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政治,還有什麼比參與諸王奪嫡更危險的呢?楊修卻恰恰犯了
文章推薦指數: 80 %
也可以這麼說,楊修就是被自己作死了。
但他作死的原因並不是揣測領導的心思之類,而是他在曹丕和曹植爭儲之時的表現過於積極。
楊修出自弘農楊氏,從楊震開始,四世三公,而且還都當過太尉。
毫不誇張的說,楊修家族和袁紹袁術家族是東漢中後期最著名的兩大家族,門生故吏遍天下。
按照當時的社會風氣來說,如果東漢朝廷不出現政治動盪,楊修也當上三公是必然的結果。
袁氏家族因為在反對董卓時袁紹袁術起兵,董卓把留在京城的元氏族人全部殺死,袁氏家族元氣大傷。
但袁紹占據河北,一度是北方最大的政治勢力,曹操經過長期戰爭,才最終滅了袁紹。
袁術先占據南陽,後來又占據了淮南,並且第一個僭號稱帝,同樣被曹操所消滅。
所以,這種世家大族的政治潛力是非常驚人的,只要給他們足夠的機會,他們可能會爆發出非同尋常的政治能力。
而在袁紹袁術被消滅之後,兩大最著名的家族就剩下楊家了,自然會成為曹操的眼中釘。
楊家還有個讓曹操非常忌憚的事情,就是楊修的父親楊彪對漢獻帝非常忠誠。
楊彪也曾經擔任過太尉,在董卓挾持漢獻帝遷都長安時,楊彪也不離不棄,跟隨漢獻帝到了關中。
之後的李傕郭汜之亂中,楊彪也一直跟隨漢獻帝左右。
司馬懿家族中,當時司馬懿的父親跟隨漢獻帝前往關中,而司馬懿的大哥司馬朗則率領族人回到了潁川。
因為楊彪對漢朝特別忠誠,漢獻帝對他也是信任有加。
曹操剛把漢獻帝迎接到許都之後,皇帝身邊的近臣中最重要的職位尚書令就是由楊彪擔任的。
也正是因為忌憚楊彪可能會幫助漢獻帝對付曹操,曹操才藉故將楊彪罷免,改由他更為信任的荀彧擔任尚書令。
這樣,漢獻帝就完全在他的監控之下了。
不過,正如鍾繇是曹魏重臣,但鍾會並沒有表現出對曹魏政權的特別忠誠一樣,楊彪對漢朝的忠誠,楊修卻並沒有對漢朝表現出特別的忠誠,而是一直在曹操的丞相府任職,和司馬懿是丞相府同事,也是比較盡心的。
楊修和司馬懿,曹丕,曹植基本上是同一代人。
曹操在赤壁之戰後開始啟用了一大批年齡大約相當於他的子侄輩的人才,司馬懿和楊修就是在這個時候進入了曹操的丞相府。
同一批的還有司馬孚,蔣濟,高柔,王凌這些人。
楊修出身名門,又特別聰明,不免恃才傲物,好出風頭,不甘人下。
在曹丕個曹植爭儲的過程中,楊修選擇支持了氣質與自己更為接近的曹植,而而且經常給曹植出主意,讓曹植一度在競爭中處於上風,威脅到曹丕的地位。
這其實是一個非常愚蠢的政治選擇,在儲位未定之際就選邊站隊,把自己的政治前程與一個實際上沒有多少政治能力的人捆綁在一起。
這就是政治賭博,如果自己的主子成功,當然可以飛黃騰達,如果失敗,那就完全葬送了自己的政治前途。
曹植一方以楊修和丁儀兄弟為謀主,曹丕則以吳質為謀主。
但是,絕大多數人再這個問題上的選擇都是保持中立,不偏不倚,避免過早的與尚未確定為繼承人的人捆綁在一起。
這種選擇顯然是非常聰明的,也是非常持重的。
老一輩中,曹丕曾經向賈詡求教,而賈詡給他的建議也非常簡單,不違子道,如此而已。
也就是說,讓曹丕不要過早的表現出要成為君主的野心,把兒子應該做的事做好就可以了,不需要動歪腦筋。
年輕一輩中,司馬懿也沒有選擇支持誰,基本上保持中立。
一直到曹操已經確定以曹丕為繼承人之後,司馬懿也是以奉曹操之命的姿態成為曹丕的屬官。
當然,在曹丕勝出之後,吳質作為謀主,功勞很大,也成為曹丕的紅人,前程看好。
後來,司馬懿就和吳質聯姻,為司馬師娶了吳質的女兒為妻。
相比之下,楊修就顯得過於輕浮了。
在曹植與曹丕爭儲的時候,他就耍小聰明,給曹植出主意。
但那些主意都是非常短淺的,只能幫助曹植在個別問題上占得先機,卻不能讓曹操認可曹植的人品和政治潛力。
和賈詡給曹丕的建議相比,楊修給曹植出的那些主意簡直就是小兒科,跟小孩過家家占點便宜差不多。
曹操確定放棄曹植之後,當然就要為曹丕將來接班培植基本班底。
這其中,曹真,夏侯尚,司馬懿都是曹操為曹丕選定的接班班底。
相應的,曹植也是兒子,而且是曹操很欣賞很喜歡的兒子,他也要對曹植有妥善的安排,既要讓他將來不會威脅到曹丕接班,又要讓他不至於被曹丕殺死。
而要達到這個效果,最基本的就是要解散曹植賴以爭儲的基本班底,讓曹植喪失威脅曹丕接班後曹魏的政治穩定的能力。
簡單來說,就是要保證曹植沒有能力造反,像袁紹的幾個兒子那樣,各自都有各自的班底,最後只能是相互分裂,打內戰。
在曹植的基本班底中,最具備這個潛力的,無疑就是楊修。
楊修支持曹植,就意味著他身後的弘農楊氏也可能會選擇支持曹植。
曹植又放蕩不羈,如果將來楊修私下串聯,鼓動曹植起兵反抗曹丕,曹魏就可能會出現和袁紹身後一樣的情況。
其實曹操也沒有直接殺楊修,畢竟楊氏家族名聲很大,楊修又有時名,是不好輕易直接動手的。
所以,曹操先讓楊修繼續在丞相府為自己做事,希望楊修能收斂一點,學會夾起尾巴做人,也好將來把他的聰明才智貢獻給曹魏。
飯楊修卻舊習不改,依舊耍小聰明,絲毫沒有從儲位之爭中吸取教訓。
曹操攻占漢中之後,司馬懿勸曹操接著進兵益州,消滅劉備。
而曹操在失去漢中之後,正在和劉備相持,想奪回漢中,劉備分兵據守,曹操進退兩難之際,楊修沒有給曹操提出有價值的建議,卻揣摩曹操的意圖,結果被曹操藉口擾亂軍心殺死。
楊修死後,楊家和曹氏的關係就可想而知了。
曹丕篡漢為帝之後,為了招攬人心,曾經讓人請楊彪擔任太尉,但楊彪表示婉拒,實際上也就是不合作的態度。
這樣,弘農楊氏就從東漢末期的一等士族逐步滑落下去了。
劉備擁有兩名軍師,一個幫他規劃未來,一個幫他實現規劃!
文-七點,原創圖文,侵權必究!曹操一生做錯的兩件事,一件事殺了崔琰,一件事是殺了楊修,曹操的一生稱霸了三國,成為了三國中最強大的諸侯,可是他殺過的兩個人卻成了他一生所犯的最大的錯誤。錯殺楊修楊修...
曹操選繼承人為何猶豫不決 得寵的曹植為何落選?
一個人想在仕途上走得比別人更遠,才 藝固然重要,但器識更重要。換言之,性格和修養是決定性的因素。器量狹隘、性格浮躁、見識短淺的人即使才高八斗,在官場上也必然是失敗者。如大才子曹植在 文壇上傲視同...
曹操殺了他的兒子,他卻活活把曹操熬死,讓曹操死不瞑目
話說東漢末年,天下有兩大豪門大族,一個是汝南袁氏,就是袁紹他們家,另一個就是弘農楊氏。這兩大家族都是四世三公,家族連續四代都有人擔任朝廷三公這樣的職務。而有一個人,是宦官之後,因為自個出身不好,...
曹操在世的時候,司馬懿還沒有資格成為隱患,不可能去殺他
曹操時代,司馬懿還沒有資格成為隱患,誰也預測不到未來。曹操還在世的時候,司馬懿地位並不算高。在曹操晚期,司馬懿成為曹丕的親信,和陳群、吳質、朱樂並稱四友,是曹丕的心腹。兒子有點自己的班底也是必須...
曹植根本鬥不過曹丕,他太像曹操的這幾個手下敗將!
三國時期文才最好的人物當屬曹植,不管是《銅雀台賦》、《洛神賦》、《白馬篇》,還是被曹丕逼出來的七步成詩,都充分展現了曹植一時無兩的才華,故謝靈運評價說「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獨占八斗」,才高八斗這...
比袁家「四世三公」更牛的望族,從西漢興盛到隋唐
說起三國時的袁紹、袁術兄弟,人們第一個想到的一個詞大概就是「四世三公」。漢朝到魏晉三公是漢朝中期為了分割丞相的權力而把丞相改成了太尉、司徒、司空三個官職,但權力還是很大。而袁家連續四代人都位居三...
曹丕成功登上世子之位,司馬懿:對不起,這個功勞我不背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三國,是一個風起雲湧的時代,也是一個英雄輩出的時代。被稱為「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的曹操,採取「挾天子以令諸侯」的策略,成功戰勝呂布、袁紹等一眾勁敵,統一了北方,...
曹操為什麼不殺曹丕?曹丕為什麼要殺曹植?
曹丕是怎樣稱帝的作為三國時代魏國的開創者,曹丕並不是用兵權打下的江山,而是他的君主漢獻帝拱手相讓。這漢獻帝心智上難道存在缺陷,將漢朝的大好江山拱手交給自己的臣子?這樣說可就真真冤枉了劉協。這皇位...
曹操臨死前為什麼不殺司馬懿 卻殺死楊修?
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瞞,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人。東漢末年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書法家,三國中曹魏政權的奠基人。曹操曾擔任東漢丞相,後加封魏王,...
曹操殺了那麼多名士以絕後患,卻為何放過了鷹視狼顧的司馬懿?
三國時期對人才的重視可以說是空前絕後的,曹操作為三國時期最大的雄主,他對人才渴求之深,已經到達如痴如醉的瘋狂地步,所以他三下求賢令,廣泛地吸收和籠絡天下文人名士,以致周公吐哺,天下歸心,其人才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