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在曹營心在漢,三國之中有幾人?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身在曹營心在漢之關羽

公元200年,曹操征劉備,劉備戰敗。

關羽與劉備失散後,不得已降了曹操。

曹操對關羽優禮有加,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封侯賜爵。

但關羽不為所動,最後掛印封金,不辭而別,過五關斬六將,與劉備、張飛相聚。

因而後人稱關羽「身在曹營心在漢」。

這是民間流傳的俗語,在戲劇曲藝中能聽到。

後來這句話常用來比喻人在某地心卻懷念異地的親人,也常用來比喻人在敵對雙方的某一方掛職,心卻嚮往另一方。

關羽

《三國演義》中說,曹操把關羽圍困在屯土山上,在張遼極力勸說下,關羽和曹操訂立了著名的「土山三約」:一、降漢不降曹;二、贍養劉備兩個夫人;三、一旦知道劉備消息,無論千里萬里赴湯蹈火也要投奔兄長。

曹操最後答應了苛刻的條件。

身在曹營的關羽還幾次提醒曹操,自己時刻沒有忘記故主劉備。

後來又斬顏良、誅文丑,解白馬之圍報答曹操不殺之恩。

關羽忠於劉備,忠於桃園結義的拳拳之心,在小說中表現得淋漓盡致。

《三國志》里關羽投降變節之說也就被巧妙地化解,反而留下一個著名典故,就是「身在曹營心在漢」。

將關羽講義氣的形象推向極致的是《三國演義》中關羽在華容道義釋曹操的一幕,更令無數人盪氣迴腸。

關羽

身在曹營心在漢之徐庶

徐庶足智多謀,曾做過劉備的軍師。

後因曹操假冒徐母筆跡致書徐庶,徐庶不得已離開劉備而回家與母親相聚。

臨行前,徐庶曾向劉備表示:「縱使曹操相逼,庶亦終身不設一謀。

」後來便有了一句歇後語「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表示始終保持沉默之意。

徐庶

但徐庶卻是比關羽更合成語意義的人物,他在被迫「棄劉歸曹」後,為了報答劉備的知遇之恩,雖在曹營卻「終身不設一謀」,因此,徐庶才是「身在曹營心在漢」光輝典範。

通讀本《三國演義》上說,徐庶化名單福,聞玄德是仁德之主前去投靠,拜為軍師,接連打了兩次漂亮的勝仗,還襲取了樊城,使劉備聲名鵲起,也讓劉備集團在逆境中看到了希望。

可是好景不長,其身份被程昱識破,並設計將徐庶老母賺至許昌,又假借徐母家書逼徐庶就範,這就是俗語典故「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的由來。

劉備與徐庶相知

徐母被捉,史籍與演義皆同,所不同的是細節,《三國志·諸葛亮傳》曰:「俄而表卒,琮聞曹公來征,遣使請降。

先主在樊聞之,率其眾南行,亮與徐庶並從,為曹公所追破,獲庶母。

這段記載與「演義」有兩點不同。

第一點,這時的諸葛亮已經在劉備陣營,說明「三顧茅廬」在徐庶辭劉之前。

第二點,徐庶的母親並非曹操用計捉取的,而是在追擊劉備時俘獲的,說明此時的徐庶已經將老母接至劉備軍中或安排在樊城、新野居住,只是當時劉備的力量薄弱,實力不足以保護部下及家小,甚至連自己的家眷都差點被捉。


徐庶

另外,魏略曰:庶先名福,本單家子。

說明單福也不是化名,而是本名。

單也不是姓而是出身寒門的意思,《三國演義》正是採用了《魏略》的記載將其化名單福,顯然是以訛傳訛。

徐庶的原名應該叫徐福,因行俠仗義不得已改名,信史中也無曹操偽造徐母家書的記載。

徐母被捉後,徐庶急忙辭別劉備說:「本欲與將軍共圖王霸之業者,以此方寸之地也。

今已失老母,方寸亂矣,無益於事,請從此別。

」看來,徐庶侍母至孝,為了盡孝連王霸之業都可以拋棄,說明徐庶是個視家庭比事業更重要的理智之人,只是可惜了徐庶的滿腹經綸。

網絡配圖

徐庶是位足智多謀又文武雙全的人物,年輕的時候,他隻身闖入仇家手刃仇人,武功可謂了得。

後棄武從文,雖然出場很少,也是屢有建樹,曹操的頂級謀士程昱稱,徐庶之才十倍於己,當是肺腑之言。

曹操正是看中徐庶的聰明才智可以為己所用,才想方設法將其賺至自己門下,曹操愛才心切,但是卻忽略了徐庶是一位真正的忠義之士。

徐庶

徐庶投奔曹營後確實謹記諾言恪守誠信,即使在曹操將遭到毀滅性打擊的時候,也不願透露機密,只是採用了龐統的計謀避之而去。

據《三國志》記載,當時與徐庶一起投奔曹操的還有一位石韜,諸葛亮北伐時,韜仕歷郡守、典農校尉,福至右中郎將、御史中丞。

諸葛亮出隴右,聞元直(徐庶字)、廣元(石韜字)仕財如此,嘆曰:「魏殊多士邪!何彼二人不見用乎?」徐庶至曹營後的確沒有進獻任何針對劉備的計謀,諸葛亮之嘆恰好為徐庶的「身在曹營心在漢」作了有力註腳。

徐庶離去之後,諸葛亮很痛心

另外,劉備是季漢而不是真正的「漢」。

關羽「降漢不降曹」只是「降」而不是「心在」。

他心在劉備的「漢」,而非真正意義上的漢。

而徐庶為了家庭可以拋棄劉備集團,足見其心在真正的「漢」而非蜀國,並且他為劉備舉薦諸葛亮,也算是仁至義盡。

身在曹營心在漢之荀彧

荀彧身在曹營心在漢與關羽,徐庶不同。

荀彧身在曹營心不是在劉備,而是漢王朝。

荀彧身在曹營心在漢之故事亦最為淒悲。

荀彧

荀彧是三國時期卓越政治家、戰略家,曹操統一北方的首席謀臣和功臣,被稱為「王佐之才」。

荀彧在戰略方面為曹操規劃制定了統一北方的藍圖和軍事路線,曾多次修正曹操的戰略方針而得到曹操的讚賞,包括「深根固本以制天下」,「迎奉天子」;戰術方面曾面對呂布叛亂而保全兗州三城,奇謀扼袁紹於官渡,險出宛、葉而間行輕進以掩其不意奇襲荊州等諸多建樹;政治方面為曹操舉薦了鍾繇、荀攸、陳群、杜襲、戲志才、郭嘉等大量人才。

荀彧在建計、密謀、匡弼、舉人多有建樹,被曹操稱為「吾之子房」。

官至侍中,守尚書令,封萬歲亭侯。

因其任尚書令,居中持重達十數年,處理軍國事務,被人敬稱為「荀令君」。

荀彧謀劃

荀彧為曹氏集團所做一切貢獻皆是因為他認為曹操是興復漢室的忠臣子弟,但是曹操發展逐步壯大,個人野心亦逐步膨脹表露。

公元212年,曹操欲進封魏公,詢問與荀彧,荀彧已看出曹操個人野心,堅決反對。

曹操極為失落,而荀彧亦以知曉曹操不可能是興復漢室之臣,自己一生心力奮鬥與自己的志向竟然是大相逕庭。

二人關係隨即疏遠。

同年,荀彧在壽春辭世,亦有曹操賜死之說。

荀彧

關於曹操賜死之說,有人認為不可信,曹操性格複雜,既殘忍亦有溫情一面。

曹操與荀彧相交二十餘載,荀彧為曹操出謀劃策諸多,兩人相互極其信任,感情亦應很深。

曹操世之奸雄,胸懷廣大,殺他嫡長子的張繡他都可以接納,怎會為一件事情而賜死感情如此深厚的荀彧。

曹操對荀彧的懺悔

但是荀彧情況亦有不同,他官居高位,有諸多軍功,在曹氏集團中威望極高,非常有影響力。

最可怕的是他忠漢,而不是忠曹。

這對曹操而言,就太怕了,亦不能忍了。

因為荀彧身在曹營心在漢對曹操形成了顯著的威脅,所以曹操就很有可能為了維護其政權,摒棄多年情感,賜死荀彧。

而如今看來,無論荀彧是憂鬱而死還是被賜死,其人生最後,多年志向破滅,悲涼之感早已超過身死。

荀彧忠漢之心,身在曹營心在漢之故事可謂最為悽美悲慘!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身在曹營心在漢的3位著名人物,氣懵曹操了

第一位荀彧身在曹營心在漢與關羽,徐庶不同。荀彧身在曹營心不是在劉備,而是漢王朝。荀彧身在曹營心在漢之故事亦最為淒悲。荀彧是三國時期卓越政治家、戰略家,曹操統一北方的首席謀臣和功臣,被稱為「王佐之...

徐庶正解:主動投曹,沒有一言不發

徐庶在三國中是個神龍見首不見尾的人物,而且智謀超群,和諸葛亮為友。受《三國演義》的影響,大多數人都很崇敬這位神機妙算、忠義可嘉的軍師。可是,真實的徐庶跟演義中的完全是兩個概念。本號這就深挖史料,...

出一上聯:徐庶走後無單福

徐庶《三國志》無傳,裴松之引注《魏略》中記載有:「庶先名福,本單家子,少好任俠擊劍。中平末,嘗為人報仇,白堊突面,被發而走,為使所得,問其姓字,閉口不言。吏乃於車上立柱維磔之,擊鼓以令於市廛,...

謀臣徐庶「身在曹營心在漢」的作法高明嗎?

徐庶為了能夠忠孝兩全,「身在曹營心在漢」。所以,徐庶進曹營的時候,一言不發。當時看來,很多人都贊成他的這種做法,一方面是忠於原來的主人,另一方面也侍奉了自己的老母親。現在,我們不禁要問,徐庶「身...

徐庶為什麼不棄曹歸漢?

徐庶在《三國演義》中不能算是一個主要人物,但有關他的描寫卻與歷史真實相差甚遠。在《三國演義》中曹操納謀士程昱之計從潁川搬取了徐庶的老母,並由程昱模仿徐母的筆跡偽作家書騙取徐庶投曹。徐庶為報劉備知...

揭秘徐庶進曹營的真相 並非一言不發

徐庶進曹營是一個非常經典的歷史故事之一,更是留有歇後語「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那麼歷史的真相到底是怎樣?讓我們一起來解析一下徐庶進曹營的真相。徐庶是諸葛亮的密友,曾更名單福,先於諸葛亮輔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