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壽出生時諸葛亮還沒死,陳壽寫的《三國志》中的諸葛亮更真實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我們都知道《三國演義》和《三國志》中對周瑜和諸葛亮的評價是截然不同的,在《三國演義》中周瑜是諸葛亮的手下敗將,周瑜臨死前仰天長嘆「既生瑜,何生亮!」,而在《三國志》中周瑜是一代英雄豪傑,如同詩人蘇軾在《赤壁懷古》中所描述的那樣: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
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
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
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
那麼歷史究竟是什麼樣的呢?讓我們從歷史的時間先後順序,來分析一下什麼是真實的歷史的,什麼是虛構的故事。
首先看一下兩本歷史著作的寫成年代:
《三國志》:西晉史學家陳壽所著
《三國演義》:元末明初小說家羅貫中所著。
再看一下幾個關鍵人物的出生年代:
周瑜(175-210年)
諸葛亮(181年-234年)
陳壽(233年-297)
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
羅貫中(約1330年-約1400年)
從上面的歷史時間的先後順序,得出結論如下:
《三國志》是陳壽所寫,陳壽和周瑜、諸葛亮都是同一年代的人,周瑜210年離世,陳壽在周瑜死後的233年出生。
而在陳壽30歲時,諸葛亮剛剛離世31年。
這個時間間距說明,陳壽在《三國志》里寫的周瑜和諸葛亮,就好比我們今天的作家寫Steve Job的傳記一樣真實,因為大家都是同代人。
《三國演義》是羅貫中在元末明初所寫,也就是羅貫中描寫發生在自己出生1100年以前的事情,也就好比我們今天的作家去描寫宋朝時的趙匡胤或者岳飛,我們只能看歷史書或憑空虛構了。
為什麼蘇軾在《赤壁懷古》中大讚周瑜而不是諸葛亮呢?因為蘇軾在世時《三國演義》這本書還沒寫出來呢,蘇軾死後200多年羅貫中(1330年生)才出生。
結論是,歷史是幾百幾千年前發生的真實事件,是值得我們認真對待的,而演義就是茶餘飯後談笑的故事,聽完呵呵一笑而已。
三國中,使用「空城計」的不是諸葛亮,首先使用「空城計」應是他
在《三國演義》中,羅貫中在第九十五回里描寫諸葛亮使用"空城計",嚇退了司馬懿十萬大軍,把諸葛亮運用的"空城計"寫得神乎其神而又恰到好處,竟然把個老謀深算的司馬懿嚇得不敢攻城,掉頭往回跑,事實上並...
周瑜氣量狹小是謠傳:音樂素養高且必修養廣博
周瑜(175—210)字公瑾,三國時東吳大將,年輕時跟隨孫策,二十四歲拜中郎將,人稱「周郎」。江東喬(橋)公有二女,皆美貌超群;孫策自娶大喬,周瑜娶了小喬。周瑜後輔佐孫權,任前部大都督,風流倜儻...
周瑜之死真相:為何後世普遍認為是氣死
大家看過《三國演義》的人都知道,三國時期東吳的大將黃蓋為了取信於曹操,想投靠曹操軍營,周瑜故意與黃蓋鬧矛盾,最後對黃蓋采刑罰。後來黃蓋非常氣憤,去投靠曹操。曹操將戰船連鎖在一起,這為赤壁之戰用火...
三國演義和三國志哪本書更貼近真實的歷史?
「曲有誤,周郎顧。」——《三國志·吳書·周瑜傳》引「時人謠曰」的六字民謠,形象地描繪了周瑜從小就「精意於音樂」的天賦,說明周瑜的儒雅氣質與廣博修養。那麼,為什麼《三國演義》要「貶瑜」,說他「氣...
蘇軾筆下的周瑜才是歷史上真正的周瑜,年輕有為,意氣風發
大家都看過《三國演義》,《三國演義》中的周瑜被諸葛亮處處壓制,被諸葛亮氣得吐血,器量狹小,忌才妒能,目光短淺等等,但其實這些都是作者羅貫中為了美化諸葛亮而貶低周瑜嚴重扭曲歷史造成的。歷史上的周瑜...
中國歷史4000年,為什麼唯獨三國那麼火?
【導讀】中國歷史:上古傳說夏商周,春秋戰國秦楚漢,三國歸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元明清,中間還有一大宋。夏朝(約公元前21世紀)至今,已有4000多年歷史。文|三國大叔
赤壁之戰的主角是周瑜還是諸葛亮?蘇軾只用了六個字就給出了答案!
《三國演義》故事中,諸葛亮是神一樣的存在。在羅貫中筆下,諸葛亮運籌帷幄,跟張良一樣神通廣大;諸葛亮搞後勤,跟蕭何一樣妥當;諸葛亮帶兵打戰,跟韓信一樣戰無不勝。然而,這不是事實。在真實的歷史故事中...
拋開小說,歷史上真正的絕世儒將周瑜
儘管在《三國演義》中,羅貫中老先生將周瑜描寫成一個嫉賢妒能,心胸狹窄的人,我還是非常喜歡這個人物形象。說到歷史上真正的周瑜,則更是讓人欽佩,惹人羨慕,令人崇拜。周瑜,字公瑾,安徽舒城人。瑜,瑾,...
蘇軾為何極致推崇周瑜?他眼中的周瑜和曹操!
三國時期的歷史,是中國上下五千年歷史中非常出彩的一段。後世人認識到這段歷史,大多數都源自於《三國演義》。而實際上,不是三國演義成就「三國」,而是三國那個群雄並起、英才輩出的年代成全了《三國演義》...
原來羅貫中也是「黑亮」族 一頂大帽子就這麼扣在孔明的頭上!
《三國演義》中,視諸葛亮為平生大敵的,除了魏蜀爭霸時期的司馬懿,還有一個人,幾乎恨諸葛入骨,這個人就是周瑜,周瑜用盡心機謀害諸葛亮的種種打算失敗之後,留下最著名的的警語,便是周瑜臨終前發出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