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泉山顯聖」新解:關羽亡魂為何要向呂蒙索命
文章推薦指數: 80 %
「玉泉山顯聖」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呂蒙白衣渡江,關羽敗走麥城,荊州重歸東吳之手。
就在離關羽父子遇害之地不遠的玉泉山上,僧人普靜遇到了一位意想不到的訪客。
是夜,月白風清。
三更已後,普靜正在庵中默坐,忽聞空中有人大呼曰:「還我頭來!」……普靜認得是關公,遂以手中麈尾擊其戶曰:「雲長安在?」關公英魂頓悟,即下馬,乘風落於庵前。
……普靜曰:「昔非今是,一切休論。
後果前因,彼此不爽。
今將軍為呂蒙所害,大呼『還我頭來』,然則顏良文丑、五關六將等眾人之頭,又將向誰索耶?」於是關公恍然大悟,稽首皈依而去。
(《三國志演義》毛宗崗批評本第七十七回,中華書局2009年排印)
這就是著名的「玉泉山顯聖」的故事。
這個故事起源很早,流傳版本也很多,在這裡主要討論的是以《三國演義》為中心的文學作品中的玉泉山故事,因此相關的歷史考證從略。
關羽顯聖的玉泉寺位於今湖北省當陽縣,當地人稱作「小關廟」,與山下的「大關廟」(即關陵廟,關羽身體埋葬之地)相區別。
與河南洛陽的關林、山西運城的解州關帝廟合稱中國三大關帝廟。
(圖來自網絡)
僧人普靜用禪理點化關羽的亡魂,並成功使其皈依佛門。
然而,按照《三國演義》的發展,之後關羽又一次顯靈向呂蒙索命。
讀者在這裡未免產生一個樸素的疑問:既然關羽已經皈依佛門,為何還能以「厲鬼」的形象現身呢?
實際上,關於這個問題,毛氏本《演義》並不能自圓其說。
毛宗崗在本回的「總評」中說:
「雲長安在」一語,抵得一部《金剛經》妙義。
以「安在」二字推之,微獨雲長為然也。
吳安在?魏安在?蜀安在?三分事業,三國人才皆安在哉?凡有在者不在,而惟無在者常在。
知其安在,而雲長乃千古如在矣。
毛宗崗將普靜的話解釋為,由佛家看來,世間萬物無一不是空,那麼從本質上講,關雲長是空,從一開始就沒有關雲長,又哪來的這些恩恩怨怨。
所以關羽「頓悟」的內容,即是「五蘊皆空」的道理,因此他欣然皈依佛門,後來修成菩薩。
這種解釋看似通順,但是如此一來,既然關羽看破了世相泡影,他為什麼還要執著於仇恨,以至於化身厲鬼呢?毛宗崗也意識到了這一點,試圖進行補救,他在總評中說道:
關公既經普靜點化之後,人相我相,一切皆空,何又有追呂蒙、罵孫權、驚曹操、告玄德之事乎?曰:雲長不以生死而有異。
玉泉山之關公,與鎮國寺之關公,非有兩關公也。
善善惡惡,因乎自然,而我無與焉。
追所當追、罵所當罵、驚所當驚、告所當告,直以為未嘗追、未嘗罵、未嘗驚、未嘗告而已矣。
不寧唯是,五關斬將,直是未嘗斬;水淹七軍,直是未嘗淹也。
毛宗崗先是向道教求援,擺出「自然」的道理,又強行玩文字遊戲,說追與不追都是一樣的,進而把五關六將等也一筆抹銷。
可見,在這個問題的解釋上,毛宗崗已經語無倫次,用「空」來解釋關羽的「頓悟」,並不能令人信服。
關羽畫像(宋·馬遠)
那麼,再一次回到原文。
普靜提到顏良等人,指出「後果前因,彼此不爽」,這是佛教另一個重要的概念——「因果報應」。
然而,這個「後果前因」交代得並不清楚,因此,有必要從更多的文本中尋找相關的信息。
眾所周知,《三國演義》從成書以來,經歷了漫長而複雜的演變過程。
現今能見的《演義》版本有三十餘種之多,而毛氏本是其中最晚的版本。
根據近年的研究,我們可以粗略地將《演義》分為二十卷本、二十四卷本(或稱福建本、江南本)兩大系統(詳見金文京:《三國演義的世界》(東方書店,1993)、中川諭:《<三國志演義>版本研究》(汲古書院,1998)等)。
其中被認為是二十卷本最早的版本,即「葉逢春本」的記述與毛氏本有著微妙的不同:
靜禪師已見是關公,待馬到庵前,禪師乃以手中麈尾擊其座曰:「顏良安在?」關公英魂頓悟……靜曰:「昔非今世[是],一切休論,只以公所為言之。
往日白馬渡,顏良雖不曾與公斗刀,忽刺之。
斯人於九泉之下,安得不抱恨哉?今呂蒙以詭計害公,正猶[由]此也。
公何迷惑如是?」關公方始解脫……(引自井上泰山編:《三國志通俗演義史傳》影印部分,關西大學出版部,1998。
方括號內是筆者對原文別字的訂正。
)
普靜向關羽拋出的禪語由「雲長安在」變成了「顏良安在」,並將關羽的死與斬顏良聯繫起來。
也就是說,普靜開門見山地提出了顏良,而關羽立刻就領悟了普靜的用意,得知了自己被呂蒙害死,正是昔日殺死顏良所受的報應。
而普靜進一步說明,當時顏良並沒有和關羽正面交鋒,而是被關羽「刺」死。
報應循環,用計謀殺死顏良的關羽,最終也被人用計謀殺死。
所以在早期階段的「演義」中,關羽「頓悟」的內容並不是毛宗崗所解釋的「空」,而是因果報應的道理。
而與毛氏本同屬二十四卷本系統的「嘉靖本」、「夏振宇本」的記述則變得語焉不詳:
向日白馬隘口,顏良並不待與公相鬥,忽然刺之。
此人於九泉之下,安得而不恨乎(夏本作「安得而不抱恨哉」)?今日呂蒙以詭計害公,安足較也?(「嘉靖本」引自 《古本小說集成》第三輯(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所收影印本。
「夏振宇本」引自陳翔華主編:《三國演義古版匯集》(國家圖書出版社,2010)影印本)
在二十四卷本系統中,明示因果報應的「正由此也」變成了「安足較也」。
語義頓時發生了變化,在這裡,普靜指出顏良未曾交戰就被殺死,所以戰敗而死的關羽的怨恨和顏良無法相提並論。
佛家的「因果報應」變成了時下流行的所謂「比慘」,即舉出更加不幸的顏良,來安慰關羽的怨恨。
這種改變被毛宗崗發揚光大,舉出的例子由顏良一人擴大到多人,而原本因果報應的解釋則被消解了。
萬曆辛卯年(十九年,1591)萬卷樓刊《新刊校正古本出像大字音釋三國志傳通俗演義》(通稱「周曰校本」)插圖。
「雲長何在」vs「顏良何在」
另外,關於普靜喝住關羽的禪語,各版本有「雲長何在」(夏、毛諸本)、「顏良何在」(葉、嘉諸本)兩種。
這種差異之間又有著什麼樣的意味呢?
事實上,玉泉山故事發生之時,關羽殺死顏良已經過去了二十年,而普靜一句「顏良安在」便足以引得關羽「頓悟」,這說明關羽對斬顏良一事始終抱有不安,顏良引起了關羽心中多年來的鬱結,但同樣因為顏良,關羽得以解脫得道。
那麼,關羽和顏良之間發生過什麼?我們讓時間回到二十年之前。
關於斬顏良的過程,《演義》各本出入不大,以下引述毛氏本:
關公奮然上馬,倒提青龍刀,跑下土山來。
鳳目圓睜,蠶眉直豎,直衝彼陣。
河北軍如波開浪裂,關公徑奔顏良。
顏良正在麾蓋下,見關公衝來,方欲問時,關公赤兔馬快,早已跑到面前。
顏良措手不及,被雲長手起一刀,刺於馬下。
從《演義》來看,關羽並沒有和顏良正面交鋒,而是趁顏良未加防範之時,出其不意將其殺死。
毛宗崗評「刺」字道:「殺得出其不意,所以謂之刺也。
」而《演義》的敘述僅限於此,想得到更多的信息,就要從其他的文本入手。
其中之一就是清代車王府所藏曲本中的「鼓詞」《三國志》。
作為口頭傳承文學的鼓詞,其成立的年代並不清楚,而從內容上考察,似乎是參考《演義》而成,但其中有許多《演義》所沒有的故事,比如關興、關索逃出荊州的情節等。
這些情節可能來自於《演義》之外的來源,有可能保存了某些被《演義》捨棄的故事(詳參後藤裕也:《說唱<三國志>研究》,汲古書院,2013)。
這些問題姑且不論,鼓詞《三國志》第四十七卷中,詳細描述了關羽斬顏良前的心理活動。
(以下車王府鼓詞引自北京古籍出版社1992年影印本,由於原文多有別字、俗字,為簡便起見,以下引文儘量改為標準簡體字,文中不再一一標明。
)
(唱)關老爺一邊里催馬心中想,腑內自己暗沉吟。
料顏良他比華雄自然勇,不然焉能把許褚贏。
說不得再用藏刀計,這是關某三次施展出於無奈中。
欲要不使這路刀法,猶恐怕袁將難敵赤銅鋼鋒勝青龍。
關羽見到顏良勇猛,決定使用「藏刀計」。
這是一種什麼樣的刀法呢?
(白)這一陣講不得馬打盤旋三合五盪,老爺見袁將的馬迎面而來,把右手的刀往上一舉,卻是攥朝前,刃朝後,刀背朝下。
與敵人相離不遠,老爺口中說,袁將著刀。
說著話,用刀攥照面(扌床)去,顏良見,用赤銅刀往上一迎,老爺往回里一抽,顏良的利刃架空,使得往後一仰。
老爺倒手,刀攥向了左,刀刃向右,橫在自己的面前,攢勁一甩。
(唱)老爺單手一甩青龍刃,那顏良招架不及(口克)嘆一聲中鋼鋒。
咕嚕斗大的人頭墜在地,屍首掉下馬能行。
在鼓詞中,藏刀計是一種非正規的刀法,通過反持、虛晃、變招等動作殺死顏良。
如果結合這種描寫來考慮,所謂「殺得出其不意」就容易理解了。
《清蒙古車王府藏曲本》所收鼓詞《三國志》影印本,共70冊、140卷,成書約在清中後期。
當然,鼓詞本身的成立年代難以考證,而文字化的時期又相當晚,其內容能否作為理解《演義》的參考,這是一個模稜兩可的問題。
但是,以斬顏良這個場面來講,其他口頭文學中也能看到類似的描述,可以作為相互印證。
其中之一,便是所謂「張國良評話」。
這個系列是蘇州的評話藝人張國良將家傳的蘇州評話故事整理編排的一套叢書。
其中有《演義》所不載,而見於其他口頭文學的故事,因此可以推斷,張氏評話雖然是依照《演義》編排而成,或許也包含了《演義》之外的故事來源。
張氏評話詳細地描述了關羽斬殺顏良的全過程,由於正文過長,在此從略。
依據張氏評話,關羽斬殺顏良的過程可以總結為:
1、關羽沒有打出旗幟,並且放了「馬後炮」,不符合大將出戰的程序,顏良沒有想到有人出戰。
2、關羽沒有穿盔甲,顏良以為對方不是和自己交戰的。
3、關羽使用非常規的「春秋刀」的刀法,顏良看不到關羽的刀。
4、顏良身帶劉備的書信,正在仔細辨認對方是不是關羽,而關羽已經下手。
另外,張氏評話對「春秋刀」的招式描寫與鼓詞中描寫的「藏刀計」如出一轍,只是心理描寫等更加詳細。
或許關羽「倒提青龍刀」的戰法在口頭文學的世界中已經固定下來。
順帶一提,在日本光榮公司製作的電視遊戲《真三國無雙6》、《真三國無雙7》中,關羽的持刀方式正是刀鑽在前,刀刃在後的「倒提青龍刀」,而攻擊動作也與鼓詞、評話的描寫相似,可能也受到了傳統口頭文學的影響
所以,關羽殺死顏良的過程並非那麼光明正大,而此事就這麼成為了關羽的心結,直到死後都不能安心。
回到玉泉山故事,對斬顏良一事耿耿於懷的關羽,聽到「顏良安在」,觸動心事,立刻向普靜詢問究竟。
關羽向普靜尋求的解脫,或許並不是被呂蒙害死的怨恨,而是用非常手段殺死顏良所帶來的內心不安。
在車王府鼓詞中,使用「藏刀計」是關羽迫不得已使用的非常手段。
這也使得關羽此後的二十年遺憾不已。
於是普靜一語道破,今日關羽被呂蒙害死的「果」,正是出自當初害死顏良的「因」,反過來說,藉由被呂蒙害死,關羽償還了對顏良造下的業。
經普靜指點而意識到這一點的關羽,終於卸下了背負了二十年的重擔,所以才說「始得解脫」。
那麼,最後的問題。
得到解脫的關羽,為什麼還要去向呂蒙索命呢?恐怕是因為,頓悟了因果報應的關羽,回頭審視整個事情的經過,由於自己害死顏良,導致今天被呂蒙害死,那麼害死自己的呂蒙,總有一天也會遭到報應,而彼時害死呂蒙的人,未來也會遭到報應。
因果循環,永無止境,而這一切的業都是由自己而起。
唯一的解決方法,就是由自己下手殺死呂蒙,這樣一來,這條復仇的鏈條回到了起點,報應也就此而止。
關羽親手消除了自己造下的業,而脫離業障,正是通向成佛的法門。
南無護教伽藍菩薩。
合掌。
《三國演義》里關羽斬顏良的真相原來是一個坑
其實自三國演義這本書是有多個版本的。一般地說,三國演義有兩個版本比較重要。一個是嘉靖壬午本的《三國志通俗演義》。全書二百四十回,每回回目為單句,文采一般,不過其歷史觀相比毛版更為客觀,劉曹傾向不...
「七分實事三分虛構」的《三國演義》為何會出現那麼多關公顯聖故事?
題記:生活在元末明初小說家羅貫中依據前人提供的史實和傳說故事,寫成了《三國志通俗演義》,與歷史中的關羽相比,《三國演義》中的關公更接近百姓心目中的關公形象。
這個人比呂布還猛,人稱武聖
三國時期曹魏·蜀漢·孫權·三權分力,在哪個戰火紛飛動亂的時代,出了很多英雄般的人物,其中很大一部分人物都能傲視四方。特別是由於《三國演義》的描寫,讓很多人愛上了三國,從而去探究三國歷史,特別是其...
「三國演義」究竟編造了多少掩蓋正史的色彩,看完你會對演義崩潰
對中華民族文化影響最為深遠的古典名著,無疑首推《三國演義》。它的許多人物和故事,很早以前就在中華大地上廣為流傳。很多人都知道《三國演義》是「七分實,三分虛」,認為看過《三國演義》後,對三國歷史就...
張飛只帶二十士兵,據水斷橋嚇退曹操,只因這兩個小插曲
看過三國演義都知道,趙雲長坂坡七進七出,逃避曹操追殺,過長坂橋的時候,他帶著阿斗過去,張飛橫茅立馬,據水斷橋,阻斷曹操。這裡關於張飛為什麼只帶二十騎,不帶多士兵,三國演義看不到,要看三國志通俗演...
呂蒙為何殺害關羽後,第二天就暴斃了,自己的原因還是被人謀害!
關於呂蒙的死口口聲聲說「呂蒙是被孫權害死」的人,怕不是看了電視劇《新三國》,就自認為學習到了新歷史。電視劇《新三國》里,借張昭之口,說呂蒙違抗孫權軍令,殺害關羽,暗示孫權便在慶功宴上毒殺呂蒙。
關羽用來殺死顏良的兵器,到底是什麼?別被《三國演義》給矇騙了
提起關羽的兵器,幾乎所有熟悉三國的人都知道是"青龍偃月刀",也稱"冷艷鋸"。不過正史上,這種華麗的武器並非實戰所用,而且在漢末三國的時候,也根本沒有它的身影。至於後世流傳的所謂關王刀(或曰"春...
顏良、文丑真的死於關羽刀下嗎?
《三國演義》中關羽是絕對的戰神,虎勞關前溫酒斬華雄,官渡之戰先斬顏良、後誅文丑,接著再過五關斬六將,襄樊一戰活抓于禁、斬龐德,威震中原。關羽的紀錄是真的很誇張,看起來也相當驍勇善戰。但這裡面的紀...
關羽的演義形象與歷史形象究竟有多大不同?
關公一直是人們心中的偶像,他的故事充滿了正義而悲情的英雄主義色彩。很多人特別想了解,在演義上和歷史中關羽的形象有什麼不同。可以說,二者之間有很大的不同,甚至大得讓人難以接受。小時候讀《三國演義》...
《三國演義》武聖關羽之死,一生威名遠揚卻因一致命弱點葬送自己
原創文章,請尊重作者勞動成果,勿要抄襲。今天小編要為大家講解的是三國中武聖關羽之死,關羽在《三國演義》這部名著中可謂是一位有血有肉的角色,在後世中更是把他奉為神的存在,就是這樣一位蓋世英雄,最後...
老白雜談:《三國演義》(羅版)和(毛版)的張飛的武力值不同之處
羅氏版本:演義通俗篇顧名思義就是以歷史為依據進行改編而創作的小說。其不少故事情節乃作者根據小說創作需要而虛構,其以故事情節曲折多變和人物形象凸顯而著稱。而且,其語言淺顯易懂。毛氏版本:《毛宗崗評...
關羽秒殺顏良的歷史真相,兩人武力差距到底有多大?
在前面的文章中老兵講到關羽降曹的前因後果。雖然算是他人生中的一個污點,但並不能掩蓋他對劉備的忠心。老兵覺得,如果關羽當時真的一條筋下去,不投降,那只有死路一條,對於他來說,可能還是能得到忠義的名...
擦亮雙眼看關羽,歷史上真實的關羽原來是這樣一個人
中國歷史上下五千年出過的名將那是不勝枚舉,但是非要說哪一個人能稱得上第一,關羽說第二估計沒人敢說第一。關於關羽的故事我們聽過很多,比如溫酒斬華雄,過五關斬六將,千里走單騎,水淹七軍,刮骨療毒等...
《三國演義》一招即被關羽「冤殺」的超級猛將!
拋開較少人接觸的正史記載,只討論三國演義裡邊的武將,每個人也都有自己的解讀觀點,作者羅老師也沒有用很明確的語言來給他的人物進行排名,所以每次進行這些所謂的排名,其實都不過是引起口水戰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