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孫權為什麼是英雄?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三國時期有奸雄曹操、梟雄劉備、英雄孫權,前兩者還好說,但孫權是繼承父兄基業的,對外作戰有周瑜、陸遜,對內理政有張昭、顧雍。

好象就是個甩手掌柜,啥事不干。

憑什麼當得起這「英雄」的稱號,令當時的曹操欽佩,後世的蘇軾、辛棄疾追慕不已呢?

我們從其兄孫策的遺言中可知一二:孫策臨死前,把孫權叫過來,親自給他戴上印綬,對孫權說:「舉江東之眾,決機於兩陣之間,與天下爭衡,卿不如我;舉賢任能,各盡其心,以保江東,我不如卿。

」很明白了吧,「舉賢任能,各盡其心」是孫權最大的優勢,也是當領導的最高境界。

十八歲的孫權在接任後,不僅能讓程普、周瑜、張昭等一干老臣盡心扶持,自己還培養選拔了呂蒙、陸遜、諸葛謹等優秀人才,可以說在他周圍集中了一批精英人才,各司其職,才盡其用。

三國時期著名的三大以弱勝強的戰例「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夷陵之戰」中,後兩大戰役都是與東吳有關,並最終由東吳取得決定性的勝利。

雖然這兩場戰役的東吳前敵指揮官分別是周瑜和陸遜,但他們身後主持大局的是孫權,無論物資兵力上,還是精神層面的信心決心,孫權都給了前方極大的信任和支持。

周瑜就對作為曹操說客的同鄉蔣干描述了和孫權的關係,是「外托君臣之義,內結骨肉之恩。

」就是說孫權與下屬處得像自家兄弟一樣,所謂「兄弟同心,其利斷金」。

東吳的政權穩固,很大程度上得益於孫權這種高超的人事處理方式。

孫權是守成之君,但並非沒有問鼎中原的野心。

但以東吳的實力,只能自保,無法進取。

都知道吳軍水戰厲害,陸戰稀鬆。

合肥逍遙津之戰,孫權親率十萬大軍,被張遼領七千守軍殺得屁滾尿流,自己差點當了俘虜。

後來,甘寧在須濡口率百騎夜襲曹營後全身而退,勉強掙回點面子。

但論水戰,孫權在須濡塢以七萬對曹操四十萬兵馬,沒讓曹軍占絲毫便宜。

他曾在霧天駕戰船察探曹營水寨,曹軍不敢出戰,只有放箭對應。

孫權戰船儀仗整肅,進退有據,在曹營前轉了個圈,就吹著號打著鼓從容返航了。

連曹操見後,都長嘆:「生子當如孫仲謀,劉景升兒子若豚犬耳!」

相對於軍事,孫權在政治上的表現更成熟穩健。

他是三國中最後稱帝的,東吳也是三國中最後亡國的。

孫權不同於劉備、諸葛亮,不用說什麼「漢賊不兩立」。

做為一位天才的政治家,他一直採用靈活的策略,按易中天的說法,是「沉得住氣,翻得了臉,彎得下腰,抬得起頭」。

赤壁大戰之前,曹操得荊州,八十萬雄兵壓境,他派魯肅去給世仇劉表弔喪,之後促成了孫劉聯盟來對抗強曹;赤壁之戰後,他自知無力北上奪取中原,而劉備在荊州猶如一隻老虎趴在他枕榻旁,他就向曹操、曹丕稱臣;為子求姻受了關羽侮辱,他不動聲色,待關羽進攻襄樊,他派呂蒙白衣渡江,豪取荊州,殺了關羽;劉備傾全國之力攻吳,大敗於夷陵,曹丕在一旁虎視眈眈,他卻沒有乘勝追擊,而是與蜀漢求和;當曹操、曹丕、劉備去世,蜀漢諸葛亮傾向於聯吳抗魏,北伐中原時,他稱帝了。

這是何等高超的策略!看得出,孫權是在魏蜀之間求生存,求平衡。

猶如國手對弈,任何一次冒進和退縮都會招致滿盤皆輸。

《三國志》作者陳壽說:「孫權屈身忍辱,任才尚計,有勾踐之奇,英人之傑矣。

」這大概就是孫權被稱為英雄的原因吧。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孫權——生子當如孫仲謀

三國時期,英雄人物輩出,曹操、諸葛亮、劉備、孫權、周瑜、關羽、張飛??他們在短短的幾十年中,縱橫捭闔,共同演繹了一曲盪氣迴腸的「忠義、信義、仁義、恩義、俠義」之歌,留給後人的是無盡的神往和慨嘆。...

我就是我,不一樣的東吳大都督!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據說那東漢末年分三國,烽火、連天和不休,不對不對,應是魏、蜀、吳三國,三國經歷了東漢末年群雄割據之後,終於成為了其中的佼佼者,鼎立在這神州大地之上,今日小編便應讀...

曹操為什麼說生子當如孫仲謀

在三國霸主曹、劉、孫中,孫權無疑是最幸運的:曹操南征北戰,九死一生,好不容易才從一無所有發展到最終擁有半壁江山;劉備亦是顛沛流離吃盡苦頭,終於偏霸一方。孫權則不然,他沒有刀槍火海般的艱難創業經...

東吳四大都督:一人被氣死,三人病逝!

在三國歷史上,相對於曹操、劉備兩大勢力,孫權這一邊的人物,在總體歷史知名度上稍遜一籌。一方面,曹操是當時實力最為強大的一方,占據了北方中原,人才濟濟。另一方面劉備建立的蜀漢,打出了匡扶漢室的口號...

生子當如孫仲謀!從孫權身上學如何當老大……

三國時代,是許多歷史愛好者都十分熟悉的一段時期。仁義無雙的劉備,雄心壯志的曹操,義絕關羽,智絕諸葛亮……這些人物大家都耳熟能詳。可魏蜀吳三足鼎立,卻有一位君主經常性被我們遺忘,他就是孫權。李宗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