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都是立了軍令狀,為何諸葛亮揮淚斬馬謖,卻獨放過了關羽呢?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諸葛亮對「失街亭」的馬謖與「華容道」的關羽處理結果不同說明了什麼?

看過三國演義的人們想必都會知道「失街亭」與「華容道」的兩則故事,兩個當事人馬謖和關羽都是在 諸葛亮面前立下軍令狀,但最後兩個人最終卻是不一樣的結局:馬謖被斬,關羽沒殺。

有很多人認為馬謖死得怨,諸葛亮是在偏袒關羽,而為馬謖憤不平。

那麼,箇中原因到底是什麼呢?生活中、網絡上有很多的三國迷們是經常討論這個話題,大家各抒己見,好不熱鬧。

今天,筆者就這個話題也 來湊個熱鬧,聊當餘興。

一、 失街亭和華容道的敗局不一樣,所以對當事人的處置結果不一樣

馬謖(190年-228年),字幼常,襄陽宜城(今湖北宜城南)人,侍中馬良之弟,三國時期蜀漢官員、將領。

馬謖從小才氣過人,喜好研究軍計,初以荊州從事身份跟隨劉備入蜀,諸葛亮非常器重他,並任用他為參軍,雖然劉備臨終前曾囑咐諸葛亮: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

在第一次北伐,諸葛亮堅持任命馬謖為先鋒,駐守軍事要塞街亭。

結果 被魏軍張郃打敗, 丟了戰略要地街亭,致使司馬懿的大軍長驅直入,諸葛亮險些被俘 ,導致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失敗。

為了服眾,諸葛亮只能揮淚斬馬謖,自降三級。

這件事於情、於理、於軍法、於後果,馬謖都是必死無疑。

揮淚斬馬謖表明諸葛亮治軍嚴明,自己申請降級表明諸葛亮勇於承擔錯誤。

後期 就連與諸葛亮同為劉備託孤遺命的大臣之一,貽誤軍糧,嬌詔召回諸葛亮及北伐大軍的李嚴也是被諸葛亮罷了官。

所以諸葛亮這樣對待馬謖更是不足為奇的了。

關羽,字雲長,山西解州(今運城)人,三國英雄榜武力、智謀綜合排名數靠前的人。

東漢末年與張飛一起追隨劉備,初期溫酒斬華雄、三英戰呂布但卻一直處於顛沛流離的狀態,中期斬顏良誅文丑於兩軍陣前,離開曹操時又是過五關斬六將但是居無定所,後期鎮守荊州中單刀赴會、水淹七軍,卻又大意失荊州,敗走麥城,最後被孫權所殺。

《三國演義》中的重點篇章「諸葛亮智算華容,關雲長義釋曹操」 世人皆知的一個故事。

赤壁之戰曹操幾乎是全軍覆沒, 曹操倉皇從華容道敗逃。

諸葛亮派關羽在這裡埋伏。

曹操人困馬乏,損兵折將,不能再戰。

本來關羽在華容道是可以生擒曹操,但 關羽念在過去曹操厚待自己的情份上,不顧立下要活捉曹操的軍令狀,放過了曹操。

可為什麼諸葛亮偏偏派關雲長去擔當這一重任?結果眼睜睜地把曹操放跑了,以至留下後患?論說,關雲長私放敵魁,其錯誤比馬謖大多了,何況又有「軍令狀」在手,依律當斬即可。

為何諸葛亮不但沒有斬殺關羽,還說出「曹不當滅」之言? 諸葛亮為什麼會前倨後恭,對兩個人是兩種處理結果呢?下面我們可以試作分析。

(一) 北伐中原和三國鼎力都是諸葛亮在劉備生前就已經既定的戰略方針,絕不容有失

筆者在前面所寫文章《 他死後被追封為忠武侯,其對國家作出了哪些偉大功績和歷史貢獻? 》里說到, 諸葛亮在著名的「隆中對」時說:「先取荊州為家,後取西川建基業,以成鼎足之勢,然後,可圖中原也」,這就是諸葛亮為劉備作出的戰略規劃,而後來諸葛亮也是按照這個三步走的戰略規劃操作的。

這是劉備成王霸之業的基礎。

有了這個戰略計劃劉備才有機會逆轉他的全敗紀錄,首次取得赤壁之戰的巨大勝利,實現了「先取荊州為家」,與曹孫形成相互牽制,三分天下的局面。

更難能可貴的是,在劉備去世後,諸葛亮能夠繼續堅定不移地執行這個戰略,盡心全力地輔佐幼主劉禪,六出祁山北伐曹魏,最後累死在五丈原,用一句話概括諸葛亮就是 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我們在此不僅會設問,諸葛亮為什麼要這樣不遺余命地去執行呢?

在筆者所寫的《 諸葛亮為什麼 投劉備,而不選擇投曹操?》一文中, 細心讀者可能會發現,「 從為人理念上看諸葛亮」自當如此。

漢末時代,君臣理念深重,儒家思想深入人心,作為標準的儒家士子,諸葛亮有自己堅持的忠孝仁義。

他既然選擇了跟隨劉備,就會忠心事主,把主公的遺志繼承下去。

在這樣大的歷史背景情況下,諸葛亮絕不會允許有誰阻礙或違反這個戰略大局,否則,諸葛亮一定會毫不猶豫地加以排除。

所以,斬馬謖是為了「圖中原」這個戰略大局,放關羽也同樣是為了「 先取荊州為家」,三分天下的 這個戰略大局。

(二) 從馬謖和關羽當時所處不一樣的大環境上看:馬謖必殺,關羽不殺 上面筆者分析了在「圖中原」和「先取荊州為家」的這個 戰 略大局下,諸葛亮不容有任何人、任何事阻礙。

下面筆者對於為何馬謖該殺,而關羽不殺,還要對馬謖和關羽在當時的具體背景作具體分析。

1. 當時背景形勢不宜讓曹操死,曹操是必須要放,而關羽恰是守華容道的最合適人選,而沒有之一

孫劉聯手火燒赤壁大破曹軍,本來周瑜設計好的想借劉備之手去殺曹操,讓劉備與曹操結怨。

可惜周郎妙計讓「既生瑜何生亮」的那個諸葛亮識破, 諸葛亮非常明白,如果曹操若真的死在了華容道上, 其子曹丕必統大軍伐劉備, 孫權唯一的威脅就沒了, 劉備勢弱而難以抵敵,如此 劉備就更危險了。

這種讓 江東孫權坐觀其變,漁翁得利,損人不利己的事,一向神機妙算的諸葛亮不會看不明白,他會那樣幹嗎?答案很清楚,一個字:不。

1 )諸葛亮派關羽守華容道是打出了明暗兩手牌。

明面上告訴東吳,我派的是一等一的大將去守華容道,顯示劉備、諸葛亮必殺曹操的決心,讓孫權、周瑜明白,大家還是一致共同對付曹操。

那麼,暗的一手呢?既然 曹操這回不必該死, 但華容道必須派人去守, 諸葛亮這才會派關羽去,諸葛亮派關羽把守華容道,料他必放曹 。

因為諸葛亮知道曹操對關羽有恩,關羽這人很重義氣, 也留個人情與關羽做。

曹操果然向華容道敗退,並在途中三笑諸葛亮、周瑜智謀不足,第三笑笑出了關雲長,曹軍幾經打擊,此時已無力再戰,曹操只得親自哀求關羽放行,關羽念舊日恩情,義釋曹操,使曹操得以回到江陵。

曹操回去後一定會休養生息,整軍備戰,但肯定沒有能力馬上就興兵來犯,這就為劉備在從孫權手上暫借的荊州地盤是迅速擴軍,壯大勢力創造了有利態勢,也為諸葛亮在隆中對的戰略計劃第一步的實施創造了良好條件。

可以說關羽不殺曹操不但無過反而有功。

2)派關羽守華容道是諸葛亮藉機挫一下關羽的傲氣,以便今後好用

諸葛亮故意讓關羽守華容道就是為放走曹操,借東吳之手取曹操首級,讓孫權與曹操結下深仇大恨,這是出於諸葛亮的政治目的考慮的,而關羽顯然是是被諸葛亮設計在內的,放走曹操計劃是諸葛亮故意安排但又不能明說的事情。

諸葛亮反而利用這個機會,用言語相激故意逼關羽立下軍令狀後再去守華容道,同時也知道關羽肯定為了還曹操當初的人情不是會殺曹操,反到會放走曹操的。

一切均在諸葛亮的掌控中,當然關羽可以原諒不會被殺,這樣,事後諸葛亮對關羽這樣有萬夫不當之勇的一員猛將,採取先挫其傲氣,再找個台階放過他的策略,這種先打後拉,逐漸收心的措施也很奏效。

同時輕搖羽毛扇的諸葛亮就是計策再厲害,同樣需要厲害的將領去執行,否則敵人是不會輕易就敗掉的,關羽無疑是執行計策的最佳人選,初到劉備陣營的諸葛亮藉機在立威,收復關羽的心更重要,肯定不會殺關羽。

後來,關羽駐守荊州時,殺龐德,捉于禁,水淹七軍,絕不手軟,毫不留情。

這是後話不表。

所以最不會同意殺關羽的恰恰就是諸葛亮本人。

3)諸葛亮要想實現劉備集團的第一步戰略還不能沒有關羽

諸葛亮是一個有遠大理想的人,投劉備是為了能夠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

諸葛亮早就料到關羽會放走曹操,立軍令狀僅僅是為了做給東吳人看看的。

雖說曹操新敗,劉備軍隊得以迅速擴張,而劉備在當時勢力太小,實力很弱,兵少將寡,能有關羽,張飛、趙雲等已實屬不易,倘若斬關羽,大業未成就先折損一員大將,定然很不划算。

況且劉備要取荊州為立足之地,殺了關羽就少一個大將,誰來統兵?成功機率就大為降低了。

所以三分天下 ,劉關張是一個都不能少!雖說關羽違了軍令狀,但在這急等用將之時,大家說能殺關羽嗎?


2.馬謖失街亭在先,畏罪潛逃在後,罪不容赦

「失街亭」的故事幾乎人人皆知,諸葛亮揮淚斬馬謖的故事也家喻戶曉。

《資治通鑑》這樣評價說「越太守馬謖,才氣過人,好論軍計,諸葛亮深加器異」。

劉備在臨終前告訴他說:「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君其查之。

」諸葛亮不聽劉備的勸告,「亮猶謂不然,以馬謖為參軍」,「及出軍祁山,亮不用舊將魏延、吳懿等為先鋒,而以謖督諸軍在前,與張郃戰於街亭,謖違亮節度,舉措煩擾,舍水上山,不下據城。

張郃絕其汲道,擊,大破之,士卒離散。

亮進無所據,乃拔西縣千餘家還漢中。

收謖下獄,殺之。

這就是說馬謖自告奮勇駐守街亭,遇到了魏將張郃所率主力部隊的抵抗。

誠然馬謖有一些超人的能力,但他畢竟只是一個紙上談兵之人,只配做軍師,而不能做大將,那時蜀軍人才不象蜀末期那樣只有姜維一人維持大局。

馬謖違背了諸葛亮原先的部署,又不聽從副將王平的建議,在寡不敵眾的形勢下,居然不下據城,而舍水上山,結果被張郃軍隊切斷水道,殺得大敗。

馬謖是諸葛亮一手提拔起來的年輕才俊,視之如子。

街亭失守,使諸葛亮十分被動,一場十分有利的戰局頓時變成敗局。

雖然失街亭是馬謖「罪在必誅」的導火線,但是常言說勝敗乃兵家常事,不應因一次敗仗就讓將領「罪在必誅」。

有很多人在為馬謖不平,認為勝敗乃兵家常事,僅僅打敗了一場戰爭便要被斬,諸葛亮的軍法是不是太過嚴厲呢?但馬謖被斬的原因究竟是什麼呢?僅僅是因為失街亭嗎?當然不是,我們不妨梳理一下馬謖的六宗大罪,再判斷馬謖該不該殺?

1)其罪之一,違抗主帥預先的部署,擅自行動

馬謖自告奮勇駐守街亭,馬謖違背了諸葛亮原先的部署、違抗了諸葛亮的正確領導而失街亭。

《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載:「馬謖舉動失宜,違亮節度,大意為所破。

」街亭的失守,不是一個小的錯誤,而是在戰爭最關鍵的時刻,馬謖自作主張一手造成這個嚴重後果,按軍紀應斬馬謖。

2)其罪之二,紙上談兵,不聽同袍建議,剛愎自用

平時馬謖經常前頤指氣使,總是不斷地吹噓自己「熟讀兵書,頗知兵法」。

可等真正到了街亭戰場上,驕傲輕敵,部署失當,讓軍隊駐紮在山上,捨棄有利地形,不切實際地用「置之死地而後生」的兵法,又不聽從副將王平的建議,遭到了魏將張郃率軍斷水圍困,不敗才怪。

因此馬謖就是趙括第二,這樣趙括般的危險人物,斬了又有何妨?

3)其罪之三,排兵布陣失當,被張郃率軍切斷水道,殺得大敗。

在戰時馬謖這個危險人物根本不是「傑出將才」,而只是一個「成事不足,敗事有餘」的人,因而司馬懿聽說諸葛亮派馬謖來時,笑曰:「徒有虛名,乃庸才耶!孔明用此人,焉能不誤事!」馬謖領命時立過軍令狀,表示「若有差失」,則「乞斬全家」。

但因其排兵布陣不當,而被魏將張郃所敗,結果他令全軍覆沒,耽誤大事。

如此庸才,不殺何用?

4)其罪之四,兵敗後不收攏將士,減少損失,竟畏罪潛逃

就算街亭這一仗最後是蜀軍勝利了,按軍法馬謖也該殺,因為他不僅違反軍法,而且還畏罪潛逃。

這就說明馬謖不但不承認錯誤,而且還畏罪潛逃。

按照當時軍中的法規,如果將士臨陣脫逃,就要被處死,所以失街亭正是馬謖被斬的原因,俗話說 「軍紀如山」,特別是諸葛亮治軍更為嚴謹。

正像諸葛亮回答蔣琬時所說:「若不按軍法斬馬謖,誰還會服從指揮,如何能『討賊』呢?」

5)其罪之五,馬謖失街亭,致主帥陷於險地,諸葛亮差點被擒

馬謖失街亭是諸葛亮用人不明,不僅讓大軍深陷危機,還差點致使自己險被司馬懿所擒,不得不冒險使用空城計,騙得生性多疑的司馬懿退兵,度過一場主帥被擒的大劫難。

戰場不力,致主帥陷於險地的將領,留他何用?

6)其罪之六,街亭之戰,首戰告敗,對後期的負面影響無窮

街亭一戰卻是至關重要的一戰,它關係到蜀國的戰略要地,失去街亭就等於失去了蜀國的天然屏障,致使蜀軍北伐流產,對於蜀國來說是非常大的損失,一場十分有利的戰局頓時變成敗局。

馬謖最終因為一張軍令狀得到了重罰,那樣就能改變現狀了嗎?

綜合以上六條因素,正是因為對馬謖在戰前、戰中、戰後的各種表現的綜合分析,馬謖的被斬,絕不僅僅是因為失掉了一個小小的街亭。

雖然馬謖沒有畏罪投敵,也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臨死前還留了一份遺書給諸葛亮,使全軍官兵感動得痛哭流涕,但諸葛亮最後還是殺了馬謖以謝眾人。

儘管馬謖被斬還存在各種各樣的謎團,但最終還是造成了諸葛亮「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的結局,讓無數的後人為之扼腕嘆息。

分析到此,讀者朋友對同樣吃敗仗違反軍令的馬謖和關羽的處理結局看法如何,應該都有了自己的判斷了吧?

二、馬謖和關羽的個人背景大不一樣,所以處理結局也是大不一樣

關於這一個問題,其實是可說可不說。

可不說是因為它根本就擺不到桌面上談。

可說也是因為有眾多的人總是談論這個問題,因此,筆者覺得還是也把它作為問題的一個原因分析一番。


(一)諸葛亮在對待關羽的問題上必須不得不考慮的因素

劉備與關羽義結金蘭,桃園三結義的劉、關、張三人兄弟情深,又豈是諸葛亮所能斬的?張飛第一個不同意,劉備也不會同意,絕不可能允許諸葛亮殺關羽的,這點諸葛亮心裡也是十分清楚。

劉備是諸葛亮的主公,有劉備求情相勸,諸葛肯定會買帳,順便做個人情送與關羽,收買關羽的心。

如果諸葛亮不從而殺了關羽,一旦以後打下江山功高蓋主,劉備找諸葛亮秋後算帳怎麼辦,這種事在歷史並不少見,所以諸葛亮不會殺關羽。


(二)馬謖是對對蜀漢北伐戰略大計造成的損失,卻在諸葛亮意料之外

馬謖和關羽不可同日而語。

關羽在劉備集團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的地位,就連諸葛亮都要讓他三分。

而馬謖只是諸葛亮的一個參軍。

守街亭這事是馬謖自己攬的,而且信心十足,所以立了軍令狀,結果作戰時犯了兵家大忌,導致街亭失守,北伐失敗,後果相當嚴重,導致諸葛亮的首次北伐功虧一簣,儘管諸葛亮與馬謖私下交情甚好,作為主帥的丞相有生殺大權,但不殺馬謖無以服眾,無以正軍紀,所以只有含淚斬馬謖了。

各位讀者朋友,以上就是我對同樣都是立了軍令狀,諸葛亮對「失街亭」的馬謖與「華容道」的關羽為什麼處理結果竟然差別這麼大問題的簡要分析。

純屬筆者一家之見,歡迎讀者朋友留言討論。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諸葛亮為何非要斬馬謖?真正原因是什麼

說到諸葛亮斬馬謖這個事情在歷史上也是有太多的說法的,有的人說了當初就不應該讓馬謖去守街亭,也有人說是諸葛亮的錯,還有人說其實就算馬謖丟了街亭,那諸葛亮也不能就這樣殺了啊,其實戴罪立功這件事情在歷...

諸葛亮為啥揮淚斬馬謖,不斬放走曹操的關羽

三國裡面的人物,世人談論比較多的首推諸葛亮,筆者上學讀書的時候最喜歡看的也是這個人物,現在想來年輕時候的確幼稚。 《三國演義》中諸葛亮揮淚斬馬謖廣為人知。諸葛亮與司馬懿在街亭對戰,馬謖自告奮勇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