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知耗盡國力,但諸葛亮為什麼還堅持出師北伐六出祁山?
文章推薦指數: 80 %
閱讀《三國演義》,一直有個疑問:諸葛亮為何非要六出祁山?先把蜀國治理強大之後再圖中原不行嗎?依照諸葛亮的超強大腦,權衡利弊,這事兒應該是手拿把掐的呀?
其實不然。
這裡面有許多諸葛亮的活思想,我們也能猜到幾分。
其一,他要報恩。
「士為知己者死」,諸葛亮要報劉備的知遇之恩。
只有兵出岐山,北伐中原,戰勝曹魏,才能最終實現劉備和他的共同夢想,興復漢室,一統天下。
這種報恩之情,從《出師表》中看得一清二楚。
劉備不因為他是一介農夫身份低微,而三顧茅廬,有了舉世聞名的天下三分的「隆中對策」。
有了他輔佐劉備,從無立錐之地到建立了蜀漢國,三分之勢已成。
現在「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的先帝劉備已經命喪白帝城,統一中國的重任就落在了諸葛亮肩上。
他要做一個忠臣,一個千古流芳的好宰相,繼續夢想是他義不容辭的責任。
兵出岐山也是表達了兩代蜀主對他的信任與重託,說到就要做到。
所以,諸葛亮不出兵是沒有任何道理的。
其二,證明自己。
證明什麼呢?證明他對劉備、劉禪的忠誠,絕沒有篡位之心。
劉備白帝城託孤曾說過,如果劉禪可以輔佐就盡力輔佐他。
如果他不成氣候,你就自己當了蜀國之主。
你的能力比那曹丕強十倍。
不管劉備是試探還是真話,諸葛亮都有了自立的條件與可能。
但諸葛亮既然認定劉漢為正統,興復漢室是光明正大的事業,既然罵曹操是「漢賊」,自己就絕對不會去做這樣的「漢賊」。
他毅然跟隨劉備馳騁疆場的依據就是幫助劉備興復漢室,斷沒有擁兵自立的非分之想。
因此,要想讓疑神疑鬼的人閉嘴,免生許多八卦,他必須兵出岐山,北伐曹魏,證明自己旳言行一致,並非是一個亂世梟雄野心家。
其三,時間不等人。
這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條,即諸葛亮明白自己的年歲和健康狀況,沒有時間再等到蜀漢兵精糧足之後了。
許多人認為六出祁山,北伐沒有成功,胸裝天下大勢的諸葛亮不會不知道不具備打敗曹魏的實力?會讓蜀漢難以承受巨大經濟壓力,勞民傷財!他應該清清楚楚,比誰都明白!那麼,他為什麼還要「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呢?原因就在於上帝沒有給他足夠的生命期。
所以要傾盡全力做最後一搏。
即使不成功,也能有效的削弱曹魏的實力,給後人以較寬裕的自強空間。
憑藉他的智慧,他也是最後賭上一把,萬一以弱勝強,戰勝了不可一世的曹魏,夢想實現了呢?
其四,盟友指望不上。
儘管諸葛亮堅持了聯合孫權共敵曹魏的戰略,但他知道孫權是個苟且偷安之主,不敢與曹魏玩命對壘。
統一大業看起來已經是「天降大任,捨我其誰」了。
所以,諸葛亮要在有生之年擎起這面大旗,與那曹魏做個「不是魚死,就是網破」之爭。
也不怪曹操看不起碧眼兒孫權,再分有點雄心大志,乘著曹魏大部兵力被諸葛亮吸引,出兵伐魏,這樣東西夾擊,沒準那猥瑣帝曹丕就給拿下了。
你說孫仲謀是不是一個無腦的吃貨?
「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就算給歷史留下一個茶餘飯後的笑談,也不枉此生!說句實在話,諸葛亮絕對是一個三國時代乏人可比的最有氣質和才幹的偉人!
如果諸葛亮取代了劉禪 蜀國能打敗魏國嗎
有關三國時劉備白帝城託孤,很多人都知道他曾經對諸葛亮說了一句,如果劉禪實在是沒有能力,諸葛亮可以自己取而代之。這一句話其實不太可能有什麼試探的意味,很可能就是劉備真實的想法。我們也都知道,諸葛亮...
諸葛亮病逝之後,司馬懿為何終生不攻蜀國?司馬昭一句話道破緣由
諸葛亮死後,司馬懿為何不發動滅蜀大戰?30年後司馬昭無意中道破真相眾所周知,一部《三國演義》真實生動地還原了東漢末年三國亂世的場景,幾乎原封不動的給世人再現了魏、蜀、吳三國相互之間的政治和軍事鬥...
諸葛亮六出祁山,明知道贏不了,為何還要執意堅持北伐?
蜀漢丞相諸葛亮未出茅廬之時就已經做出天下三分得隆中對策,其後更是輔佐劉備按照計劃一步一步實施,形成了鼎足而立的局面。可是後來事情的發展超出了他的預料,先是關羽盲目出兵大意丟失了荊州之地,已經破壞...
劉備病逝白帝城,臨終之前將諸葛亮比作一人,諸葛亮聽後淚如雨下
劉備臨死前說了一句話,結果把諸葛亮嚇哭了,其中有何原因眾所周知,三國時期的諸葛亮是中國歷史上為數不多的智謀之士,尤其是在群雄逐鹿的亂世之中,其未出茅廬便已知道三分天下的預算能力,著實讓無數後人對...
劉備託孤,給諸葛亮加上了一副重擔
劉備畢竟是在數十年中多次「白手起家」的天下梟雄,抗打擊的韌性也是一等一的。即使遭遇夷陵之敗這種慘事兒,他依然沒有被打垮。就在慘敗之後不久,劉備退守白帝城,把潰敗的殘兵逐漸收集聚合起來,安營紮寨,...
劉備白帝城託孤,為什麼要將諸葛亮和曹丕對比?原因很簡單
諸葛亮是三國時期最頂尖的謀士之一,他原本躬耕於隴畝,後感於劉備三顧茅廬的誠意,答應出山相助。此時劉備還沒有任何根基,正是憑藉諸葛亮的努力,才得以拿下荊益兩州,並奪得漢中,成就了霸業。後來劉備託...
劉備臨死還給諸葛亮下套?給諸葛亮取而代之之權是真心還是假意?
劉備在白帝城託孤時,共有兩位接受託孤的大臣,他們分別是諸葛亮和李嚴,可是劉備最後卻只對諸葛亮這樣交代到:「你的才能是那曹丕的十倍還要多,我相信若是你的話,一定能成就大事。如果劉禪是可以輔佐的皇帝...
諸葛亮北伐,目的為何?是自取滅亡嗎?
網絡上,對於諸葛亮北伐的是非利弊,爭論極大,從不同的側面往往可以得出不同的答案。本文從多個角度來考察諸葛亮北伐的方方面面,試圖給出一個全面、公允的評價。有人認為諸葛亮北伐是窮兵黷武,是自取滅亡之...
劉備若用此三計之一,便可興復漢室一統三國
劉備不是小人,在窮困時,沒有亂來,不擇手段。而是固窮。這樣看來,劉備仁義性格的體現,更多是出現在他輾轉流浪之時,因此,我暗暗僥倖,劉備的失敗,才使桃園三結義流傳千古,才使君臣一體流芳百世,這是劉...
諸葛亮數次北伐損兵折將竟然不是興復漢室而是為這一目的?
三國時代的蜀漢政權不息打著「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的暗號,擺在晚期諸葛亮面前的情形是,蜀漢實力過於弱小,而想要實現光復華夏是不成能在短期內完成的,必要蜀漢幾代人的奮鬥方可,就像舊日大秦帝國一樣...
蜀漢滅亡的最後時刻,為何是劉禪的兒子站出來殉國而不是劉禪呢
在群雄爭霸的東漢末年,經過大浪淘沙,最終曹操、劉備、孫權各占得一席之地,三國成鼎立之勢,作為自稱漢朝皇族身份的劉備並未因取得三分天下而滿足,而是都想著怎麼吞併對方完成天下一統。可惜正如諸葛亮曾在...
他臨死前對諸葛亮說過一句話,諸葛亮不聽,否則中國歷史會改寫
《三國演義》這本小說可謂是家喻戶曉,在這本書中,作者採用了尊劉貶曹的寫法,劉備活生生成為了一代聖君,而曹操卻成為了奸相。大家都知道桃園三結義中,劉關張三人結為異性兄弟,開始一起打天下,然而後來...
劉備去世前,只說出了4個字,卻嚇得諸葛亮磕頭不止,為何?
諸葛亮,三國最有智慧的人物,輔佐劉備開創了蜀漢政權,並在劉備去世後繼續輔佐劉禪,為了先皇完成匡扶漢室之遺願,六次北伐曹魏。最終,因積勞成疾,病逝於五丈原,用自己是一生,向世人詮釋了「鞠躬盡瘁,死...
三國時孫權為何最晚稱帝,甚至要在曹丕和劉備都死了之後才稱帝
眾所周知三國里最先稱帝的是曹丕,魏王曹操雖奮鬥一生,卻到死那天也沒有稱帝,在曹操死後,曹丕不得不稱帝了,因為曹丕的能力沒有曹操強,長此以往的話怕群臣不服,引發事端,所以曹丕要靠稱帝來提升自己的...
讓劉備引以為恨的人: 直接破壞了蜀漢大計
在三國當中,劉備一直是一個爭議較大的人。有人說他是個理想主義者,一輩子都在為「興復漢室」的大事奮鬥。有人說他是個野心家,他給自己的兩個兒子取名為劉封、劉禪,「封禪」,正是顯示了劉備稱帝的野心。不...
諸葛亮為什麼一定要北伐?原因難道是這樣?
在魏、蜀、吳三國鼎立時期,自公元227年起至公元: 年止,諸葛亮曾經五出祁山,進行了歷時八年之久的北伐 國的戰爭。怎樣看待諸葛亮的北伐?千秋褒貶各不一。筆 不揣淺陋,亦作一些探討。 (—) 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