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庶進曹營緣何會一言不發?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新浪博客·鐵馬冰河W 2015-11-02 22:57顯示圖片
徐庶是東漢末潁川陽翟(今河南禹州)人。
史載徐庶本名徐福(小說《三國演義》中為單福),他出身寒微,少年時任俠仗義,曾以武犯禁,替友人復仇時一劍刺死仇家而犯下命案,被營救脫險後被迫改名徐庶。
經此大難,徐庶認識到光憑一己之力在亂世中難以成事,於是毅然棄武從文,進本郡學館潛心讀書習藝,後學業精進,逐漸成為潁川一代名士。
漢獻帝初平元年(公元190——193年),悍臣董卓獨霸朝堂,漢室衰微,中原大地群雄紛起,一時間遍地兵燹,血流成河。
徐庶見天下大亂,中原不靖,於是與好友石韜(字廣元)一起舉家南遷,後輾轉避居荊州。
在荊州,徐庶結識了同樣客居此地的隱者崔州平、孟公威、龐統、諸葛亮等人。
徐庶與諸葛亮一見如故,二人志趣相投,對彼此同樣淵博的知識、同樣出類拔萃的見解、對天下大勢敏銳的觀察力與判斷力、對治國用兵之術的共同看法所傾倒,於是彼此相見恨晚並惺惺相惜,成為無話不談的密友。
徐庶對才調絕倫的諸葛亮十分推崇,見諸葛亮經常自喻為春秋、戰國時期的達人管仲、樂毅,他並不覺得此喻有何不妥,內心深以為然。
史載徐庶人品高尚、才學出眾,更兼志向遠大,於是名氣漸漸傳開去,連荊州牧劉表都聞其賢,多次禮聘他出仕。
但別具慧眼的徐庶卻並不看好獨霸荊襄的劉表。
徐庶細觀劉表,發現他雖是劉漢貴胄,又是擁兵自重的封疆大吏,表面貌似謙謙君子,也算禮賢下士,但骨子裡優柔寡斷,知善不能舉,知惡不能去,只是徒具虛名、難以成事的凡俗之輩而已,於是堅辭不就。
恰在此時,在中原與曹操作戰失利、惶惶然如喪家之犬的劉備流竄至荊州,想依附貴戚劉表就食,劉表對他有些疑懼,於是將他暫時安置在荒僻小城新野,讓他在那替自己抵敵曹操,這才有了塊喘息之地。
奇怪的是,心氣頗高的徐庶不看好財雄勢大的劉表,卻對勢弱力孤、朝不保夕的劉備另眼相看。
徐庶主動赴新野拜訪劉備,言談間,徐庶發現劉備果然如傳聞那般心胸開闊,志向高遠,言而有信,而且對待下屬不矜不伐、極為友善,是個值得自己輔佐、共圖大事的人。
徐庶道出自己的投靠之意,劉備大喜過望,他早就有意結交荊襄一帶的才智之士,今見大名鼎鼎的徐庶前來投效,哪有不歡迎的道理?二人一番推心置腹的交談,劉備對徐庶的品格、才幹非常器重,當即將他留營並委以重任,從此以後,徐庶在新野幫助劉備整理軍務、訓練士卒、修葺防禦設施,成了劉備非常信賴、不可或缺的左膀右臂。
建安九年(204年),曹操率軍出征河北,在鄴城一帶與袁紹軍鏖戰,後一舉攻克鄴城。
屯駐新野的劉備見曹操大軍輕出,後防空虛,似乎嗅到了機會,於是乘機率軍北上攻城掠地,也好撿點便宜。
劉備軍抵達葉縣,奉命留守許昌的名將曹仁、于禁、李典聞警率部前來救援。
見曹軍勢大難敵,劉備急忙請劉表派兵北上相助,劉表拒絕發兵救援,劉備進退不得,一時間形勢危殆。
有道是:危難之際,方顯英雄本色,一直不吭不哈的徐庶毫不猶豫的站了出來,給焦慮不安、束手無策的劉備獻上一條妙計。
劉備按徐庶所授,先下令燒毀自家營寨,然後佯裝敗退潰逃,暗中卻讓關羽、張飛、趙雲等悍將引一彪人馬,悄悄埋伏在曹軍追兵必經之處。
曹仁不知有詐,果然中計,他不顧李典的勸阻,和于禁一起率輕騎追擊劉備。
劉備埋下的伏兵四下里吶喊著對曹仁所率追兵發起衝擊,將猝不及防的曹仁部團團圍住,曹軍死傷慘重,只有少數人掩護曹、於二將僥倖逃回。
劉備轉危為安,這才放下驚懼之心,收拾人馬,返回新野。
徐庶卓越的軍事才能與高人一籌的神機妙算,讓劉備心悅誠服,也讓眾將刮目相看。
劉備逢人便夸徐庶有王佐之才,自己得到他實乃天幸,徐庶卻表現出謙讓、冷靜、低調的一面,他說自己比起「臥龍」諸葛亮來簡直不值一提,諸葛亮的才學、智術、品格可謂古今少有,得到他就有問鼎中原的機會,隨後,他向劉備正式舉薦了諸葛亮。
對於諸葛亮的大名,劉備早有耳聞,只是一直無緣得見,今見徐庶力薦此人,不禁起了招攬之心。
此後發生的事情國人耳熟能詳:劉備「三顧茅廬」,終於如願以償,於公元207年請回諸葛亮襄助自己,從此其晦暗人生猶如鮮花著錦,烈火烹油,最終干出了一番大事業,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大局。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率大軍南下渡江閃擊劉表。
此時劉表已故,他的兒子劉琮不戰而降,將荊州白白獻與曹操。
失去庇護的劉備領著二十餘萬軍民緩緩南撤,在當陽長坂坡被曹軍趕上,寡不敵眾的劉備抵擋不住,無奈之下只得落荒而逃,其麾下輜重、人員損失慘重,大都成了曹軍的戰利品。
徐庶的母親也被曹軍俘虜,曹操仰慕徐庶之能已非一兩天了,他見到徐母后突然心生一計。
他命人模仿徐母筆跡偽造了一封書信,然後以徐母名義命人送與徐庶召他赴許都。
徐庶接信後淚下如雨,憂心如焚,老母被操擄去,許都乃曹操老巢,去還是不去,竟一時沒了主張。
原來他一貫事母至孝,是出了名的大孝子。
思來想去,他覺得沒有別的解決辦法,於是他含淚向劉備辭行。
徐庶對劉備說:「本以為可以與將軍一起共圖王霸大業,耿耿此心,天地可鑑。
不幸老娘被擄,方寸已亂,即便強留於此也無濟於事,請將軍允許我辭君北上,赴許都侍奉老母。
」倚徐庶為肱骨的劉備心中縱有一萬個不願意,又能怎樣呢?誰都知道徐庶是大孝子,假若自己阻攔,徐母或因此遭害,自己豈不是要背負離人骨肉之罪?隨後,徐、劉揮淚而別。
徐庶來到許都後,發現這一切不過是曹操設的一個局,但也無可奈何,只能留了下來。
徐庶歸曹後,心中依然留戀故主劉備與摯友諸葛亮,儘管他足智多謀、才氣縱橫,但卻不願意為曹操出謀劃策,更不願意與劉備為敵。
徐庶在曹魏十餘年,雖然官拜中郎將、御史中丞,卻始終「身在曹營心在漢」,至始至終未幫曹操設過一計,也從未在軍事、政治、行政方面有任何建樹,這也是那句著名歇後語「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的由來。
他似乎甘願退出歷史舞台,從此湮沒不聞。
史書《三國志》、《資治通鑑》、《魏略》和小說《三國演義》對徐庶的最終下落均未作交代,因此,關於徐庶的人生結局一直眾說紛紜,有病亡說,出家為道說,西嶽華山隱逸說等等,他的人生歸宿,成了三國史上的一大謎團,徐庶也算三國人物中最具神秘色彩的一位。
關於「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的緣由,一直以來,有很多種解釋。
歸納起來大致有不被曹操信任並重用,以及遭到劉備、諸葛亮的排擠兩種說法最具代表性。
關於徐庶終身不為曹操設一計,有一種說法一直喧囂塵上:曹操執徐母逼其轉投,徐庶無奈歸曹,徐母深明大義,斥責兒子一番後,憤而自殺,徐庶因此深恨曹操,從此裝聾作啞,再也不肯替曹操出謀劃策了。
這種說法要拜小說《三國演義》所賜,因小說影響甚廣,早已深入人心,因而幾乎成了歷史定論。
其實,徐庶歸曹侍母后,幾種史書均未提及其母自殺一說。
因此,可以判定徐母自殺一說是羅貫中的誤判,抑或是演義小說慣用伎倆所致。
有學者說,徐庶不得已而降了曹操,卻從此悄無聲息,似乎已江郎才盡,並不是因為思念舊主,更不是因其母自盡而深恨曹操,而是他飽經風雨、歷盡坎坷後對功名之事已經看淡,沒以前那麼熱衷了。
況且曹操帳下謀臣如雨,將星閃耀,論資排輩下,也沒了徐庶施展才華的空間。
徐庶一向自視甚高,其志向是與人共圖王霸之業,而曹操任命他為御史中丞,這職務是無法施展他的滿腹才華的,於是他只得收斂鋒芒,來他個大隱隱於朝了。
假設徐庶一直留在劉備那兒效力,應該有所作為,雖無法與諸葛亮比,但與「鳳雛」龐統、孫乾、簡雍等人的地位應該是差不多吧?
《三國志》記載,徐庶之志與諸葛亮一樣遠大,二人都是想輔佐明主建立王圖霸業之輩。
他追隨劉備後,立刻就得到劉備信任與器重,他與劉備的交情早於諸葛亮,而諸葛亮也是得到他的力薦這才加入劉備陣營的。
後來,徐庶無奈歸曹,諸葛亮聽說他在曹魏只做得中郎將、御史中丞時,頗為感慨地說:「魏殊多士耶?何彼二人(另一位指徐庶好友石韜)不見用乎」?意思是「難道魏國人才很多嗎?為何連徐庶、石韜(字廣元)這樣的英才都得不到重用呢」?其實徐庶不被重用,或許不是他能力不夠,亦不是魏國人才過剩,沒有他的位置,很可能是另有玄機。
曹操以雄才大略聞名,且一貫愛才惜才,他費盡心機得到徐庶,豈有閒置一旁、獲而不用之理?那麼,原因只有一個,就是徐庶和劉備的淵源極深,二人關係如此親密,不能不引起曹操的疑忌,彼時群雄爭霸,形勢錯綜複雜,他不得不防啊。
赤壁戰役爆發前曹操調徐庶去鎮守長安,或許就是不想看到他與舊主劉備在戰場上相見,曹操對他的防範心理可見一斑,從一個側面也可以窺見徐庶在曹營中處境的尷尬。
而諸葛亮得知好友在曹營的遭遇後發出的喟嘆,或許不過是為他不值,有「早知今日何必當初」、惋惜他的才華不得發揮之意,並不是說他言下之意有「曹操帳下英才輩出,哪有徐庶的位置,咋也輪不到他出頭」的諷喻、看笑話的含義在內。
也有人認為,徐庶歸曹,並不是因為老母被擄,其實是劉備不信任他並遭諸葛亮排擠傾軋所致。
與前幾種廣為人知的觀點比,此說可謂驚世駭俗,然而細究起來,卻也不無幾分道理。
按《三國志》的說法,曹操並沒有抓捕徐母做釣餌誆騙徐庶歸降於己,徐母被擄完全是亂軍中的一次意外收穫而已。
而且以曹操的實力,踏平荊州、攻克小小新野,一舉擊潰劉備是易如反掌之事,完全不必如此煞費苦心抓徐母、要挾徐庶,通過折斷劉備羽翼的辦法來打垮劉備。
而且,在大家都在爭奪人才的三國早期,狡黠多智的曹操沒必要靠殺對手手下的第一智囊之母而人心喪盡,最終落得個千夫所指、萬眾唾罵的悲催結局。
因此,徐庶歸曹與其母被抓有一定關係,但不是主要原因。
真正的動因是徐庶自願棄劉投曹,種種跡象表明,他似乎再也不願意在劉備那兒繼續幹下去了。
其實,按史書記載,諸葛亮並不是在徐庶走後才輔佐劉備的,「徐庶走馬薦諸葛」不過是個傳說,其實他早在投劉初期就向劉備推薦了諸葛亮。
二人曾經共同襄助過劉備,在一起共事過一段時間。
劉備一直喜歡用兩個參謀做主要幕僚,或許為了相互制衡的目的,抑或是另有深意。
而諸葛亮雖然深謀遠慮,但性格似乎不夠大度,權勢欲又極強,除劉備外,對其他人特別是個性稍強者似乎都難以相安、相容。
在蜀漢建立前後的漫長時光中,他誅殺劉封、彭羕,逼反了孟達,流放廖立,廢黜李嚴,邊緣化並妖魔化魏延,劉備麾下稍有能力之人幾乎被他趕盡殺絕。
難怪很多研究三國的人都評價諸葛亮器局不夠寬宏,特別是「不能容人」。
恰恰劉備也是精於權謀之人,他採取「雙軍師制」,只為牢牢掌控自己的智囊團,達到分而治之的目標。
這一下矛盾來了,徐庶、諸葛亮都是才智超人之士,劉備讓二人平起平坐,徐庶到沒啥,心高氣傲的諸葛亮卻如鯁在喉。
諸葛亮的志向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而徐庶卻和自己並駕齊驅,這是他無法容忍的。
為了顯示自己的能耐,最終大權獨攬,諸葛亮免不了在劉備面前拔高自己,也忘不了打打徐庶的小報告,乘機貶低他,劉備的態度如何不得而知,不願內耗的徐庶卻很受傷,也漸漸心灰意冷,繼而萌生去意。
當徐母被曹軍虜獲後,徐庶有了藉口並堅定了北上投曹的決心,於是他以侍母為名決絕地奔赴許都,正式棄劉投曹。
對於諸葛亮來說,徐庶有舉薦之恩。
然而為了實現自己的理想抑或是野心,這種恩情大可以棄如敝履。
徐庶之謀,或許比諸葛亮稍遜,但他的德,卻遠在諸葛之上。
他到曹營後,出於這樣那樣的考慮,從未說過諸葛亮的一句不是,或許不願透露劉備集團內部不團結的醜聞,對自己遭排擠的不堪回首之往事更是隻字未提。
於是,歷史留下來兩人相互欣賞、親密友善的千古美談。
而諸葛亮卻沒那麼厚道,至少在他的言行上流露出來。
《三國志·諸葛亮傳》記載,諸葛亮第一次兵出祁山討伐曹魏時,聽說徐庶與石廣元(石韜)二人在曹魏所任官職後,意味深長但語焉不詳地說了一句:「魏殊多士耶?何彼二人不見用乎」?
一貫登高望遠且料事如神的諸葛亮究竟想表達什麼意思呢?
此話除前文給出的那些解釋外,也可以闡述或理解為:「魏國的人才太多,不然為何連徐庶、石韜這樣的大才都得不到重用呢」?話中嘲諷揶揄之意,幸災樂禍之情,溢於言表。
假設諸葛亮和徐庶真的惺惺相惜、親密無間的話,他就不應當這樣講,而是應該說:「在魏國,連徐庶、石韜這樣的人才都不被重用,不是二士沒有本事,而是曹操不會識人,不願重用他們啊」!
徐庶是千里馬,曹操卻非伯樂,諸葛亮這樣說才算真朋友!
當然,此說只是一家之言,算不得蓋棺之語,只能算見仁見智之說。
按今天的觀點,徐庶歸曹,如同職場上的一次跳槽,沒有對錯,也無關乎道義,只是他在人生中比較艱難的一次抉擇罷了。
人如棋子,在歷史大潮的裹挾下往往身不由己。
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的真相究竟如何?恐怕連《三國志》的作者陳壽、《魏略》作者魚豢都無法回答,更遑論《資治通鑑》編纂者司馬光、《三國演義》羅貫中等後世之人了,誰都不是事件的親歷者與目擊者,誰又能洞燭幽微,給出真正的答案呢?徐庶降曹的歷史真相或許只能永遠湮沒在歷史深處厚厚的塵埃下了。
插圖為網圖
徐庶離開劉備,歸降曹操後,最終的結局是什麼?
漢末三國這一歷史階段,劉備投奔荊州劉表,屯駐新野時,徐庶這位謀士前往投奔,並向劉備推薦諸葛亮。不過,徐庶南下時因母親被曹操所擄獲,徐庶不得已辭別劉備,進入曹營。後來此事被藝術加工為「徐庶進曹營...
閒扯三國(18):徐庶不言?
閒扯三國(18):徐庶不言? 「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這個典故出自《三國演義》。徐庶通過自薦成為劉備的軍師並數敗曹軍。為削弱劉備賺取徐庶,曹操的謀士程昱設計騙到徐庶母親,又以假書信將徐庶騙至曹...
徐庶正解:主動投曹,沒有一言不發
徐庶在三國中是個神龍見首不見尾的人物,而且智謀超群,和諸葛亮為友。受《三國演義》的影響,大多數人都很崇敬這位神機妙算、忠義可嘉的軍師。可是,真實的徐庶跟演義中的完全是兩個概念。本號這就深挖史料,...
三國徐庶哪去了,什麼結局?
徐庶在新野投奔劉備後,幫助劉備操練兵馬,擊敗了來攻的曹軍。曹操得知徐庶底細後,派人扣押了徐庶的母親,迫使以孝為先的徐庶離開劉備,來到曹營,因有不為曹操獻一謀的誓言,才有了流傳至今的「徐庶進曹營,...
三國最誠信之人,也是最無情之人,但是結局卻是最好的!
漢獻帝建安十三年,曹操率大軍南征荊州。這時劉表已亡,他的兒子劉琮不戰而降。劉備率軍民二十多萬人南撤。在曹軍追及到當陽長坂坡時,劉備寡不敵眾,大敗而逃,輜重全失。徐庶的母親也不幸被曹軍擄獲,並被曹...
徐庶是真的因為母親而投奔曹操,還是別有隱情?
話說徐庶幫助劉備擊敗曹軍後,曹操打聽到徐庶是劉備取得勝利的關鍵人物。為挫敗劉備,曹操用計把徐庶的母親騙到許都,並冒用徐母的名義給徐庶寫信要徐庶來許都。劉備不願徐庶走,但又不忍曹操拿徐母要挾徐庶...
此人不離開劉備,諸葛亮就沒有機會!
眾所周知,三國演義里,諸葛亮神機妙算,簡直就是神一樣的存在。而徐庶呢,他先前投奔劉備,因母親被曹操所擄獲,徐庶不得已辭別劉備,進入曹營。後來這件事被藝術加工,「身在曹營心在漢」、「徐庶進曹營,一...
雖身在曹營,卻是劉備最應該感謝之人!
看三國的人都知道劉備與諸葛亮這對魚水君臣,那種信任是歷代君臣都很難做到的,更可說是許多君臣的典範。蜀漢後來的發展,也與諸葛亮後來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是分不開的。當然,說到劉備與諸葛亮的淵源,...
徐庶投奔曹操真是因為母親被抓?是!但並非主要原因,這才根本!
相信大家通過《三國演義》都知道「徐庶走馬薦諸葛」的故事,大概的故事情節是這樣的:曹操用計將徐庶的母親騙到許都,然後冒用她的名義給徐庶寫信,讓他來許都。劉備最初不願意放徐庶走,但又不忍心曹操拿他母...
同樣是劉備的重要謀臣,諸葛亮成為丞相,徐庶為什麼默默無聞?
熟讀三國歷史,我們發現劉備在新野的這幾年,手下聚集兩大謀臣,分別是徐庶和諸葛亮。徐庶是潁川名士,劉備非常器重,當即委以重任,幫助劉備整理軍務、訓練士卒、修葺防禦設施,成了劉備非常信賴、不可或缺的...
徐庶進曹營救母的真正目的被掩藏了千年,世人都小看了他
徐庶是《三國演義》中劉備時運轉變的重要人物。他被曹操帳下大將誇獎「比我的十倍還強。」曹操聞之動心,於是軟禁徐母並偽造家書一封,招引徐庶。自古忠孝不能兩全,徐庶無奈之下投身曹營,之後有了一言不發的典故。
揭秘歷史上真實的徐庶,有兩處跟《三國演義》中完全不一樣
可以說徐庶這個人物角色,在《三國演義》中並不算是主角。演義小說中對他的故事描述大概可以簡述為:曹操採用了謀士程昱的計謀,從潁川搬來了徐庶的老母親,並命程昱模仿其筆跡偽造了一封家書,從而騙徐庶投曹...
徐庶投奔曹操之後,為何被徹底埋沒?原因其實很簡單,與劉備無關
喜歡三國文化的朋友,可能都聽說過這樣一句話,即「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這倒不是說徐庶本身少言寡言,而是讚揚他的忠義。因為,在《三國演義》中,他本是劉備身邊的謀士,卻被曹操和程昱,模仿其母親的筆...
又被《三國演義》忽悠了,徐庶進曹營並非一言不發
喜歡讀《三國》的人,都為徐庶感到惋惜。一個才華橫溢的人被迫到了曹營,卻因為自己的忠貞之心,而「一言不發」。每當讀到這,我們總是對徐庶感到惋惜,也常常會想,如果徐庶一直輔佐劉備,劉備是否能統一天下呢?
徐庶離開劉備幕後不簡單,關羽為何看不起諸葛亮?
曹操派出大將曹純追殺劉備,曹純率領所部「虎豹騎」一日一夜行軍三百里,終於在當陽長坂地方追及劉備。覆巢之下、焉有完卵,劉備的兩個女兒被曹軍擄獲,同時被俘的還有徐庶母親。對徐庶的才幹,曹操也有所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