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臨死前為什麼不殺司馬懿 卻殺死楊修?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瞞,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人。
東漢末年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書法家,三國中曹魏政權的奠基人。
曹操曾擔任東漢丞相,後加封魏王,奠定了曹魏立國的基礎。
去世後諡號為武王。
其子曹丕稱帝後,追尊為武皇帝,廟號太祖。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曹操以漢天子的名義征討四方,對內消滅二袁、呂布、劉表、馬超、韓遂等割據勢力,對外降服南匈奴、烏桓、鮮卑等,統一了中國北方,並實行一系列政策恢復經濟生產和社會秩序,擴大屯田、興修水利、獎勵農桑、重視手工業、安置流亡人口、實行「租調製」,從而使中原社會漸趨穩定、經濟出現轉機。
[3]
黃河流域在曹操統治下,政治漸見清明,經濟逐步恢復,階級壓迫稍有減輕,社會風氣有所好轉。
曹操在漢朝的名義下所採取的一些措施具有積極作用。
那麼咱們再看同樣具有很高的歷史地位的司馬懿(179年—251年9月7日),字仲達,河內郡溫縣孝敬里(今河南省焦作市溫縣)人。
三國時期魏國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戰略家,西晉王朝的奠基人。
司馬懿曾任曹魏的大都督、大將軍、太尉、太傅,是輔佐了魏國三代的託孤輔政之重臣,後期成為掌控魏國朝政的權臣。
善謀奇策,多次征伐有功,其中最顯著的功績是兩次率大軍成功抵禦諸葛亮北伐和遠征平定遼東。
對屯田、水利等農耕經濟發展有重要貢獻。
73歲去世,辭郡公和殊禮,葬於首陽山。
諡號宣文;次子司馬昭封晉王后,追諡司馬懿為宣王;司馬炎稱帝後,追尊司馬懿為宣皇帝,廟號高祖[2]。
楊修是楊震的玄孫,楊彪的兒子,出身世代簪纓之家。
《後漢書》說「自震至彪,四世太尉」 。
為人好學,
有俊才,建安年間被舉孝廉,除郎中,後擔任丞相曹操的主簿。
當時曹操軍國多事,楊修負責內外之事,都合曹操心意;又《世說新語·捷悟篇》載四則楊修展才之事,他的才華曹操亦曾自嘆不如。
後楊修數次助曹植通過曹操的考驗,然而曹植日加高傲,楊修本想和他疏遠卻不能,亦不敢,曹操亦因知道曹植受楊修之助才通過考驗,頗為氣憤,後來他曾寫信給楊彪中提到:「足下賢子,恃豪父之勢,每不與吾同懷,即欲直繩,顧頗恨恨。
」最終於建安二十四年秋天,被曹操以「前後漏泄言教,交關諸侯」凡罪犯收殺,楊修嘆息:「我固自以死之晚也。
」
楊修和司馬懿在當時的年代同樣都屬於曹操麾下的精兵良將,那為何殺楊修而不殺司馬懿,小編認為有兩點可以證明。
其一:楊修以及代表政治立場是站在曹操對立面的。
楊修的父親楊彪,是個正統的儒學家,曹操則是個不拘小節的改革派。
楊彪為尚書令的時候,就對曹操有所看法,更不用說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更加有著不可協調的矛盾。
禰衡在評論許昌眾人的時候,說:「大兒孔文舉,小兒楊德祖」,當時的禰衡和孔融之類名士,對曹操以及曹魏的重臣如荀彧、陳群、司馬懿等是很看不起的,甚至可以說處處與曹魏政權作對,楊修也是屬於這個陣營。
其二:楊修站在曹丕的對立面。
曹操在選接班人的時候,楊修是輔助曹植的,由於楊修的策劃,曹植明顯占了優勢。
當時的曹植和曹丕兩邊都有不少智囊謀臣,歷史記載「(曹)植既以才見異,而丁儀、丁廙、楊修等為之羽翼。
太祖狐疑,幾為太子者數矣」。
也就是說,好幾次曹植就差點做了太子,這其中作為曹植智囊集團中堅的丁儀、丁廙、楊修等人起了不小的作用。
而曹丕的智囊是司馬懿、陳群、吳質、朱鑠。
司馬懿、陳群的政治才能以及謀略應該說公認是漢魏謀士和大臣中的上上之選,吳質心計深沉,文才也佳。
曹植的智囊清一色的是文士,沒有什麼政治和軍事經驗,遠不如司馬懿、陳群、吳質之流的老謀深算,這樣在鬥爭中自然就差了一截。
曹丕於是就這樣在四友的策划下,於奪嫡的爭鬥中逐漸占了上風。
在鬥爭之中,出現了楊修誣告五官中郎將、副丞相曹丕嫌疑,以及曹植司馬門事件,導致曹丕成為太子。
就這樣,為避免身後的兄弟殘殺和分裂,曹植的勢力必須翦除,楊修的通達機敏成了曹操最大的心病,除掉楊修也成為必然,只是時間的問題。
曹丕稱帝之後,曹植的智囊基本都被殺。
不久,機會終於來了,也就先前文所說的行軍口令「雞肋」事件,曹操藉口這次泄露軍事機密,殺了楊修。
那麼曹操為何不殺司馬懿呢?
其實,曹操也想殺司馬懿,曹操曾經給臣下說:司馬懿鷹目狼顧,不可賦予兵權,久必成國家大患。
其一,是司馬懿會隱忍,低調的掩飾自己,不像楊修那樣高調。
其二,司馬懿是站在曹丕立場的,是曹丕的堅定支持者,曹丕影響了曹操。
其次,司馬懿年紀偏大,跟楊修沒得比,曹操認為司馬懿不可能活過曹丕。
能謀善斷的三國十大政治領袖:曹丕劉禪也上榜!
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 ),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瞞,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人,漢族。東漢末年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書法家[2] ,三國中曹魏政權的締造者。
司馬懿是受了這個謀士的幫助,才成為曹魏權力最大的人
吳質在三國謀士少數出身寒門的人,憑藉的個人的才學通博,獲得的曹操的賞識,進而和曹丕、曹植都有交情,先後擔任過朝歌縣長和元城縣令。在曹丕和曹植爭儲時,他選擇支持曹丕,歷史上留下兩個有趣的小故事。 ...
楊修出身世家,聰慧絕倫,卻為何沒能助曹植繼承曹操之位
1曹操偏愛曹植,曹丕雖然身為長子,卻不得立。曹丕為鞏固自己的地位,消除曹植的競爭威脅而與曹植暗中對抗。而曹植恃寵而驕,也積聚起一班人馬,意圖奪取儲位。當時,曹植的主要智囊有三人:丁儀、丁廙、楊修...
應對曹操的三回合考題,司馬懿與楊修是如何鬥智鬥勇出謀劃策的?
古代對政治遺產繼承人有明確的規定:立子以長不以賢,但是所謂的規矩都是約束普通人的,曹操可不是普通人,從來不按常理出牌,這種規定在他眼裡就是廢紙一張。
《大軍師司馬懿之軍事聯盟》對比真實歷史還原度到底有多高?
司馬懿(179年-251年9月7日),字仲達,司州河內郡溫縣孝敬里舞陽村(今河南省溫縣招賢鎮)人,出身士族,三國時期著名政治家、軍事家,西晉王朝的奠基人。曾任職過曹魏的大都督、大將軍、太尉、太傅...
魏文帝曹丕的小夥伴們,後來怎麼樣了?
文/司馬公昭三國時期,為了爭奪魏王之位,曹操的兩個兒子曹丕、曹植摩拳擦掌,上演了一出奪位大戲。最終,為人低調、陰險毒辣的曹丕獲勝,繼承了曹操的衣缽。在與曹植爭奪王位的過程中,有四個人起了重要作用...
歷史上三國時期,沒有這四人協助,他不可能登上太子職位並稱帝
歷史上三國時期,沒有這四人協助,曹丕不可能登上太子職位並稱帝,曹魏四友為司馬懿、陳群、吳質、朱鑠,這四人乃魏文帝曹丕的心腹大臣,協助曹丕登上魏國太子之位,乃至最終為帝。1、司馬懿
三國中被低估的謀士,能與司馬懿相抗衡,結局卻很慘
自郭嘉死後,當年追隨曹操打天下的謀士大臣都已老了,於是開始為下一代儲備人才做準備。挖掘出了北方士族子弟中最出色的兩個人,楊修與司馬懿。當時曹操已稱魏王,世子的人選迫在眉睫,成年的公子中,只有曹丕...
曹操說的司馬懿「狼顧之相」是怎樣的一種面相
曹操,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瞞,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人。東漢末年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書法家,三國中曹魏政權的奠基人。東漢末年,天下大亂,曹操以漢天子的名義征討四方,對內消滅二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