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懿為什麼不願與諸葛亮爭雄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晉書·宣帝紀》里寫道:亮數挑戰,帝不出,因遺帝巾幗婦人之飾。

帝怒,表請決戰,天子不許,乃遣骨鯁臣衛尉辛毗杖節為軍師以制之。

後亮複來挑戰,帝將出兵以應之,毗杖節立軍門,帝乃止。

初,蜀將姜維聞毗來,謂亮曰:「辛毗杖節而至,賊不復出矣。

」亮曰:「彼本無戰心,所以固請者,以示武於其眾耳。

將在軍,君命有所不受,苟能制吾,豈千里而請戰邪!」帝弟孚書問軍事,帝複書曰:「亮志大而不見機,多謀而少決,好兵而無權,雖提卒十萬,已墮吾畫中,破之必矣。

」《三國演義》中也有相同的情節,只不過,仲達在辛毗來後,說了句「汝甚知我心也」。

那麼,為什麼司馬公就不敢與諸葛亮爭雄呢?《三國演義》中描寫的孔明大敗仲達的情節,其實在史實中是找不到的。

雖然,在諸葛孔明撤軍之時,魏喪大將張郃,但據《晉書》記載,此役魏仍然「俘斬萬計」。

儘管有人質疑《晉書》可能掩飾了司馬懿的失利,但可以說,從陳壽《三國志》《諸葛亮傳》、《張郃傳》等記載來看,孔明絕對不像演義里描寫的那樣,而《三國志》中就有對孔明的評價:「然亮才,於治戎為長,奇謀為短,理民之幹,優於將略。

而所與對敵,或值人傑,加眾寡不侔,攻守異體,故雖連年動眾,未能有克。

昔蕭何薦韓信,管仲舉王子城父,皆忖己之長,未能兼有故也。

亮之器能政理,抑亦管、蕭之亞匹也,而時之名將無城父、韓信,故使功業陵遲,大義不及邪?蓋天命有歸,不可以智力爭也。

」由此語可見,諸葛孔明的軍事才能並不一定超過魏武與晉宣,而陳壽之意就暗示諸葛亮既無軍事才能,又不舉薦能為之士。

因此,即使退一步講,孔明的才智略勝仲達,但也絕非孔明一用計,仲達就撓頭的地步。

當然,仲達在與諸葛亮的交戰中也過於謹慎,以至於死「諸葛走生仲達」的笑話。

但面臨著一個強大的對手,如何小心也不為過。

那為何仲達僅以堅守為樂,而不思進攻呢?難道真的是他一進攻就必敗於諸葛謀略之下?我看非也。

這要從仲達的生平來講起。

晉書宣紀里寫道:魏武察帝有雄豪志,聞有狼顧相。

欲驗之。

乃召使前行,令反顧,面正向後而身不動。

又嘗夢三馬同食一槽,甚惡焉。

因謂太子丕曰:「司馬懿非人臣也,必預汝家事。

」太子素與帝善,每相全佑,故免。

帝於是勤於吏職,夜以忘寢,至於芻牧之間,悉皆臨履,由是魏武意遂安。

曹公實在能夠識人,只是年輕時錯看了張邈而已。

但仲達更是能夠隱忍,又借子桓之信任,順利的逃過了曹公的責難。

後來,曹丕對司馬懿甚是信任,以至於「吾東,撫軍當總西事;吾西,撫軍當總東事」這種授權的存在,這種授權,在吳蜀只有周公瑾與關雲長才能獲得,而周公瑾乃孫伯符託孤之臣,關雲長與劉玄德親若兄弟,因此,可見司馬懿當時之位重。

但可惜的是,子桓英年早逝。

雖然託孤司馬懿、曹真、陳群,但魏明帝仍然較為偏向曹氏宗親。

蜀魏交戰未息,而留仲達獨守宛城。

實在是浪費人才。

後來,曹真屢敗,明帝不得已才重新啟用仲達。

以司馬懿之智慧,在宛城那些年,豈會不思不想?假使子桓在日,司馬懿並未篡逆之心,到明帝時,司馬懿就可能意識到不得不然,否則難成大事。

那麼,在那個時代,掌握軍權就等於掌握權力。

諸葛亮如此,後世姜伯約亦是如此,他們雖然聲稱是以戰代守,其實是以戰護權。

諸葛亮要手無兵權,那麼荊州一系早就被益州一系給排擠掉了;姜伯約要無兵權,恐早喪後主、黃皓之手了。

因此,司馬懿是不會不了解此道的。

但既然作戰就有風險,勝則有功,敗則受責,曹真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司馬仲達是一個謹慎而隱忍的人,他可以在宛城忍耐那麼多年,可以裝麻風病許多日子,他仍然可以忍耐怯戰的職責和巾幗服飾的侮辱。

他知道,明帝曹叡是一個無甚大志的人,他喜遊獵,興宮室,並非孟德、子桓那類創業之主,只要守住長安,諸葛退兵,對於明帝來講就是最大的勝利。

那麼,既然與諸葛亮交戰未必能占到便宜,而且很可能損兵折將,不如堅守,待蜀兵糧盡。

果然,諸葛孔明出祁山多次,數次因糧盡而退兵。

當年孔明隆中對說西川沃野千里,不假,但他可沒想到蜀道之艱不僅是對敵人來講的!孔明多困於糧,明帝又無大志,因此,司馬仲達堅守不戰,是維持兵權最好也是風險最小的方法。

以仲達的性格,他絕對會選擇風險最小,而非受益最大。

同時,堅守不戰也能夠將戰爭時間拉長,即使,司馬仲達能夠速戰速決戰勝孔明,那麼,戰勝孔明之後,收兵回長安、洛陽,等待他的將是什麼呢?不好說,很可能他的下場就如果韓信、彭越一般,將孔明糧草耗盡,撤兵之時再象徵性的追擊一下,這既建立了戰功,又掌握了兵權,又沒有完全消滅蜀漢勢力,使得這一威脅長期存在,明帝不得不將兵權由仲達長期掌管。

這麼說似有誅心之論,但從孔明死後司馬懿的遭遇就可以證實,司馬懿不戰而守,不是畏懼諸葛亮,反而是讓諸葛亮的威脅能夠長期存在,以邊陲之事使自己的兵權正當化。

孔明死後,公孫淵又反,司馬懿一年時間平滅了遼東。

值此之際,曹叡病故。

齊王芳即位,曹芳仍然使用老套路,重用曹氏宗親,升仲達為太傅,由曹爽兄弟掌握兵權。

為什麼他們敢如此,而曹叡不敢?並非曹叡與仲達親近,也並非曹爽的政治手段要高於曹真,僅僅在於孔明已死,蜀中無人。

按說司馬仲達見此情況應當適時隱退了,但「肅清萬里,總齊八方」的大志,使他不能甘心於太傅這一養老閒職。

於是,詐病賺曹爽,重奪兵權,與此同時,他又提拔了鄧艾、鍾會等新人,為伐蜀統一做好了準備,可惜,天命有數,司馬懿剿滅王凌之後病故。

景王、文王繼承父志才使大晉江山得以建立。

因此,諸葛孔明既是仲達的敵人,又是戰爭里的知音,又是仲達能夠掌握兵權的誘因。

司馬懿為何不戰,一是以守自保,風險最小,只要諸葛退兵,仍有功績;而更為重要的是,他以諸葛之威脅使得魏室不敢輕易罷其兵權,進而最終實現「肅清萬里、總齊八方」的志願。

至於唐太宗所謂「返閉軍固壘,莫敢爭鋒,生怯實而未前,死疑虛而猶遁,良將之道,失在斯乎」則真是狗屁不通了,由此可見,這被人盛讚的貞觀大帝,既不懂軍事,更不懂政治,只是會說些民心、社稷之類的空話,背地裡陰冷地擦著自己大哥、三弟的鮮血。

因此,自三國之後,中國鮮出英雄。

說三國認證微信號:shuosanguo

每晚11點,一起來說說三國的那些事兒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諸葛亮北伐,司馬懿為什麼不敢出戰?

公元234年春天,諸葛亮經過三年勸農講武的準備,在斜谷口再率十萬大軍出斜谷口,同時派使臣到東吳,希望孫權能同時攻魏。四月,蜀軍到達郿縣,在渭水南岸的五丈原下紮營寨。司馬懿則率領魏軍背水築營,想再...

歷史趣聞:死諸葛治死活仲達

三國是一個能讓人魂牽夢繞、相當嚮往的時代,在這裡謀士輩出,再聰明的人放到這個時代都顯得不聰明了。其中最傑出的謀士在我看來就要屬諸葛孔明和司馬達了,他倆也堪稱最虐戀的一對cp(好像說相愛相殺就有點...

曹家江山為何被司馬懿家奪走

我們都知道,曹操傾盡一輩子的心血打下的江山最後被司馬懿家奪走,感慨曹操算盡一生卻沒料到自己的江山被司馬懿家坐擁。提到司馬懿,三國時期魏國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戰略家,西晉王朝的奠基人,奇策善謀,...

死諸葛嚇走活仲達,歷史上真有那麼神乎?

羅貫中小說《三國演義》第104回當中,講述了蜀漢丞相諸葛亮與司馬懿之間的最後一次交鋒。眾所周知,諸葛亮與司馬懿是老對手了,諸葛亮幾次北伐,負責「招呼」他的幾乎都是司馬懿。而司馬懿幾次在諸葛亮面前...

司馬懿:卑鄙的成功者,厚黑學專家

陳壽在《三國志·諸葛亮傳》中指出,「亮連年動眾,未能有克」的原因之一在於「而所與對敵,或值人傑」。這個人傑,或許指的是司馬懿。確實,司馬仲達在諸葛孔明北伐時曾經擔任重要軍事領導。並最終熬死諸葛亮...

西城樓上竟然是諸葛亮被套路了!

《三國演義》中「空城計」可謂是家喻戶曉,因馬謖不聽勸阻,痛失街亭,導致身在西城的諸葛陷於危難。司馬懿十五萬大軍將至,作為一軍主帥,為穩定人心他並沒有表現出慌亂。他想到與司馬懿數次交戰中的場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