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為什麼殺楊修,背後隱藏的內幕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導讀:三國時期的員工楷模——楊修,可謂是才華橫溢,學富五車,本該大展身手,揚名後世。

然而卻沒想到,他的大老闆——曹操,竟然讓他的生命從此戛然而止。

這其中到底有什麼驚人的內幕呢?


楊修,一個高智商的人物,一千多年來一直是眾多周知,他的知名度就如同「雞肋」這個詞一樣。

語文課本收錄《楊修之死》也是為了教育學生不要恃才自傲,仗著聰明處處炫,以免禍起惹禍上身。

成語「先見之明」是這樣得來的。

楊修死後,曹操去見楊修的父親楊彪並問候他,見楊彪形容消瘦,便問:「公何瘦之甚?」,楊彪說:「愧無日磾先見之明,猶懷老牛舐犢之愛。

」曹操為之動容。

老生常談,今天我就為大家來解析一下,曹操到底為了什麼而殺楊修。

楊修之死,據我分析,主要有以下三點

一、參與世子之爭

大家都知道,在中國古代,君主的家事一直都是頗為敏感的話題,當臣子的最好不要過問,尤其是繼承人,這一點乃是「國之大忌」,即便是在對大臣非常開明的宋朝,過問儲君的事情一般都不會有好下場,岳飛便是個例子。

曹操最終下決心殺楊修,其中很大原因是因為楊修參與了丕、植兩位王子的競爭,曹操在多年的觀察後最後屬意於這兩個兒子作為自己繼承人的選擇。

高智商的楊修屬於曹植陣營的人,在楊修的謀劃之下,曹植一方占據優勢,「操與眾人商議,欲立植為世子」曹丕自然不甘失勢,大臣吳質藏於竹框中載入丕府中,與丕出謀劃策。

楊修知後立即向曹操報告,曹操第二天便讓人在丕府門外檢查,卻不想吳質早有準備,自此楊修在曹操心中留下了誣陷的嫌疑。

曹操想要試探丕與植的才能,讓他們從兩扇不同的城門外出,而暗自令城門守衛阻止兩人,結果是丕無可奈何出不去,而植得到楊修的密語:以吾奉王命而出,敢阻擋者斬!最終只有曹植出了城門,曹操大喜,不想有人以實情告操,演義中說「操大怒!」

古往今來為奪嫡的王子們出謀劃策幫助奪嫡的大臣不知有多少,帝王們也大都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可楊修這種擺到門面上的事已經不是能夠閉一隻眼的事了。

最終曹丕被確定魏王世子,為避免身後兄弟家族間的殘殺與分裂,曹植對於曹丕的威脅必須要剪除,哪怕一分一毫。

(曹丕篡位後,逼迫曹植寫下著名的《七步詩》正是兄弟間相互猜疑的體現,曹操果有先見之明。


而楊修的通達機敏成了曹操心中一個疙瘩,尤其楊修還很不安分,喜歡折騰,於是為了保證家族間的安危,楊修不得不除去。

況且還有一個「非人臣也,必預汝家事」的司馬懿,曹魏家族間的就更不能發生分裂,曹操深諳此理。

影視劇中楊修

二、恃才自傲,不收斂

楊修若是有司馬懿一半的深沉與城府,怎麼也不會落得如此下場。

千百年他一直是為人臣者的反面教材,告誡那些才高八斗的年輕人,在領導面前一定要有分寸。

楊修的為人,千百年來各家評價和印象都是一致的,無論正史還是野史。

《楊修傳》中曾記載了這樣一件事:楊修有次在工作期間想出去一趟,但頭腦機敏的他想到曹操可能會在他出行期間來詢問工作上的事,即「問政」,並且準確判斷出曹操會問哪些政事,並提前做出解答寫在紙上,吩咐自己工作單位的從屬,待曹丞相來問政時其次答之,後來楊修的猜測果然中的,但姦猾的曹操卻奇怪「怪其速也」,使人來問,才知道事情的真相。

修又嘗出行,籌操有問外事,乃逆為答記,敕守舍兒:「若有令出,依次通之。

」既而果然。

如是者三,操怪其速,使廉之,知狀,於此忌修。

——《楊修傳》

這種聰明放到工作上是沒有人會喜歡的,尤其是對於曹操這樣一個奸雄。

同樣,從這件事中我們也可以看出楊修此人沒有司馬懿那麼縝密和深處,原因有下:

如果楊修想到曹操可能會來問政,那麼他也應該想的到——以曹操的個性,肯定會對自己這方面能夠迅速的報告領導的問政而感到疑惑和懷疑,即「怪其速也」。

既然能夠想得到曹操會懷疑自己的速度,那麼就應該做出相應的準備,即吩咐自己單位的下屬:等曹丞相來詢問工作問題時,不要太快的給出回答,隔一段時間再送過去。


可楊修偏偏忽略了這一點,這就遺留了下個禍根。

當然,也許楊修也想到了這一點,但又不做出部署,是為了在曹操面前炫耀一番自己的智商。

楊修被殺是因為他智商太高了嗎?並不是,是因為情商太低。


不聰明並不可怕,可怕是愚蠢。

軍中事務,並不是一個楊修主薄能夠左右的,在什麼位置上謀什麼事,曹操才是軍隊的統帥,最高權力的掌控者,大軍出征在外,兩軍對壘之前,楊修僅憑「雞肋」一句暗語就能想通曹操心中所想,可見其智力之高,但未經請示就將領導意圖散布出去,這已經嚴重觸及曹操的底線了,曹操對於軍隊的控制,士兵心目中魏王的形象,剎那間便黯淡了幾分,為了維護自己,楊修不死也得死。

本來曹操已有退軍之意,但經過楊修這麼一鬧,曹操為了穩定軍心不得不強攻,即便明知必敗。

若是楊修有郭嘉、司馬懿和諸葛亮的深謀遠慮,那麼他就應該知道,他散布出曹操想要退軍的消息後會帶來什麼後果,他那裡知道曹操半夜會提著斧子起來出去溜達,可能他以為曹操當夜不會起來,第二天一早就宣布撤軍。

可一個身在權力中樞、常年伴在最高掌權者身邊的人,卻是連這點小心謹慎都沒有。

不死,才叫奇怪。

若說之前的「一盒酥」還能讓曹操一笑而過,但干涉軍事,就已經觸及逆鱗了,曹操憤怒之下稱其為「匹夫」(匹夫安敢欺我耶),說明他早已看透了這個人。


三、家族背景太深

近來熱播的電視劇《軍師聯盟》中我們可以看到,楊修的家族在漢末的朝廷中是有一定勢力勢力的,楊修的父親是楊彪,位列三公,最後因為看不慣曹操而被下獄,最後雖然釋放了,但也從此稱病不朝。

楊家非常有影響力,再加上楊修本人也非常有才,所以曹操用了楊修,放在身邊當秘書,也算是給了楊家一份面子與人情,可是楊修似乎自小在大家族中生活慣了,沒有司馬懿那份步步為營的沉穩心性,也沒有縱覽全局的大眼光,捲入了世子之爭。

若是不殺,那曹操百年之後,曹丕無法降服曹操留下的偌大的一個班子,(比如無法降服支持曹植的楊修和他背後的楊家)世家大族各自為營,魏王權力不穩,而個中某些大臣或許會出於某個目的躥唆曹植,讓他東山再起與曹丕爭權,魏國自此亂成一團。

更何況,

司馬懿是曹操的一塊心病,曹操曾說過:「司馬懿狼顧之相,非人臣也,必預汝家事。

」若是曹魏家族內部爭端分裂,以司馬懿的個性怎麼會毫無動作?

況且曹操雖居於中原,但天下並沒有統一,曹操的後代也不如曹操,一旦曹魏政權穩定出現了差池,則東吳和蜀漢不會坐視不管,必定聯犯。

而殺掉楊修,不僅僅因為楊修該殺,還為了殺一儆百,警告世家們,曹家繼承人的事別摻和,誰摻和誰死。

帝王者,眼光和心智非巷井小民可以比擬的,曹操能夠白手起家最終站在那樣一個高度,必定能比一般人看的更遠更深,所以,曹操殺楊修,不光是出於個人原因,也還是出於對國家大計的深思熟慮。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曹操臨死前為什麼不殺司馬懿 卻殺死楊修?

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瞞,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人。東漢末年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書法家,三國中曹魏政權的奠基人。曹操曾擔任東漢丞相,後加封魏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