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實的諸葛亮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我們心目中的諸葛亮形象,大概有以下三個核心特徵:

第一,有極高的智慧,無論是行軍打仗還是外交內政,都足智多謀。

魯迅先生曾經半開玩笑地說:孔明之智近乎妖。

他像個妖怪那麼聰明。

還有第二點,諸葛亮對漢室朝廷和劉備耿耿忠心。

他留下那句名言,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即使劉備在白帝城託孤時說過: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他不行,你就上。

但是諸葛亮沒有,他仍然盡心竭力輔佐後主,一點二心都沒有。

第三點印象是,三顧茅廬以後,諸葛亮就和劉備關係非常密切,他是劉備集團的核心人物,從軍師到丞相,地位極高,僅次於劉備。

但是我們都知道,這些形象是小說《三國演義》營造的,那真實歷史中的諸葛亮什麼樣呢?可以說,上面三個講的特徵全部都不真實。

先說智慧,其實諸葛亮的短板很明顯。

他長項是治理民政和外交,短板則是軍事指揮。

《三國志》的作者陳壽對他有一句評價:「應變將略,非其所長」。

他的長項不在戰場上。

這個話題,講的人很多,我就不展開了。

再說諸葛亮在劉備集團中的地位。

在真實的歷史中,在劉備集團中,諸葛亮的地位,不但長期在關羽、張飛等人之下,甚至龐統、黃忠、馬超、糜竺等人的地位和諸葛亮也不相上下。

歷史學家田餘慶就說過,劉備並沒有把「隆中對」當作核心戰略,更沒有事事都問計於諸葛亮。

很長時間裡,諸葛亮都不在劉備身邊。

進入四川以後,劉備對法正的信任程度遠遠超過諸葛亮。

對此,諸葛心裡很清楚。

關羽死了之後,劉備決心對吳國開戰復仇,群臣紛紛勸諫,劉備一概不聽。

諸葛亮這個時候嘆了口氣說:「法孝直(法正)若在,則能制主上。

」看,他很清楚,劉備言聽計從的,不是他諸葛亮,而是法正。

諸葛亮的幸運在於,他的政治對手大多早早死去了。

劉備稱帝時,關羽、龐統、法正、黃忠都已經死去。

留下來的功臣宿將,張飛只是個武將,馬超不被信任。

劉備數來數去,只有諸葛亮可擔重任了,這才封諸葛亮為丞相。

這時距離諸葛亮加入劉備集團,已經整整十五年了。

所以這不是一個君臣關係很好的故事,這是一個職場的打拚故事。

最後我們說說最重要的一條,諸葛亮對劉備的忠心,到底有多少?

首先要問的一個問題是,諸葛亮為什麼選擇加入劉備集團?要知道,當時曹操、孫權的實力都在劉備之上。

投奔曹、孫,更符合情理啊。

諸葛亮的哥哥諸葛瑾不就投奔了孫權麼?

三國演義提供的解釋是,諸葛亮忠於漢室,不願意與曹操這個「名為漢相,實為漢賊」的傢伙為伍。

劉備是皇叔,諸葛亮投奔他,是為了「匡扶漢室」。

實際情況可能不是這樣。

諸葛亮生得有些晚。

他比曹操、袁紹、劉備這些人要小二十多歲。

他成年時,天下群雄已經都成了氣候。

投靠曹、孫的好處明擺著,但不好的地方也很明顯。

這兩家已是人才濟濟。

諸葛亮去了,脫穎而出的機會不大。

《三國志》中有兩句話,反映了諸葛亮的真實想法。

一句是,他勸阻一個投奔曹操的朋友時說:中國饒士大夫。

中原地帶,士大夫扎堆啊,你投奔曹操沒有冒頭的機會啊。

另一句是,東吳老臣張昭曾經向孫權推薦諸葛亮,諸葛亮拒絕了,理由是:孫將軍能賢亮而不能盡亮。

孫權雖然以我為賢德,能用我,但是不能盡我,也就是不能充分發揮我的才能。

他加入劉備集團,就像是一個大學畢業的高材生,不加入大公司,要加入創業團隊,背後的考量是差不多的。

所以他投奔劉備,並不是因為忠於漢室,更多的考慮是個人的發展前景。

這當然無可厚非。

那對劉備的這個蜀漢,諸葛亮的忠誠度如何呢?有一個史料,我在這本書中是第一次見到。

有一個詞叫加九錫,從王莽開始,有一個政治上的做法,那就是權臣想要奪取帝位,先封王,然後加九錫。

九錫是九種很高級的禮儀設置,象徵意義很強烈。

曹操、孫權、曹丕都曾經加過九錫。

在當時的人看來,權臣受九錫,就是奪皇位的前奏。

話說蜀後主劉禪的時候,蜀國有個大臣李嚴給諸葛亮上書,勸諸葛亮受九錫。

這當然是一種試探了。

那諸葛亮是怎麼做的呢?既不是接受,也不是嚴厲斥責,而是說了這麼一句話:「若滅魏斬睿,(睿就是當時的魏國皇帝曹睿)帝還故居,與諸子並升,雖十命可受,況於九(錫)邪。

」我要是滅了魏國,功勞這麼大,別說九錫了,就是你再搞出一樣十錫,我也敢接受。

你看,諸葛亮是不是忠心,這是他的內心活動,我們不知道。

但是就從這句話你可以聽得出來,暫時不考慮這件事,核心原因是他覺得自己功勞不夠大,還不能服眾,再高升一步的條件還不成熟。

聽到這兒,你可能會覺得,這是不是給諸葛亮栽「莫須有」的罪名嘛。

還真不一定。

我們看後來。

劉禪就曾經無奈地說:「政由葛氏,祭則寡人」— —國家大事都是諸葛亮說了算,我就是個牌位管管祭祀之類的。

諸葛亮剛死,就有蜀國大臣給劉禪上書說:「亮身仗強兵,狼顧虎視,臣常危之。

今亮殞歿,大小為慶。

」就是諸葛亮握有軍權,我一直擔心啊。

今天他死了,我們是彈冠相慶啊。

諸葛亮以後,蜀國就不再設丞相了。

可想而知,不管劉禪對他什麼看法,他實在是受夠了這種受制於人的處境了。

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說,諸葛亮之於蜀國,和曹操之於漢朝,其實區別不大。

今天我們說這個話題,並不是想做翻案文章,抹黑諸葛亮。

黑一個兩千年前的古人有啥意思?

而是啟發是,看歷史,不能只看事實的歷史,還要看觀念的歷史。

我們都知道,《三國演義》是小說,有很多虛構的成分。

但是虛構和虛構不一樣,像借東風、空城計這樣的橋段,作者心知肚明這是虛構。

但是諸葛亮忠心耿耿這個事,恐怕羅貫中自己也是深信不疑的。

為啥?因為羅貫中生活在明代初年,中國的皇權政治到那個時候,忠君思想已經深入人心。

《三國演義》裡面,諸葛亮是正面人物啊。

一個正面人物怎麼可能大逆不道呢?心裡想著篡位。

這在羅貫中心裡完全不可想像嘛,所以諸葛亮被寫成了那個樣子。

但是,如果回到漢末魏晉時代,忠君思想,還沒有發育出來。

尤其是在亂世,大家想的都是競爭圖存,社會觀念和後來大不相同。

忠於朝廷的觀念雖然也有,但是那只是各種力量中的一種。

當時一個人如果威望、功勞、或者是上天的眷顧積累夠了,自己當皇帝是順理成章的事。

要不然王莽為什麼能那麼順利篡位呢?曹操就覺得自己還不夠,到了曹丕的時候,就覺得夠了。

所以,即使諸葛亮有了念頭自己當皇帝,無論是他自己,還是當時的人,都不會覺得這是什麼大不了的道德瑕疵。

之所以沒有做,威望、功勞不夠而已。

這就是觀念上的區別。

有一句話你肯定知道,「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

這句話展開了說就是,一切寫歷史的人,都是用自己時代的觀念來理解過去的事實。

所以,我們今天講的諸葛亮,並不是發現了什麼新的事實,而是提醒你注意一個我們遺忘了的觀念世界。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歷史上真實的呂布劉備趙雲諸葛亮

首先聲明,如果你是歷史盲,請至少看完三國志再說,如果貿然開罵,只能暴露出你歷史盲的本質。三國演義就算了,三國演義有很高的文學價值和娛樂價值,歷史價值是沒多少的當然我相信,煮酒大多數人還是懂歷史的...

「名家講經典」沈伯俊:諸葛亮形象三辯「上」

在《三國演義》塑造的眾多人物形象中,諸葛亮無疑是塑造得最為成功,影響最為深遠的一個。可以說,他是全書的真正主角,是維繫全書的靈魂。羅貫中滿懷摯愛之情,傾注全部心血,調動各種藝術手段,將他塑造為一...

關於三國歷史的10個錯誤認識,你是否中招?

在我國的歷史中,三國是廣大人民群眾最為熟悉的歷史時期。羅貫中先生著的《三國演義》讓「東漢末年分三國」這一故事深入人心,在大街上隨便找個人都可以和你侃一段三國故事。不過《三國演義》是小說不是史書,...

三國演義中,誰的死亡最讓你覺得遺憾?

《三國演義》是經典的歷史小說,以東漢末年三國時期為背景,加上作者一些虛構人物和事件,使這部小說成為數百年來廣為流傳的經典著作。《三國演義》七分實三分虛,羅貫中雖然添加了許多虛構情節,但寫到重大的...

讀《出師表》,不下淚者,其人必不忠

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衛之臣不懈於內,忠志之士忘身於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於陛下也。誠宜開張聖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