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匡胤死前是否主張遷都洛陽?為何最後為何又半途而廢?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自唐代中後期以來,長安和洛陽屢遭戰火的襲擾,安史之亂、唐末農民起義以及藩鎮割據戰爭,一次次戰火讓東、西兩都早已人口減少、經濟凋敝。

五代之中,除了後唐定都洛陽之外,其他的四個朝代都定都開封。

趙匡胤

北宋建立初期,繼承了北周的制度,依舊以開封為首都。

據說在北宋完成國家統一之後,趙匡胤在去世之前曾經提出了遷都洛陽的設想。

但是最後因為朝臣的反對,計劃擱置。

不僅如此,趙匡胤還在幾個月後離奇暴斃,在他死後,北宋的後繼之君們並沒有完成他的遺願,而是繼續以開封為首都,直到北宋滅亡的那一天。

趙光義

在很多後人看來,如果北宋遷都洛陽或者長安,那麼後期很可能就不會因為外族的侵略而滅亡,北宋乃至中國的歷史都會發生改變。

在趙匡胤看來,如果遷都洛陽,相比四面都是平原的開封,洛陽相對容易堅守。

因為首都容易堅守,北宋可以削減一定數量的禁軍,從而改變北宋從一立國就出現的「冗兵」狀況,從而降低了老百姓的負擔,緩和「積貧積弱」的問題。

靖康之恥

顯然,趙匡胤的設想不無道理,如果真的完成遷都,北宋後面的發展可能就大不相同了,或許能在經濟發展上做的更好,甚至可以避免靖康之恥,歷史確實也證明了趙匡胤的遠見和朝臣們的無知,百餘年後,女真人攻陷了開封,用一場恥辱結束了北宋王朝。

當然了,這種馬後炮並沒有太多的意義。

歷史上定都長安和洛陽的朝代很多,並沒有哪個朝代因為定都長安或洛陽而避免滅亡。

遠的不說,唐朝的長安就曾經多次丟失,兩位皇帝逃往四川,大限將至的時候還是滅亡了。

顯然,把都城放在險要的地方,就能給國家續命的說法並不靠譜。

北宋統治者為何最終沒有遷都長安和洛陽?

以趙光義為首的群臣激烈反對遷都是因為大家都有自己的小九九,這點是肯定的。

趙光義作為趙匡胤的弟弟,兄終弟及並非封建時代名正言順的繼承方式。

實際上趙光義在北宋建立之後,確實在很多方面多做好了「弒君篡位」的準備,在開封城內培養了不少勢力。

如果遷都長安或者洛陽,那麼趙光義的一切準備都將竹籃打水一場空,所以他肯定會極力反對。

雖然這種「陰謀論」並沒有確鑿的證據,但是遷都計劃擱置之後僅僅幾個月,趙匡胤就莫名其妙的在和趙光義的一次對飲之後就去世了,趙光義在趙匡胤有兒子的情況下登基,無論從哪個角度來說,趙光義都洗脫不了「弒君」的可能。

趙光義登基之後,自然不可能完成趙匡胤遷都的計劃,否則不是打自己的臉嗎。

兄終弟及的趙光義

而除了趙光義之外,其他的朝臣畢竟也在開封經營多年,有了一定的基礎,也不會願意輕易離開開封去一個新的地方。

隋唐大運河

與此同時,開封在京杭大運河開通之後,因為運河的拉動,城市日益繁華,儼然已經成為了中國的經濟中心。

而長安和洛陽曆經多年的戰火,早已破敗不堪。

遷都長安與洛陽不僅要消耗大量的人力和財力,還要消耗運力來供應首都的糧草和稅賦,顯然是不划算的。

清明上河圖

所以說到底,北宋一直定都開封,既是延續前朝制度的「省錢」、「省事」之舉,也是對經濟重心和交通重心轉移的考慮。

至於遷都長安和洛陽就能避免靖康之變的猜測,雖然有一定的道理,但是也僅僅是猜測而已,因為北宋末年丟失首都的主要原因還是北宋自身的腐朽,並非是開封無險可守。

幾十萬禁軍都守不住一個都城,難道換一個地方定都就能改變歷史,顯然還是想當然了。

(相關圖片來源於網絡,徽南城意頭條號,談歷史地理,說人文教育,看社會百態,聊地方發展,喜歡小編文章的朋友歡迎點讚與關注!)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北宋百年的積貧積弱,禍根從此時埋下

關注↑↑史磕郎↑↑,死磕歷史!北宋末年,吏治腐敗民不聊生。外表光鮮的大宋朝天已經腐朽不堪,崛起於白山黑水的女真人像烈火一般席捲了中原大地,宋徽宗、宋欽宗兩位皇帝被胡人擄走,堪稱是漢族政權的奇恥大...

趙宋風流(十七)——在德不在險

五代期間,長安由於唐末軍閥混戰逐漸敗落,關中地區漸顯蕭條,因此開封一直作為都城。但開封地處平原,無險可守,特別是契丹占據燕雲十六州,居高臨下,可以縱馬馳騁,以至於大宋不得不廣種樹木以抵擋契丹騎兵...

趙匡胤遷都失敗,直接導致了宋朝滅亡?

宋太祖開寶九年(976年)3月,宋太祖趙匡胤來到河南洛陽出巡,洛陽不僅是趙匡胤的出生地,也是他生活多年的地方。趙匡胤回到洛陽後,心情非常愉快,甚至還從舊居的某一個角落找出了兒時的玩具石馬,欣喜...

北宋為什麼選擇開封作為首都?

在河南有一座著名的城市,這座城市乃是一座古代著名的王都,這裡曾有過光輝燦爛的文化,也曾有過激盪人心的輝煌,同時,這裡也有世人難以忘懷的傷痛。這裡就是開封城。眾所周知,北宋滅亡的十分窩囊,金國大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