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殺了那麼多名士以絕後患,卻為何放過了鷹視狼顧的司馬懿?
文章推薦指數: 80 %
辛苦的天才——典型性兵權謀家曹操(73)
主筆:江湖閒樂生
三國時期對人才的重視可以說是空前絕後的,曹操作為三國時期最大的雄主,他對人才渴求之深,已經到達如痴如醉的瘋狂地步,所以他三下求賢令,廣泛地吸收和籠絡天下文人名士,以致周公吐哺,天下歸心,其人才之盛,冠絕三國,可為什麼後來他卻又開始誅孔融、殺崔琰、滅楊修,上演了一出出屠殺文人名士的慘劇,並且最後又偏偏放過了鷹視狼顧、最終葬送了曹魏的司馬懿呢?
首先我們來說孔融,孔融,字文舉,乃鼎鼎大名的建安七子之首,孔子第二十世孫,歷任北海相、青州刺史,是一個集文豪、儒宗、名士、軍閥為一身的一個漢末超牛人物。
可以說,孔融身世之高,成名之早,口才之好,文章之妙,在天下都是頂尖的,加上手底曾還有塊很大的地盤,性格又較為自負,像這樣的人,本來是不願屈居曹操之下的。
只可惜他什麼都好,偏偏不會用人理政、平靖災亂,所以地方治不好,打仗也不行,明明坐擁北海大郡,且文有孫邵,武有太史慈,卻搞不定黃巾流民,只得棄郡逃到徐州陶謙處避難,後來劉備又幫助他做上青州刺史,屁股沒坐熱,袁紹又派兒子袁譚也來做青州刺史,孔融打不過袁譚,打到最後只剩下幾百人,這位老兄居然安坐屋內,「談笑自若,隱几讀書。
」全然不管城外殺聲四起,將士正為他浴血奮戰。
城池很快陷落,孔融的妻子兒女全被俘虜,他自己卻夾著尾巴突圍逃跑了。
孔融代表了這樣一批漢末士族,他們只通文教不諳軍政,高談闊論只務虛名,不懂轉變觀念,毫無憂患意識,故在時代劇烈變化之時,無法適應新的殘酷鬥爭環境,遂為歷史所淘汰,成政治之棄兒,難以自立。
結果還是曹操看重其名望,收留了這個棄兒,讓孔融做「將作大匠」(相當於住建部長),又做「少府」(相當於財政部長),但孔融仍意不能平,自覺智慧淵博,溢才命世,是大聖之後,是仲尼不死,當時豪俊皆不能及,可大聖之後竟然淪落到了閹臣之後的手下,真是丟人他爸給丟人開門,丟人到家了。
所以孔融雖然表面上吹捧曹操,馬屁拍的很響(見其《六言詩三首》中二、三首,也有人說是偽作),卻暗地裡組織了一幫大臣老在朝堂上搗亂,偏偏他們口才都極好,往往說得天花亂墜,雲裡霧裡,跑題千萬里,搞得曹操很頭疼。
建安五年,官渡之戰爆發在即,孔融又在許都城內四處散布失敗主義論調:「袁紹地廣兵強,田豐、許攸智計之士為其謀,審配、逢紀盡忠之臣任其事,顏良、文丑勇冠三軍,統其兵,殆難克乎?」在孔融看來,袁紹四世三公,怎麼也算是名門望族,他若能執掌政權,總會比曹操這個閹臣之後要體統一些。
建安九年的時候,曹操拿下了袁氏的冀州,成為冀州牧,就想恢復古時候的九州制,增加冀州的面積,以增加自己的權勢,又遭到了孔融的反對,結果此事不了了之。
孔融更上奏漢獻帝主張「宜准古王畿之制,千里寰內,不以封建諸侯。
」欲堵住曹操更進一步之途,觸犯到了曹操的根本利益。
所以,在赤壁之戰前夕,建安十三年八月,孔子的第二十世孫,名動天下的大名士,建安七子之首,朝廷九卿之一的少府卿孔融被曹操所殺,死時五十五歲。
曹操殺孔融所公開的那些罪狀,什麼「招合徒眾」,「欲圖不軌」、「謗訕朝廷」、「不遵朝儀」……都是一些捕風捉影的事情,或者是一些行為上的不檢點,實在不用著大做文章。
況且孔融畢竟是孔子之後,而從來沒有哪個古代掌權者,敢妄殺孔子先聖之後的!(連董卓都不敢,被孔融懟了以後,也只能外放他去做北海相)曹操真是狂拽酷炫,隨便做著這樣「大逆不道」的事兒,果然蔑視名教,不走尋常路。
曹操為什麼要殺孔融,《三國演義》以及大眾的看法都認為,孔融是死於自己的大嘴巴,說話老不顧曹操面子,焉能不死?
其實,曹魏方面的噴子多了去了,曹操也不一定都要殺,禰衡噴的更厲害,曹操也只是將他發給劉表;陳琳噴的都上天了,曹操還重用了他。
事實上,作為曹操這樣級別的政治家,在決策時是很少會被個人情感牽著鼻子走的,而絕對是以政治上的得失為準繩的。
而陳琳禰衡只圖筆上或嘴上痛快,一則是各為其主,一則是文人的意氣驕縱,以求一時的快意而已,於大局無礙,曹操若殺之,只會白白落一個心胸狹窄、嫉賢妒能之名,這在政治上是極不划算是的。
其實,曹操之所以一定非要殺孔融不可,其最根本的原因在於,孔融身為孔大聖人的嫡孫與儒學宗師,他既是士族的領袖,也是天下的意見領袖,就算賦閒在家,同樣賓客日盈其門,真可謂「坐上客恆滿,尊中酒不空。
」這就是孔融,無論在朝在野,都是當時中國最大的公知,主宰著整個天下的輿論風向,影響力無與倫比,如果他與曹操作對,曹操就什麼事兒也辦不成。
而且,孔融與曹操的死敵、荊州二劉之間也政治關係曖昧,與劉備的關係前文已述,此外,他還曾多次公開反對曹操征劉表,當時,劉表桀逆放恣,所為不軌,至乃郊祭天地,擬儀社稷。
朝廷下詔要把他的行為宣示天下,孔融卻上疏認為應當隱瞞郊祀這件事,說是為維護朝廷的臉面,實際上就是想幫劉表搪塞過去。
為什麼孔融要這麼維護劉表呢?因為劉表不僅是漢朝宗室,而且也是一個大名士,在《黨錮列傳》里同時名列八顧、八俊與八及(東漢末年,太學生把敢於同宦官進行鬥爭的黨人領袖冠以此等稱號),與孔融正是同一個階層的戰友。
所以,曹操在征荊州之前,一定要先殺掉孔融,以統一思想。
至於曹操為什麼要殺楊修,《三國演義》以及大眾的看法都認為,這一則是因為曹操忌他太聰明,二則是因為他幫助曹植爭儲位。
不過我認為,這些看法都很表面,膚淺的很。
特別是《三國演義》中摘引改編的幾個楊修小故事,一則鄙淺兒戲,不足信;二則也都是一些小聰明,曹公雄才大略,又豈會忌恨此等輇才小慧?
曹操之所以一定非要殺楊修不可,其深層次的原因,仍然在於楊修的身份。
楊修的身份可不簡單,絕對不比孔融差,他可是太尉楊彪的兒子,袁紹袁術的外甥。
楊彪是四世三公,袁紹袁術也是四世三公,雙重四世三公,那可真是不得了了。
特別是袁紹袁術慘敗之後,其子孫雖亡滅殆盡,但袁氏百年來培養恩待之門生故吏又豈能盡被曹操屠盡?史書記載,袁紹兵敗憂死,河北士女,揮淚痛哭,其政治遺產仍然雄厚,而袁氏子孫雖被曹操滅光,但袁紹還是有幾個外甥的,其中一個外甥叫高幹的,已因反叛曹操被殺,楊修的身份如此敏感,又豈能不為曹操所忌?
其實,當年官渡之戰結束後,曹操派人整理從袁紹處收繳的書信,發現自己這邊果然有很多人與袁紹有通謀,拉關係拍馬屁,搖尾巴泄軍情,不一而足。
依我看來這些人恐怕大多是建安以後投附來的士族,諸曹夏侯與兗州寒族(這些人已經歷過張邈之叛考驗)絕不會這麼幹。
然而曹操當時並不準備得罪士族,現在天下未定,維穩第一,而且法不責眾嘛,如今之計,只有好好學習光武帝,將書信全部焚毀,表示既往不咎,並當眾宣布:「當紹之強,孤猶不能自保,況眾人乎!」當然,光武焚書以安反側,是恕之於人心既定之後;曹操焚書以靖眾疑,是忍之於人心未定之時。
一則有度量,一則有權謀也。
不過,自以為以曹操的性格,他在燒毀這些信件之前,未必就沒有掃一眼這些信的落款(後自言未見李通書疏),換做任何人,得到自己內部異己分子的名單,都會壓不住自己的好奇心吧!何況曹操一生都承受著知人知面不知心的痛苦(看錯了張邈、陳宮、劉備),他又怎麼可能忍住不看那些信?只是因為大局未定,人心未安,所以暫且忍一忍,等到日後權位穩固,必回再來秋後算帳。
估計孔融、楊彪、楊修、婁圭等人就在這張名單上,而曹操把這份秘密的名單深深的隱藏在心底,暗自觀察,苦心積慮找機會再下手,真是可怕的奸雄風範啊。
另外,除了袁紹這門姻親,楊彪楊修自己所在的弘農楊氏也非常不得了,絕對不比汝南袁氏差。
弘農楊氏的祖先為西漢開國功臣、弘農人楊喜,楊喜本是一名舊秦騎將,他因垓下之戰後隨灌嬰追擊項羽,而在烏江岸邊成功搶到了項羽一塊屍體,由此被劉邦封為赤泉侯,開始發跡,到了楊喜的曾孫楊敞,官運愈發亨通,得到了大將軍霍光的賞識而升任宰相,後更因協助霍光廢劉賀立宣帝而被加封為安平侯,新增封邑三千五百戶,楊家從此更加興盛發達,每代都是高官厚祿,到了東漢時期,楊敞的玄孫楊震成為一代大儒,號稱「關西孔子」,官至司徒、太尉,其子楊秉、孫楊賜、重孫楊彪,亦皆繼承楊震遺風,均官至太尉,被稱為「四世太尉」,比之袁紹家族有過之而無不及。
董卓連袁氏都敢滅族,卻獨獨不敢動楊彪;郭汜、李傕也殺了很多大臣,亦獨獨不敢動楊彪。
所以,當曹操將漢獻帝迎來許都後,大權獨攬,卻獨懼太尉楊彪。
有一次,漢獻帝大宴公卿百官,曹操見楊彪神情不悅,恐楊彪有圖己之意,竟推說自己肚子痛上廁所,趁機飛也似的逃回大營;等到權勢穩固了以後,又苦心積慮,誣陷楊彪勾結袁術,劾以大逆的罪名將其下獄,最後還是賴孔融以辭職相逼才讓曹操放了他。
孔融之所以要極力營救楊彪,是因為當初孔融入仕,乃楊彪之父楊賜所提攜徵辟。
沒想到吧,孔融竟是弘農楊氏的門生故吏。
這些名門世家,正是以這種互相提攜、互相推薦的方式,編織起一個密密麻麻的親戚婚媾、官員提攜關係網的。
曹操一生最討厭的也就是這個。
他提倡的是唯才是舉,他打天下最開始依靠的也正是寒門庶族中的俊賢,如滿寵、程昱、毛玠、樂進、于禁、典韋等人,以及李典、許褚、任峻、諸曹夏侯等地方土豪。
當然,彼此彼此,這些名門世家,也最討厭諸曹夏侯這些「贅閹遺丑「土豪暴發戶。
事實上,近百年來,弘農楊氏作為士族的領袖,也一直都在跟宦官及宦官的追隨者們黨爭,「關西孔子」楊震更因受宦官迫害而飲鴆自殺。
再加上楊彪這次被迫害事件,以及楊彪的恩人孔融又被曹操所殺,我很懷疑楊修對曹操、曹植這些「贅閹遺丑」能有多少好感。
由此可見,楊修委身於曹操幕府擔任主簿、又極力較好曹植,恐怕並沒有安得什麼好心思,其介入爭儲,更是加劇了曹魏集團內部的內耗,曹操有理由相信,自己百年之後,弘農楊氏必會引領士族,攪動滔天巨浪,曹丕曹植倆小子根本玩兒不過他們。
另外,請大家看看楊修寫給曹植的信:「與君離別才數日,就好像已經過了很多年,難道僅僅出於您對我的愛顧,使我對您產生了深情的敬仰嗎?」(不待數日,若彌年載,豈由愛顧之隆,使係仰之情深耶?)肉麻竟至於此,宛若情信,正所謂「大偽似真」,我堅決懷疑楊修勾搭上曹植有其極深的政治目的,就像陳群司馬懿勾搭曹丕一樣,搞不了曹一代,就搞曹二代,偷梁換柱,和平演變,大抵就是如此了。
另據史書記載,楊修被殺後,曹操曾有書致楊彪:
「而足下賢子,恃豪父之勢,每不與我同懷。
即欲直繩,顧頗恨恨。
謂其能改,遂轉寬舒。
復即宥貸,將延足下尊門大累,便令刑之。
念卿父息之情,同此悼楚,亦未必非幸也。
」
由此可見,曹操明殺楊修,實則向弘農楊氏示威也!弘農楊氏根基深厚,引領士族,不殺他一個主心骨,不壞他一個領頭羊,曹操死都死的不放心哪!
所以說,曹操為何要殺孔融殺楊修,因為這兩人才是士族真正的領袖,而非我們通常以為的荀彧司馬懿。
事實上,就算是心高氣傲、目空一切的大噴子、大狂徒禰衡,也獨獨對孔融和楊修,是尊重有加、不得不服的。
在禰衡眼裡,像曹操劉表這樣的世俗掌權者,不過糞土罷了,想侮慢就侮慢,踩了都嫌髒;而在士族中名氣極大的司馬朗和陳群好些,算是人了,但頂多就是些殺豬賣酒的市井賤徒罷了(「屠沽兒」);禰衡甚至連荀彧荀令君都看不上,認為他只是長得還行,「尚可借面弔喪」;只有孔融和楊修,禰衡一個誇成仲尼復生,一個誇成少年天才,並多次當眾表示:「大兒孔文舉,小兒楊德祖,餘子碌碌,莫足數也。
」可見天下士族名門之中,孔融和楊修才是神一般的存在。
而那個在電視劇里看起來很屌的司馬懿,其實在建安時期只是個小人物,位望輕微,在天下士人眼裡連給孔融楊修提鞋都不配。
就算是《晉書》里寫的司馬懿「不欲屈節曹氏」而屢次拒絕曹操徵辟的事跡,都很有可能是司馬氏為了抬高司馬懿而編造出來的,本質上和《漢書》里編劉邦是他媽跟龍啪啪啪生下來的這種奇聞差不多,都起著美化、神化開國之君的作用。
反正我很難相信一個權力欲如此重的人,會做出這樣的事情來,就算真有做,那也是故作清高在演戲,更為可笑。
事實上,《晉書》的編纂者房玄齡修史是出了名的不認真,經常野史正史一鍋燴,反而是魏朝郎中魚豢所撰之《魏略》更有可信之處。
《魏略》上說的情形是:一開始徵召司馬懿並非曹操而是曹洪,檔次這麼低,司馬懿自然不肯自降身價,所以他杵著拐杖,託病不出;但後來由荀彧舉薦、曹操親自下令徵辟,他馬上「投杖而應命」。
看來這司馬氏根本沒有什麼「不欲屈節曹氏」,只有「待價而沽」罷了。
甚至,就連史書上司馬懿很有名的「鷹視狼顧」與「三馬同槽」的典故都很有可能是街巷傳聞、加油添醋、牽強附會的產物。
魏武察帝有雄豪志,聞有狼顧相。
欲驗之。
乃召使前行,令反顧,面正向後而身不動。
又嘗夢三馬同食一槽,甚惡焉。
因謂太子丕曰:司馬懿非人臣也,必預汝家事。
」太子素與帝善,每相全佑,故免。
帝於是勤於吏職,夜以忘寢,至於芻牧之間,悉皆臨履,由是魏武意遂安。——《晉書·宣帝紀》
其實,「鷹視狼顧」只是古人修習氣功的一種方法,早在西漢初《淮南子·精神訓》中就曾記載:「真人之所游,若吹呴呼吸,吐故納新,鳧浴猿躩,熊經鳥伸,鴟視虎顧,是養形之人也,不以滑心。
」另據曹丕所著《典論》記載,當時曹操手下有一個名叫甘始的氣功大師,在鄴城廣授氣功,教大家「鴟視狼顧,呼吸吐納」之術。
由此可見,當時鄴城達官貴人之中,很多人都在「鷹視狼顧」,司馬懿只不過因為練得比較多、練得比較好,後來又成了大事,結果就被世人牽強附會成了豪雄之相。
而正好,晉朝史官想迴避本朝得國不正的事實,所以,就藉助此事大做文章,從而創作出了這樣一篇離奇的故事,你想,如果從一開始,曹操就想將司馬懿置之死地,無疑就給他日後的篡權增添了合理依據。
所以,事實上,曹操寧殺孔融殺楊修,乃至殺崔琰,也不會殺司馬懿的,因為司馬懿年輕時在士族中的地位其實並不高,又一向謹小慎微不露野心,如果不是因為他活的太長,熬死了曹魏兩任短命皇帝、數位曹魏名將宗親以及同輩所有的士族精英,否則,司馬氏是無論如何都沒有機會篡魏的。
但誰能想到,曹操如此機關算盡,也沒算到他子孫短命軟弱至此,士族亦前仆後繼、不達目的誓不罷休至此,曹操就算再殺多少人也是沒用的,這就是人算不如天算,最終曹公還是枉作了小人,豈不悲哉!
其實,以蔣濟、陳泰等為首的士族們並不發自內心的欣賞官油子司馬懿,但在與曹魏宗親的博弈中,手握兵權和人望的四朝老臣司馬懿成為了他們唯一可以倚仗的對象。
但他們也萬萬沒有想到,他們無奈選擇的這位士族代言人,卻做出一系列背信棄義、盜名欺世、屠殺無辜、誅鋤異己的惡行,一次次的破壞著儒家士族的政治與道德底線,而由他的子孫創立的王朝,更是驕奢淫逸、自相殘殺,引來八王之亂五胡亂華,將整個中華帶入地獄。
太史公嘗言:「且欲興聖統,唯在擇任將相哉!唯在擇任將相哉!」歷史已多次證明,那些執政時間太久、壓抑時間太長,又權力慾望太重的宦海老烏龜與門閥大世族,於國家無益,於天下有害!黃宗羲說:「天下之治亂,不在一姓之興亡,而在於民之憂樂。
」.改朝換代是中國歷史的常態,亡一家一姓之國,沒有關係,然而魏晉之替嬗,最終竟導致亡天下人之國,儒家士族身為當時天下的精英階層,對其是負有巨大責任的。
事實上,士族們後來也意識到了這一點,但已追悔莫及。
蔣濟在高平陵事變後沒多久便自責憂憤而死;陳泰則在魏帝曹髦遇弒後,也因悲慟過度,吐血而亡。
《三國演義》中因為聰明被殺害的楊修,他的顯赫身世,你知道嗎?
現在一談起楊修,因為受《三國演義》的影響之深,很多人都第一時間想到「聰明反被聰明誤」,我們今兒暫且先不談楊修被殺的真實原因,政治上的是是非非,遠不是小說里的那麼簡單,拋開楊修的聰明,我們來談談他...
四世三公的袁紹,四世三公的楊修,哪個含金量更高?
漢末天下諸侯逐鹿,袁紹之所以手下謀臣猛將雲集,一度成為北方最強諸侯,連冀州牧韓馥都心甘情願把冀州拱手相讓,一個相當重要的原因就是袁紹頭上頂著一個「四世三公」的巨大光環:汝南袁氏自袁安起在漢章帝...
曹植根本鬥不過曹丕,他太像曹操的這幾個手下敗將!
三國時期文才最好的人物當屬曹植,不管是《銅雀台賦》、《洛神賦》、《白馬篇》,還是被曹丕逼出來的七步成詩,都充分展現了曹植一時無兩的才華,故謝靈運評價說「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獨占八斗」,才高八斗這...
成年後的孔融居然是這個樣子的
小時候只知道孔融有讓梨的謙讓美德,並不知道他成年後有什麼作為。看了史書以後,大吃一驚,這哥們怕是嫌自己命太長了,做的事情危險至極。 這個孔融心裡並不喜歡曹操,但不知道為什麼他又投奔了曹操,還向曹...
楊修真是被自己的小聰明害死的嗎?
楊修,字德祖;三國時期文學家,擔任曹操丞相府的主簿,素以學識淵博,才思敏捷而聞名,生前著有賦、頌、碑、贊、詩、哀辭、表、記、書凡十五篇。然其為人口無遮攔,聰明外露,終於命喪於這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