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人性的角度來分析西蜀帝國是如何走向滅亡的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讀《三國志》,你會發現,被後人寄予了無限希望的西蜀帝國,在一連串無以言述的錯誤之後,悄然間走向它的覆亡。

這些錯誤,每一個都是那麼讓人揪心,那麼讓人傷神。

因為這都是些偉大的錯誤,是人生無可逃避、必須要犯的錯誤。

有些錯誤,是專屬於偉大人格的。

英雄就是在這些錯誤之上挺立起來,贏得後人尊崇。

西蜀陣營中,第一個犯錯的,是關羽。

按照諸葛亮的《隆中對》戰略布局,劉備奪取西川,兼擁荊州,等待天下時局變化,屆時: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劉備自取西川,選擇關羽鎮守荊州,等待配合他兵出秦川。

兩路夾擊,再戰天下。

當時的關羽,正處於體能與智慧的巔峰,承擔這一使命,並不在話下。

歷史也是這樣,公元219年,關羽發動襄陽大戰,水淹七軍,斬龐德,俘于禁,曹兵降者,大約兩三萬人。

如何處理這些降兵呢?如果這些降兵落入到曹操手中,那就簡單了——盡坑之!

曹操在官渡之戰,擊敗袁紹時,袁紹兵有八萬人投降,曹操一個不留,把這八萬人統統殺掉了。

其手段之殘暴,駭人聽聞。

但如果從冷血的軍事成本角度來說,曹操的做法對自己有利。

雖說是八萬降兵,但管理成本高昂,要給他們吃給他們喝,八萬人的糧食需要龐大的人力運輸,還要派生力軍嚴密監視以防他們造反。

這樣做的結果,就會牽制曹操的相當部分兵力,甚至會影響到整個戰局。

釋放是個更人道的辦法,但這些士兵都是袁紹地盤上的人,曹操不敢保證他們回去之後,不會被袁紹重新組織成軍隊再打回來。

所以對於曹操來說,寧肯我負天下人,絕不給天下人負我的機會——統統坑殺之,這樣最安全。

但是關羽並沒有選擇曹操的方式。

關羽把所有的降兵,全部收容了起來。

這樣他就必須要考慮,解決這些士兵的吃飯問題。

去哪兒弄糧食呢?羽盡擒禁等,人馬數萬,託以糧乏,擅取湘關米。

關羽的做法是,把孫權囤於湘關的糧草,搬過來給降兵吃。

此舉激怒了孫權。

此前,由於劉備奪得西川,和東吳的關係已經發生了根本性扭轉。

實際上已經從盟友轉為敵對,雙方齟齬橫生,衝突不斷。

但撕破臉對誰都沒好處,孫權咽下屈辱,始終在隱忍。

但關羽擅取湘關米,這件事成為壓垮孫權容忍力的最後一根稻草。

盛怒之下,他決定對關羽展開報復。

縱東嶽大帝,也抵擋不住曹操與孫權兩大軍事巨頭的聯手夾擊。

東吳名將呂蒙白衣渡江,徑抄關羽後路,奪取了荊州地區。

關羽孤兵難立,不得已匆匆西走,至麥城,遇伏兵,一世英名,留下了千古悲歌。

——倘若關羽不是心存慈悲,效曹操之法殺盡降卒,雖說未必能夠改變整體戰局,但至少會甩掉包袱,為自己帶來更多機會。

但在自己的機會與更多人的性命面前,關羽選擇了後者。

這是關羽的錯誤,這個錯誤讓諸葛亮的戰略落空,從此西蜀失其先機,埋下了覆亡的種子。

但這是個偉大的錯誤。

關羽正因為這個錯誤,彰顯了偉大人格,成為帶給人希望的武聖、財神,垂萬世而受人景仰。

接下來犯錯的,是劉備。

劉備在張飛遇害之後,宣布伐吳。

但這是個錯誤的決定。

蜀川帝國真正的敵人,是逼迫漢獻帝禪位的曹魏政權。

這個時候正是諸葛亮之《隆中對》所言的「天下有變」……諸葛亮出山,就為等這一天。

劉備苦心經營,也是為了這一天。

現在這一天終於來了,理應按《隆中對》的布局,提師出秦川,問罪於曹魏。

屆時劉備必然會贏得絕對的道義資源,其對天下人的感召,足以讓蜀川獲得強大而持久的生命力。

但劉備卻放棄了他苦心多年的目標,轉而選擇伐吳。

這樣做的後果無疑是嚴重的:失去東吳這個盟友不說,也使得西蜀帝國從此陷入四面豎敵之中,自保尚且不暇,遑論問鼎天下!伐吳,絕對是個政治錯誤,但卻是人性自然之流露。

沒有人能夠阻止這場戰場,甚至智近於妖的諸葛亮都不能!伐吳,是一個錯誤!但又是個必須犯下的錯誤!劉、關、張一生相隨情深義重,相互信任托以性命,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人性光輝。

帝王時代,權毒噬骨,但權力絲毫也沒有腐化到這種人間真情,才讓我們始終對人性充滿期許與等待。

智慧的諸葛亮,選擇了吞下彝陵之戰的苦果。

彝陵之戰,劉備以七百里連營威懾東吳,東吳都督陸遜縱火攻之,蜀軍兵敗如山,劉備毫不驚訝地逃往白帝城。

唯有犯下這個錯誤,劉備才是劉備,他敗而心安。

最後是諸葛亮的錯誤,徹底斷送了西蜀的希望。

白帝城託孤,劉備對諸葛亮說:你看好了劉禪這孩子,如果他靠得住,你就輔助他。

如果他太不靠譜,你就踢開他自己來吧。

諸葛亮大恐,急忙伏拜於地。

中國歷史上,從未有哪個帝王對臣屬說過這種話,話中透出對劉禪才幹的怒氣,和無可奈何接受現實的絕望。

諸葛亮是幸運的,和關羽、張飛同樣的幸運,他們在權力時代,有幸追隨了一位富有內心情感與人性的皇帝。

他們再也不可能脫離這個邏輯,必須要拿蜀國,作為維繫人性溫情的慘烈代價。

此後諸葛亮開始伐魏,以他的智慧,不會不知道時機並不成熟,而這執著且不可行的軍事行動,必將拖垮蜀帝國的經濟。

但他別無選擇。

因為劉禪的年齡已經足夠大,如果他休養生息,轉向政務,就勢必與劉禪發生交集,到時候君弱臣強,君愚臣智,必將重演曹操與漢獻帝的人際關係格局——而這,是諸葛亮絕對無法接受的。

劉備無負於他,他也不能有負於劉備。

是退亦死,進亦死,諸葛亮選擇了鞠躬盡瘁,星殞五丈原。

他證明了自己的偉大人格,和劉、關、張一樣,成為中國人世代敬重的智慧象徵。

劉備的西蜀帝國是如何走向滅亡的?看完以上介紹,你知道了嗎?其實就是人性,如果關羽、劉備、諸葛亮個個都像曹操那樣,也許最後的歷史就不是我們現在看到的樣子了,這些偉人也不會被歌頌至今了。

如果您喜歡閱讀歷史小故事,請關注我們的微信公眾號: lishigushi(歷史故事)

您也可以添加「歷史故事」【lishigushi】公眾號的微信私號 lsgs2016 ,閒聊歷史,商務合作!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三國風云:諸葛亮刻意安排在華容道放走曹操?

在一個弱者、次強者、強者的三方對決中,如果次強者者水平較高,則弱者最好是挑起次強者和強者之間的爭鬥,而自己就袖手旁觀坐收漁翁之利;如果次強者水平也較低,那麼弱者為了爭取更大的生存機會,就應當先幫...

三國:小說與現實中存在差距的人物

諸葛亮:諸葛亮在政治上與軍事上的出眾才能,加上忠心耿耿、鞠躬盡瘁的品格,都為後世各種傑出的歷史人物樹立了榜樣。歷代無論是廟堂之上還是江湖之遠的人,都從不同的角度稱讚他,歌頌他。可以說,諸葛亮在...

諸葛亮與司馬懿第一次交手,十人有九人猜錯!

諸葛亮和司馬懿的交手,是《三國演義》的重頭戲。一談到這裡,有人立馬會想到諸葛亮六出祁山,與司馬懿鬥智鬥勇。但諸葛亮與司馬懿的交手,卻並不只是六出祁山。諸葛亮二出祁山時的對手,並不是司馬懿。而在他...

大意失荊州背後是諸葛亮的戰略失誤造成的

話說諸葛亮提出《隆中對》之時,提出了很多戰略目標和計劃,其中最重要的一條就是取的荊州和益州的控制權,以此為基礎建立自己的根據地,最終達到復興漢室的目標。然而這些目標的基礎,也是最根本的一點,就是...

劉備的蜀國為何會滅亡,全因這幾人所犯的過錯

初看三國,劉備的蜀國是我們心中最被看好的,也是我們認為最有希望一統三國的人,可是他就是那樣悄無聲息的走向了滅亡,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他究竟是怎麼一步一步走向滅亡的。 首先我們來看蜀國中犯得第一個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