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是什麼原因讓劉備急匆匆伐吳?劉備奪荊州的背後到底有何玄機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建安20年,曹操打跑張魯,張魯撤回巴西,劉備礙於曹操的威勢,被迫與孫權合作,把當初答應孫權的「還荊州條款」中,把荊州拿出了一部分送給孫權。
「是歲,曹公定漢中,張魯遁走巴西。
先主聞之,與權連和,分荊州、江夏、長沙、桂陽東屬,南郡、零陵、武陵西屬,引軍還江州。
」——三國志。
所以,荊州這個地方,其實一直以來都是被魏蜀吳三家瓜分的!首先交代一下三國時期荊州的地域組成,三國時期的荊州就是現在的重慶市,湖北省,湖南省,廣西省北部,河南省南部,安徽省西部,劉備當時的荊州不是全部,只有一部分而已!
四年後,就是建安24年,關羽破曹軍,斬龐德擒于禁,威震華夏,據史書記載,關羽的這個舉動,讓晚年的曹操都甚至差一點準備要遷都,避其鋒芒!可是沒過多久,孫吳方向以呂蒙為帥,白衣渡江,斬關羽得荊州。
「時關羽攻曹公將曹仁,禽于禁於樊。
俄而孫權襲殺羽,取荊州。
」——三國志。
面對關羽的瞬間死亡, 也就是第二年,章武元年(劉備年號)夏四月,劉備草率稱帝,同年六月,張飛被部下殺死,同年七月,劉備舉兵伐吳!同樣是第二年六月,劉備兵敗,狼狽逃到魚復縣,後改名永安。
面對劉備出兵之速,敗兵之快,很多地方讓後人有諸多的不解,
1,首先劉備出兵伐吳的動機是什麼呢?三國志的法正傳與先主傳的記載都是為了給關羽報仇!,
2,為啥劉備伐吳的時候蜀漢成名的大將他都沒帶呢?那麼當時蜀漢的大將有誰?魏延,趙雲,馬超,魏延當時在漢中,幫劉備守老家, 因為要擋住曹魏偷襲。
趙雲反對伐吳, 被安排督江州 ,屬於是他們的後援軍,趙雲和魏延都各有職責,脫不開。
那馬超為啥不帶?馬超是鎮守北方的,馬超安排在北方就是為了鎮住羌胡這些人的, 所以很多時候真不知道劉備哪裡來的信心伐吳。
三國志對於蜀國反對伐吳記載的只有趙雲秦宓,而且還是委婉的反對,劉備伐吳,諸葛亮的態度到底是啥,支持還是反對?看三國志法正傳最後的那段話,他也不是很贊成,他內心反對,不過他也阻止不了。
那麼這場架到底應不應該去打呢?蜀漢這方面諸葛亮和趙雲的畢生夙願都是聯孫抗曹!從後世看來,因為這場架輸了,所以肯定也不太應該去打,那麼咱們也就來分析下,劉備為什麼要堅持打孫吳呢?
第一,荊州民心所向。
劉備在荊州經營很久,很得民心。
因為地理原因,荊州丟失的後果太嚴重,荊州丟失對他的霸業影響太大,損傷太大,劉備想在東吳立足未穩之時反擊。
另外荊州當地一些豪強有所相應,除了這個,劉備同時也招來了武陵的南蠻。
「遣侍中馬良安慰五谿蠻夷,咸相率響應」。
第二,道義所在。
劉備從赤壁以後一路順風順水, 荊州 益州 漢中 ,被沖昏頭腦了,東吳偷襲荊州,其實是背盟突襲。
道義上劉備有優勢。
第三,百戰之師。
劉備的軍隊也是經歷過多吃次征戰,所以他也有一定的信心。
如果時間脫的久一些,孫吳也就在荊州完全立足了,到時候再去動其實也就沒有那麼容易了,所謂打鐵需趁熱,其實就是這個道理。
第四,地理戰略,蜀漢說到底還是小國家,小國更加需要圖強,包括後期蜀漢的諸葛亮北伐,其實也是這個道理。
很多人都說劉備此舉的不謹慎,其實劉備豈能不知道自己出兵的匆忙?其實諸葛亮的北伐與劉備的伐吳,其性質都是一樣的,只是針對的對象不一樣,劉備認為先收拾弱的,然後壯大自己和曹魏劃江而治。
諸葛亮認為孫吳不是一天兩天就可以拿下的,與其這樣,還不如弱弱聯合,抗擊強者。
扯遠了,回到地理的戰略問題,關羽在的時候,蜀漢的荊州形勢大好,而且有一定的進展,當時關羽確實給了魏國造成了相當的威脅。
也許就是關羽的一戰讓劉備看到了蜀漢的希望,劉備知道的荊州的地理重要性,有荊州,蜀漢就可以東西呼應,不能鯨吞或許也可以蠶食。
所以從這個做出發點想想,劉備的伐吳奪荊州也是有一些道理的。
可是劉備最後敗了,又敗在哪裡呢?
1,東吳當時仍是處於強盛時期,國家沒有什麼內亂,怎麼說也不是太應該打的時機!這個又讓東籬君想起來了淝水之戰的苻堅,苻融反對的理由之一就是東晉雖若,但是還是正統,上下和諧。
2,對於上文說的,荊州部分確實有一些豪強響應,但是也是一些小豪強居多,大部分的人還是在一個觀望的態度。
畢竟這種投資投中了可以身價暴增,投輸了很有可能就是家破人亡,有一些大豪強怎能不謹慎?
3,同樣是針對上文說的武陵蠻族問題,三國志陸遜傳說法是,劉備是通過用金錢爵位才誘惑了一些蠻夷之族,「劉備師軍來伐,至巫山,姊歸,使使誘惑武陵蠻夷,假與印傳,許之封商,於是諸縣及五溪民皆反為蜀」,這是啥?這是烏合之眾!
4,同樣是針對上面的民心與道義問題,實際上劉備伐吳的時候,荊州基本上已經穩定,219年荊州大疫,孫權也免除了荊州人民的全部租稅,也算是得了人心的。
另外在道義上,大家都知道,劉備的荊州,還是「借」人家孫權的,有借就要有還。
不還就奪,也沒什麼好說的。
5,輕敵了陸遜,這方面就不多說了。
其實對於劉備的伐吳,東籬君基本上還是比較支持的,奪荊州的方向的問題不是太大,但是奪回荊州就可以收場了,沒有太大的必要把孫吳往死路上逼,畢竟長驅直入的要滅吳還是不太現實的!同樣還是之前說的那句話,在我看來,劉備的伐吳與諸葛亮的出祁山,其實成功的機率非常的小,他們都是為了賭那個萬一的成功率,都是在走一條無奈之路,只不過前者被打的慘敗,後者則顯得悲壯的多。
文/東籬把酒: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行萬里路前讀萬卷書。
喜歡看歷史文章的朋友們可以關注一下頭條號:東籬文史書苑,用今天的眼光來看歷史上發生的趣聞瑣事,歡迎大家關注轉發。
諸葛亮理想破滅,難道是隆中對錯了?
(加盟作者秦風1978原創作品,請勿轉載)《隆中對》,是劉備三顧茅廬時諸葛亮所提出的戰略構想。可以這麼說,蜀漢集團後來基本上按照這個構想進行發展、擴張的。但是,後來遭遇了重大挫折,這個戰略構想後...
此人是劉備的救星,他若不死,姜維北伐又多了一個魏延
劉備,中山靖王,在三國時期一直都是正義的化身,終生以興復漢室為己任。自劉,關,張,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以來,勢力開始強大起來,直到公元219年,劉備漢中之戰大勝,劉備勢力達到頂峰。漢中之戰,勝利...
劉備討伐東吳,為什麼不帶諸葛亮、趙雲、魏延、馬超呢?
在中國古代歷史上,夷陵之戰,又稱彝陵之戰、猇亭之戰,是三國時期蜀漢昭烈帝劉備對東吳發動的大規模戰役,是中國古代戰爭史上一次著名的積極防禦的成功戰例,也是三國「三大戰役」的最後一場,前兩大戰役是...
劉備攻打東吳孫權,為何不帶上諸葛亮和趙雲
三國中三大戰之一的「夷陵之戰」,被很多人直呼可惜,劉備一方,本來有很大的幾率可以獲勝,然而卻因操作不當幾乎全軍覆沒!有人說,如果劉備當初帶上諸葛亮、趙雲、魏延等等這些謀士良將,戰爭的結果根不不可...
別被羅貫中誤導,若周瑜不死,諸葛亮《隆中對》取益州三分天下成空談
《三國演義》為突出諸葛孔明之智,把周瑜作為假想敵貶了較大的檔次。正如《隆中對》指出的「劉璋暗弱」,而益州乃得益於都江堰和巴蜀民眾,可謂沃野千里,兵家必爭。那麼,為何如此一塊寶地曹操因北方之戰受...
劉備領兵伐吳卻遭慘敗,只因未帶此人,不是趙雲也不是諸葛亮
三國之中有很多人雖然有著很強的實力,但是卻被一些比自己弱小的敵人給打敗了。最出名的三個例子就是當年袁紹在官渡敗給了曹操,曹操在赤壁敗給了周瑜,以及最後的劉備在夷陵敗給了東吳的陸遜。當時劉備率領...
諸葛亮:蜀漢沒能問鼎天下,是因為他錯了麼?
諸葛亮未出茅廬,便知天下三分,諸葛亮初次登入政治舞台就是以《隆中對》給劉備描述了一個戰略遠景。諸葛亮在對策中,為劉備成就蜀漢大業規劃了一條明確而又完整的內政、外交政策和軍事路線,相當周詳地描繪出...
淺析「失荊州」後蜀漢的出路
關羽大意失荊州是三國時期極其重要的歷史事件,令無數蜀漢迷扼腕嘆息,也是蜀漢政權由盛轉衰的關鍵節點。那麼,荊州是否真的如此重要?蜀漢在丟失荊州後的衰亡是不可逆的?除北伐外蜀漢是否還有其他出路?
諸葛亮為何不重用趙雲?為什麼要害趙雲?
在三國演義中,趙雲似乎是個很精明的人物,你看諸葛亮每次出兵,似乎帶著的都是趙雲,二人似乎也是黃金搭檔。諸葛亮借東風,指定趙雲前來接應;諸葛亮弔孝,指定的也是趙雲護送;甚至劉備招親,諸葛亮也派趙雲...
孫劉之間的死結,其實一招能解,但劉備諸葛亮都不願意
(加盟作者秦風1978原創作品,請勿轉載)每次談到荊州,我都把荊州看成是蜀漢的固有領土,總認為東吳奪取荊州是理無可恕,這是不對的。經過幾晝夜的既眠又寐,我決定不說東吳奪荊州的事情,改說蜀漢丟荊州...
夷陵之戰關乎國運,劉備為何不帶諸葛亮以及趙雲、魏延馬超猛將?
首先是諸葛亮,劉備出征東吳之前,諸葛亮勸劉備登基為帝,此時諸葛為丞相、錄尚書事,注意哦,諸葛此時最主要的任務是管理政務,調整賦稅,充實軍資,而不是單單一個軍師。 夷陵之戰開始之前,劉備手下還有一...
他勇猛無雙,到死都不被劉備待見,若他不死,諸葛亮北伐早已成功
「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在三國之中,屬蜀漢國力最弱,人才最少,因此也亡得最快。然而一開始,蜀漢的人才儲備並沒有那麼弱,相反劉備手下甚至可以說是人才濟濟,真可謂猛將如雲,謀士如雨。或許是英傑雲...
趙云為什麼是羅貫中筆下最完美的蜀漢名將!
眾所周知,《三國演義》的作者羅貫中是尊劉抑曹的。我們品讀《演義》,不難發現,劉備所領導的蜀漢集團,寄予著作者的社會理想即理想的君臣關係(明君賢相)、理想的君民關係(民本主義)、理想的良將(忠勇仁...
劉備伐吳的重大失策: 沒有帶上一人隨行, 不是諸葛亮也不是趙雲
公元221年7月,蜀漢章武元年,在關羽死後一年多,劉備成都稱帝後沒多久,不顧諸葛亮和趙雲等朝中大臣的反對終於興兵大舉伐吳。實事求是的說,劉備之所以決意伐吳不是一時衝動之舉,也不僅僅是為關羽報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