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名將狄青戰功顯赫 名氣堪比岳飛 因朝廷重文輕武 結局可悲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閱讀大宋王朝兩個階段的有關史料,覺得宋朝武將中夠得上名將之譽的人並不多。

可以說,北宋除去開國的功臣將領外,若論名將,最傑出的應是狄青,而南宋則是岳飛冠頂。

這其中的緣故,大概是由於宋代重文輕武的國策,武將再傑出也不受待見。


(狄青將軍)

狄青和岳飛二人所處朝代不同,但名氣差不多,其人生結局相同又不同。

南宋岳飛抗金戰功顯赫,卻遭奸臣陷害,被皇帝賜死;北宋狄青則是因突出的戰功贏得皇帝信任,卻遭到權臣的攻擊排擠,被貶後鬱悶而死。

狄青生於北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字漢臣。

史料介紹他身高體壯,濃眉大眼,氣宇軒昂。

狄青的家鄉,就是那首膾炙人口的唐詩「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中,牧童遙指的地方,他是山西汾州西河人。

宋王朝汲取唐末五代武人專政,兵變頻繁的教訓,自開國以來,極力壓低武將地位,以絕其奪權篡權之野心,把右文抑武作為基本國策。

從宋太祖的杯酒釋兵權,分割禁軍統帥權力,到實行「更戍法」使兵不知將,將不知兵,直至發展到凡將帥出征,要由朝廷授以陣圖,訓令,將帥只能按圖作戰的荒唐地步。

重文輕武,使得軍人地位十分低下,當兵的在許多地方被百姓們貶稱為「赤老」。

根本沒有唐朝軍人「寧為百夫長,勝做一書生」的榮耀。

狄青也是被迫從軍。

他因為兄長與他人鬥毆,造成嚴重後果,為兄頂罪被充軍,「逮罪入京,竄名赤籍」。

為防他逃跑而臉上被刺有黥文,人稱「面涅將軍」。

狄青從普通一兵做起,在「昌文偃武」的宋代,創造了位極人臣的奇蹟。

說生不逢時的狄青是北宋名將,並非虛誇的傳說。

正史上有這樣的記載:「青每出入,輒聚觀之,至壅路不得行」。

狄青出生農家,自幼練得一身好武藝。

宋仁宗寶元年(1038年),狄青已擢升為延州指揮使。

他勇而善謀,在宋夏戰爭中,每戰他都披頭散髮,戴銅面具,衝鋒陷陣,令敵軍聞名喪膽,立下顯赫戰功。

朝廷中尹洙、韓琦、范仲淹等重臣都與他的關係不俗。

范仲淹授以《左氏春秋》,狄青因此折節讀書,精通兵法。

以功升樞密副使。

狄青平生前後經歷25戰,以皇祐五年(1053年)正月十五夜襲崑崙關最著名。

公元1052 年,是北宋王朝的多事之秋。

南方廣源州(今越南高平廣淵)少數民族首領儂智高起兵反宋,自封仁惠皇帝。

他招兵買馬,攻城略地,一直打到廣東。

宋朝廷十分恐慌,幾次派兵征討,均損兵折將,大敗而歸。

就在舉國騷動,滿朝文武惶然無措之際,僅作了不到3個月樞密副使的狄青,自告奮勇,上表請戰出征。

宋仁宗十分高興,任命他為宣徽南院使,宣撫荊湖南北路,經制廣南盜賊事,並親自在垂拱殿為狄青設宴壯行。

此前,宋軍連吃敗陣,軍心動搖。

狄青受命之後,鑒於歷朝借外兵平叛後患無窮的教訓,首先向皇帝建議停止借交趾兵馬助戰的行動。

他大刀闊斧整肅軍紀,處死了陳曙等不聽號分之人,重振軍威。

平叛大軍出了桂林,路途艱險,竟有一些兵士開了小差,軍心開始動搖。

狄青眉頭緊鎖,想出一計。


一天,狄青對將士們說:「此番來南方討伐叛軍,是吉是凶,只好由神明決定了。

是吉的話,那我隨便扔在地上一百個銅錢,個個應當面朝上;只要其中有一個是面朝下的,那麼就是凶,那我們只好馬上班師回朝了。

有人勸道:「再怎麼運氣好,100 個銅錢扔下去,總不見得個個面朝上的呀。

如果有面朝下的,不就要動搖軍心?如果不戰而回朝,豈不是違抗聖旨?請將軍三思而行!」

狄青不為所動,叫心腹拿來一袋銅錢。

他口中念念有詞:「神明保佑,神明保佑..」突然他掏出一把錢,眼睛一閉,向上拋出。

當銅錢落下時,眾將士圍上去觀看,無不目瞪口呆:100 個銅錢居然全都是面朝天的。

果真是神靈保佑!消息傳出,全軍士氣大振。

這時狄青叫心腹拿來一百隻釘子,把銅錢都釘在地上,並用青紗罩在上邊,還親自動手加了封,一邊虔誠地說道:「待等大軍得勝回朝路經此地時,用厚禮祭奠神明,那時再取回這些銅錢。

其實,這些銅錢上下兩面完全相同。

狄青此計,是利用將士們迷信鬼神的心理來穩定軍心。

全軍此時士氣高漲,很快穿越過險途。

抵達前線正值正月,狄青命令部隊紮營備戰,對外佯稱過上元節,暗中從各地調撥、屯集了大批的糧草。

依智高的軍隊看到後,以為宋軍在近期內不會進攻,就放鬆了警惕。

而狄青卻乘敵不備,突然在一日雨夜把軍隊分為先、中、後三軍,自己親率先軍火速出擊。

他執掌戰旗率領騎兵,分左右兩翼,繞道其後,前後夾攻,一舉奪得崑崙關,大獲全勝。

班師還朝以後,論功行賞,狄青被欽定為樞密使,成為朝中最高軍事長官。

然而,種種禍患也由狄青的擔當要職而生。

狄青出身貧賤,曾有諂諛附阿之徒附會說他是唐朝名臣狄仁傑之後,狄青並不為改換門庭而冒認祖宗,他說:「一時遭際,安敢自比梁公。

在南征依智高作戰時,依智高敗逃之後,有人曾主張向朝廷報稱依智商已死,以此邀功。

狄青卻以為「不敢誣朝廷以貪功」。

史稱他「為人縝密寡言,其計事必審中機會而後發。

行師先正隊伍,明賞罰,與士卒同饑寒勞苦……尤喜推功與將佐。

」狄青的品行和武功在當時朝野廣為傳頌:「誦詠其材武。

青每出入,輒聚觀之,至壅路不得行。

」就連力主罷免他的大臣文彥博也稱他「忠謹有素」。

翰林學士歐陽修,從重文輕武的國策出發,在嘉祐元年(1056)七月上書請罷狄青。

他洋洋數千言,舉不出一條得力罪證,反而稱讚他:「青之事藝,實過於人」,「其心不惡」,「為軍士所喜」,任樞密使以來,「未見過失」。

那麼罪名是什麼呢?這位名臣竟然假託虛妄的陰陽五行說,把當年的水災歸罪於狄青,說:「水者陽也,兵亦陰也,武將亦陰也」。

可見說得多麼牽強。

為什麼朝廷如此急於驅逐有功之臣狄青呢?文彥博說得明白,就是因為「朝廷疑耳」。

在文彥博請罷狄青時,宋仁宗說「狄青是忠臣」,文彥博立即反駁「太祖豈非周世宗忠臣」?噎的宋仁宗無言以對。

嘉祐元年(1056年)正月,仁宗生了一場病,後來慢慢康復,如制誥劉敞上書說:「天下有大憂者,又有大可疑者,今上體平復,大優者去矣,而大疑者尚存」,竟把狄青樹為朝廷最大的威脅。

這種猜忌引得謠言紛起,有人說狄青家的狗頭正長角,有人說狄青的住宅夜有光怪,就連京師發水,狄青避家相國寺,也被認為是要奪取王位的行動。

(宋仁宗)

嘉祐元年(1056年)八月,僅作了4年樞密使的狄青,在眾人排擠中終於被皇帝免官外放。

但因無過,被加了個虛的宰相銜。

民間稱狄青「從士兵到元帥、從布衣到宰相」,是「被迫出知陳州……」。

到陳州之後,朝廷仍不放心,每半個月就遣中使,名曰撫問,實則監視。

這時的狄青已被謠言中傷搞得惶惶不安,每次使者到來他都要「驚疑終日」,惟恐再生禍亂,不到半年,就因為「疽發髭」,鬱郁而死。

這位年僅49歲,曾多次征戰沙場,智勇兼備,為北宋王朝立下汗馬功勞的一代名將,沒有在刀光劍影中倒下,卻死在猜忌、排斥的打擊迫害之中。

狄青生前,被一些人視為朝廷的眼中釘,必欲拔之而後快。

他含冤而死,卻受到了禮遇和推崇,「帝發哀,贈中令,諡武襄」。

衷心感謝各位朋友閱覽《掌心春秋》,如果您喜歡,可點擊欄目右上角的提示「訂閱」或「關注」。

我們共同賞析歷史趣聞,回憶歷史往事…(聲明:文中配圖均源於網絡)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他是北宋第一名將,晚年竟被活活嚇死

「北宋缺將,南宋缺相」歷史學家是對兩宋文武集團體制畸形發展的一種戲謔,事實上北宋王朝並不缺乏作戰能力突出的名將,只是朝廷一貫地限制武人的發展,導致無能者居高位而有能者受排擠。所以到了北宋末年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