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謖真的言過其實嗎?為何歷史只記得他的過失!
文章推薦指數: 80 %
馬謖(190年-228年),字幼常,三國時期蜀漢官員、將領,最初以荊州從事身份跟隨劉備入蜀。
諸葛亮任用他為參軍。
馬謖才器過人,好論軍計。
諸葛亮向來對他深為器重,每次接見談論,從白天到黑夜。
然而諸葛亮首出祁山北伐魏國就揮淚斬馬謖,那麼馬謖真的就只會「紙上談兵」如此不堪嗎?很多人只知道他失了街亭卻不知道他也曾為蜀國做出過貢獻。
馬謖為蜀國立的第一功就是在諸葛亮南征孟獲之時,他向諸葛亮獻上「攻心為上,兵將為下」的戰略方針,並被諸葛亮採納,最終諸葛亮在作戰中充分體現了這種戰略方針,所以蜀軍解放南疆之後,到蜀國滅亡之時都沒有再發生過戰事,這可以說是有馬謖一份功勞的。
除此之外,《三國演義》第91回中記載馬謖還向諸葛亮獻過離間計使魏主曹睿廢掉了司馬懿,若當時不是曹真上表相求,司馬懿甚至有被搬掉腦袋的可能。
馬謖為北伐奠定了勝利的基礎,才使得諸葛亮敗夏侯,破羌兵,滅王郎,緊接著連克南安、安定、天水三郡,令曹魏舉國震驚。
可見,諸葛亮評價馬謖「曠世奇才」,並不過分。
諸葛亮如此認可馬謖,馬謖作為謀臣為何又要以人頭作保帶兵守街亭呢?
劉備說過馬謖「言過其實」,正是因為他知道馬謖作為一個參謀,他只有理論,卻缺乏一線實戰經驗。
難道以馬謖的聰明,他自己不知道這一軟肋麼?當然知道!但是他為什麼還搶著去做呢?因為當時在軍隊盛行著一種激勵士氣的做法,部隊將領為了調動士兵的積極性,常常用激將法刺激士兵,搶簽軍令狀。
一旦成事,這軍令狀就是鞏固地位的資本,敗了,也並沒有誰認真追究。
所以,作為沒有一線作戰經驗的馬謖,比任何蜀將都急於撈取這種資本,擺脫別人說他「紙上談兵」的壓力,所以才選擇了「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而諸葛亮派馬謖守街亭,也有他自己的私心:用趙雲吧,怕他不服老,要與司馬懿硬拼;用姜維吧,姜維剛剛歸順,其心不穩;派魏延吧,他有點不服自己;派王平吧,他的地位又不是很高,難以服眾。
只有馬謖最符合他的標準。
諸葛亮百密一疏,忘了,具有戰略眼光的參謀,不一定是個能征善戰的將士。
街亭失守後,諸葛亮也並非不想從寬處理馬謖,只是因為自己違規提拔了馬謖,遭手下人的猜疑,為了服眾才不得不揮淚斬馬謖。
也不排除諸葛亮揮淚斬馬謖是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不與人話柄。
馬謖在山上用「置之死地而後生」的兵法也不算錯,如果錯,只是錯過了最佳出擊的時機。
假如在魏軍未紮寨之前,或是未截斷水源之前,下山出擊,也許未必輸給張郃。
但是歷史不能改寫,也沒有假如,而至於馬謖該不該殺,千百年來一直備受爭議。
古代人立軍令狀是怎麼立的?沒完成軍令狀是死罪嗎?
軍令狀我們肯定都聽說到,到現在有些公司的員工還會給自己立下軍令狀,這是一種能激勵人們潛力的方法,不過沒做到的後果也是很嚴重。現代你沒完成軍令狀上的要求肯定不會殺你,但是在古代那就是人頭落地了。不...
三國演義之中馬謖真如寫得那樣是庸才,只會紙上談兵嗎?
有一種現象很有趣,那就是能夠青史留名的人無外乎兩種人:一種是立了大功者,另一種則是犯了大錯者。而四平八穩無大功亦大過的人則很難讓今天的人記住。就比如說人們能夠記住馬謖這個人是因為他丟了街亭,繼而...
諸葛亮為何斬馬謖?馬謖失街亭
諸葛亮揮淚斬馬謖的故事家喻戶曉。《三國演義》第九十五回描寫,諸葛亮為奪取天下大業,於公元228年發動了一場北伐曹魏的戰爭。此次戰役,諸葛亮兵分三路:一路是由趙雲、鄧芝帶軍占據箕谷;一路由諸葛亮親...
孔明不斬馬謖何以服眾
馬謖才名在外,備受諸葛亮賞識,但他缺少實戰經驗。劉備生前認為馬謖常常言過其實,不能重用,臨終前再三叮囑諸葛亮,可諸葛亮沒有聽取。在這場戰爭中,街亭地理位置極為重要,卻沒有天然的險阻,也沒有高大...
揭秘歷史:馬謖其實並非諸葛亮所殺,而是丟下好哥們自己跑路了!
在《三國演義》的第九十五回中,馬謖立下軍令狀,率兵二萬五千人出守街亭。但他拒絕諸葛亮「當道紮營」的吩咐於前,又置王平「魏軍斷我水源」的警告於後,最終抵不住魏國名將張郃的猛攻,導致街亭失守,蜀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