毀於一旦。

齊襄公時,國政混亂。

管仲、召忽保護公子糾逃到了魯國,鮑叔牙保護小白逃到莒國。

襄公十二年(前686),公孫無知殺齊襄公,自立為君 。

次年,雍林人殺無知 ,並討論重立君主。

高、國兩家事先先暗地通知了小白回國 。

魯國聽說以後也發兵送小白的哥哥公子糾回國,派管仲帶兵堵截住莒國到齊國的路,管仲一箭射中小白帶鉤。

小白假裝倒地而死,管仲派人回魯國報捷。

魯國於是就慢慢地送公子糾回國,過了六天才到,這時小白已兼程趕回齊國,高傒立他為國君,是為桓公,看到這裡,大家覺得這是不是翻版的龜兔賽跑啊。

桓公被射中帶鉤,裝死迷惑管仲。

躲在帳篷車裡日夜兼程趕回齊國,又有齊國貴族國、高兩氏支持,成為國君。

即位以後發兵攻擊魯國,在乾時(今桓台)大戰,魯軍敗走。

鮑叔牙給魯侯寫了一封信,信中說:「公子糾是齊君的兄弟,不忍殺他,請魯國自己殺他(好一招借刀殺人又不落罵名之策)。

公子糾的老師召忽、管仲是仇人,請魯國把他們送來,剁成肉泥。

如不從命,將要出兵討伐魯國。

」魯人害怕,殺公子糾,召忽自殺,管仲被囚禁。

桓公要殺管仲,鮑叔牙勸說:「臣幸運地跟從了君上,君上現在成為了國君。

如果君上只想治理齊國,那麼有叔牙和高傒就夠了。

如果君上想成就天下霸業,那麼非管仲不可。

管仲到哪個國家,哪個國家就能強盛,不可以失去他。

」桓公聽從他的建議,假裝要殺仇人,把管仲接到齊國 。

桓公和管仲談論霸王之術,大喜過望,以其為大夫,委以政事。

這裡可以看出齊桓公心胸之廣,從善如流,差點殺死自己之人,可以轉瞬委之高位大權,這境界著實非一般君主可比。

齊桓公拜管仲為相,君臣同心,勵精圖治,對內整頓朝政、例行改革,對外尊王攘夷,存亡續絕。

這一時期,起用了一批各有所長、盡忠職守的出色人才。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桓管五傑」 。

桓公十四年(前672),陳歷公子完,即田完,逃到齊國,桓公想任命他為卿,他不接受,桓公就任命他為工正。

東征西討

由於桓公逃亡時經過了譚國,譚國待桓公不好,於是桓公二年(前684)出兵滅掉了譚國,譚國君主逃向了莒國(這裡告訴我們,落魄之人要善待,不定哪天發達之後,所以,不要在他人落魄之時落井下石)。

齊桓公五年(前681年),齊、宋、陳、蔡、邾等五國國君在齊國的「北杏會盟」,旨在協力平息宋國內部爭奪君位的變亂,齊國首開以諸侯身份主持天下會盟的記錄,齊桓公的威望在諸侯中開始不斷提高。

會盟前曾邀遂國國君入盟,遭到拒絕。

「北杏會盟」結束後,齊桓公吞滅遂國,順者昌,逆者亡,霸道的王霸思維。

桓公五年(前681),攻打魯國,魯國失敗,魯莊公請求割讓城池平息戰爭,桓公答應了,並與魯在柯地會盟。

會上,魯莊公的臣子曹沫拔出寶劍,劫持了齊桓公,要求齊國歸還魯國在齊魯邊境上的汶陽之田。

齊桓公答應曹沫的要求。

事後,齊桓公想不歸還土地而且殺掉曹沫。

管仲勸諫說:「不給汶陽之田,只是逞一時之快。

失信於諸侯,天下人就不幫我們了!」最後齊桓公將汶陽之田還給了魯國 ,(想做大哥,即使是明顯不合理的事情也要以守信第一,言出必行)諸侯們知道了這件事情,都認為齊桓公有信譽,漸漸地都想依附齊國了。

齊桓公六年(前680),曾參加「北杏會盟」的宋國背叛盟約,齊桓公約請曾參加「北杏會盟」的陳、蔡二國一起出兵伐宋 。

齊桓公先派人帶著豐盛的禮物去朝拜周天子,說宋國不尊重周天子,隨便廢立國君,請周天子興師問罪(看著像不像曹操的挾天子以令諸侯,站在道德制高點發力)。

周天子想借齊國的力量來樹立天子威望,遂答應齊桓公要求,派大夫單伯帶部分兵力,會同齊、陳、蔡三國合兵伐宋 。

宋國看到齊國打著周天子的旗號來討伐,不想背負抗禦王師、與天子作對的罪名,請求歸順王室、與諸侯和好。

齊桓公覺得「拉大旗作虎皮」的辦法比自己直接出兵更有效,便又在第二年冬天,拉著周天子的代表單伯,約集衛、鄭、宋三國國君一起在鄄地會盟,各國看到周天子支持齊國,諸侯國君遂共推齊桓公為盟主,齊桓公的霸主地位開始確立。

齊桓公八年(前678),齊又約集魯、宋、陳、衛、鄭、許、滑、滕等國在「幽地會盟」 。

會上大家再推齊桓公為盟主,承認了齊桓公的霸主地位。

齊桓公二十三年(前663),山戎攻打燕國,燕國向齊國求救(沒辦法,做大哥的代價啊,就要準備替小弟出頭,不然何以服眾人),齊桓公出兵討伐山戎救援燕國,一直打到孤竹才回師。

燕莊公於是送齊桓公回國一直送到了齊國的境內。

桓公說:「不是天子,諸侯相送不能出境,我不可以對燕無禮。

」於是把燕君所到的地方割給了燕國,叮囑燕君學習召公為政,像周成王、周康王時一樣給周朝納貢。

諸侯聽說此事,都擁護齊國。

(有點懷疑這是不是他們兩演的雙簧,齊桓公以地博名,燕君配合大哥演戲也得到了該有的出場費)

齊桓公二十七年(前659)春,齊、宋、曹三國之君各率本國兵馬共同救邢。

狄人退兵後,三國決定把邢國遷得離狄族遠些,齊桓公幫助邢國把都城遷到靠近齊國較為安全的夷儀(今聊城西南) 。

不久,狄人又侵犯衛國,齊桓公考慮到衛國已是君死國滅,要重新建國,便於第二年(前658)春在楚丘幫助衛國築新城,使得衛國在黃河南岸重建國都。

齊桓公二十九年(前657),桓公和蔡姬在水中遊玩,蔡姬晃船,桓公心怕,阻止蔡姬。

蔡姬不聽,晃個不停。

齊桓公出船,大發雷霆,把蔡姬送了回去。

蔡國也不高興,把蔡姬又嫁給別人,桓公發怒,興兵討伐(大哥只是想嚇唬一下而已,你們卻當真送了出去,大哥臉上掛不住啊!) 。

秋,楚國進攻鄭國,齊桓公約集各國國君在「陽穀會盟」,商討伐楚救鄭。

齊桓公三十年(前656年)春,齊桓公率領齊、魯、宋、陳、衛、鄭、許、曹等八國聯軍先對楚國的盟國蔡國實行軍事行動;接著,齊桓公率大軍聯合進攻楚國。

兩者相持不下(聯合國軍戰鬥力向來渣渣,不奇怪),通過外交談判,楚國答應遵守諸侯的本分,恢復向周天子納貢(破財免災,暫時服軟)。

於是齊桓公和各小國諸侯共同與楚國在召陵訂立盟約,互相結盟,各自退兵,史稱「召陵之盟。

齊桓公三十一年(前655),周王室發生更立太子之事。

周惠王已立王子鄭為太子,因惠後喜歡小兒子帶,周惠王便欲廢鄭立帶(看看,枕邊之風的厲害)。

周惠王死後,齊桓公約集魯、宋、衛、許、曹、陳等國在洮會盟,正式將王太子鄭扶上周天子寶座,是為周襄王(此時周王室連天子都決定不了,可見衰微)。

齊桓公三十五年(前651),齊桓公與各諸侯國在葵丘(今河南蘭考)會盟時,周襄王因齊桓公帶頭支持自己繼位,便派宰孔賜給齊桓公祭廟所用的胙肉、彤弓矢以及天子車馬,這是周天子對於諸侯國的最高獎賞,做為支持自己的獎賞。

《孟子·告子下》記載了齊桓公「葵丘會盟」盟辭的「五禁」條款:「一是誅殺不孝之人,勿改變已確立的太子,不要以妾為妻;二是尊重賢能之人,培育人才,要大力表彰那些有德行的人;三是尊重老人,愛護孩童,不忘來賓和旅客;四是士不能世世為官,官吏的事情讓他們自己去辦,不要獨攬。

取士一定要得到能人,不專殺大夫;五是不要故意設堤壩,不要阻止別國人來糴糧食,也不能不報告天子就封國封邑。

」這「五禁」條款分明是齊桓公成就霸業的經驗總結。

周襄王派大臣與會並送重禮,說明周襄王承認了齊桓公的霸主地位,會上齊桓公儼然代周天子號令諸侯,標誌著齊桓公霸業達致顛峰。

桓公四十一年(前645),管仲重病,桓公問他:「群臣中誰可以代你為相?」管仲說:「了解臣下沒有人比得上君主。

」桓公說:「易牙如何?」管仲回答:「殺掉孩子來討好君主,不合人情,不可以。

」桓公說:「開方如何?」管仲回答:「背棄親人來討好君主,不合人情,難以親近。

」桓公說:「豎刁如何?」管仲回答:「自己閹割來討好君主,不合人情,難以親愛。

」管仲死後,齊桓公不聽管仲的話,重用三人,三人專權。

桓公四十二年(前644),戎攻打周朝,周告急於齊,齊令各國諸侯發兵救周 。

桓公四十三年(前643),齊桓公重病,五公子(公子無虧、公子昭、公子潘、公子元、公子商人)各率黨羽爭位 。

冬十月七日,齊桓公病死。

五公子互相攻打對方,齊國一片混亂。

桓公屍體在床上放了六十七天,屍蟲都從窗子裡爬了出來。

停屍不顧,束甲相攻,也稱停屍束甲。

十二月十四日,新立的齊君無虧才把桓公收殮 。

桓公為政舉措

劃分和整頓行政區劃和機構,把國都劃分為六個工商鄉和十五個士鄉,共二十一個鄉。

十五個士鄉是齊國的主要兵源。

齊桓公自己管理五個鄉,上卿國子和高子各管五個鄉。

把國政分為三個部門,制訂三官制度。

官吏有三宰。

工業立三族,商業立三鄉,川澤業立三虞,山林業立三衡。

郊外三十家為一邑,每邑設一司官。

十邑為一卒,每卒設一卒師。

十卒為一鄉,每鄉設一鄉師。

三鄉為一縣,每縣設一縣師。

十縣為一屬,每屬設大夫。

全國共有五屬,設五大夫。

每年初,由五屬大夫把屬內情況向齊桓公匯報,督察其功過。

於是全國形成統一的整體。

強調寓兵於農,規定國都中五家為一軌,每軌設一軌長。

十軌為一里,每里設里有司。

四里為一連,每連設一連長。

十連為一鄉,每鄉設一鄉良人,主管鄉的軍令。

戰時組成軍隊,每戶出一人,一軌五人,五人為一伍,由軌長帶領。

一里五十人,』五十人為一小戍,由里有司帶領。

一連二百人,二百人為一卒,由連長帶領。

一鄉二千人,二千人為一旅,由鄉良人帶領。

五鄉一萬人,立一元帥,一萬人為一軍,由五鄉元帥率領。

齊桓公、國子、高於三人就是元帥。

這樣就和軍隊組織緊密結合在一起,每年春秋以狩獵來訓練軍隊,於是提高了軍隊的戰鬥力。

同時又規定全國百姓不准隨意遷徙。

人們之間團結居住,做到夜間作戰,只要聽到聲音就辨別出是敵我;白天作戰,只要看見容貌,大家就能認識。

為了解決軍隊的武器,規定犯罪可以用盔甲和武器來贖罪。

犯重罪,可用甲與車戟贖罪。

犯輕罪,可以用值與車戟贖罪。

犯小罪,可以用銅鐵贖罪。

這樣可補充軍隊的裝備不足。

管仲在改革中提出「相地而衰征」的土地稅收政策,就是根據土地的好壞不同,來徵收多少不等的賦稅。

這樣使賦稅負擔趨於合理,提高了人民的生產積極性。

又提倡發展經濟,積財通貨,設「輕重九府」,觀察年景豐歉,人民的需求,來收散糧食和物品。

又規定國家鑄造錢幣,發展漁業、鹽業,鼓勵與境外的貿易,齊國經濟開始繁榮起來。

齊桓公執政以來,在管仲的輔佐下,經過了內政經濟軍事多方面改革,有了雄厚的物質基礎和軍事實力,適時打出了「尊王攘夷」的旗幟,以諸侯長的身份,挾天子以伐不服,看來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專利是齊桓公。

「尊王」,即尊崇周王的權力,這是對內,維護周王朝的宗法制度。

公元前655年,周惠王有另立太子的意向。

齊桓公會集諸侯國君於首止,與周天子盟,以確定太子的正統地位。

次年,齊桓公因鄭文公首止逃會,率聯軍討伐鄭國。

數年後,齊桓公率多國國君與周襄王派來的大夫會盟,並確立了周襄王的王位。

公元前651年,齊桓公召集魯、宋、曹等國國君及周王宰孔會於葵丘。

周公宰代表周王正式封齊桓公為諸侯長。

同年秋,齊桓公以霸主身份主持了葵丘之盟。

此後遇到侵犯周王室權威的事,齊桓公都會過問和制止。

「攘夷」,這是對外,即對遊牧於長城外的戎、狄和南方楚國對中原諸侯的侵擾進行抵禦。

公元前 664,山戎伐燕,齊軍救燕。

公元前661年年狄人攻邢,齊桓公採納管仲「請救邢」的建議,打退了毀邢都城的狄兵,並在夷儀為邢國建立了新都。

次年,狄人大舉攻衛,衛懿公被殺。

齊桓公率諸侯國替衛國在楚丘另建新都。

經過多年努力,齊桓公對楚國一再北侵進行了有力的回擊,到公元前655,聯軍伐楚,迫使楚國同意進貢周王室,楚國也表示願加入齊桓公為首的聯盟,聽從齊國指揮,這就是召陵之盟。

伐楚之役,抑制了楚國北侵,保護了中原諸國。

齊桓公是歷史上有名的霸主,他提出「尊王攘夷」,號召諸侯各國和睦相處,在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建立一個新秩序,也使得華夏文化不至於在戰亂中被摧毀殆盡。

齊桓公實行的「尊王攘夷」政策,使其霸業更加合法合理,同時也保護了中原經濟和文化的發展,為中華文明的存續做出了巨大貢獻。

《春秋公羊傳》:「南夷北狄交,中國不絕如線,桓公攘夷狄而救中國。

司馬遷:以太公之聖,建國本,桓公之盛,修善政,以為諸侯會盟,稱伯,不亦宜乎?洋洋哉,固大國之風也!

曹操《短歌行》:「齊桓之功,為霸之首。

九合諸侯,一匡天下。

一匡天下,不以兵車。

正而不譎,其德傳稱。

孔子所嘆,並稱夷吾,民受其恩。

賜與廟胙,命無下拜。

小白不敢爾,天威在顏咫尺。

齊桓公與管仲兩個同時名垂青史的千古人物,是誰成就了誰呢?到底是管仲成就了齊桓公的千古霸業,還是齊桓公成就了管仲千古第一相的美名呢,留個小問題,齊桓公霸業何以消亡如此之快,這就見仁見智了,說說你的看法吧,最後歡迎大家訂閱本號。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春秋五霸」之齊桓公秘史

從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歷史上稱為春秋時代,此時,王室衰微,諸侯不再聽從天子的命令,周天子號令天下的時代,一去不復返!擁有雄厚實力的鄭、宋、魯、齊、楚、諸國為爭奪土地、人口和對他國的控...

齊桓公的春秋首霸職場上位史

2016-08-16 陳華 時拾史事 話說周天子大權旁落之餘,只能坐困洛城,對四方諸侯爭城占地、興邦滅國全沒脾氣。不過,周天子雖沒了君臨萬邦的威風,但其幾百年天下共主的邊際效應仍然可資一用。在橫...

曹操歌詠他為五霸之首——齊恆公

曹操《短歌行》有言:「齊桓之功,為霸之首。九合諸侯,一匡天下。一匡天下,不以兵車。正而不譎,其德傳稱。孔子所嘆,並稱夷吾,民受其恩。賜與廟胙,命無下拜。小白不敢爾,天威在顏咫尺。詩中說,齊桓公...

猥瑣發育別浪?——齊桓公的路

齊桓公即位之後,霸業究竟是如何展開?是安心種田,扮豬吃虎?還是遠交近攻,合縱連橫?亦或是知人善用,帶著一群小弟打天下?emmmm……看完之後,小編也覺得,或許……這就是王「霸」(ba)之氣吧。管...

亂世春秋:春秋首霸齊桓公

齊桓公,名姜小白,齊國第十五位國君,在位42年,春秋五霸之首,九合諸侯一匡天下。在位期間任用管仲為相,開採漁鹽,發展經濟,扭轉了襄公時的齊國之亂,使齊成為頭號強國。政治上主張尊王攘夷,維護周禮制...

關於春秋五霸兩種說法

關於春秋五霸,從古至今,通常有兩種說法比較受到認可。這兩種說法如下: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宋襄公——《史記索隱》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荀子·王霸》顯示大圖

春秋第一任霸主-齊桓公

齊桓公(前716年-前643年10月7日),春秋五霸之首,春秋時齊國第十五位國君,姜姓,呂氏,名「小白」。是歷史上第一個代替周天子充當盟主的諸侯。當時中原華夏諸侯苦於戎狄等遊牧部落的攻擊,於是齊...

尊王攘夷——齊桓公

上次我們講到莊公箭射王肩小霸春秋,天子威嚴掃地,諸侯列國不再朝貢。至公元前681年春秋時期又一位霸主齊桓公在歷史的進程中留下了絢麗的一筆,與莊公不同的是,前者挑戰天子權威開啟亂世之端,小霸春秋,...

管仲——還原一個千古名相的人生

管仲(?~前六四五年)名夷吾,字仲,齊國穎上(今安微穎上)人,史稱管子。管仲相齊四十年,是著稱於世的賢相,齊國就是因為他,才威震諸侯,成為春秋首霸,而他能成就這等偉業,與遇到鮑叔牙這個好朋友密不可分。

春秋首霸齊桓公之二:九合諸侯 一匡天下

齊國本來就具備得天獨厚的客觀條件,桓公任用管仲為相之後,齊國的潛力迅速被激發出來。公元前771年,申國國君申侯因為自己的女兒、王后申後及太子被廢,勾結犬戎攻破鎬京,導致西周王朝滅亡。周平王決定向...

春秋五霸之齊桓公

春秋是我國歷史上的一個重要時期,開始於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元年)周平王東遷東周開始的一年,止於公元前476年(周敬王四十四年),戰國前夕,總共295年。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次全國性大分裂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