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庶正解:主動投曹,沒有一言不發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徐庶在三國中是個神龍見首不見尾的人物,而且智謀超群,和諸葛亮為友。

受《三國演義》的影響,大多數人都很崇敬這位神機妙算、忠義可嘉的軍師。

可是,真實的徐庶跟演義中的完全是兩個概念。

本號這就深挖史料,跟大家探討探討。

早年殺過人越過獄

一切還是得從《三國演義》說起,這本在全世界華人中普及甚廣的古典小說給足了徐庶戲份兒,用了足足兩回重點描寫他,給讀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徐庶首次亮相是在第三十五回,回目叫做《玄德南漳逢隱淪 單福新野遇英主》,在這一回中,徐庶以一個飄逸之士的形象出現在劉備眼前,並通過一首歌曲獲得了劉備的青睞,很有「中國好聲音」的風采。

徐庶具體唱的什麼我們就不引述了,大意無非是世道很亂,我有大才,誰來要我。

劉備當時正寄人籬下,兵少將寡,看見這樣一個奇才,自然就收下了。

徐庶來到劉備的手下幹了三件事,第一件,一眼看出了劉備騎得那匹馬不是好馬,這匹「的盧馬」早晚要害死主人;第二件,破了曹仁的八門金鎖陣;第三件,略施小計,襲破了曹軍把守的樊城。

單憑這三件事,徐庶就讓讀者眼前一亮——這位謀士實在不簡單。

那麼智謀過人的徐庶真實身份到底是什麼呢?到了第三十六回,羅貫中老先生借曹操手下謀士程昱的嘴說了出來:「此人幼好學擊劍;中平末年,嘗為人殺人報仇,披髮塗面而走,為吏所獲;問其姓名不答,吏乃縛於車上,擊鼓行於市,令市人識之,雖有識者不敢言,而同伴竊解救之。

《三國演義》中關於徐庶的描寫大多都是假的,偏偏這則描述是真的,徐庶早年還真殺過人。

其實在正史《三國志》中,關於徐庶的描寫並不多,甚至連獨立的傳記都沒有,不過《蜀書·諸葛亮傳》中,倒是收錄了一條《魏略》對於徐庶的記載,這條記載和程昱所說的大體一致,那就是早年的徐庶為了替人報仇犯下大罪,被衙門抓了還不報姓名,最後被拉著遊街示眾。

《魏略》中稱 ,徐庶遊街之時,老百姓「莫敢識者」,從這條記載來看,早年的徐庶很有黑老大的特點。

犯了罪壓根不把官府放在眼裡,拉到街上老百姓都不敢認他,怕他報復,這麼霸氣外露的徐庶跟飽學之士實在是扯不上關係。

非但如此,徐庶還上演了一出越獄的好戲 ,裴松之引《魏略》稱:「其黨伍共篡解之,得脫」,翻譯過來就是徐庶的同夥一起來解救他,結果他成功越獄逃跑了。

殺人、越獄,這就是徐庶早年的一些事跡。

他是主動投的曹操

人都是會變的,徐庶也是一樣,如果說青年徐庶多少有點玩世不恭的話,那麼後來的徐庶完全稱得上是勵志的典型,通過刻苦學習,他「逆襲」了 。


《三國志》引《魏略》稱,徐庶逃脫監獄之後,很為自己的所作所為感到羞恥,於是奮發圖強,丟掉了刀子,拿起了筆桿子(原文是「棄其刀戟,折節學問」)。

他主動來到學術區居住,可別人瞧不起他,特別是一些讀書人,聽說他有犯罪前科,根本不願意跟他交往。

如果換成普通人,可能會懊惱好一陣子,但徐庶沒有,別人不理他,他自己去學。

史書上說他自己一個人「卑躬早起,常獨掃除」,通過一段時間的刻苦學習,徐庶終於成功轉型,達到了「動靜先意,義理精熟」的地步。

不光在學問上大有長進,徐庶的朋友圈也發生了變化,過去那些舞刀弄槍的夥計們不知道他還聯不聯繫,但現在他認識了好朋友諸葛亮,這足以表明他在個人學識、修養方面已經發生了深刻的變化。

各方面發生質變的徐庶最後和諸葛亮一起成為了劉備的部下,需要交代一點的是,徐庶是怎麼跑到曹營去的。

長期以來,受《三國演義》的影響,很多人都認為徐庶進曹營是曹操逼迫的,是程昱施了奸計,徐庶的母親還因為徐庶誤入曹營感到愧對劉備而自殺。

但事實上壓根就沒這回事,徐母根本就沒自殺,徐庶也不是被曹操有意逼迫而來的。

《三國志》稱,當時曹操南下占領荊州的時候,徐庶跟著劉備、諸葛亮一起逃跑,結果被曹操打敗。

而此時,曹操恰巧捕獲了徐庶的母親。

這個時候,徐庶主動向劉備提出了辭職的要求,他指著自己的心口對劉備說:「本來想跟您一起成就霸業的,靠的就是這裡,但現在母親被捕,這裡方寸大亂,根本沒法出謀劃策了,咱們就此別過吧。

」說完就跑到曹營去了。

羅貫中老先生估計是恨透了曹操,所以杜撰了一個徐母罵子自殺的情節,這個情節成就了徐庶母親的大義凜然,表現了徐庶的一片孝心,可到頭來卻把曹操弄成了歹毒無比的大壞蛋。

進曹營並非一言不發

在簡要介紹了徐庶的生平之後,我們最後來談談關於徐庶的兩則歇後語吧,這兩則歇後語早在文初就已提及,一則是「身在曹營心在漢」,一則是「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從史實的角度來看,這兩則歇後語到底是真是假呢?很可惜,是假的。

首先,前文已經說了,徐庶進曹營並非曹操刻意逼迫,因此,也就不存在徐庶和曹操的對立問題,他沒必要進了曹營還一言不發,更沒必要終其一生都念念不忘劉備(和劉備共事不過兩年)。

其次,也是最關鍵的,徐庶的好朋友諸葛亮在晚年曾經提到過他,而此時的徐庶已在曹營升任中層管理者。

這則重要的史料同樣出現在《三國志》引《魏略》的記載中,稱「至黃初(曹丕年號)中,韜(石韜,徐庶、諸葛亮好友)仕歷郡守,典農校尉,福(徐庶)至右中郎將、御史中丞。

」後來諸葛亮聽說這兩位好朋友才做到中層,感到很惋惜,感嘆說:「魏國就這麼人才濟濟嗎?怎麼我這倆朋友都沒被大用呢?」通過這則描述我們可以知道,到了曹營之後,徐庶的地位是有所提高的,雖然沒有成為高層,但起碼也是個中層幹部,如果他真的一心想著劉備,一句話也不說,一個主意也不出,魏國沒必要給他那樣一個官職。

不過從另外一個角度也可以看出,徐庶晚年是落寞的,因為跟自己的好友諸葛亮比起來,他並沒有發揮多大的作用,而對方已經成為蜀國的一國領導者。

如果歷史允許假設的話,我們不妨來推測一下,假如徐庶沒有投奔曹操,他將會是怎樣一種地位呢?

他的地位應該跟諸葛亮相差不遠,這可以從諸葛亮後來發布的一道公文中看出來,《 資治通鑑》記載:「五月,太子禪即位……封丞相亮為武鄉侯,領益州牧,政事無巨細,咸決於亮。

亮乃約官職,修法制,發教與群下曰:『夫參署者,集眾思,廣忠益也。

若遠小嫌,難相違覆,曠闕損矣。

違覆而得中,猶棄敝趫而獲珠玉。

然人心苦不能盡,惟徐元直(徐庶,字元直)處茲不惑。

又,董幼宰參署七年,事有不至,至於十反,來相啟告。

苟能慕元直之十一,幼宰之勤渠,有忠於國,則亮可以少過矣。

』」

在這道公文中,諸葛亮將當時已經在曹魏出仕的徐庶作為道德高尚的楷模提出來,要臣下們向其學習,足見在諸葛亮的心目中,徐庶絕非泛泛之輩。

我們同樣也可以想像,憑藉著自己的才能,憑藉著好友諸葛亮的支持,徐庶在蜀國肯定會大有作為,但歷史就是這麼殘酷,徐庶去了魏國,而且從此就變得默默無聞了。

據說晚年的徐庶後來得病身亡,結束了自己的一生。

雖然他在歷史上沒有做出什麼驚天動地的事跡,但他至少做了一件大好事,那就是把諸葛亮推薦給了劉備。

諸葛亮常常自比「管仲」,那麼徐庶又何嘗不是「鮑叔牙」呢?沒有徐庶的引薦,也許諸葛亮就會埋沒在茫茫的亂世狼煙之中了,由此可見,徐庶的一生雖然平靜但絕不平凡,無論幼年的棄武從文,還是後來的引薦諸葛亮,直到最後的為母投曹,他都是一個不違背自己本心的奇人,他活得問心無愧。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身在曹營心在漢的3位著名人物,氣懵曹操了

第一位荀彧身在曹營心在漢與關羽,徐庶不同。荀彧身在曹營心不是在劉備,而是漢王朝。荀彧身在曹營心在漢之故事亦最為淒悲。荀彧是三國時期卓越政治家、戰略家,曹操統一北方的首席謀臣和功臣,被稱為「王佐之...

身在曹營心在漢,三國之中有幾人?

身在曹營心在漢之關羽公元200年,曹操征劉備,劉備戰敗。關羽與劉備失散後,不得已降了曹操。曹操對關羽優禮有加,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封侯賜爵。但關羽不為所動,最後掛印封金,不辭而別,過五關斬六...

閒扯三國(18):徐庶不言?

閒扯三國(18):徐庶不言? 「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這個典故出自《三國演義》。徐庶通過自薦成為劉備的軍師並數敗曹軍。為削弱劉備賺取徐庶,曹操的謀士程昱設計騙到徐庶母親,又以假書信將徐庶騙至曹...

揭秘徐庶進曹營的真相 並非一言不發

徐庶進曹營是一個非常經典的歷史故事之一,更是留有歇後語「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那麼歷史的真相到底是怎樣?讓我們一起來解析一下徐庶進曹營的真相。徐庶是諸葛亮的密友,曾更名單福,先於諸葛亮輔佐...

此人不離開劉備,諸葛亮就沒有機會!

眾所周知,三國演義里,諸葛亮神機妙算,簡直就是神一樣的存在。而徐庶呢,他先前投奔劉備,因母親被曹操所擄獲,徐庶不得已辭別劉備,進入曹營。後來這件事被藝術加工,「身在曹營心在漢」、「徐庶進曹營,一...

徐庶進曹營真實目的,世人被其隱瞞了千年

三顧茅廬是《三國演義》中最膾炙人口的故事。在此之前劉備帳中徐庶有輔佐。這個徐庶可不簡單,曹操曾問程昱:「徐庶的本事與你相比,怎麼樣?」 程昱回答:「比我的十倍還強。」那程昱也是曹操手下著名的謀士...

三國名士徐庶後來去哪了?

熟讀三國的朋友都知道,在劉備三顧茅廬請到諸葛亮之前,徐庶是蜀國最重要的謀臣,大破八門金鎖陣,直取樊城,大敗曹仁,是蜀國的奠基人之一。在三國演義中後來徐庶之母為曹操所擒,徐庶迫不得已投奔魏國,終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