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都亡了一百年,《清史稿》為啥還只是「草稿」,一再跳票?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歷朝歷代的勝利者往往會為了彰顯其文治和正統,耗時耗力為前朝修史。

我們常說的「二十四史」正是乾隆皇帝數出來的,從《史記》到《明史》剛好24本。

那麼大清都亡了一百年了,《清史稿》為啥還只是「草稿」,一再跳票呢?

視線回到民國三年,為清朝修史的工作提上了日程。

大總統袁世凱覺得這是個表現的機會,於是讓晚清督撫趙爾巽整了個清史館就開工了。

然而參與修訂的人大多是來兼職的滿清遺老,外面戰亂不斷各方面都沒保證,前後一百多人拖拖拉拉竟然寫了14年,到1927年總算可以草草交差了。

民國軍閥混戰,總統都換了好幾茬,趙爾巽眼看全稿初成,擔心時日無多的他索性以《清史稿》為名出版。

由於修史的滿清遺老在書中對民國頗有微詞,被噴也是難免的;同時全書倉促成於眾手,毛病較多,校對也不仔細,所以編者自己都說了,這個「草稿」也就是拋磚引玉而已。

那麼,後來新中國為啥就不重修清史了呢?

其實毛主席和周總理都巴不得重修一部清史,但都大家知道當時國內外事情很多,編史的事也就不了了之。

轉眼到了
2002年清史工程終於啟動,清史編纂委員會成立,由老專家戴逸領銜,全面展開編修工作,但到了現在仍遲遲不出,這是為什麼呢?

其一,很多專家學者都忙有各自的工作和活動。

其二,歷代牽頭修史的起碼也是國務院副總理級別的人物;比如主持《明史》編纂的張廷玉是內閣大學士,主持《金史》、《宋史》的脫脫是丞相,而今主持者雖學識淵博,但其各方面的調動能力明顯不可共論。

其三,6個億的投入相比浩如煙海的文獻,和動不動就數百人歷時十數年的浩大工程而言,可謂是捉襟見肘。

其四,清朝滅亡到現在間隔一百年了,大批老一輩的研究者和親歷者都已不在了。

那麼,關於清史成書的一再跳票,各位看官又有什麼見解呢?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戴逸:半生心血 一部史書

央廣網北京8月11日消息(記者刁瑩)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導,先生,不僅是一種稱謂,更蘊含著敬意與傳承。可堪先生之名者,不僅在某一領域獨樹一幟,更有著溫潤深厚的德性、豁達包容的情懷,任風吹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