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庶離開劉備並非因為母親,諸葛亮也不想出山,只是被劉備逼得緊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三國不外乎人與人之間的成王敗寇,國與國之間的優勝劣汰,生死存亡。

世事難料,今時成王,明時做寇;今時生,明時死;今時存,明時亡。

因此,想在三國混,沒有識時務的眼光,你只能成為浮萍,一直漂游不定。

孰不見三國單挑王呂布,先從丁原,拜為義父,後弒丁原,投靠董卓。

始終秉性未改,為貂蟬又殺董卓,易主比翻書還快,怪不得張飛直呼「三姓家奴」。

防主呂布朝三暮四的性格最終導致他殞命白門樓。

三國中謀士猛將跳槽者不乏其人,但像呂布這樣屢次投新主弒舊主的主則為數不多,也會為三國之士所不恥。

有道是賢才擇明主而仕,三國中賢才猛將在尋找到他們心中的明主,則會忠心耿耿,死心塌地。

亂世之奸雄的曹操身邊猛將又有多少是揭竿而起的鐵哥們,張遼原是呂布的手下,張郃原是袁紹的手下,徐晃原是楊奉手下,他們都是混亂中擇愛才的曹操而居,當然這也離不開曹操的一雙慧眼。

不是每一位賢士都能找到自己心中的明主,也不是每一位明主都能全攬天下之英才。

周公吐哺,也未嘗能讓天下歸心。

明主與賢才之間從來都是雙向選擇,缺一不可。

舊主是公認的明主,所投之主又是雄才大略之主,又該如何選擇呢?不巧的是這種事情就發生在徐庶(元直)的身上。

我們經常說的一句歇後語「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是用來形容一個人不言不語,不發表意見,這個典故來自三國時期的著名謀士徐庶。

徐庶,字元直,剛一開始,與司馬徽、諸葛亮、龐統一樣,過著隱居的生活。

後來,劉備屯軍新野,徐庶前去拜訪而成為劉備的謀士,輔佐劉備贏得新野之戰的勝利。

曹操兵敗,料定必有人替劉備出謀劃策,派人去打聽,知道徐庶在劉備軍中。

於是,曹操軟禁了徐庶的母親,逼徐庶投靠。

徐庶「不得已」,棄劉備而去,投靠曹操。

但是,徐庶去曹營之後,母親知道他來投靠曹操,怒兒不爭,上吊自殺。

所以說,徐庶進曹營並沒有救得了母親,反而間接害死了母親。

那麼,徐庶進曹營真的只是為了救母親嗎?

歷史上的徐庶確實和諸葛亮等人十分交好,也確實很有學問,但是徐庶破八門金鎖陣,手把手教劉備怎麼打仗的事是肯定不存在的。

劉備一個主帥,軍事戰鬥需要別人來指揮?就算是後期的火燒博望坡什麼也都是他親自領導的,可能聽聽徐庶的建議啥的。

演義中編了一段故事,說是曹操把徐庶的母親捉了起來,然後徐庶就不得不離開劉備,然後離開之前向劉備推薦了諸葛亮。

其實不然,徐庶並不是這個時候離開比劉備的,翻開《三國志·諸葛亮傳》就可以知道徐庶是在劉備一行人逃亡江夏的途中,因為徐庶的家眷(母親)在逃跑途中被曹軍捉了,徐庶才決定離開劉備的。

雖然都是離開劉備,但是歷史和演義有個時間差的。

歷史上徐庶是因為母親才離開劉備的?三國志的交代是因為母親被抓走,徐庶心如死灰,方寸大亂,只好辭別了劉備,投奔曹操。

自古忠孝不能兩雙,徐庶選擇了孝。

會不會有其他原因呢?筆者猜測還可能是吃不了這顛沛流離的生活的苦~

《三國志》記載,徐庶之志與諸葛亮一樣遠大。

他追隨劉備後,立刻就得到劉備信任與器重,他與劉備的交情早於諸葛亮。

而諸葛亮也是得到他的力薦這才加入劉備陣營的。

後來,徐庶無奈歸曹。

諸葛亮聽說他在曹魏只做得中郎將、御史中丞時,頗為感慨地說:「魏殊多士耶?何彼二人(另一位指徐庶好友石韜)不見用乎」?意思是「難道魏國人才很多嗎?為何連徐庶、石韜(字廣元)這樣的英才都得不到重用呢」?

曹操以雄才大略聞名,且一貫愛才惜才 。

他費盡心機得到徐庶,豈有閒置一旁、獲而不用之理?那麼,原因只有一個,就是他深知徐庶和劉備的淵源極深,二人關係如此親密,不能不引起曹操的疑忌、防範 。

彼時群雄爭霸,形勢錯綜複雜,他不得不防啊。

赤壁戰役爆發前曹操調徐庶去鎮守長安,或許就是不想看到他與舊主劉備在戰場上相見。

曹操的態度,從一個側面也可以窺見徐庶在曹營中處境的尷尬。

也有人認為,徐庶歸曹,並不是因為老母被擄所逼,其實是劉備不信任他並遭諸葛亮排擠傾軋所致。

與前幾種廣為人知的觀點比,此說可謂驚世駭俗 。

然而細究起來,卻也不無幾分道理。

按《三國志》的說法,曹操並沒有抓捕徐母做釣餌誆騙徐庶歸降於己。

徐母被擄完全是亂軍中的一次意外收穫而已。

而且以曹操的實力,踏平荊州、攻克小小新野,一舉擊潰劉備是易如反掌之事 。

他完全不必如此煞費苦心抓徐母、要挾徐庶,通過折斷劉備羽翼的辦法來打垮劉備。

而且,在大家都在爭奪人才的三國早期,狡黠多智的曹操沒必要靠殺對手手下的第一智囊之母而人心喪盡,最終落得個千夫所指的不利局面。

以曹操的智商,如此因小失大之事,他絕不會且不屑去干 。

因此,徐庶歸曹與其母被抓有一定關係,但不是主要原因。

真正的動因是徐庶自願棄劉投曹 。

史書中露出的種種跡象表明,他似乎再也不願意在劉備那兒繼續幹下去了。

徐庶卓越的軍事才能與高人一籌的神機妙算,讓劉備心悅誠服,也讓眾將刮目相看。

劉備逢人便夸徐庶有王佐之才,自己得到他實乃天幸 。

徐庶卻表現出謙讓、冷靜、低調的一面。

他說自己比起「臥龍」諸葛亮來簡直不值一提。

諸葛亮的才學、智術、品格可謂古今少有 。

若能得到他,主公就有問鼎中原的機會。

隨後,他向劉備正式舉薦了諸葛亮。

此後發生的事情國人耳熟能詳:劉備「三顧茅廬」,終於如願以償,於公元207年請回諸葛亮襄助自己。

劉備請諸葛亮出山,最終在他的幫助下干出了一番大事業,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大局。

但是通過劉備的三顧茅廬這個故事的每個節細就會發現,其實諸葛亮是不願意跟隨劉備打天下的。


其一、書童與劉備的對話讓人驚訝,自傲、無理。

做為一個書生身邊生活的書童,只能說,要不就是主人交待過,委婉的拒絕方式。

其二、每次拜訪諸葛亮,劉備、關羽、張飛都佩帶寶劍。

試想下,每次都拿著一把傷人的致命武器在手上去拜訪你,你敢見面嗎?諸葛亮不躲才怪,結果只躲過了兩次,竟躲不過第三次。

其三、在那種戰亂環境下,他敢正面拒絕劉備,一定必死無疑。

因為不跟隨劉備,有可能就跟隨曹操或孫權,到那時候劉備將更加雪上加霜,所以劉備不管怎樣都不會罷休。

其四、在第三次的時候,張飛說要在諸葛亮屋裡放火。

這個時候諸葛亮能不害怕嗎?他能不醒來嗎?好在諸葛亮的心理素質非常好,淡定應付過去了。

其五、諸葛亮本身智商就非常高,既知天文地理,又能算出後世伯溫。

難道還算不出是誰統一三國嗎?只是礙於劉備的「熱情」威脅和關羽、張飛的施壓。

其六、如果選擇跟隨人人才濟濟的曹操,一定沒有大做為,曹操也不會看中他。

因為曹操身邊的謀士實在太多,也正好應驗了一句話: 「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

」的道理。

如果選擇跟隨手握重兵的孫權,一沒影響力,二沒戰功,最後只能被周瑜乖乖弄殘。

所以諸葛亮最後只能委曲求全,無奈的跟隨了一窮二白的劉備打天下。

網友們,你們認為呢?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徐庶離開劉備,真的是因為他的母親嗎?

三國不外乎人與人之間的成王敗寇,國與國之間的優勝劣汰,生死存亡。世事難料,今時成王,明時做寇;今時生,明時死;今時存,明時亡。因此,想在三國混,沒有識時務的眼光,你只能成為浮萍,一直漂游不定。...

揭秘徐庶是如何破八門金鎖陣的

徐庶是誰的軍師戰國時期,諸侯分裂,各股勢力紛紛收納賢臣,希望為自己出謀劃策,為統一大業的戰爭添磚加瓦,徐庶先後待在了劉備和諸葛亮兩個人的身邊,徐庶是誰的軍師呢?

說到悲情,三國里非他莫屬

徐庶,字元直,河南許昌人。東漢末年劉備帳下謀士,後歸曹操,並仕於曹魏。三國演義刻畫的徐元直,進操營一言不發,不擬一謀,不獻一計,肯定是藝術加工。那麼,該如何解讀三國名士徐庶的三國人生呢?

徐庶正解:主動投曹,沒有一言不發

徐庶在三國中是個神龍見首不見尾的人物,而且智謀超群,和諸葛亮為友。受《三國演義》的影響,大多數人都很崇敬這位神機妙算、忠義可嘉的軍師。可是,真實的徐庶跟演義中的完全是兩個概念。本號這就深挖史料,...

閒扯三國(18):徐庶不言?

閒扯三國(18):徐庶不言? 「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這個典故出自《三國演義》。徐庶通過自薦成為劉備的軍師並數敗曹軍。為削弱劉備賺取徐庶,曹操的謀士程昱設計騙到徐庶母親,又以假書信將徐庶騙至曹...

若非諸葛亮,此人不會進曹營成就千古佳話

徐庶,字元直,是劉備早期的謀士,侍奉劉備時期,面對曹操大將軍曹仁的進攻時,破解曹仁八門金鎖陣,並奪取樊城,大敗曹仁李典,使當時屢戰屢敗的劉備嘗到了打勝仗的滋味。敗軍之將曹仁李典逃回許昌後告訴曹操...

徐庶離開劉備投靠曹操的真相是什麼

徐庶,字元直,東漢末年人士,本來是劉備帳下之人,後來被迫歸附了曹操,為曹魏政權效力。徐庶曾經向劉備推薦諸葛亮,並且幫助劉備破了八門金鎖陣,是歷史上的一個英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