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一個被曲解的朝代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縱觀歷朝歷代,人們印象最不好的往往是明朝,皇帝基本是縱慾享樂、不理朝政、不務正業或者短命的形象。

即使開國太祖、成祖皇帝,都被扣上「殺人魔」的稱號。

那麼,為何明朝的皇帝給後人留下那麼差的印象呢?

話說「成者為王敗者寇」,歷史是由後來勝利者寫的,換句話說,明朝的歷史怎樣,當然由清朝說了算。

為了篡改明朝的歷史,清朝可謂費盡了心思。

《明史》每完成一部分,康熙、雍正、乾隆都要仔細審閱,乃至事無大小地就每個自己所「關心」的細節提出自己的「建議」並讓書寫者照辦。

朱元璋修《元史》只花了兩年多時間,蒙元修《宋史》(二十四史中規模最大的一部史書)也只花了兩年多時間,惟獨滿清,修一部明歷史竟然花了幾代帝王近百年的時間,其處心積慮之深由此也可見一斑。

所以說,今天我們所了解的書面的明朝,實在是出於清帝之政治目的而在一定程度上被滿清妖魔化了的明朝,是與歷史的真實是有一定距離的。

總的來說,滿清對明史的篡改可分為三個階段。

一是1644年清軍入關,不久進占北京。

1645年,清政府設立史館,擬修《明史》。

但因為當時政局未穩,南方抗清鬥爭如火如荼,所以實際上修撰工作只是處在準備階段而並未全面展開。

滿清之所以做出這個修史姿態,一是為了藉此宣布明朝已經結束,二是為了籠絡明朝遺老和降清漢臣。

二是直到康熙十七年(1678年),修史的條件似乎才成熟了,康熙這才下旨全面啟動《明史》的纂修工作。

直到康熙、雍正先後去世的1739年(乾隆四年),歷九十多年,經三度修撰、編輯和刪改的《明史稿》終於定稿(武英殿本)並公開刊印和發行。

三是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四庫全書》開工,乾隆四十二年(1777),康熙下旨全面改修《明史》中的《本紀》部分(也包括《列傳》等部分),到乾隆五十四年(1789),這部重新勘改完畢的新本《明史》乃被收入《四庫全書》。

四庫本的《明史》可謂為醜化明朝做出了進一步的貢獻。

為什麼說清朝皇帝在對《明史》的修撰中,對明朝皇帝的醜化是毋庸質疑的呢?

為何我們印象里的明朝多昏君的認識。

乾隆四十年(1775),乾隆下令修改《明史》。

過程中對明朝的皇帝和人事進行了改編和醜化,更刻意貶低了對明朝皇帝的評價。

比如,原《明史本紀》中的「英宗贊」稱英宗「前後在位二十四年,無甚稗政」,經改修後的「英宗贊」則這樣評價英宗說:「前後在位二十四年,威福下移,刑賞僭濫,失亦多矣,或臚舉盛德,以為無甚稗政,豈為篤論哉?」再如,原本評價明世宗為「中才之主」,而修改後的評價則變為:「且倚任權奸,果戮直臣,以快其志,亦獨何哉!」 只要拿武英殿本《明史》和「四庫」本《明史》對比校讀,我們就會發現,在明朝十幾位皇帝中,至少在景帝、英宗、武宗、憲宗、孝宗、世宗、穆宗等七位皇帝的本紀中,對傳主的評語都有了顯著的修改。

經過這樣的修改,明朝皇帝給後人的印象就在總體上就更突出了「明朝多昏君」的特點。

儘管如此,只要對史料有充分的解讀,有獨立的思考,今天的我們仍然可以得出自己的判斷:明朝的皇帝在總體上其實是遠強於清廷的皇帝的。

漸漸地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了歷史的真相,而不再相信一家之言了。

所以,時間終究會證明一切,證明那些人、那些事,不論對錯。

更多歷史趣聞,請關註:新媛看歷史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為什麼人們對明朝皇帝的印象都不好?

用一句話總結來說,就是「成者王,敗者寇」,明朝的歷史自然是由勝者,清朝說了算的。所以明朝的歷史就這樣被清朝皇帝給篡改了,而明朝皇帝也就成了我們印象里那樣的不好。總的來說,滿清對明史的篡改可分為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