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國都之爭,洛陽為什麼會輸給開封? | 豫記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白丨文

有次和東北的朋友開玩笑,抱怨他們的祖先南下,滅了我大河南最好的兩座城市:開封和洛陽。

漢樂府詩里記載了一個故事:一個老頭家有仨孩兒,老大老二都做了大官,老小也信誓旦旦要去洛陽做官。

就像鄰居家七歲小兒拍胸脯子說自己長大要去北京上大學一樣,洛陽就是有這麼大的魅力。

我在洛陽呆過三年,我也敢拍胸脯子說,洛陽真的好。

開封呢?春秋戰國給魏國當都城,魏國被滅,大梁城被降格為縣,幾百年都沒翻身。

清明上河園

當然這也不怨誰。

戰車打仗的時代,都城選址最看中的是地形,長安和洛陽要麼有山河,要麼有關隘,都是易守難攻的城池。

開封除了黃河,再無任何險阻。

然而,這樣一個歷史積澱和地形都比較弱的地方,何以在北宋超越洛陽,成為世界上的「超級大國」呢?

洛陽、開封地形圖

這事兒還得從魏晉隋唐說起。

在我國古代,經濟重心一直在中原和關中,其他的都是蠻夷之地,都落後。

而且這種落後一直到漢代都沒有發生太大的變化。

江南之地降水多,熱量足,水稻一年至少成熟兩次。

西晉的衣冠南渡,大批士子帶去了先進的文化和技術。

知識就是力量,人才就是實力。

東晉在江南偏安百餘年,你說經濟重心能不發生轉移嗎?

五胡亂華,衣冠南渡

隋朝結束了四百年的南北分裂,但隨著自然環境的變化及人口的增長,關中和中原的生產已經無法滿足京師了。

南方糧食多,那就漕運進京吧。

這也是隋煬帝挖大運河根本原因,絕不是歷史書中所寫那麼簡單:為了方便他去揚州找樂子。

所以,大運河立即成為了隋朝的命脈,東南的財賦都要通過大運河轉運,從淮河到黃河,再逆黃而上到達關中。

黃河含沙量大,旱季水位低,從洛陽到長安的漕運時好時壞,甚至偶爾發生淤塞。

既然運到長安不能保證,到洛陽總可以吧?

所以,洛陽一直給隋唐兩朝當陪都絕非偶然。

武則天當政後基本一直泡在洛陽,唐玄宗也幾次在長安和洛陽之間搖擺,尤其是在關中發生災荒的時候。

安史之亂後,唐政府雖完成了平叛工作,但無力剿滅河北的幾個藩鎮。

只好順水推舟,冊封了那幾個藩鎮的首領,也不敢管人家要賦稅。

這樣一來,朝廷更加看重東南的財賦,也就更加依仗運河了。

開封,正好處在大運河和黃河的樞紐。

唐朝滅亡後,北方的梁、晉、漢、周五國,全部定都於開封。

看重的不是山河之固,而是交通之便。

等到後周的殿前都點檢趙匡胤同志發動陳橋兵變之時,開封城歷經幾代的建設,已基本成形,於是北宋也就在開封定了下來。

趙匡胤自亂世一路走來,深知加強中央集權的必要。

於是,北宋的地方上基本沒有什麼像樣的部隊,而中央的禁軍年年都要擴充,以至於發展到百萬。

更要命的是,禁軍全部靠朝廷養活,這百萬張嘴都要吃飯、要軍餉啊。

所以朝廷更加依賴漕運,更離不開開封。

在趙匡胤看來,開封真的就比洛陽好嗎?答案當然是NO。

出生在夾馬營的趙匡胤同志還是覺得洛陽好,自己身在開封,也不能虧待了洛陽,繼續當西京陪都好了。

這還不夠,乾德元年(963),他把自己親爹的墳遷到了洛陽下屬的鞏縣。

這麼做,就是為了讓洛陽戴上「皇家陵園」和「宗廟祭祀」的神聖光環。

洛陽老城

同時,趙匡胤也不是傻子,他清楚地認識到「禁軍-漕運-防守」已經形成了惡性循環。

開寶九年(976年),在巡視洛陽之後,趙匡胤同志終於憋不住了,說:「據山河之勝,以去冗兵,循周漢故事,以安天下也」,直白一點就是:老子想遷都。

這個提議當即遭到了群臣的反對,聲音最響的,是自家兄弟趙光義,理由是統治國家「在德不在險」。

難道大哥覺得我們老趙家人品不中?

這句話足以戳中兵變上位的趙匡胤的心,而且,群臣幾乎投了反對票。

遷都的事情不得不擱置了。

之後不久,便發生了歷史上著名的疑案「斧聲燭影」,趙匡胤暴斃,趙光義繼位,遷都的事也沒有然後了。

趙光義雖然死守開封,卻非常重視洛陽這個陪都。

即位後,他在洛陽閱過兵,還給了洛陽財政大權。

他也埋在了洛陽,離老爹和老哥不遠。

從左到右依次是宋太宗墓、太祖墓和趙老爹墓

趙光義的兒子宋真宗對洛陽也有異常的好感,在位時多次臨幸洛陽,一呆就是十天半個月,宴請幾百號洛陽父老,親自陪著喝酒。

這種盛大的場面,不是天子腳下如何能有?

有了太祖、太宗和真宗的大力扶持,你說洛陽能建設不好嗎?然而真宗駕崩後,之後的官家們再也沒有親自到過洛陽。

為此,隱居在洛陽的邵雍還寫了首詩發牢騷:

洛城春色浩無涯,春色城東又復嘉。

風力緩搖千樹柳,水光輕盪半川花。

煙晴翡翠飛平岸,日暖鴛鴦下淺沙。

不見君王西幸久,遊人但感鬢空華。

前六句總結起來就是洛陽的春天真美。

春遊之餘,還是不由得感慨:官家還沒有來過洛陽,為啥不來呢?為啥呢?為啥呢?重要的問題要問三遍。

官家們不但不去洛陽,甚至又設置了兩座陪都:南京應天府和北京大名府。

兩府的建設,必然瓜分了洛陽「千年陪都」的地位。

隨著時間的推移,洛陽也就日漸衰微。

洛陽城牆

至神宗時期,外城頹缺殘破,宮闕也坍塌近半。

而朝廷,也不再撥款進行修繕。

單靠京西一路的財政,杯水車薪。

國庫都用在哪了?徽宗忙著修艮岳,練書法,建畫院、道觀,哪一項不是燒錢的活?於是,在三個陪都里,只有洛陽的城牆殘缺破敗,年久失修。

隨著邵雍、司馬光等西京名人的相繼凋零,洛陽文化之都的盛況也大打折扣。

而宋陵所在的鞏縣,甚至被劃分出了洛陽,升級為永安軍,洛陽的地位一落千丈。

不久,金人南下,洛陽也不能倖免,淪於異族之手。

南宋建國後,復國無望,開封和洛陽一起成為了南宋士人心中故國的符號。

宋太祖永昌陵,位於河南鞏義,當年陵園現在成農田

統治者仍然尊稱開封為都城,洛陽為西京。

這是一種遠距離、超時空的懷念,使得京洛的美好形象得以升華。

人的精神空間總會被填滿,高尚美好的不來占領,卑鄙低俗的便會乘虛而入。

亭台樓閣可以毀了再建,物質繁榮可以千金散盡還復來,昔日衣冠也可以cosplay。

可在這些裝扮下的精神是否也能恢復如初?站在洛陽橋上,行走於清明上河園裡,我偶爾有那麼一絲的恍惚。

於是想起前人的句子:「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那筆觸,深情而凝重。

豫記版權作品,轉載請微信80276821,或者微博私信「豫記」,投稿請發郵件至[email protected]

豫記,全球河南人的精神食糧!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北宋百年的積貧積弱,禍根從此時埋下

關注↑↑史磕郎↑↑,死磕歷史!北宋末年,吏治腐敗民不聊生。外表光鮮的大宋朝天已經腐朽不堪,崛起於白山黑水的女真人像烈火一般席捲了中原大地,宋徽宗、宋欽宗兩位皇帝被胡人擄走,堪稱是漢族政權的奇恥大...

北宋未遷都長安,留下百年大禍

公元960年,宋太祖趙匡胤奪取後周政權,建立大宋王朝,定都河南開封。考慮到開封「形勢渙散,防維為難」,趙匡胤曾擬先遷都洛陽,後遷都長安,但遭到群臣及晉王趙光義極力反對,遷都計劃擱淺。

宋太祖趙匡胤為什麼不遷都洛陽或者長安?

眾所周知,宋朝時期北宋的首都在汴京,也叫汴梁,也就是現在的開封,而南宋則因為歷史原因,首都在臨安,也就是現在的杭州,開封大家應該多少都了解,屬於四戰之地,易攻難守,如果說初期定都開封還情有可原,...

北宋定都的悲劇:貪吃如何毀掉一個帝國?

宋朝遺留下來的美味,如餃子、湯圓、元宵、小籠包、爆米花等等卻依然溫暖中國人的胃。相較於歷史遺產,古代的秦俑、漢墓、唐陵、明牆,宋朝最後的遺產更加貼心,因為胃是距離心臟最近的地方。

開封無險可守,為何北宋趙匡胤還敢定都於此

太遠古的不提,小朝小代暫且不提,中國歷史上有名的首都有西安(漢、唐)、洛陽(漢、唐)、南京(東吳、東晉)、開封(五代、北宋)、杭州(南宋)、北京(遼金元明清),除去中原漢人衣冠南渡建立的首都南京...

趙宋風流(十七)——在德不在險

五代期間,長安由於唐末軍閥混戰逐漸敗落,關中地區漸顯蕭條,因此開封一直作為都城。但開封地處平原,無險可守,特別是契丹占據燕雲十六州,居高臨下,可以縱馬馳騁,以至於大宋不得不廣種樹木以抵擋契丹騎兵...

北宋為什麼選擇開封作為首都?

在河南有一座著名的城市,這座城市乃是一座古代著名的王都,這裡曾有過光輝燦爛的文化,也曾有過激盪人心的輝煌,同時,這裡也有世人難以忘懷的傷痛。這裡就是開封城。眾所周知,北宋滅亡的十分窩囊,金國大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