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這畢竟是小說,和三國真實的情況差距很大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元末明初的小說家羅貫中,他的代表作就是我們所熟悉的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國演義》,還有對施耐庵的《水滸傳》進行了加工。

《三國演義》從黃巾起義開始到西晉統一結束,很多人物塑造都是基於歷史原型。

這是因為羅貫中的素材一部分來自於先人的歷史文獻,更多的都是來自於民間傳說,只不過,羅貫中加入了自己對人物的理解和喜好,我們可以很清晰的看出他對蜀漢和諸葛亮的偏愛,很多史料中記載的並不屬於諸葛亮功績的,羅貫中幾乎都給寫給了諸葛亮。

再比如,歷史中的周瑜並不是,小肚雞腸最後被諸葛亮氣死的東吳大將。

這就是羅貫中的特點,神化自己喜歡的人物,醜化自己不喜歡的人物。

因此他還原的是自己心中的三國歷史,加入了自己的期許,他在描述三國的戰爭時候,充分融入了三十六計,戰場環境,戰術方略都有自己的特點,也不扭曲史料。

這也就是為何現在的人們,依舊以陳壽的《三國志》作為三國研究最真實的史料。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三國演義和三國志哪本書更貼近真實的歷史?

「曲有誤,周郎顧。」——《三國志·吳書·周瑜傳》引「時人謠曰」的六字民謠,形象地描繪了周瑜從小就「精意於音樂」的天賦,說明周瑜的儒雅氣質與廣博修養。那麼,為什麼《三國演義》要「貶瑜」,說他「氣...

三國真相還原系列:包裝過度的諸葛亮?

《三國演義》是本歷史小說,而《三國志》是歷史文獻類的書籍。小說中,作者通常會為了增加更多的趣味性,會有意的增加情節,改變某些人物形象,上回我們八過曹操,那麼這次我們來說說諸葛亮。