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真正的諸葛亮有這麼聰明嗎?

文章推薦指數: 83 %
投票人數:12人

諸葛亮(181年-234年),字孔明,號臥龍,漢族,徐州琅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三國時期蜀漢丞相。

早年隨叔父諸葛玄到荊州,諸葛玄死後,諸葛亮就在隆中耕種。

後劉備三顧茅廬請出,輔佐劉備建立蜀漢。

蜀漢建立後,諸葛亮被封為丞相、武鄉侯,對內撫百姓,示儀軌,約官職,從權制,開誠心,布公道,對外聯吳抗魏,為實現興復漢室的政治理想,數次北伐,但因各種不同因素而失敗,最後病逝於五丈原。

劉禪追諡其為忠武侯,後世常以武侯、諸葛武侯尊稱諸葛亮。

東晉政權因其軍事才能特追封他為武興王。

諸葛亮一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為蜀國奉獻了自己的一生。

被後世稱為「智聖」。

他屢建奇功,對蜀國的建立居功至偉。

諸葛亮如此聰明為什麼沒有統一三國呢?歷史上的諸葛亮真的有這麼聰明嗎?我們對諸葛亮的優點和缺點做一分析。

【諸葛亮的優點】

1.諸葛亮勤于思考,注重革新軍械、裝具。

研製了一發十矢連弩和適應山區運輸的木牛流馬等作戰工具。

並改進鋼刀,增強了蜀軍戰鬥力。

好兵法,推演陣法作「八陣圖」,為後世傳揚。

2.在治軍方面,諸葛亮重視部隊的節制和訓練,主張以法治軍,講究為將之道。

3.作戰時,諸葛亮用兵力主審時度勢,謹慎從事;每戰力求速決;重視後勤,常年派官兵千餘整修都江堰,確保軍糧生產;每次退卻時都十分慎重,採取在山地設伏等手段,以掌握主動,保證安全。

4.戰略上,諸葛亮未出世便知天下三分,他在《隆中對》對當時形式的分析可謂高瞻遠矚;而且善觀大勢,始終堅持聯吳抗曹,致蜀漢得與魏、吳鼎立。

【諸葛亮的缺點】

1.用人上的失誤。

首先是讓關羽鎮守荊州,關羽性格高傲,剛而自矜,有勇無謀。

關羽失荊州,使諸葛亮在《隆中對》中兩路出兵北伐的設想變空,並使蜀國在今後的戰爭中始終處於背動地位。

其次是用馬謖守街亭,馬謖自幼熟讀兵法,好論軍計,甚為諸葛亮所器重。

但劉備覺得馬謖言過其實,臨終時曾對諸葛亮說:「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君其察之?」諸葛亮卻不以為然,還經常同他談論兵法,有時通宵達旦。

喪失街亭,使諸葛亮的主力側翼受威脅,整個作戰計劃遭到破壞,被迫撤軍。

2.對於人才的限制。

諸葛亮輔政後,事無巨細,都要親自過問,這看上去很令人欽佩,但無意中卻限制了人才的發展。

經如任免一個縣官的小事,諸葛亮也要親自處理;軍中「二十罰已上皆自省覽」。

結果諸葛亮死後,蜀國人才青黃不接,造成「蜀中無大將,廖化當先鋒」的局面。

3.用兵上的失誤。

「諸葛一生唯謹慎」,用兵謹慎,這是諸葛亮的優點,也是他的缺點。

用兵應以慎為主,以奇為輔。

奇正並用,並能建大功。

時魏延曾提出自率萬人,偷襲潼關,諸葛亮認為此舉草率,未同意。

後鄧艾滅蜀,正是用偷襲之策。

司馬懿在給其弟司馬孚來的信中說:「亮志大而不見機,多謀而少決,好兵而無權,雖提卒十萬,已墮吾畫中,破之必矣」(《晉書·宣帝紀》)。

此話雖有誇大,但也反映了一定的事實。

諸葛亮的計謀一生,最為人們津津樂道,認為他足智多謀,天下無雙。

然而很少有人去思考一下,其計謀的用意與目的何在?因為諸葛亮的錦囊妙計,人間往往會多灑下一掬掬悲慘眼淚,國家常常又多了一片片的焦土,除了用人民的血肉給軍閥們整合其勢力範圍,其錦囊妙計又有多少價值?為什麼人們要崇拜整天用謀略去算計別人,去互相殘殺,去爭權奪地,去火燒,去水淹……連他自己都說:「吾雖有功於社稷,必損壽矣!」諸葛亮為什麼會有這樣擔心呢?問題就在於戰爭給百姓帶來的深重災難,伏屍千萬,血流成河,同時對環境、文化的破壞,這些諸葛亮心中都是有點清楚的,後人倒似乎一無感覺。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鞠躬盡瘁!為何諸葛亮難以位列千古名相?

諸葛亮是千古名相似乎是歷史定論。其實,諸葛亮只能算是一個千古忠臣,並非千古名相;而史書中說諸葛亮是一個千古名相,這就有待於商討了。因為諸葛亮就是不能識大體、棄細務,凡事必親躬,說明身邊人才貧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