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謖失街亭——是紙上談兵罪有應得還是北伐失敗的背鍋俠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在《三國演義》中,諸葛亮一出岐山,馬謖剛愎自用貽誤了戰機,丟失了街亭,導致了此次北伐的失敗,諸葛亮無奈之下只得「揮淚斬馬謖」。
馬謖的死,固然是因其紙上談兵,成事不足,敗事有餘,然而蜀漢集團的大環境也是造就其悲劇的不可忽視的原因。
自從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後,劉備集團的領導層內部就開始有了亂簽軍令狀的傳統。
每一次武將出征的時候,諸葛亮必與其簽下軍令狀,訂下一系列的懲罰措失。
然而不管最後任務完成的怎麼樣,也沒見到諸葛亮用軍令狀處罰過誰。
這其中關羽和張飛表現最為突出,幾乎每次都簽軍令狀,跟不要錢似的。
甚至在赤壁之戰時,關羽還特別瀟洒了一把,一次性地簽下了兩份軍令狀:諸葛亮命關羽埋伏在華容道,並且跟關羽立下軍令狀,關羽不服,要是曹操不從華容道撤退呢,我豈不是白忙活一場;於是諸葛亮又跟關羽簽下了另一張軍令狀。
最後的結果大家都知道了,關羽在華容道義釋曹操,軍令狀沒完成,是應該殺頭的,但因為有劉備在旁邊護著,關羽嘛事沒有。
有了這種先例,蜀漢集團的軍令狀也就幾乎成為一種表面形式。
這種亂簽軍令狀的情況一直持續了很多年,反正不管誰沒有完成任務,只要劉備出面求求情,事情也就過去了。
軍令狀這種很嚴肅的東西在蜀漢集團完全成了擺設。
在這種大背景下,馬謖違反軍令狀也就不足為奇了。
當時馬謖自告奮勇去鎮守街亭,諸葛亮很不放心,就讓馬謖簽下軍令狀:街亭如果失守,我要你的命!馬謖從劉備在荊州時就在蜀漢集團里混,對於軍令狀這東西和它的效果,這只是走個形式吧,所以根本也不當回事,於是沒多想,就爽爽快快地就簽下了。
後來街亭失守了,馬謖跑到諸葛亮面前自首。
諸葛亮這次沒有讓軍令狀成為形式,而是以軍令狀為由,在極不情願的情況下斬了馬謖。
這就是有名的「孔明揮淚斬馬謖」。
馬謖臨死時的心理活動筆者不得而知,但有一點,恐怕是馬謖所想,那就是自己死得挺冤的,那麼多人違反了軍令狀都沒事,為啥倒霉的偏偏是我?當時蔣琬也為馬謖而惋惜,但沒有明說亂簽軍令狀的事,而是找了另一個冠冕的理由:當年楚國殺大將成得臣,晉文公知道後大為高興。
現在天下還沒有統一,這時候殺人才,豈不是太可惜了(昔楚殺得臣而文公喜。
今天下未定,而戳智謀之臣,豈不可惜乎)?
諸葛亮聽了流著淚回答:我不殺他不行啊,誰讓他立下軍令狀了呢。
不殺馬謖等於軍法不嚴,以後還怎麼帶兵?看來是馬謖比較倒霉,趕上諸葛亮決心整頓亂簽軍令狀的混亂風氣了。
有人會說馬謖丟失了戰略要地街亭,導致了蜀漢集團第一次北伐失敗,這罪過太大了,殺他一百次也不為過何況還立了軍令狀。
這話有失偏頗,在馬謖失街亭之前,還有幾個人犯過類似的大錯。
比如張飛酒後鬧事,把徐州給丟了,也沒見劉備要殺張飛啊,徐州跟街亭比,哪個重要呢?再比如「關雲長大意失荊州」,也沒人追究關羽的責任啊(關羽雖然戰死,但仍然可以通過褫奪封號追究責任),荊州跟街亭比,哪個重要?所以說馬謖失街亭這事說大則大,說小也小。
如果非要給馬謖之死找個理由,只能怪他跟大領導的關係還不夠硬。
試想一下,如果換成張飛或關羽丟失了街亭,立一百個軍令狀恐怕也不會被砍頭吧。
綜上所述,馬謖被殺原因有兩點:第一是他太倒霉了,剛好趕上了諸葛亮下決心嚴打,整頓亂簽軍令狀的風氣;第二就是因為他的政治背景還不夠深厚,沒有到能使諸葛亮改變主意的地步。
所以他只有死,即便是有蔣琬這樣的重量級人物求情,也無法挽回。
其實在諸葛亮心裡,也並不想殺馬謖,可是街亭失守導致整個北伐戰略泡湯了,這麼大的責任由誰負?諸葛亮?他是丞相啊,標準的政府首腦,如果犯了這種錯誤可能就得下台了,那麼以後蜀國的內政外交怎麼辦?所以必須有人把責任承擔下來,這事當然就落到了馬謖身上。
街亭是馬謖丟的,責任由他負,多麼合情合理。
人們在談論起「失空斬」這段書,往往都會產生一種莫名其妙的假設:諸葛亮為何偏偏派馬謖守街亭,而不是派魏延或者趙雲,即便是派王平做主將也比馬謖強吧。
只要守街亭的不是馬謖,結局可能又就完全不同了。
諸葛亮和馬謖關係很好,平時交往也多,應該也知道馬謖的性格和能力,那麼為什麼還要堅持讓馬謖守街亭呢?諸葛亮用馬謖,其實也不是頭腦一熱做出的決定,而是緣於太多的人情關係。
馬謖兄弟共五個,大哥就是蜀漢集團里的重要人物馬良。
馬氏兄弟自從在荊州就跟著劉備,是蜀漢集團的元老級人物了,資格雖然比不上關、張、趙、簡雍、孫乾等人,但是比絕大多數集團幹部資格都老。
尤其是馬良,跟劉備的關係僅次於關、張、趙和諸葛亮,堪稱領導最信任的蜀漢重臣之一。
馬良死後,馬謖怎麼也算烈士家屬吧,這種根紅苗正的人物當然應當重用了。
況且馬謖和諸葛亮之間的私人感情還非常好,馬謖說關係如父子,諸葛亮則說義如兄弟。
雖然在關係的形容上有些不同,但是足見二人感情很深。
因此適當的時候,諸葛亮是要提供給馬謖一些機會的。
諸葛亮派馬謖去鎮守街亭,其實是在給他一次立功的機會,總在辦公室呆著也沒辦法提拔呀,乾脆派他下基層鍛鍊鍛鍊吧。
鎮守街亭的任務其實很好完成:不需要衝鋒陷陣,不需要單挑,只要守得住就完成任務了。
說白了就是你安下大本營,千方百計不讓司馬懿過去,任務就算搞定,哪怕做縮頭烏龜都沒問題。
諸葛亮把守街亭的任務交給馬謖,也是有一定把握的,心說打仗你不行,堅守陣地還不行嗎。
況且還有王平做副手,再有魏延在後面督陣,無論如何都萬無一失不是?
想像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諸葛亮的想法是好的,給馬謖一個立功的機會,然後提拔重用。
怕他一個人誤事,還把王平和魏延兩員大將都安排過去了,這可以說是在變著法給馬謖創造立功機會。
但是事與願違,馬謖到底還是把事情給辦砸了。
有的人說馬謖跟阿斗差不多,都屬於扶不起來的主。
這有點冤枉馬謖了,其實馬謖這人,也不是一點本事沒有。
最起碼馬謖在軍事理論上還是有一套的,南征孟獲的時候就給諸葛亮提過建議:心戰為上,兵戰為下,攻心為上,攻城為下。
這一點深得諸葛亮認同。
能讓諸葛亮重用,可見馬謖在理論知識上還是有一套的。
當然了,理論歸理論,如果想把理論變成現實還需要聯繫實際,這是需要鍛鍊的。
然而馬謖這位辦公室科員出身的幹部,第一次下基層就接受如此重要的任務,對他實踐經驗的考驗還是太大了。
街亭失守一半是由於馬謖戰略部署不當,另一半要歸因於他領導不力。
蜀軍被魏軍包圍以後,很快自亂陣腳,緊接著便有軍士投降魏軍,書上說是馬謖「禁止不住」。
蜀軍大亂,馬謖狼狽逃竄,看來馬謖的領導能力著實不怎麼樣,理論不跟實踐聯繫起來,他也只能效仿那位紙上談兵的趙括了。
馬謖失守街亭不單單是因為剛愎自用紙上談兵,更多的是因為情商低
我們現在一說馬謖失守街亭是因為不聽王平的,剛愎自用什麼的,可是真的是這樣嗎?我們先來看看書上是怎麼說的。這裡就不用原文了,我用白話文給大家簡單說一下就好了。諸葛亮聞魏又起用司馬懿為帥,因街亭為漢...
失街亭主要責任人不是紙上談兵的馬謖,而是不識人的諸葛亮
歷史長河中,有兩個最著名的紙上談兵傢伙,一個是戰國時的趙括,另一個就是被諸葛亮視為奇才的馬謖了。談起兵家要旨來,馬謖口若懸河,就連諸葛亮也得自愧不如。讀過幾本兵書的馬謖為了出風頭,斗膽立下軍令狀...
馬謖真的言過其實嗎?為何歷史只記得他的過失!
馬謖(190年-228年),字幼常,三國時期蜀漢官員、將領,最初以荊州從事身份跟隨劉備入蜀。諸葛亮任用他為參軍。馬謖才器過人,好論軍計。諸葛亮向來對他深為器重,每次接見談論,從白天到黑夜。然而諸...
三國演義:失街亭,諸葛亮到底想不想殺馬謖?
失街亭,在三國演義里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原著和影視劇里描寫和表達也是非常詳盡。街亭失守,不僅導致了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戰爭半途而廢,同時又損失了蜀漢一員悍將,無論從哪個方面來講,都是得不償失的。根據...
街亭失守是諸葛亮的原因嗎,可惜揮淚斬了馬謖
公元228年春(距今1780年左右)諸葛亮五出祁山,率領10萬大軍北上伐魏。南安,安定,天水三城望風而降。然在軍事要地街亭(今甘肅省,天水市,秦安縣西北約50公里處的攏城鎮附近)須派一名大將前去...
諸葛亮為何揮淚斬馬謖?背後竟是勝可建功、敗可留名的高超權謀!
失空斬是京劇,說的是三場劇目,失街亭,空城計,斬馬謖。在這三場之中,主角都是諸葛亮。但在這三場故事中,諸葛孔明之「賊」,暴露無疑。他的所為,也基本上反映了非常多的管理者,在用人上的「賊」性——即...
諸葛亮為何打壓軍事奇才魏延,欣賞信任資質平平的庸將王平
漢中這個戰略要津的重要性,與荊州相當,劉備任命誰來作漢中太守必須慎之又慎,當魏延被任命為漢中太守時,三軍皆驚。魏延力壓張飛一頭,得以出任這個職務,顯然,在劉備心中,魏延的重要性是超過張飛的,劉備...
街亭失守,馬謖是作死,而諸葛亮才是真正的罪魁禍首
諸葛亮平定南王孟獲之亂後,率三十萬大軍吞兵漢中,準備伐魏。此次北伐,街亭成為軍中要塞,一旦有失,整個北伐將功虧一簣。作為深受諸葛丞相厚恩的馬謖,自告奮勇提出鎮守街亭,並立下軍令狀,街亭一旦有失,...
同樣立了軍令狀,為啥關羽沒事兒,馬謖卻死了?
諸葛亮給兩個人立過軍令狀:其一,在赤壁戰役中,先是不派關羽,說怕關羽講義氣放走了曹操。關羽說那不能,於是兩人互相寫了軍令狀——孔明保證曹操走華容,關羽保證殺了曹操;其二,在街亭戰役中,馬謖要求去...
諸葛亮為何非要斬馬謖?真正原因是什麼
說到諸葛亮斬馬謖這個事情在歷史上也是有太多的說法的,有的人說了當初就不應該讓馬謖去守街亭,也有人說是諸葛亮的錯,還有人說其實就算馬謖丟了街亭,那諸葛亮也不能就這樣殺了啊,其實戴罪立功這件事情在歷...
如果諸葛亮派魏延去守街亭,街亭還會丟嗎?
在中國古代歷史上,提到「紙上談兵」,很多人的第一反應就是長平之戰中的趙括。不過,就趙括之後的三國時期,也出現了這樣一位類似的人物——馬謖。對於「紙上談兵」的馬謖,在街亭違反諸葛亮的安排,捨棄水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