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遇生命中的貴人—龐德公和司馬徽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到了唐代,有一位劉漢宗室後裔,因參與政治革新得罪權貴,被貶到安徽和州縣當一名通判。
按當時制度規定,他這個級別的官員住宅標準是三間三廂,可知縣見他被貶失勢就有意刁難,安排他住到城南,他毫無怨言,反而很高興。
知縣很生氣,吩咐衙役把他的住處搬到城北,面積減少一半,此人仍不計較,整天過得怡然自得。
知縣更生氣了,又命人把他搬到城裡,只給一間能容一床、一桌、一椅的小房間。
此人終於忍不住,寫了一篇名叫《陋室銘》的文章,請人刻碑立於門前。
這個人就是劉禹錫,當他提筆寫這篇文章時,腦子裡首先想到的是500年前襄陽城西的隆中,想到的是諸葛亮和他的草廬。
他寫道:「山不在高,有仙則名。
水不在深,有龍則靈。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
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
劉禹錫有沒有來過隆中不得而知,即使他沒來過,這種種場景,也特別契合諸葛亮當年隱居隆中的生活狀態,徜徉田園,躬耕自足,讀書彈琴,悠然自得。
這是一種典型的隱居生活。
漢末時節,隱而不仕也是士人的一種風尚,得時則行,不得時則退而息意,面對社會動盪和人身無法保全的時勢,一部分士人自動地退居山林,過起了與世隔絕的生活。
但是,諸葛亮顯然不是一名純粹的隱士,他也無意於成為隱士,他來隆中只是看中了這裡幽靜的環境,可以靜下心來讀書學習。
他沒有用這個小環境來封閉自己,相反,在躬耕於隆中的這段時間,他積極與外界溝通,隨時掌握外部世界的任何變化,廣泛地拜師交友就是他居住隆中期間所做的主要事情。
當時的荊州,經濟發展、社會穩定,劉表本人又特別重視文化教育事業,他興建學校,援引名師,博求儒術,培養人才。
當時洛陽殘敗,太學被廢,劉表在襄陽設立的學業堂,無疑是當時全國最好的學府,吸引了各方有志青年前來求學。
當時的著名學者有宋忠、龐德公、潁容等人,他們多年致力於延續文化和學術,形成了一個有名的荊州學派。
一心致力於求學的諸葛亮,哪能放棄向他們學習的機會。
但是,一個不到20歲的青年,毫無知名度,要接近這些學者也不那麼容易。
幸運的是,諸葛亮得到了貴人的幫助。
貴人相助,高人開悟,通常是一個人快速成長的捷徑。
青年諸葛亮也有生命中的貴人和高人,對他影響最大的是龐德公和司馬徽。
龐德公是他二姐夫龐山民的父親。
《後漢書》有龐德公的傳記,說他是襄陽人,家住襄陽城南的峴山一帶,從未到城中居住。
他是本地知名的學者,劉表多次請他出來做事,他都沒答應。
龐德公不出來做官,還有一套自己的理論,他說:「有一種叫鴻鵠的鳥,築巢於高林之上,使其暮而得所棲;有一種叫黿龜的動物穴於深淵之下,使其夕而得所宿。
人們的趨舍行止也是人的巢穴也,且各得其棲宿而已。
」 劉表不死心,親自去請,龐德公正和夫人耕田,見到劉表來了,就停下耕作,站於壟上,而他的妻子繼續耕耘。
劉表指著龐德公的妻子說:「先生苦居畎畝不肯官祿,拿什麼東西留給後世子孫?」
龐德公答道:「世人留給子孫的是貪圖享受、好逸惡勞的毛病,我留給子孫的是耕讀傳家、安居樂業的生活,怎能說沒留,只是所留不同罷了(世人皆遺之以危,今獨遺之以安。
雖所遺不同,未為無所遺也)。
」
劉表聽罷,嘆息而去。
諸葛亮仰慕龐德公的學問和人品,經常借著探望二姐的機會到龐家。
《襄陽記》記載,諸葛亮每次到龐家,都要去拜見龐德公,對龐德公十分尊敬,每次都行大拜之禮(獨拜床下)。
龐德公逐漸對這個晚輩產生了好感,通過交談,他發現諸葛亮不僅天資聰慧,而且身上有難能可貴的個人品質,他志存高遠,又踏實勤奮。
經過龐德公的介紹,諸葛亮又拜著名學者司馬徽為師,進一步開闊了眼界。
司馬徽字德操,中原地區的潁川郡人,避難來到荊州。
他是一位知名的學者,與龐德公志趣相投,二人關係很好,龐德公稱其為水鏡先生。
《襄陽記》記載,司馬徽比龐德公小10歲,稱之為兄。
一次,司馬徽去看龐德公,恰巧龐德公到漢水對面為先人掃墓去了,司馬徽徑直來到內室,叫來龐德公的妻子、兒女,告訴他們:「徐庶說今天有重要客人來找我和兄長交談,你們準備準備。
」龐德公的妻子和兒女們一個個跟司馬徽見禮(皆羅列拜於堂下),之後奔走忙碌,準備飯菜。
龐德公回家,還跑到司馬徽跟前問候,鬧不清誰是主人誰是客人了(不知何者是客也)。
司馬徽終生未仕,所以史籍對他的記載有限,似乎沒有太大的知名度,但在當時他的名氣很大,並且早在中原時他就已經很知名。
《世說新語》記載,有人慕名前來請他,被他堅拒,有人想讓他幫忙出謀劃策,他一律說「好」「好」,這也好那也好,他的妻子忍不住說他:「人家問你事,你怎麼一律都說好呢?」司馬徽答道:「你這樣說,也很好(如卿之言,亦大好)。
」
這就是「好好先生」典故的由來。
其實,司馬徽這個好好先生不是糊塗,而是裝糊塗,他和龐德公一樣,都不願意介入世事紛爭。
後來被諸葛亮十分器重的向朗,《三國志》說他自小就拜司馬徽為師(少年事師於司馬徽門下),還有曾經在諸葛亮手下擔任過參謀處長(軍謀祭酒)的學者尹默,也曾經拜司馬徽為師,學習古文經學(遠遊荊州從司馬徽、宋忠受古學)。
綜合這些來看,與本地大族龐德公在家躲耕閒居不同,司馬徽在襄陽避難期間主要以開館授徒為業。
當時朝廷和州郡辦的學校是官學,一些學者開館授徒稱為私學,漢末時節,隨著今文經學的興盛,私學也得到大力發展,盧植在北方開私學,教出公孫瓚、劉備兩個著名的學生,當時最有名氣的私學是鄭玄,他的學生中有不少名氣大的,如崔琰、國淵、郗慮、劉琰以及長期追隨劉備的孫乾等。
龐德公向司馬徽推薦諸葛亮,一來是敬佩司馬徽的學識,二來緣於司馬徽辦有私學,諸葛亮除了在學業堂學習外,還可以在司馬徽的私學裡得到系統性的學習。
龐德公不僅推薦了諸葛亮,還推薦了自己的侄子龐統一塊去學習。
龐統字士元,生年不詳,年齡應與諸葛亮不相上下。
龐統小時候為人樸實,看上去並不聰明。
龐統去拜見司馬徽時,司馬徽正好爬到一株桑樹上採桑,龐統就坐在樹下,二人樹上樹下隨意交談,談了一陣,司馬徽覺得他很不簡單,一口氣竟然談到天黑,於是大為驚異,說荊州士子沒有人可以與龐統相比(南州士之冠冕)。
大家認為司馬徽不僅學問大,而且善於知人,他對龐統的評價一傳出,龐統逐漸被世人所知。
有龐德公的指點,加上司馬徽的進一步教導,諸葛亮學業進步很快,由於沒有官學程式化的教育束縛,諸葛亮學習的內容和方法都很靈活,除當時讀書人必不可少的經學之外,諸葛亮還廣泛涉獵諸子百家,其中對於法家和兵家的著作更是格外留心。
《三國志》記載,諸葛亮讀書的方法也與眾不同,別人讀書務求精通、熟練,而諸葛亮只注重大的方面(獨觀其大略)。
諸葛亮顯然不希望自己刻苦讀書只是為了成為一名尋章摘句的儒生,他讀書為的是積累和思考。
後人視諸葛亮為奇才,對他的成長過程十分好奇,對他讀了哪些書、研究了哪些學問抱有濃厚的興趣。
由於年代久遠,這方面的情況已經無法具體考證,但可以推測的是,如果沒有隆中這十年的積累,沒有他如饑似渴地勤奮學習,沒有他廣泛的涉獵和科學的讀書方法,他也無法取得後來的成就。
司馬徽為什麼要選擇隱居
三國時代,群雄並起,逐鹿中原,英雄馳騁,人才輩出。在這些響噹噹的人物中,司馬徽這個人非常特別,他學識淵博,滿腹經綸,精通經學,是當時的荊州名士,雖然他隱居不仕,但是,聲名遠播,很多人都知道他,...
孔明不投曹操,不投劉表,而選擇劉備,問題就出在劉表的學堂
諸葛孔明在十三、四歲的時候,與姐弟四人隨叔父諸葛玄到豫章避難。劉表上奏朝廷封諸葛玄為袁術帳下豫章太守,此時曹操聯合袁紹攻打袁術,所以修改詔書替換了諸葛玄,另派人為豫章太守。
帥哥諸葛亮為什麼會娶黃月英?
"諸葛亮自幼父母雙亡,隨叔父諸葛玄到豫章太守任所生活,肯定地講,他必然深受其叔父處世思想的影響。後諸葛玄失官,帶諸葛亮姐弟4人投奔荊州牧劉表。 此時諸葛亮諸葛已經沒落到流浪的地步了。 諸葛玄為了...
諸葛亮提出著名《隆中對》戰略藍圖 做了那些準備
在《前出師表》中,諸葛亮自述他是「苟針生命於亂世」,也就是說他是在亂世的磨難中成才的,這句話的確概括了他的一生。諸葛亮一出生就遇上了亂世,在他4歲的時候,爆發了席捲中原大地的黃巾起義,從此中國...
粉絲給諸葛亮送星星 「諸葛亮星」正式命名
就在今天,天上多了一顆叫做「諸葛亮—北辰」的星星,謹此,敬給生他的陽都,養他的襄樊,和他永遠到不了的、渭水那一面的長安……看來孔明哥哥縱然仙逝千年,江湖地位不減當年啊~關於三顧茅廬的故事早已家喻...
三國中,此人不被人知,可諸葛亮每次見他時都要拜倒在腳下
《三國志》里,陳壽曾這樣評價過諸葛亮:然亮才,於治戎為長,奇謀為短,理民之幹,優於將略。這番中肯的評價,讓人對諸葛亮的才能有了客觀公正的全方位認識。然細究歷史,諸葛亮的優秀,並非天生,而是來源於...
劉表在荊州實施的一大政策,卻讓劉備劉禪受益,使三國更為精彩
東漢末年群雄並起,中原戰亂紛紛。曹操早先起家,先不和袁紹衝突,慢慢壯大,然後官渡一戰統一中原。孫權穩固江東基業,稱霸一方。劉備屢敗屢戰,終憑藉荊州起家,占據益州稱王。三國時期最讓人欣賞的莫過於曹...
諸葛亮為何娶醜女為妻:純粹為了積攢政治資本
說起諸葛亮,大家都會想到三顧茅廬、白帝託孤、七擒孟獲、揮淚斬馬謖、獨創木牛流馬……千百年來,他被人們當作智慧的化身。尤其是在文學作品的渲染下,一個神秘莫測而近乎完美的智者形象出現在大家眼中。魯迅...
臥龍、鳳雛,二人得一人可安天下的提出者
東漢末年,軍閥割據,彼此混戰。士人大多追逐功名,各奔其主。司馬徽,字德操,潁川陽翟人。東漢末年名士,精通道學、奇門、兵法、經學。有「水鏡先生」之稱。為人清高拔俗,學識廣博,有知人論世、鑑別人才的...
諸葛亮怎麼拜龐德公為師
諸葛亮隨叔父諸葛玄投奔荊州刺史劉表,來到當時的荊州治所襄陽,先在襄陽城內的學業堂學習。但是,學業堂學習的內容無外乎四書五經之類,遠遠滿足不了這位少年才俊的需求,他一心想尋訪一位***高明的老師,...
《隆中對》並非諸葛亮的神靈之作,而是他加工了眾多人智慧的成品
諸葛亮從十七歲到二十七歲在荊州州治襄陽城西二十里的隆中居住了十年。這個時期他做了一件深刻影響當世,而巳激發起後世讚嘆的大事:建安十二年他向劉備提出了《隆中對》。《隆中對》對劉備集團的發展壯大和蜀...
他一生湮沒不彰 但卻是三國的幕後策劃者
《三國演義》第三十三回,劉備劉玄德被蔡瑁追殺,躍馬過檀溪,黃昏時分遇一牧童,因牧童引路,得見其師水鏡先生,夜宿水鏡莊。水鏡先生言劉備旗下無經綸濟世之才,推薦「臥龍、鳳雛,兩人得一,可安天下。」但...
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 徐庶為什麼給劉備推薦諸葛亮而不是龐統
(詩酒品三國/人物歷史篇第一話)徐庶,字元直,東漢末年人士,是投奔劉備的第一個軍師級人物,並且幫助劉備破了八門金鎖陣,後來被程昱用計,迫使其歸附於曹操,為曹魏政權效力。徐庶在臨行前將諸葛亮舉薦給...
好好先生,你到底好在哪裡?
看過《三國》的朋友都知道,裡面有一小段水鏡先生的故事,就是在劉備在荊州劉表那兒,躍馬檀溪後,去了一個小屋子,見到了神秘的水鏡先生,指出了劉備屢戰屢敗是因為沒有一個好謀士,向劉備舉薦了徐庶,後來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