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六出祁山,明知道贏不了,為何還要執意堅持北伐?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蜀漢丞相諸葛亮未出茅廬之時就已經做出天下三分得隆中對策,其後更是輔佐劉備按照計劃一步一步實施,形成了鼎足而立的局面。

可是後來事情的發展超出了他的預料,先是關羽盲目出兵大意丟失了荊州之地,已經破壞了他原來的隆中計劃;後來是劉備不聽勸阻執意對東吳出兵,把多年積攢下來的家業給敗了個精光。

劉備後來病逝於白帝城,臨終前把這個爛攤子委託給諸葛亮,諸葛亮也深知自己的計劃被完全的打亂了,蜀漢再也沒有能力去爭奪天下的霸主地位了,那麼在這種局面之下,諸葛亮為何還知其不可為而為之,執意要進行北伐,以至於自己勞累過度而亡呢?

我們不妨分析一下當時的局勢,諸葛亮面對著剛剛慘遭夷陵之敗的蜀國,又受劉備託孤之重,肯定要思考如何才能讓蜀國安定下來,扶持弱主平穩過度。

而當時蜀國面臨著內憂外困的危險局面,所以諸葛亮要考慮的方面就更多了。

首先我們知道魏蜀吳三國之中,魏國是最強的,有多強呢?這麼說吧,從東漢末年開始動亂,黃巾起義董卓叛亂到曹魏建立中間經歷多年戰亂,中原的經濟和人口銳減許多,就是這樣一個疲敝不堪的魏國就能抵擋住蜀吳兩國的聯手進攻。

而蜀國地狹民少,經濟發展不便,人口更是少得可憐,已經發展到頭了。

如果大家和平發展的話,不用過多久魏國的綜合實力就能遠超其餘兩國,所以諸葛亮為了長遠打算,不能坐以待斃必須主動出擊。

就算不能攻破曹魏,也要不斷騷擾,使對方不能順利發展,所以諸葛亮就算明知北伐很艱難,幾乎不可能贏但是還是要堅持,這種消耗雙方國力的辦法其實是迫不得已才採用的。

其次劉備當年入川取漢中是以不仁義的手段奪得的,他從外面帶來的荊襄集團和本地的益州集團有著利益衝突,劉備一死內部矛盾更是激化,諸葛亮就採用北伐的方法壓制住了這種矛盾,轉移了各個派別的注意力,大家一致對外暫緩衝突,這是一種很高明的處理策略。

最後就是諸葛亮的政治理想和個人抱負,他從年輕的時候跟隨劉備就想著要興復漢室,克服中原,如今已經年邁,他輔佐的主公劉備也已經去世,承受託孤之重,還想要替劉備恢復漢室,所以他明知道北伐的成功率極低,還是要抱著僥倖的心理去嘗試一下,萬一成功了呢,也許就能完成自己的夙願。

所以綜合來看,在諸葛亮的視角分析無論成敗都是要將北伐進行到底的,為此他也選擇了總是從祁山進軍,六出祁山不是為了勝利,而是為了不敗,對於當時孱弱不堪的蜀漢來說,能夠保持不慘敗已經是很不容易的事情了。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諸葛亮六出祁山的真正目的是什麼

對於諸葛亮後期的六出祁山,很多人表示不認同,認為當時的蜀國國力還很弱,這樣一味的北伐是窮兵黷武,勞民傷財,導致蜀國國力不濟。這點諸葛亮不知道嗎?顯然他比任何人都更清楚,那他為什麼還要一直那樣做呢...

六出祁山,才是諸葛亮大智慧的體現

首先說說當時的大環境,因為連年征戰中原地區人口流失非常嚴重,有大臣甚至稱魏國的人口加起來,也就相當於漢朝一個郡的人口,這句話雖然有誇大的嫌疑,但是也從側面說明了曹魏勢力當時所處的社會環境及經濟...

蜀漢僅10萬軍隊為何敢北伐50萬軍隊的曹魏

自赤壁大戰以來,劉備得以占據江南,從而西向得蜀川,北上得漢中,成三分天下。在蜀國集團建立的初期,荊州尚在,蜀國國力倒也位居第二,還有一絲爭衡天下的機會。但自從關羽敗走麥城,劉備託孤白帝,可以說蜀...

蜀漢堅持北伐,為何不攻略涼州西域等地呢?

蜀漢政權是三國時期劉備建立的。公元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國號漢,史稱「蜀」或「蜀漢」,亦稱「劉蜀」、「季漢」。蜀漢王朝疆域所及,北至武都、漢中,東抵巫峽,南包雲、貴,西達緬甸東部。占有今雲南...

諸葛亮北伐,目的為何?是自取滅亡嗎?

網絡上,對於諸葛亮北伐的是非利弊,爭論極大,從不同的側面往往可以得出不同的答案。本文從多個角度來考察諸葛亮北伐的方方面面,試圖給出一個全面、公允的評價。有人認為諸葛亮北伐是窮兵黷武,是自取滅亡之...

亂侃三國之諸葛亮和司馬懿誰厲害

導語:看過三國演義的朋友都會感慨司馬懿真乃是諸葛亮的天地!即生亮何生懿?可是諸葛亮和司馬懿誰厲害些呢?讀完三國志你才發現!論智慧,司馬懿不如諸葛亮;論志向,諸葛亮不如司馬懿。論軍事能力,諸葛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