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為什麼選擇開封作為首都?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在河南有一座著名的城市,這座城市乃是一座古代著名的王都,這裡曾有過光輝燦爛的文化,也曾有過激盪人心的輝煌,同時,這裡也有世人難以忘懷的傷痛。
這裡就是開封城。
眾所周知,北宋滅亡的十分窩囊,金國大軍攻克開封后,宋朝皇室後宮和百官被擄走,受盡凌辱,史稱「靖康之恥。
」
那麼,北宋當年為什麼要把都城定在開封呢?
要說起來開封城作為一國之都大約可追溯到先秦時代,只不過,那時候的開封還不是大一統中國的首都。
開封自秦漢以後真正作為政治中心是自唐末五代開始的。
自後梁到後周,都以開封(時稱汴梁)為都城,宋太祖趙匡胤陳橋兵變篡位以後,建立北宋,其都城最初也定在開封。
這麼看來,北宋定都是因循舊制,開封地處平原,周圍土地肥沃,農作物繁盛,這裡做首都倒也似乎沒有什麼問題。
但是,開封表面的繁榮之下卻暗藏隱患。
其實早在北宋立國之處,趙匡胤就考慮過遷都洛陽,趙匡胤想的很有道理,他認為:開封地處平原,周圍無險可守,要守衛這裡就必須屯紮大量的禁軍部隊,這句要耗費巨額軍費,長久以後,國家難以負擔,財政崩潰則國家也就會滅亡。
而趙匡胤遷都洛陽是因為洛陽「依山背河,形勢險固」,在這裡定都可以省二十萬大軍。
應該說,趙匡胤的想法是很有道理的。
但是,他的這個計劃卻被他的弟弟宋太宗趙光義打斷了。
趙光義認為,洛陽的漕運早已斷絕,經濟問題無法解決,因此不適合作國都,開封則是運河樞紐,經濟位置重要。
趙光義是從經濟的角度考慮,因為唐代以後,中國北方經濟崩潰,只有靠東南地區向北方輸血,這就是大運河的意義。
而北宋的時候,漕運已經無法到達洛陽,只能到達開封,因此洛陽地區無法接受南方輸血,故此不適合做首都。
應該說,趙光義的說法也不是沒有道理,五代就有一位君主後唐莊宗,將都城遷往洛陽,結果因為漕運不通,導致經濟崩潰,從而引起禁軍作亂,國家滅亡。
趙光義總結開封和洛陽的優劣時用了一句話「在德不在險」,就是說國家的生死存亡在於國君的道德,而不在於地理位置。
趙光義說的似乎蠻有道理。
但是,北宋還是死在了趙光義的決策上。
正如趙匡胤所料,為了保衛首都開封,宋政府耗費巨資在都城周圍屯紮禁軍,數量越來越多。
百年後,北宋禁軍急劇膨脹,戰鬥力卻十分低下,北宋有著名的「三冗」,其中就有軍隊過於龐大一項,北宋末年,軍費開支竟然達到了國家財政支出的一半以上,可以說,北宋是被自己的軍隊數量拖垮的。
而且,趙光義當年反對遷都洛陽,表面上說「在德不在險」冠冕堂皇,其實他有私心,因為當時趙光義做開封府的一把手十幾年,他不願首都離開開封,而洛陽恰恰是趙匡胤兒子的根據地,假如北宋遷都洛陽,趙光義恐怕就無法在「燭光斧影」之後順利稱帝。
趙光義的私心最終害死了自己的後代,他的嫡傳兒孫宋徽宗宋欽宗在開封被金兵俘虜,受盡摧殘凌辱而死。
北宋定都的悲劇:貪吃如何毀掉一個帝國?
宋朝遺留下來的美味,如餃子、湯圓、元宵、小籠包、爆米花等等卻依然溫暖中國人的胃。相較於歷史遺產,古代的秦俑、漢墓、唐陵、明牆,宋朝最後的遺產更加貼心,因為胃是距離心臟最近的地方。
開封無險可守,為何北宋趙匡胤還敢定都於此
太遠古的不提,小朝小代暫且不提,中國歷史上有名的首都有西安(漢、唐)、洛陽(漢、唐)、南京(東吳、東晉)、開封(五代、北宋)、杭州(南宋)、北京(遼金元明清),除去中原漢人衣冠南渡建立的首都南京...
趙宋風流(十七)——在德不在險
五代期間,長安由於唐末軍閥混戰逐漸敗落,關中地區漸顯蕭條,因此開封一直作為都城。但開封地處平原,無險可守,特別是契丹占據燕雲十六州,居高臨下,可以縱馬馳騁,以至於大宋不得不廣種樹木以抵擋契丹騎兵...
朱元璋最想建都的不是南京北京 趙匡胤想的不是開封 倆人都選這
一個國家的首都是至關重要的,關於首都的選址,那是要從很多方面來考慮的,諸如地理位置、後勤補給、戰略要求、風水氣運等等……那麼中國最適合建都的地方是哪裡呢?很多網友給出了自己的答案,而在古代兩位偉...
北宋初年的首都之爭,為何趙匡胤想要遷都洛陽,卻最終未能如願
洛陽是我國最為著名的古都之一,也是宋太祖趙匡胤的出生之地,他在此生活多年。開寶九年(公元976年)三月,趙匡胤出巡來到故鄉。回到洛陽後,趙匡胤非常興奮,不久後,竟然宣布要遷都洛陽。趙匡胤的這種提...
趙匡胤死前是否主張遷都洛陽?為何最後為何又半途而廢?
自唐代中後期以來,長安和洛陽屢遭戰火的襲擾,安史之亂、唐末農民起義以及藩鎮割據戰爭,一次次戰火讓東、西兩都早已人口減少、經濟凋敝。五代之中,除了後唐定都洛陽之外,其他的四個朝代都定都開封。
古代王朝定國都最看重的因素是什麼?看宋朝初期洛陽與開封之爭
上一篇介紹趙匡胤欲西遷據形勝之地而為朝臣和皇弟趙光義所諫止——開封無險可守,難以御外,而洛陽則是河山拱戴,若遷都洛陽則可「據山河之險而去冗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