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沒有官方出版的《清史》,原因究竟是什麼?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中國歷史為何只有二十四史,清亡至今已有約逾百年歷史,但《清史》刊印無期,只能說現代社會較之於家天下的封建社會,缺乏書寫朝代史的內生動力。

二十四史,是中國古代各朝撰寫的二十四部史書的總稱,由於《史記》的寫法被歷來的朝代納為正式的歷史寫作手法,故將和《史記》一樣用紀傳體寫作的史書稱「 正史」。

中國正史上起傳說中的 黃帝(約前2550年),止於明朝 崇禎十七年(1644年)。

二十四史中僅有司馬遷的《史記》涉及到本朝歷史,也就是漢朝31個皇帝中的第11個皇帝---漢元帝劉奭。

往後的歷史都是下一個朝代編撰上一個朝代的,譬如由清政府出面,編撰《明史》。

中國人向有「以史為鑑」的說法,意味從歷史的興衰中吸取經驗和教訓,以期本朝帝祚綿長,因此歷代帝王都把修史作為本朝十分重要的一件大事來轉,如清朝入關第二年就開始編撰《明史》,在長達94年的編撰中,都是委任那個時代最優秀的文人負責編撰。

那麼一部《清史》編撰刊印如何如此難產?大家知道:清朝以後,政治經濟社會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家天下變成了共和制,封建制度變為現代民主政治,現代政治體制下,修史以古鑒今的內生驅動力遠不及封建社會那麼強烈,因此民國政府在缺乏主觀修史意願的新時代下,才於1927年由趙爾巽主編的修史工作最終形成了《清史稿》,新中國則直到2001年才撥款數億修編《清史》,據說動用海峽兩岸的專家,寫出了3千多萬字,但正式出版不過至今沒有下文。

主要原因集中在兩個方面。

一個是清代歷史本身的原因。

另外一個是學者層面的原因。

先談清代歷史的特殊情況。

清史與中國古代其他歷史不同,它橫跨了古代和近代兩個時期。

在學術研究中一般是分開進行,近代以前是由古代史學者研究,之後由近代史學者研究。

這種分割造成了歷史研究的斷裂。

因此就形成了能夠完整研究清朝歷史的學者十分有限的局面。

而這必然使得將兩段歷史統合起來的難度加大。

拖長了修史的時間。

接下來談學者方面的原因。

學者內部因為思想和利益之爭,導致清史長期無法定稿。

清代的歷史定位問題是一個非常有爭議的話題。

這個問題不僅在社會大眾有嚴重的分裂。

學界也是如此。

閻崇年高度推崇清朝,但也有學者比如錢穆對於滿清嚴厲批評。

除了這個基本的思想問題之外。

關於滿清的民族政策,也有很多爭議。

歷史上如果出現這樣的問題,一般是由皇帝定調。

但現在強調學術自由,麻煩就來了。

現在學術界沒有人能夠一錘定音。

爭不出結果,自然也就沒有辦法往下修。

另外一個是利益之爭。

清史工程涉及的學者數量多,牽扯到了數百家科研教育機構。

這麼多的人和機構,自然要爭管理權,收益權,名譽權。

當然會鬧出很多啼笑皆非的事情。

這種事情一多,書當然就修不快了。

網上關於這些事情有不少的八卦。

有興趣可以自己去搜一搜。

最後羅嗦幾句,從歷史發展的層面來看,史料的保存會越來越完整。

因此正史傳承歷史的作用會逐步削弱。

因此正史的編修越來越成為一個政治行為,而不是一個歷史文化行為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明朝——一個被曲解的朝代

縱觀歷朝歷代,人們印象最不好的往往是明朝,皇帝基本是縱慾享樂、不理朝政、不務正業或者短命的形象。即使開國太祖、成祖皇帝,都被扣上「殺人魔」的稱號。那麼,為何明朝的皇帝給後人留下那麼差的印象呢?

通讀二十四史,熟知古往今來

二十四史是我們從漢朝《史記》以來直到清朝《明史》為止的24本歷朝歷代正史著作。其主要內容就是對自漢直到明朝的歷史進行詳細的記載,其性質屬於官修(或者官方認可)國史,是正史系列。按,公認的二十四史...

戴逸:半生心血 一部史書

央廣網北京8月11日消息(記者刁瑩)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導,先生,不僅是一種稱謂,更蘊含著敬意與傳承。可堪先生之名者,不僅在某一領域獨樹一幟,更有著溫潤深厚的德性、豁達包容的情懷,任風吹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