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推動小說地位的提高 歌賦笑談話三國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作為中國文學史上第一部長篇小說、第一部章回體小說、第一部歷史演義小說,《三國演義》的意義無需多言,每一個讀者在這部小說中理解領悟到的家國天下、忠孝情義、智計謀略都千差萬別。

在前天舉辦的十月文學院「名家講經典」講座第四場活動的現場,文學評論家、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副會長孟繁華與眾多三國粉絲一起在《三國演義》的鼓角爭鳴中談古論今。

「《三國演義》是一部經世治國之書,是一部有情有義之書,也是一部男人必讀的大書。

」孟繁華還特別談到了這部經典歷史名著的另外一大意義,「它對於推動小說的整體創作和提高小說的歷史地位做出了很大貢獻。

《三國演義》是虛是實

作為四大名著之一,《三國演義》可謂家喻戶曉,但很多人對於它和歷史之間的關係很模糊。

「陳壽的《三國志》是《三國演義》創作最基本的材料,但這裡有虛構。

」文學創作和歷史真實之間一直是討論不清楚的關係,「三國的歷史發生了那麼多的事件,那麼多人物,無論是陳壽還是羅貫中,他們為什麼只選擇了這些事件和人物,這裡有沒有遮蔽和刪除呢?當然有,遮蔽和刪除本身就是虛構的一種形式。

有的東西發生了但我認為不重要,不是虛構的一種形式嗎?所以,歷史本身是歷史學家的歷史,歷史就像一個口袋,是歷史學家把它裝滿了材料,何況《三國演義》是一本小說。

小說本身最重要的特點就是虛構和想像。

《三國演義》推動了小說地位的提高

在中國古代,文的地位最高,比如經史子集,其次是詩,而小說自古以來被認為是小道。

「過去市井小說特別多,明清的時候馮夢龍、施耐庵寫的小說基本都是市井小說,家長里短、兒女情長,這個東西怎麼能是了不起的東西呢。

而《三國演義》繼承了詩騷傳統,以『滾滾長江東逝水』開篇,此外還有很多詩。

第二,這部小說塑造的四百多個人物中有幾十個主要的人物都成為了大家耳熟能詳的經典,它也幾乎是被改編為其他藝術形式最多的一部小說。

第三,羅貫中對於三國的描述和整體氛圍的把握非常準確,曹魏是一個博大精深、兵多糧廣的地方,東吳是一個儒雅錦繡的國家,劉備的蜀國多情重義,用現代的批評語言來講就是差異性,這都是《三國演義》了不起的地方。

《三國演義》影響當代文學創作

孟繁華的研究領域是中國現當代文學,《三國演義》是古典小說,這二者之間的反差正是「名家講經典」講座想要達到的效果——不一定由古典文學的專家講解古典文學經典名著,這是一次文學課,而不是非常專深的學術課。

「《三國演義》到三十六回的時候諸葛亮還沒有出現,三十七回劉備領著關羽和張飛去三顧茅廬。

但寫諸葛亮的時候先寫諸葛亮住的地方,山不是很高,但非常雅致,地不是很大,但非常平坦,水不是很廣闊,但是非常澄清,這肯定是高士住的地方。

現在的小說很少有景物描寫,急著講故事,著急推進情節。

《三國演義》不僅有景物描寫,還有古風,比如講諸葛亮的身世,寫得詩情畫意。

」抗戰文學作品中也有《三國演義》的影子,「《三國演義》中有『五虎上將』《鐵道游擊隊》也有,《烈火金剛》也是五個英雄,《三國演義》不僅在民間源遠流長,對我們的文學創作也有重要的影響。

講個體 《三國演義》講的是三個國家之間的故事,在孟繁華的講述中變成了三個人物——曹操、諸葛亮、關羽,他將這三個人總結為「三國三奇」。

曹操 不需要給他翻案

「很多人一直把小說和歷史比照著來說,一定要把歷史真實的曹操和虛構的曹操做比較,我覺得不要比較。

」孟繁華首先講到歷史上的曹操是個聽勸不專橫的人,「所有的戰役幾乎都聽從謀士的建議,只要你說的有道理他就採納,他心胸很寬廣,無論遇到什麼樣的大事、喜事經常哈哈大笑。

但小說里的曹操跋扈奸詐,講『寧要我負天下人,不叫天下人負我』,這些都表達了曹操的殘忍、多疑,內心有很多不健康的東西。

小說里的曹操和歷史上的曹操不應該混為一談,但按照歷史來翻案也沒有用,郭沫若一直要為曹操翻案,可曹操最後在舞台上還是白臉奸雄,再翻再有道理老百姓也不認。

諸葛亮 身邊都是好人

古人講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人才都是扎堆出現的,而諸葛亮就是人以群分,他身邊的都是很好的人。

《三國演義》「三顧茅廬」的片段先寫諸葛亮周邊的人來烘托主角。

「諸葛亮的媳婦叫黃月英,一直以來大家都說諸葛亮娶了很醜的媳婦,事實上不是這麼回事。

黃月英很漂亮,但她跟她父親講不要告訴諸葛亮自己是誰,就說她長得很醜,諸葛亮說丑沒有關係,結果掀開蓋頭以後諸葛亮大喜過望,誤打誤撞,抱得美人歸。

諸葛亮最初講三分天下,完全是預測。

開始的時候關二弟和張三弟不服氣,他們認為一位鄉野村夫能有什麼了不起,兩場戰役之後完全服氣了,由此引出了《三國演義》的高潮——赤壁之戰。

關羽 「忠義」也有反作用

關羽被稱為「武聖」,民間到處都有關帝廟,甚至很多飯館裡都供著「關二爺」,「關羽這個形象在《三國演義》里塑造的最成功,口碑也是最好的,當然他也有缺陷,他是忠義的代表,但同時義這個東西有時候也有反作用。

」孟繁華就此展開了「華容道」的片段,「關羽質問諸葛亮這麼大的戰事你為什麼不用我,諸葛亮說我用你恐怕你完不成,曹操必走華容道,我把你放在那個地方你肯定要講情義把他放走。

關羽當下承諾自己不會這麼做,最終食言。

劉備詢問諸葛亮明知道這樣為什麼還讓他去,諸葛亮說我觀天象曹操命不該絕,我把這個人情給了關羽,一箭雙鵰的事情,關羽之後肯定會斷了跟曹操的情感關係。

就此完全踐行了關羽重情重義的形象。

答疑問 為什麼諸葛亮一定要選劉備?

孟繁華:諸葛亮選劉備就是一個字——情,這個情是惺惺相惜,英雄之間互相理解、互相欣賞的情。

劉備三顧茅廬,求賢若渴,用真情打動了諸葛亮,他真是伯樂,識得千里馬。

《三國演義》將知遇之恩最大限度地放大。

入仕做官能夠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是男人最重要的一個抱負,諸葛亮找到了劉備,事實上是對某種價值觀的認同。

而諸葛亮願意幫助劉皇叔統一是他個人的志願,他再有智慧也不能預料三國最後一定會歸晉,因為他不是神仙。

蜀國人才濟濟,但為什麼蜀國的力量一直是最小的?

孟繁華:這也是我的困惑,三國里最能打的戰將幾乎都被劉備收編了,天下第一謀士就是諸葛亮。

我們太愛蜀國了,從情感上我們都希望蜀國能夠統一三國,但從國家實力來說曹魏確實強大,蜀國是彈丸之地,諸葛亮要突破這樣一個限制取得成功是非常困難的,天時地利人和都不允許。

歷史就是這麼書寫的,不能假設。

北京晨報記者 王琳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隨筆:我讀《三國演義》

頭一回讀《三國演義.》,大概是我十三四歲的時候,那時,小學剛畢業,識字多了,一放假就想找書讀。可惜當時的農村書很難找,經過多方打聽,尋找,才從村裡的一位老先生家裡借到一套帶插圖的線裝書。老先生...

三國蜀漢五虎將馬超為何得不到重用

我們對三國時期蜀國的名將馬超的了解,一般來自於元末明初時期羅貫中的小說《三國演義》,我們都知道作者在寫小說的時候,往往會加入一些虛構的成分來表現小說的藝術特性。文學作品它帶有它本身的文學特色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