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之中馬謖真如寫得那樣是庸才,只會紙上談兵嗎?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有一種現象很有趣,那就是能夠青史留名的人無外乎兩種人:一種是立了大功者,另一種則是犯了大錯者。

而四平八穩無大功亦大過的人則很難讓今天的人記住。

就比如說人們能夠記住馬謖這個人是因為他丟了街亭,繼而也隨之丟了性命。

因此後來流行了幾句俗語:馬謖失街亭——紙上談兵。

揮淚斬馬謖——執法如山。

而「揮淚斬馬謖」也為諸葛亮的光輝形象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其實馬謖本身並非庸才,相反是個才華橫溢的謀略之士。

他在西蜀軍中伴隨諸葛亮左右,深得諸葛亮的器重。

《資治通鑑》中說:「每引見談論,自晝達夜,用為參軍。

諸葛亮征南中時,他曾提出著名的戰略:「夫用兵之道,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為上,兵戰為下,願公服其心而已。

這一戰略得到了諸葛亮的讚許,因此才有了「七擒七縱」。

直到把孟獲打服了為止,也換來了南中的持久和平。

馬謖的這一策略直到今天還很適用。

比如說現在某些政府部門和百姓之間存在矛盾,政府部門常常依靠手中的權利向老百姓施壓,用暴力解決矛盾,結果造成了這種對立的日益加巨,最終出現了很多群體性社會公共事件。

這都是政府部門不懂得「攻心為上」道理的結果。

諸葛亮征服南中後,緊接著便兵出祁山,討伐中原。

這時馬謖又獻上反間計,使新立的魏帝曹睿對司馬懿產生懷疑,罷了他的兵權。

由此可見諸葛亮把街亭這個戰略要地交與馬謖並非一時心血來潮,馬謖本人也的確有過人之處。

但問題是馬謖的才幹只能在帷幄之中,而不能獨當一面。

古代出兵打仗,除了主帥之外還得有軍師輔佐。

軍師不參與具體的指揮作戰,只是出謀劃策。

因為軍師中以讀書人居多,這些人滿腹經綸,但主要精力還是在謀划上,而指揮作戰則涉及很多具體的軍事學知識,以及臨場指揮應變能力,這些正是讀書人所欠缺的。

像諸葛亮這樣既能運籌帷幄,又能指揮若定的複合型軍事人才在歷史上也是鳳毛麟角,況且歷史上諸葛亮的軍事才能也並非像小說中那樣神乎其神。

所以馬謖是個好幹部,但可惜放錯了位置。

讓一個謀士去指揮作戰,在整個三國時代恐怕也只有諸葛亮敢這樣大膽嘗試了。

曹操手下有郭嘉、荀彧、程昱、賈詡;孫權手下有張昭、步鷙、顧雍、闞澤。

這些都是難得的謀略之士,但他們中沒一個是親自帶過兵的,所以也就遠離殺身之禍。

而馬謖就沒這麼好運了。

頭腦發熱,毛遂自薦也就罷了,還要立什麼軍令狀。

這些也都罷了,又一意孤行,不聽王平苦諫,把人馬扎在山上。

這樣的錯誤很低級,就是因為實踐經驗太少,不懂得根據地形靈活用兵的原則。

結果被司馬懿連燒帶殺,損兵折將,狼狽逃回。

這時諸葛亮恐怕腸子都悔青了,才想起劉備臨死前跟他說過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

劉備軍事才略有限,但看人眼光極毒。

而諸葛亮則是聰明一世,糊塗一時。

也有人認為以諸葛亮之才不會看不出馬謖的缺點,之所以還讓他帶兵是想借司馬懿之手除掉馬謖。

這種說法並不能使人信服,因為欲加之罪,何患無辭?想治馬謖的罪也不至於讓自己深陷險地,性命能否保住不說,也毀了自己的一世英名。

像諸葛亮這樣的人是把名譽看得比性命還重要的。

所以諸葛亮錯用馬謖只能說明老虎也有打盹的時候,如果諸葛亮真是事事都能拿捏得準確無誤,那麼他就真成了妖怪了。

諸葛亮的這個教訓也說明從古到今,不犯錯誤的人是沒有的,這更符合人性的特點。

至於馬謖的被殺,歷來也有爭議。

有的人認為勝敗乃兵家常事,自古以來打敗仗的人多得是,因此被殺頭的還是少數。

馬謖只打了一次敗仗就掉了腦袋,因此死得實在冤枉。

我覺得一方面戰爭畢竟不是過家家的遊戲,孫子說:「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不可不察也。

軍令也不是兒戲,執法如山在軍隊中是至關重要之事。

所以披著這層華麗外衣,揮淚斬馬謖才成為美談。

但同時軍令如同法律一樣,也具有一定的靈活性,不是絕對不能變通。

像關羽同樣簽了軍令狀,但還是在華容道放走了曹操,諸葛亮只是嚇唬了他一下了事。

但問題是馬謖的情況和關羽完全是兩碼事,在那時那地,馬謖是非死不可的。

因為諸葛亮讓關羽守華容道是一種策略,原本就不想讓曹操死。

再加之劉備求情時哭訴當初盟誓時說過三人不願同生,但願同死。

諸葛亮自然不敢把劉備如何,便只能順坡下驢。

而街亭卻是戰略要地,不容有失。

而最終剛愎自用的馬謖還是丟了街亭,表面上是馬謖之敗,實則是諸葛亮自己的大敗。

損兵折將不說,也讓諸葛亮顏面無光。

如果主帥丟了顏面,又何以服眾呢?所以諸葛亮只能想盡一切辦法把臉找回來。

因此只能殺馬謖正法,隨後自己又請旨自貶三級,從丞相變成了上將軍,但指揮權還在自己手上。

這就是最圓滿的一個結果:既正了軍威,穩定了軍心,也最大限度地保住了作為主帥的威信,指揮權也未旁落。

因此諸葛亮的這次危機公關也堪稱經典。

只是可惜了馬謖,本來是個很有潛力的人才,就因為一步走錯而成了刀下之鬼。

這就是對自我認識不到位的後果,只知道誇誇其談,不知道自己幾斤幾兩就貿然行事,結果只能是這個下場。

因此錯誤每個人都會犯,但錯誤的性質不同,後果也截然不同。

有的錯誤可以彌補回來,而有的則是「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頭已百年身。

」所以馬謖的血淋淋的教訓足堪警示後人。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諸葛亮為啥揮淚斬馬謖,不斬放走曹操的關羽

三國裡面的人物,世人談論比較多的首推諸葛亮,筆者上學讀書的時候最喜歡看的也是這個人物,現在想來年輕時候的確幼稚。 《三國演義》中諸葛亮揮淚斬馬謖廣為人知。諸葛亮與司馬懿在街亭對戰,馬謖自告奮勇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