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三國志》說漢中——張魯割據漢中是形成三國的導火線
文章推薦指數: 80 %
人們通常說的三國,或《三國演義》,或《三國志》,主要不是記敘三國的事,其演義,或志書主要是寫東漢末年,朝廷軟弱無力,地方割據勢力如何在剪除異己,擴充發展壯大自己的勢力,最終演變成漢末的三國鼎足。
也就是曹丕在公元220年稱帝,劉備在公元221年稱帝,孫權也在公元222年稱帝。
這才是真正的三國開始。
三方稱帝,政治上達到了均勢。
因為,在此之前,繼董卓、袁紹被剪滅後,演變成曹、劉、孫三大集團勢力,曹操以匡扶漢室的名義南征、北伐、平漢中等,而劉備則稱是劉姓宗嗣,打著復興漢室的旗號,孫策到孫權表面上承認漢朝廷,雖沒有打出旗號,而坐觀其變。
這時候三家共同的主子是漢獻帝,儘管是個傀儡,卻是東漢的「正宗」代表。
當曹丕、劉備、孫權稱帝之後,這時的旗幟和敵對方都明朗化了,不再是為復興漢室。
旗幟的改變雖是表面,但卻是一個新的國家政權。
從最後稱帝的孫權,公元222年始,到司馬懿建立西晉,不足50年的歷史,如果《三國志》只記這段時間,即三國鼎立的歷史,顯然不僅是單薄,而且弄不清其來龍去脈,即如何發展、變化,最終形成三國鼎足。
所以說,一部《三國志》共記437人傳記,十之八九的人物都凋落在公元239年之前,而過半的篇幅和過半的歷史事件、人物活動又集中於公元220年。
換言之,一部《三國志》,著重記載的是漢未關東兵起以後30年間的動亂歷史,這正是三國形成時期的歷史,它成了陳壽主要探索的對象,從而使陳壽的《三國志》
成為名志,在正史中僅次於司馬遷的《史記》,堪稱為我國史海中的並蒂蓮。
陳壽如果不是用歷史發展變化的眼光寫《三國志》,好多歷史事件,如官渡之戰,赤壁之戰,水淹七軍,關羽之死,曹操征張魯,曹劉爭漢中等都會沒有。
羅貫中的《三國演義》也就演義不成流行的名著。
漢中,當曹操建安十六年命鍾繇討漢中張魯,儘管這次討伐沒有成為實際行動,卻埋下了漢中是三國鼎足形成的導火線。
曹操這個沒有成行的討伐漢中張魯的命令,卻嚇壞了益州牧劉璋,《三國志●先主備傳》載:「十六年, 益州牧劉璋聞曹公將鍾繇向漢中討魯,內懷恐懼。
」他怕平了張魯,進而取蜀。
因為在建安十三年(208年) 七月,曹操親率三十萬大軍南下荊州,刺史劉琮請降。
劉璋於是派張松去見曹操, 準備納款維降。
曹操可能因荊州之勝,不禮遇張松,張松回去後,向劉璋匯報,又才同法正商量提出讓劉備來,率軍討伐張魯。
劉璋對劉備又給錢糧又給軍隊,他將兵馬率出後屯駐葭萌一帶,爭取民心。
當劉璋發現張松作為內應, 讓劉備攻成都取而代之後,殺了張松,劉備才起兵,並令荊州方面的諸葛亮、張飛等溯江而上,劉璋投降。
劉備占據了益州,才有了自己真正的地盤。
劉備得益州,
起因於曹操要伐漢中張魯,後又因劉璋要伐漢中張魯,劉備在法正、張松的幫助下,借湯下麵,用劉璋給自己的軍隊、錢糧,攻取了成都, 替代了劉璋。
劉備得益州,皆因曹操、劉璋討伐漢中張魯而未成實際行動而得之。
劉備的失誤,在《三國志●廖立傳》一篇中說得很清楚。
他得成都後不應該毀孫劉聯盟,急急忙忙去爭奪荊州南三郡,失去奪取漢中的最佳時機。
當曹操奪取漢中之後,劉備才與孫權中分荊州, 又握手言好。
不得已,建安二十三年,劉備率軍與夏侯淵,張邰對峙連年,到建安二十四年, 漢中定軍山克夏侯淵,曹操從褒斜道又親臨漢中。
劉備因險據守而不出戰,至五月曹軍引還。
劉備占取漢中後,在沔縣設壇,
稱漢中王。
封魏延為漢中太守,鎮守漢中。
在這一問題,曹操當時雖三分漢寧郡,復恢漢中郡, 卻未封郡守,漢中似乎是個軍事營區,對全郡的行政管理缺失,這不能不是曹操在漢中問題上的一個失誤。
曹操將漢中暗喻「雞肋」,意思是說吃著沒味,扔了可惜。
大概是因他在建安二十年,將張魯在漢中儲備的金銀財寶、金帛穀物及八萬人移走了。
但他忽略了漢中是當時的軍事戰略要地,蜀之門戶。
劉備得漢中後,最大的失誤,不該派劉封溯漢江而上,與孟達會上庸。
關羽北伐襄樊,造成荊州空虛、孫權趁此發兵關羽,關羽在孫權重兵之下,劉封、孟達坐視不救,丟失荊州,關羽命喪。
劉備雖有失誤,但他擁有漢中,這樣,劉備從地理上看,不僅擁有南三郡,巴蜀、漢中;而巴蜀、漢中正是諸葛亮稱譽的「天府之國」,隆中對策基本實現。
如果劉備不擁有漢中,在地理上取不了大體的均勢,只有擁有了漢中這塊軍事戰略要地,劉備與孫權、曹操才大體形成了三分地理的均勢。
綜上,漢中是三國鼎足形成的起根發苗之地。
具體說,是張魯割據漢中,曹操建安十六年一個未能成行伐張魯的令,使劉備毫髮未損輕而易舉地得了益州,有了南三郡,從而導致劉備得勢,演變成三國。
一部《三國志》共載437人的傳記,有86人與漢中有關。
足見陳壽對漢中相當重視,所以才不惜筆墨將漢中在這一時期所發生的人和事一一記之,彌足珍貴。
作者:田孟禮,當代作家、文化學者,主編《略陽縣誌》,著有《讀史記說漢中》《讀三國志說漢中》《陸遊天漢魂》《靈崖流光》《讀書遠行》等多種著述, 計數百萬字,影響廣泛, 曾獲省社科類作品獎項。
下期預告:《曹操是在漢中殺楊修的嗎?》
劉備手下第一謀士竟不是諸葛亮?
法正(176-220),字孝直,扶風郿(今陝西省眉縣東北)人。漢末三國時期劉備手下第一謀士。初為劉璋部下,劉備入蜀時歸於劉備帳下,屢獻奇策,深受劉備信任和敬重。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劉備進...
三國:此人是劉備最大的福將,沒他劉備壓根不能三分
三國之中,要說劉備方面是建國過程最為困難,阻力最大的一股勢力。然而劉備卻能衝破重重阻撓,割據兩川,占據大半荊州,還在漢中打敗曹操。然而要說劉備入蜀以及割據成功的最大功臣是誰,大家可能都各有看法,...
關羽之死真的是一出骯髒的權力狗血劇嗎?
美人白頭,英雄遲暮,古往今來最殘忍的事情莫過於此。《三國演義》中最令人悲傷的故事莫過於關雲長敗走麥城,過五關斬六將時如天神下凡的英姿,卻落得敗走麥城時惶惶如喪家之犬的境地,最後還竟然被一個不知名...
男人都想穿越去的年代——三國時期
三國之蜀漢東漢末年,外戚專權,宦官秉政,政治腐敗,天災不斷,人民生活越來越艱難,故國家四處爆發動亂,起義不斷。正所謂亂世出英雄,三國時期的亂世更是出現了許許多多的熱血英雄,。想必很多人都閱讀過《...
劉備身邊最主要的高級軍參其實不是諸葛亮而是龐統和法正
每每說到劉備的軍事高參,人們首先會想到諸葛亮。《三國演義》里諸葛亮被神化,幾乎無法無人與之相提並論。但是歷史上諸葛亮並不以錦囊妙計見長,實際上劉備身邊最主要的高參是龐統和法正。
此人不死諸葛亮劉備將永無出頭之日,三分天下根本無法實現
人皆言「諸葛亮未出茅廬而知三分天下」,似乎諸葛亮是神機妙算,無所不能的存在。可實際上,在歷史上,有一個人,若他活著,諸葛亮為劉備籌劃的三分天下就無從談起,可以毫不誇張的說,假如這個人活著,劉備諸...
曹操眼中的草,被劉備當成了寶,家人將其變成了灰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請勿轉載)張松獻圖,出現在《三國演義》第六十回,按照小說的時間順序,這個事件出現在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故事梗概我以前介紹過,這裡就不贅述。張松獻圖,為劉備、諸葛亮以後...
劉備奪取益州後,原先的益州牧劉璋下場如何?孫權給劉璋封官
三國時期的劉璋可以說是個十分悲情的人物,有感於漢中張魯和曹魏政權的壓力,選擇聽從張松和法正的建議請劉備入川,共同對抗張魯等人。萬萬想不到,自己的臣子張松和法正欺騙了自己,同為宗室兄弟的劉備奪取了...
曹操笑話別人長得比他丑,結果白送劉備一座城和三個頂級間諜
很難想像,如果劉備占據不了益州,三國將會是個什麼局面。可是攻占益州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且不說旁邊早已虎視眈眈的曹操、孫權,但就益州地勢之險要,以劉備當時的實力,根本拿不下益州。所以當劉備準備對...
孫權和劉備翻臉的真正原因,不是因為關羽,而是劉備對不起此人
諸葛亮在「草蘆對」(俗稱「隆中對」)中,給三顧茅廬的劉備擬定的戰略方向,便是先接管劉表的荊襄地區,然後揮師西進,攻取益州。當時益州大部分地區,在益州牧劉璋的治下。北部的門戶漢中郡,則在天師教教主...
劉備能占據益州三分天下,其實離不開一個人的幫助
劉備是三國時期蜀漢政權的建立者。事實上,劉備起於布衣,最終卻三分天下也是有其過人之處的。大半輩子都是「流浪漢」的他,每每投靠他人,沒有自己的穩定地盤,但就是這樣,他最後還是走向成功,成功的占據益...
他是三國時期最仁厚的軍閥,卻因劉備陷入萬劫不復之地
建安十六年,益州牧劉璋聽從別駕從事張松的建議,決定迎素有仁義之名的劉備入蜀。顯然,這是劉璋一生做過的最錯誤的一個決定。不過,劉璋為什麼要請劉備入蜀呢?通常的說法是,劉璋聽聞曹操要征討漢中張魯,心...
張魯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
「五斗米道」教主,基本是一般人對張魯的認知,是與在東方的太平道領袖張角齊名的人物,所以官方稱他們為米賊、米巫等。但其實這並不是他們的自稱,正式稱呼應為「天師道」或「正一道」。
解密劉備:是仁義漢室後王,還是嘴臉醜惡的小人?!
一說三國,很多人自然而然的想到曹操、劉備、孫權以及關張趙等五虎上將。三國是一個有趣的時代,是一個英雄出亂世的時代,斑駁精彩,萬分豪光。而其中最引人關注的,便是擁有關張趙三大明星的蜀國。
白話《三國志》劉 備 傳
孫權對先主漸漸感到畏懼,將妹妹嫁給先主以鞏固雙方關係,先主前往京口拜見孫權,兩人相處頗為禮敬和好。孫權派人告知先主意欲聯兵攻取蜀地,其下屬有人建議不妨先答應孫權,因為東吳畢竟難以跨越荊州來占據...
劉備奪取天下的道與術,走到哪裡都能影響大批人
在三國之主中,劉備與曹操、孫權的出身迥然不同。他起身微賤,沒有什麼憑藉,所謂的皇叔身份,很大程度來自《三國演義》作者的演繹。可是,他憑藉自己堅韌的意志,終藉亂世而成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