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分實事三分虛構」的《三國演義》為何會出現那麼多關公顯聖故事?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題記:生活在元末明初小說家羅貫中依據前人提供的史實和傳說故事,寫成了《三國志通俗演義》,與歷史中的關羽相比,《三國演義》中的關公更接近百姓心目中的關公形象。

早在《三國演義》出現以前,民間就已流傳著關公顯聖的傳說。

《全唐文》收入的唐德宗貞元十八年(802年)董侹的《重修玉泉關廟記》中就有關公玉泉山顯聖,以鬼工助智者大師營建山寺的記載。

唐代人范攄《雲谿友議》中談荊州人對關公神靈的敬畏時說,「允敬者,則髣髴似覩之。

緇俗居者,外戶不閉,財帛縱橫,莫敢盜者。

廚中或先嘗食者,頃刻大掌痕出其面,歷旬愈明。

侮慢者,則長虵毒獸隨其後。

所以懼神之靈,如履冰谷,非齋戒護凈,莫得居之。

北宋時期表演說唱藝術興起,其中不僅有三國戲,還出現了「說三分」的專家,三國故事在民間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對關公形象的成功塑造和定型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其間出現的關公顯聖大戰蚩尤的傳說,使得關公受到朝廷層面的第一次加封為王。

一種說法是,宋真宗大中祥符七年,鹽池乾涸,大臣呂夷簡稱是蚩尤作祟。

真宗召道教張天師降妖,張請來天神關羽統領陰兵征伐。

惡戰過後,蚩尤被誅,鹽池恢復舊觀。

關公廟因而被賜額義勇武安王,徽宗朝加封崇寧真君。

南宋淳熙十四年(1187年),南宋荊門軍蕭軫所撰的《加封英濟王碑記》:「褒崇節概,不吝爵號,贈曰英濟,寵渥極矣」。

同碑記寫到關公顯聖靈驗事跡:「邦人於王,食焉必祀,事焉必咨。

奚求弗獲,奚禱弗應。

曰雨而雨,曰陽而陽,王之力也。

疫癘不作,饑饉不臻,王之恩也。

盜賊屏息,田裡舉安,王之蔭隱也。

雖然記文中談到的關公顯聖靈驗事跡,主要是保護荊州地方不受旱災、洪水、盜賊的侵擾。

而宋代朝廷的加封,卻代表著關公顯聖的靈驗事跡得到了官方的認同。

南宋孝宗皇帝在敕文中說:「荊門軍當陽縣列神壯繆義勇武安王,名著史冊,功存生民,一方所依,千載如在。

爰啟王封,仍加美號,豈特顯爾神威德之盛,亦以慰此邦父老之情。

尚祈靈助,服我休顯,可特封壯繆義勇武安英濟王,奉敕如若牒行。

關公顯聖的故事在宋代之時受到了民眾的極大推崇,並覆蓋到遼國、金國以及元朝一代。

元人同恕《榘庵集》卷三的鞏昌府《關侯廟記》就曾提到:「相傳金大定間,西兵潛寇,城幾不守,乃五月二十有三日,見若武安狀者,率兵由此山出,賊駭異退走。

隨即其地而祀之。

今他郡皆祀以十三日,獨此邦用是日,答神貺也。

生活在元末明初小說家羅貫中依據前人提供的史實和傳說故事,寫成了《三國志通俗演義》,與歷史中的關羽相比,《三國演義》中的關公更接近百姓心目中的關公形象。

《三國演義》中有多處描述關公顯聖,且傳播更加廣泛,深入人心。

《三國演義》第七十七回「玉泉山關公顯聖,洛陽城曹操感神」中說道,關公臨沮被害後,一魂不散,蕩蕩悠悠,來到荊門州當陽縣的玉泉山。

山上老僧,法名普凈,聽到關公在空中大呼曰:「還我頭來!」普凈曰:「昔非今是,一切休論;後果前因,彼此不爽。

今將軍為呂蒙所害,大呼還我頭來,然則顏良、文丑,五關六將等眾人之頭,又將向誰索耶?」於是關公恍然大悟,稽首皈依而去。

後往往於玉泉山顯聖護民,鄉人感其德,就于山頂上建廟,四時致祭。

同一篇目,孫權得了荊州,設宴為諸將慶功;置呂蒙於上位,呂蒙接酒欲飲,忽然擲杯於地,一手揪住孫權,厲聲大罵曰:「碧眼小兒!紫髯鼠輩!還識我否?」眾將大驚,急救時,蒙推倒孫權,大步前進,坐於孫權位上,兩眉倒豎,雙眼圓睜,大喝曰:「我自破黃巾以來,縱橫天下三十餘年,今被汝一旦以奸計圖我,我生不能啖汝之肉,死當追呂賊之魂!我乃漢壽亭侯關雲長也。

」權大驚,慌忙率大小將士,皆下拜。

只見呂蒙倒於地上,七竅流血而死。

眾將見之,無不恐懼。

孫權想將偷襲荊州害死關羽的罪責嫁禍給曹操,遣使者以木匣盛關公首級,星夜送與曹操。

曹操開匣視之,見關公面如平日。

操笑曰:「雲長公別來無恙!」言未訖,只見關公口開目動,鬚髮皆張,操驚倒。

眾官急救,良久方醒,顧謂眾官曰:「關將軍真天神也!」吳使又將關公顯聖附體、罵孫權追呂蒙之事告操。

操愈加恐懼,遂設牲醴祭祀,刻沉香木為軀,以王侯之禮,葬於洛陽南門外,令大小官員送殯,操自拜祭,贈為荊王,差官守墓。

第八十三回「戰猇亭先主得仇人,守江口書生拜大將」寫劉備為關公復仇,舉大軍七十五萬進至猇亭,關興正遇上殺害關公的元兇之一吳將潘璋,縱馬追趕。

追至山僻之間,不見蹤影,到了一莊園,堂內點著明燭,中堂繪畫關公神像。

老者熱情招待關興。

三更已後,潘璋亦來投宿。

恰入草堂,關興見了,按劍大喝曰:「歹賊休走!」璋回身便出。

忽門外一人,面如重棗,丹鳳眼,臥蠶眉,飄三縷美髯,綠袍金鎧,按劍而入。

璋見是關公顯聖,大叫一聲,神魂驚散;欲待轉身,早被關興手起劍落,斬於地上,取心瀝血,就關公神像前祭祀。

第九十四回「諸葛亮乘雪破羌兵,司馬懿克日擒孟達」寫西羌國扣關犯境,關興前往救援,被鐵車密圍。

危急關頭,忽聽得一聲響處,背後越吉連人帶馬,平白地倒下水來。

只見雲霧之中,隱隱有一大將,面如重棗,眉若臥蠶,綠袍金鎧,提青龍刀,騎赤兔馬,手綽美髯,分明認得是父親關公。

興大驚。

忽見關公以手望東南指曰:「吾兒可速望此路去。

吾當護汝歸寨。

」言訖不見。

《三國演義》雖然是小說,卻是作者羅貫中在整理民間流傳的三國故事基礎上,融入正史材料,結合其個人的生活經驗而成。

清代史學家章學誠稱其「七分實事,三分虛構」,「學士大夫直作故事用矣」。

《三國演義》是傳播漢文化忠孝節義、善惡有報思想的經典之作,也是滿族、蒙古族及其他少數民族民眾接受漢文化倫理綱常的基本讀物。

關公崇拜更成為維繫民族團結,樹立統一思想價值觀的共同信仰。

清人王嵩儒說:「本朝未入關之先,以翻譯《三國演義》為兵略,故其崇拜關羽。

其後有托為關神顯靈衛駕之說,屢加封號,廟祀遂遍天下。

清代文人王侃在《江州筆談》中說:「《三國演義》可以通之婦孺,今天下無不知有關忠義者,演義之功說。

清代史學家顧家相在《五餘讀書廛隨筆》中評論說:「蓋自《三國演義》盛行,又復演為戲劇,而婦人孺子,牧豎販夫,無不知曹操之為奸,關、張、孔明之為忠,其潛移默化之功,關係世道人心,實非淺鮮。

《三國演義》中關公顯聖故事的大量出現,反映了民間信仰對「聰明正直者,死而為神」的英雄崇拜、護國佑民的情感寄託,對民間社會自覺形成「知是非,明善惡,寓褒貶」的價值評判標準起到了積極而正面的作用,對發揮民間「善惡有報」、「舉頭三尺有神明」的因果觀念也起到了警世勸善的社會功效。

關公顯聖故事經過民間的普通民眾口耳相承的傳播、演繹,經過《三國演義》的渲染與發酵,再經過關廟碑文、明清筆記、小說、曲藝等大量湧現和推波助瀾,關公已經成為中華民族主持公道正義、監察善惡忠奸、懲處姦邪惡霸,無所不能、護國佑民、全民共仰的「國家神」了。

作者:關公文化彭允好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真實的關羽

要揭開關羽的真面目,得先從他的武功和武德說起。"溫酒斬華雄"是《三國演義》中關羽剛出道時一個著名的亮相。然而,在正史中,斬華雄的其實是東吳孫堅。所以這個故事沒有辦法證明關羽的實力。

這個人比呂布還猛,人稱武聖

三國時期曹魏·蜀漢·孫權·三權分力,在哪個戰火紛飛動亂的時代,出了很多英雄般的人物,其中很大一部分人物都能傲視四方。特別是由於《三國演義》的描寫,讓很多人愛上了三國,從而去探究三國歷史,特別是其...

「伽藍重光 護國佑民」

伽藍一詞來源於印度梵文,是佛寺的意思。也是關公在佛教里菩薩名號的稱謂,是佛教寺院的保護神。「關公」指關羽,即中國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三國演義》中與劉備、張飛桃園三結義的關羽關雲長。實際上,在中國的...

呂蒙去世其實與關公顯靈無關

《三國演義》里有一起靈異事件,去世的不是無名之輩,而是東吳大都督呂蒙。此事出現在小說七十七回,呂蒙忽然被關羽附身,七竅流血而死。這種情況在我國民間叫「顯靈」。

好疼的關雲長

《三國演義》塑造了無數英雄人物,在這眾多歷史英雄人物當中,給你印象最深刻的應該不是曹操,不是劉備,不是孫權,甚至不是諸葛亮、趙雲,而是關羽關雲長。你有可能分不清劉備和劉禪哪個是父親哪個是兒子,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