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劉備請過諸葛亮?其實他也去過,同樣是三次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三顧茅廬,並不是《三國演義》的首創,這個故事已經流傳了快兩千年了。

該故事最早見於西晉陳壽的《三國志·諸葛亮傳》。

由於記載的闕如,在南北朝時期,關於三顧茅廬的流傳情況已經無法考證了。

直到古代中國再一次出現大一統的隋唐時期,三國故事才得以迅速在中華大地流傳。

這個時期不但已經出現了根據三國歷史記載而改變的相關故事,還出現了大量關於三國故事的詩歌創作。

在這些詩歌中,諸葛亮是出現次數最多的一個。

據統計,現存歌詠三國內容的136首唐詩之中,涉及的三國人物有30多人,其中歌詠諸葛亮的就有40首。

在這40首詩中,三顧茅廬的故事所占比例很多,其中尤以李白《讀諸葛武侯傳書懷,贈長安崔少府叔封昆季》中「魚水三顧合,風雲四海生」及杜甫《蜀相》中「三顧頻頻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最為有名。

這說明在唐代,三顧茅廬的故事已經是深入人心。

隨著宋元時期講史風氣的興起,三顧茅廬的故事也走進了瓦舍勾欄,成為流傳於市井民間的經典故事之一。

元代集三國民間故事之大全的《三國志平話》中,三顧茅廬的故事已經比較完整。

其大意是這樣的:

自從徐庶向劉備推薦諸葛亮後,劉備便於中平十三年春三月引三千軍及關羽、張飛二弟兄,前往鄧州武盪山臥龍岡拜會諸葛亮。

此時諸葛亮正在庵中。

聽說劉備前來,吩咐道童向劉備謊稱自己昨日去江下同有八俊聚會。

劉備怏怏而去,只能在庵外西牆上題詩一首,表明自己的心跡。

同年八月,劉備又趕往諸葛亮的茅廬。

這回諸葛亮有讓道童說自己去遊山玩水未回,避而不見。

劉備只能又在西牆題詩一首。

通過劉備這兩次的拜會,諸葛亮終於被劉備所感動。

在劉備第三次拜會時,諸葛亮終於出庵相見,並獻上隆中對。

除了《三國志平話》對三顧茅廬的故事進行了專門的描述之外,元代雜劇中也出現了一些三顧茅廬的曲目。

這些故事的內容大體相同,這就說明在元代,三顧茅廬已經成為了一個比較成熟的文藝作品了。

這些作品的出現,標誌著三顧茅廬的歷史記載經過一千多年的逐漸演變,已經變成了一個廣為流傳的文藝作品。

不過,這些作品也存在著一個共同的缺點:無論在故事的編排、情節的設計、細節的描述等方面,都存在著粗糙、隨意的痕跡。

如何讓三顧茅廬的故事變得更加的精彩、生動,這無疑是擺在《三國演義》作者羅貫中面前的一道難題。

從小說的相關描述看,羅貫中無疑是描述三顧茅廬這個歷史故事的最強者。

經過他的妙筆,三顧茅廬的故事從此定型,並迅速開始流傳,成為一個膾炙人口、老幼皆知的精彩情節。

以上介紹了三顧茅廬故事的原型、演變和發展,相信大家都會認為這個故事已經是板上釘釘、毫無疑問的了。

其實,在歷史記載之中,還有一個截然不同的說法:諸葛亮並不是被劉備三顧茅廬請出來的,而是登門自薦、自己去的。

說起這個登門自薦的作者,其實與陳壽基本同處於一個時代。

他就是三國時期魏人魚豢。

魚豢,是三國末期曹魏集團的郎中,其作品的名稱叫做《魏略》,可惜後來該書失傳,南北朝裴松之在為《三國志》做注的時候還引用過著作中的部分內容。

而這個登門自薦的說法恰恰就被裴松之引用了。

這個故事大致是這樣的:

曹操初定北方後,荊州同時面臨曹操、孫權的軍事威脅,荊州牧劉表缺乏應對之策。

被曹操趕出中原地區的劉備此時駐紮在樊城,引起了諸葛亮的注意。

為了使荊州免受戰火蹂躪,諸葛亮親赴樊城去找劉備。

當時時候劉備正在會客,劉備見諸葛亮非常年輕,又素不相識,沒把諸葛亮放在眼裡,把諸葛亮涼在一邊。

等到會客結束,只剩下諸葛亮一人時,劉備仍不理不睬。

正好有人送來了一支髦牛尾,劉備只顧自己用髦牛尾結毦。

諸葛亮見此情景,不禁正色而言道:「我以為將軍必定胸懷大志,想不到原來卻只知道結毦而已。

」這才吸引了劉備。

經過一番交談,劉備發現眼前的年輕人的確與眾不同,是一位難得的人才,便把諸葛亮留為己用。

這就是最早的毛遂自薦的版本。

除《魏略》一書之外,後來西晉司馬彪在其著作《九州春秋》中也提到了這個大致內容差不多的故事。

這樣一來就出現了兩個不同的說法,哪一個是正確的呢?最早提出意見的是南北朝的裴松之。

裴松之把《魏略》和《九州春秋》中的這種說法放如自己為《三國志》做的注中。

不過裴松之在完成了這個資料的收集後,也發表了自己的觀點,他認為《魏略》和《九州春秋》中的記載是缺乏依據的。

介紹了「三顧茅廬」和「登門自薦」之後,我再講述一個在湖北襄樊地區流傳數百年的民間故事:三顧茅廬。

不過這個三顧茅廬的主角不是歷史記載及小說中提到的諸葛亮,而是諸葛亮的對手------曹操。

這個故事由湖北群眾藝術館在民間搜集,並由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書名叫做《三國外傳》。

這個故事的大意是這樣的:

相傳曹操在兵敗新野之後,手下的謀士程昱向曹操舉薦水鏡先生司馬徽的高徒諸葛亮。

於是,曹操便領著程昱、曹洪等人一起,帶著金銀財寶、綾羅綢緞,前往臥龍崗去請諸葛亮。

一行人來到臥龍崗時,已是晌午,人困馬乏,他們就在路邊的茶館裡歇腳。

曹操吩咐曹洪去請諸葛亮到茶館敘談。

結果曹洪告訴曹操,聽諸葛亮的書童說,諸葛亮到山上休息去了。

曹操又派程昱到山上去請。

程昱回來後又告訴曹操,自己在山上的野雲庵見到了諸葛亮。

但諸葛亮了解了程昱的來意之後,不與理會,拂袖而去,並鎖上柴門,拒不相見。

曹操此時心想:這諸葛亮到底有什麼本事呀,憑啥擺這麼大的架子。

於是,曹操親自出馬,來到茅庵前。

只見諸葛亮正在草堂讀書。

等到曹操進屋,他一沒起身讓座,二沒磕頭下拜。

曹操不好發作,便將帶來的禮品抬上,並說自己是專門來請諸葛亮的,希望諸葛亮能為自己的統一大業效力。

諸葛亮笑著說:「你花了這麼大的本錢來買一個普通的山民,就不怕失去了你的面子嗎?」說罷搖頭大笑。

這時候曹操覺得諸葛亮是有意在自己的手下面前取笑自己,支吾幾聲,很快就灰溜溜的走了。

比起歷史典籍《三國志》和文藝作品《三國演義》,這個三顧茅廬的故事可說是一個民間的版本。

這個版本的史實性、藝術性、文學性明顯不如前二者,但是讀者看到這個故事,也會覺得很有趣。

為什麼呢?這或許就是歷史典籍、文學作品、民間傳說之間的差別所在了。

歷史記載體現是一種歷史真實,文學作品則我們看到了文學家那種取之於歷史、改之於傳說、用之於作品的文學面貌。

而作為民間傳說,則不需要那麼多的約束,它體現出民間藝人的一種隨心所欲、率性而為。

雖然它不具備歷史典籍那樣的嚴謹、文學作品那樣的妙筆生花,但卻也充滿了一種浪漫情懷。

國外有一句名言:一千個人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同樣,在不同的人心中,也有著不同的諸葛亮,有著不同的三顧茅廬。

讀者也能從不同的作品中得到截然不同的樂趣。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閒扯三國(18):徐庶不言?

閒扯三國(18):徐庶不言? 「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這個典故出自《三國演義》。徐庶通過自薦成為劉備的軍師並數敗曹軍。為削弱劉備賺取徐庶,曹操的謀士程昱設計騙到徐庶母親,又以假書信將徐庶騙至曹...

草船借箭是借的故事?既生瑜何生亮是冤案

魯迅曾說,《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多智而近妖」。而在民間傳說中,諸葛亮更是呼風喚雨,神機妙算。而事實上,諸葛亮那些在軍事上的傳奇功績大半出於作者虛構,有的甚至掠他人之美。例如小說中著名的赤壁大戰...

花言薇語淺品三國

《花言薇語淺品三國》自從秦始皇兼并天下建立了第一個統一的國家,之後的秦漢兩朝也都是統一的國家。而到了東漢末年,西晉統一之前,出現了一個特殊的時期,這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三國時期。從公元220年起,...

怎樣讀經典|《三國志》

怎樣讀《三國志》沈伯俊 | 文 《三國志》是西晉史學家陳壽撰寫的一部紀傳體史書。與《史記》《漢書》《後漢書》並稱為「前四史」。應該指出的是,《後漢書》儘管所記歷史在三國時期之前,卻是南朝劉宋時期...

徐庶正解:主動投曹,沒有一言不發

徐庶在三國中是個神龍見首不見尾的人物,而且智謀超群,和諸葛亮為友。受《三國演義》的影響,大多數人都很崇敬這位神機妙算、忠義可嘉的軍師。可是,真實的徐庶跟演義中的完全是兩個概念。本號這就深挖史料,...

您不知道的歷史真相——三顧茅廬

「三顧茅廬」這個成語典故的出處婦孺皆知。我國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三國然演義》寫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輔助他成就帝業的故事,將劉備的禮賢下土的態度寫得栩栩如生,把劉備對諸葛亮的敬仰之情,關羽...

三顧茅廬是諸葛亮自編自演的政治秀?

《三國演義》中最詩情畫意、最一波三折的故事,應當算劉備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了。先是徐庶臨去曹營之際的走馬舉薦,接著又有司馬徽的造訪再薦。一個說諸葛亮好比麒麟鸞鳳,有經天緯地之才,若得此人相助,不愁...

最歷史 還你一個真實的諸葛亮

魯迅曾說,《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多智而近妖」。而在民間傳說中,諸葛亮更是呼風喚雨,神機妙算。而事實上,諸葛亮那些在軍事上的傳奇功績大半出於作者虛構,有的甚至掠他人之美。

「名家講經典」沈伯俊:為諸葛亮析疑辯誣

〔摘要〕本文針對近年來批評和責難諸葛亮的三個問題,予以辨析:(1)「三顧茅廬」事實確鑿,本無可疑。(2)「借刀殺關羽」毫無根據,完全站不住腳。(3)綜觀戰略戰術、統率能力、改革創新、軍事實績,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